有胃肠道溃疡病史者如何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损伤非甾体抗炎药() 是一类具有抗炎与镇痛作用的药物,可改善由风湿性疾病引起的炎性症状,并可缓解疼痛,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处方药。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长期、大量服用时可出现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其对胃肠道的损害。
可引起消化不良、胃肠道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和出血,甚至因此而危及生命。
因此,合理、正确使用是每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在全球的使用及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率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一线药物,广泛用于疼痛及发热的治疗。
在美国,估计有1 700 万人将作为日常用药,每年约有7 300 万张处方。
在英国,估计每年约有2 300 万张这类药物的处方,其中有1 200万张是给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开的。
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住院患者中,20 %以上的患者接受的治疗。
由此估计全世界每天有超过3 000 万人服用 ,其中60 岁以上的患者约占40 %[1 ] 。
我国目前尚无服用的具体统计资料,但由于人口众多,药物管理不严,推测可能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国家之一。
虽然有显著的消炎、止痛的药理作用,但它的副作用也较多,其中以对胃肠道的损害最为常见。
在美国,估计规律使用的人至少有13 000 万,其中每年发生胃肠道合并症的估计有103 000 人。
对所致的各种胃部病症的相对比率进行了统计,发现胃黏膜炎症或糜烂的相对比率为70 % ,消化性溃疡的相对比率为20 %~25 % ,溃疡病并发症的相对比率为0. 02 %~0. 05 %。
研究表明,短期口服即可导致对胃黏膜的损害,但患者不一定均有症状。
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判断对胃肠道黏膜有无损害及损伤程度。
长期服用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较大,可高于一般人群的10 倍,且容易并发出血或穿孔,病死率也较常人高。
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 估计,全美使用达3 个月或3 个月以上者,上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为1 %~2 % ,如使用时间达1 年发生率为2 %~5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的安全用药一.滥用的危害1.胃肠道损害 NSAID中的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保泰松、甲芬那酸、吡罗昔康等都可引起消化不良,粘膜糜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穿孔。
不能耐受及大剂量使用NSAID者,年老,有胃肠出血史、溃疡史,或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凝血药,均是造成胃肠道损害的危险因素。
2.肾损害布洛芬、萘普生可致肾病综合症,酮洛芬可致膜性肾病,吲哚美辛可致肾衰和水肿。
引起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有:大剂量长期使用NSAID或复方NSAID,年老伴心、肾、肝等并发症,使用利尿剂者。
3.肝损害长期大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严重肝损害,尤以肝坏死多见;大剂量使用保泰松可致肝损害,产生黄疸、肝炎;特异体质者使用水杨酸类可致肝损害。
4.心脑血管意外塞来昔布长期服用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5.其他不良反应多数NSAID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视神经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布洛芬、舒林酸偶可致无菌性脑膜炎;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可致粒细胞减少、荨麻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损害;美洛昔康引起瘙痒,剥脱性皮炎皮肤损害。
二.用药原则1.发热先物理降温,然后在查明发热原因并进行治疗的同时,再根据指征选用解热药:a:发热38.5℃以上,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
b:发热不高,但伴有明显的头痛、肌肉痛、失眠、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休息和康复。
c:持续高热,已引起心肺功能异常,或患者对高热难以耐受时。
d:某些疾病治疗中,长期伴有发热而不能自行减退时,如结核、癌症发热。
2.疼痛应先找出疼痛原因后再采用止痛药。
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于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月经痛、中等术后痛及肿瘤痛初期效果好,而对平滑肌痉挛性疼痛、创伤剧痛、肿瘤晚期剧痛等无效。
3.炎症本类药的抗炎作用适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疾病,某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全身性红斑狼疮、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痛风和其他非感染性慢性炎症。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一、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
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①局部损害。
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
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二、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
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
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区别与选择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用于缓解疼痛、减轻发热和抗炎。
它与阿司匹林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区别,并提供选择的指导。
1.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是一种非选择性COX(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COX-1和COX-2酶来发挥作用。
COX-1酶参与维持胃黏膜完整性和血小板聚集,而COX-2酶主要参与炎症反应。
因此,阿司匹林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
2. 布洛芬的作用机制布洛芬也是一种非选择性COX抑制剂,与阿司匹林类似,但其对COX-1和COX-2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布洛芬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疼痛、发热和炎症。
3. 阿司匹林与布洛芬的区别3.1 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这种作用是由于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了血小板COX-1酶的活性。
而布洛芬对血小板聚集没有明显影响。
3.2 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的半衰期较短,大部分在24小时内被排出体外。
布洛芬的半衰期较长,约为2-4小时。
这意味着布洛芬需要更频繁的用药来维持治疗效果。
3.3 胃肠道副作用阿司匹林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胃溃疡和胃出血。
相比之下,布洛芬的胃肠道副作用较轻,但仍可能引起胃痛、消化不良和溃疡。
3.4 肾脏副作用长期使用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肾脏损害,包括肾小球功能受损和急性肾衰竭。
布洛芬在正常剂量下对肾脏的影响较小,但在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中使用时需谨慎。
4. 非甾体抗炎药的选择选择使用阿司匹林还是布洛芬,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1 阿司匹林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关节炎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4.2 布洛芬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发热和炎症,如头痛、关节炎、肌肉疼痛和感冒等。
布洛芬还可用于痛经和牙痛的缓解。
非甾体抗炎药物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关键词非甾体类消化性溃疡临床特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止痛作用的药物,其中许多药物还具有抗风湿作用。
临床上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组织炎、血栓性静脉炎及牙痛、偏头痛、腰腿痛等疾病。
然而长期服用NSAIDS或不正确使用NSAIDS,却有明显胃肠毒性作用,上消化道溃疡是NSAIDS胃肠道损害的常见并发症。
对2005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72例与NSAIDS相关的上消道溃疡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回访,并总结NSAIDS 相关性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特征,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32~78岁,平均52岁。
全部服用NSAIDS。
药品种类:扑热息痛22例,吲哚美辛19例,布洛芬11例,双氯灭痛10例,去痛片7例,尼美舒利3例。
与强的松合用15例,与地塞米松合用7例。
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12例。
服用方法:常规剂量46例,超常剂量18例,间歇用药8例。
服药时间与溃疡时间:服用NSAIDS 10天以内确诊4例,10~20天确诊15例,20~30天确诊31例,30天以上确诊20例。
临床表现:上腹痛58例,腹胀嘈杂不适38例,反酸烧心20例,黑便14例,呕吐咖啡样物10例,伴随症状有厌食乏力消瘦。
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
溃疡部位:胃溃疡48例,十二指肠溃疡26例,食管溃疡11例,复合性溃疡13例,多发性溃疡7例。
胃潰疡中胃角溃疡24例,胃窦溃疡21例,胃体溃疡11例。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51例。
镜下溃疡大小不等,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覆以白苔,部分覆以污苔及血痂,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巨大溃疡12例。
治疗方法:立即停止服用NSAIDS,保持作息规律,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使用胃黏膜保护药及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病例加服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除3例病例疑似恶性病变转外科治疗,其余病例均保守治疗痊愈。
迪克乐克(双氯芬酸钠缓释片(IV))【用法用量】口服(须整片吞服),成年人每次一片,每日1-2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1.避免与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选择性COX-2抑制剂合并用药。
2.根据控制症状的需要,在最短治疗时间内使用最低有效剂最,可以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用药过程中,如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成停药。
3.在使用所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小良反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这不良反应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警示症状,也无论患者是否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史或严重的胃肠事件病史。
既往有胃肠道病史(溃疡性大肠炎,克降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使病情恶化。
当患者服用该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时,应停药。
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率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4.针对多种COX-2选择性或非选择性NSAIDs药物持续时间达3年的临床试验显示,本品可能引起严重心血管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其风险可能足致命的。
所有的NSAIDs,包括COX-2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药物,可能有相似的风险。
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其风险更大。
即使既往没有心血管症状,医生和患者也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保持警惕。
应告知患者严重心血管安全性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如果发生应采取的步骤。
患者应该警惕诸如胸痛、气短、无力、言语含糊等症状和体征,而且当有任何上述症状或体征发生后应该马上寻求医生帮助。
5.和所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一样,本品可导致新发高血压或使已有的高血压症状加重,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服用噻嗪类或髓袢利尿剂的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时,可能会影响这些药物的疗效。
高血压病患者应慎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本品。
在开始本品治疗和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6.血液系统异常,有高血压和/或心力衰竭(如液体潴留和水肿)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非甾体抗炎药与胃肠道反应研究进展作者:郭丰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9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6-0167-01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类解热镇痛药其作用机制已被人们所熟知,但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此类药物后往往发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本文着重对此类药物毒副作用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NSAIDs的作用机制虽然NSAIDs种类繁多化学结构各异,但都是通过相同的作用机制发挥作用即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使花生四烯酸不能转变为前列腺素从而迅速减轻炎症部位活性物质引起的炎症反应,降低外周和中枢痛觉感受传导系统的兴奋性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生理状况下前列腺素不仅在各重要脏器中保持相对恒定的浓度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同时它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反应介质,即在机体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是环氧化酶(COX),在人类主要有两种同功酶(COX1)和(COX2)。
过去认为COX1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生理状态下通过合成前列腺素发挥着保护胃肠道粘膜、调节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生理作用。
COX2在机体组织内分布很少,但可因细胞因子、细菌毒素、致炎物质等炎症刺激而突然表达,在炎症组织内浓度迅速升高,故称诱导性酶。
NSAIDs 即通过抑制炎症部位和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后脚感觉神经元周围的COX2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疼痛感觉的作用。
过去在使用传统NSAIDs时,由于药物在抑制炎症部位COX2的同时也不同程度抑制了正常组织中的COX1。
在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胃肠道粘膜、肾脏等组织的细胞损害。
常常会有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以及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更为严重的是两种酶的长期抑制将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
为了减少此类药物的毒副作用,人们根据前列腺素致炎致痛理论研发了具有选择性抑制COX2的NSAIDs,理论上似乎副反应的发生率会有所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
《非甾体消炎药相关消化道溃疡与溃疡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规范建议》要点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是一类不含糖皮质激素而具由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药物,其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多种疼痛的对症治疗,改善风湿性疾病的炎性症状,近年来也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
然而使用NSAIDs可能导致消化道、心血管、肾脏、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等的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不良反应最常见。
NSAIDs胃肠道副作用不仅危害患者甲亢,增加病死率,且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
因此提高NSAIDs胃肠道安全性是临床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共识推荐建议:1. 胃肠道损伤是NSAIDs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2. 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胃炎、食道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穿孔和梗阻等。
3. 随着胶囊内镜和小肠镜的应用,NSAIDs对小肠黏膜的损伤逐渐被重视,主要表现为糜烂和溃疡。
4. NSAIDs相关消化道溃疡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年龄>65岁、既往溃疡病史、服用大剂量NSAIDs治疗、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以及合并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肾病)等。
5. 使用NSAIDs前应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胃肠道损伤危险评估和心血管危险评估,之后再决定选择何种药物以及是否需要胃黏膜保护策略。
6. 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抑制剂导致的胃肠道溃疡并发症的风险小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
7. 合并Hp的NSAIDs相关溃疡,应积极根除Hp感染,是溃疡愈合及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
8.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防治NSAIDs相关胃肠道损伤的首选药物,胃黏膜保护剂对NSAIDs相关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9. H2受体拮抗剂(H2RA)可降低NSAIDs相关十二指肠损伤发生的风险,但对NSAIDs胃溃疡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明确。
10. NSAIDs相关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是胃镜下治疗,同时使用大剂量PPI可有效预防再出血,降低外科手术率于病死率。
龙源期刊网
有胃肠道溃疡病史者如何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作者:陈鸿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039-01
张叔今年62岁,曾经得过十二指肠溃疡,通过药物治疗,病情痊愈,最近这段时间,他由于出现了关节疼痛的症状,需要通过布洛芬进行治疗,而他听说布洛芬对胃黏膜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人不宜服用此药,那么,他该如何办呢?
1 胃肠道溃疡疾病?
溃疡是指皮肤或者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覆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因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程等也不一致。
其中,關于胃肠道溃疡疾病,常见的类型有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1.1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 , DU):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其发病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生活与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吸烟、饮酒、精神心理因素以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等。
临床上,病人多表现为上腹痛,一般呈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有病人仅仅是在饥饿状态下出现隐痛不适,典型表现是轻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进食或者制酸剂能够缓解,2/3疼痛呈现出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
左右出现上腹痛,如果不服药或者进食,可持续到午餐后方可缓解,用餐后2-4小时有出现疼痛症状,进餐后得到缓解,也有很多病人表现出午夜痛,一般可持续几周时间,随后缓解数个月,又复发。
1.2 胃溃疡(stomach;ulcer):指的是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
胃溃疡发病与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关,如药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饮食习惯、胃酸与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激精神因素、遗传、胃运动异常等。
胃溃疡,以上腹部疼痛为显著表现,多在上腹部,也有的病人表现在左上腹部或者胸骨、剑突后,呈现出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一般而言,在用餐后1小时内疼痛症状会出现,1-2个小时之后,疼痛慢慢缓解,下次进食后又会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病人首发症状则是穿孔、出血等。
临床诊断中,需将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开,减少误诊、漏诊。
临床确诊胃溃疡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
治疗时,应用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如制酸剂、抗胆碱能药物、H2受体拮抗药、丙谷胺、前列腺素E2的合成剂、奥美拉唑等,同时可配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甘珀酸、生胃酮、铋剂等,彻底根除HP。
胃溃疡病人,如果出现呕血、便血等症状,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