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第二单元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实验“淀粉遇碘会变蓝”引出的新问题新课程倡导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就由“淀粉遇碘会变蓝”引出下例诸问题,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1.为什么淀粉遇碘会变蓝?答:淀粉遇到碘单质变蓝色的原因是:淀粉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成。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碘分子与直链淀粉之间形成了络合物而显蓝色。
直链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为溶于水的直链淀粉借助分子内的氢键卷曲成螺旋状,第一个螺距有六个葡萄糖残基组成。
如果在淀粉液中加入碘液,碘分子便嵌入到螺旋结钩的空隙处,并且借助范德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够比较均匀地吸收波长范围为400~750nm可见光,而反射的光是蓝光,所以使淀粉溶液呈现出蓝色来。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
什么是包合物呢?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
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
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
2.淀粉遇碘全部会变蓝吗?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
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
例如,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000~160000时,包合物的颜色是蓝色。
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为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
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
天然的淀粉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食物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一特性进行相关实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细节、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碘酒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难点: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讲授法:老师讲解相关科学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清水、滴管、培养皿等。
2.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图片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科学。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呈现(5分钟)1.老师展示实验材料,提问:“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来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猜测后,老师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老师板书重点。
2.老师提问:“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淀粉会遇到碘酒变蓝?”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这要紧取决于淀粉本身的结构。
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粉末,由直链淀粉〔占10~30%〕和支链淀粉〔占70~90%〕组成。
直链淀粉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支链淀粉不溶于水,热水与之作用那么膨胀而成糊状。
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
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包合物。
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钠米〕,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
淀粉遇碘变蓝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淀粉遇碘变蓝原理”这件超有趣的事儿!
你知道吗,淀粉就像是一个爱藏秘密的小精灵。
咱们平时吃的土豆啊、米饭啊,里面可都有它呢!而碘呢,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小侦探。
当这个小侦探碰到淀粉这个小精灵的时候,哇塞,奇妙的事情就发生啦!
就好像孙悟空找到了金箍棒,一下子就显了神通!碘进入淀粉的“怀抱”,它们俩一结合,立马就产生了蓝色的反应。
比如说,你拿碘酒滴到一块面包上,眼看着那一块儿就变蓝啦!神奇吧!这不就是现实版的魔法嘛!
你想想看,这就好比是一场特别的“化学反应舞会”,淀粉和碘就是舞会上的主角,它们相遇的那一刻,绚丽的蓝色“光芒”就绽放出来啦!哎呀,这可太有意思啦,难道你不想自己也去试试感受一下这份奇妙吗?。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是由于碘分子与淀粉分子之间发生了物理吸附。
淀粉分子是由大量的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体,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极性官能团,如羟基(-OH)和醛基(-CHO),这些官能团可以与碘分子形成氢键。
碘分子是特殊的分子,由两个碘原子结合而成,具有很强的亲电性。
当碘分子接触到淀粉分子时,碘分子中的一个碘原子会与淀粉的极性官能团结合,形成氢键,并通过共价键与淀粉分子发生物理吸附。
在这个过程中,碘分子会被淀粉分子束缚住,使得碘分子不能在溶液中自由运动。
而由于碘分子是紫蓝色的,所以被束缚的碘分子会导致溶液呈现出蓝色或深蓝色。
这种碘分子与淀粉分子的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在没有碘分子的作用下,溶液会恢复到原来的无色状态。
因此,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可以用于检测淀粉的存在。
淀粉遇到碘丨速看!解析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在家就能做的小实验,陪孩子简单快乐学科学!
淀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物品,在我们做菜肴时可以用来勾芡、上浆、挂糊和拍干粉之用;在做面食时可以用来做薄面;还可以用来在制作糯米面食品时来调节糯米面的黏性,改善糯米面食品的口感。
淀粉的种类也很多,像土豆淀粉、玉米淀粉等等。
都说“淀粉遇到碘会变蓝”,可是变色的原理却都不清楚,那么今天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播放按钮,观看下方视频#
实验材料
清水、碘伏、玻璃杯2个、淀粉
实验操作步骤
1、准备两个玻璃杯
2、分别向两个玻璃杯中倒入等量清水
3、向其中一个玻璃杯中倒入适量淀粉
4、向两个玻璃杯中滴入几滴碘液
5、搅拌均匀
6、可以看到淀粉中加入碘液后,呈现出深蓝甚至是紫色
科学原理
淀粉是一种植物多糖,是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单体脱水缩合而成。
它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这两个部分组成。
直链淀粉可溶于热水,分子量比支链淀粉小;支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与热水作用会形成浆糊,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大。
那淀粉为什么遇碘变色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淀粉遇碘变色主要取决于淀粉本身的结构。
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粉末,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
其中直链淀粉呈螺旋状。
加入碘液
后,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与直链淀粉形成淀粉碘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可见光,从而使淀粉呈现出深蓝色或紫色。
小小思考题题
不同种淀粉所显现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注意事项
小朋友们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实验哦!碘液可不能食用哦,也尽量不要沾到手上!。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转变【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转变。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转变,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能够查验食物中是不是含有淀粉。
进程与方式: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式取得结论。
通过实验查验一些食物中是不是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探讨新事物的爱好。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转变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缘故。
【教学预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和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进程】一、谈生活体会:咱们天天都吃的米饭,你是不是明白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体味米饭:一、要求每位同窗都品尝,马上请同窗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刻后,请同窗说说。
二、试探: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感觉它们的甜味与什么缘故有关。
(一部份同窗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讲义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一、出示淀粉,观看感受淀粉。
二、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看。
必然提示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实在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看,说明了什么?验证了咱们的资料。
4、试探:蓝色的物质还咱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转变。
四、食物淀粉辨别:活动:咱们有了碘酒能够辨别淀粉的宝贝,咱们就能够够辨别许多的食物里是不是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前预备好的密信),谁能帮咱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经过咀嚼后和唾液作用会感觉到甜味,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合作实验检验假设。
2.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教学难点:分析米饭.淀粉遇到碘酒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准备】学生: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馒头、土豆、黄瓜、白菜、菜花、马铃薯、红萝卜、苹果、洋葱常见的食物。
教师:米饭、碘酒、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情景引源)1.科学处处充满神奇,充满奥秘,又到了我们的科学时间了,今天我们学习内容藏在这张纸里面,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解密今天的学习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变化。
(板书课题)二.观察探究,获得认知(自主寻源,合作探源)(一)会变味的米饭现在我们来做一件既简单又有趣的事:品尝米饭。
我们天天都在吃米饭,米饭是什么味道的呢?谁来说一说。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米饭想尝一尝吗?在尝的时候老师有三个要求:1.刚入口时米饭的味道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3.猜想米饭变化的原因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你们的记录单上。
交流你的发现:米饭为什么会有甜味呢?。
米饭是通过嘴咀嚼之后变甜的,那它变甜和口腔里的什么有关呢?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
这个变化后的由甜味物质还是米饭吗?是唾液吗?说明什么?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淀粉变蓝的原理淀粉是一种常见的多糖类物质,它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淀粉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的主要能量储备物质,也是人类和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在实验室中,淀粉常常被用作指示剂,可以通过它的颜色变化来检测化学反应的进行情况。
淀粉变蓝的原理是基于淀粉与碘之间的化学反应。
碘是一种常见的卤素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为53,化学符号为I。
碘在自然界中以元素形式存在于空气、水和土壤中,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制备得到。
碘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其中包括淀粉。
淀粉与碘之间的反应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碘原子会从碘分子中脱离出来,成为离子态的碘离子(I-)。
同时,淀粉分子中的一些羟基(-OH)会被氧化成醛基(-CHO),形成一种叫做碘化淀粉的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的分子结构非常特殊,它可以通过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而呈现出蓝色的颜色。
淀粉变蓝的实验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将一定量的淀粉溶解在水中,制备成淀粉溶液。
然后,向淀粉溶液中滴加一滴碘溶液,搅拌均匀。
如果淀粉溶液中含有淀粉分子,那么碘溶液会与淀粉分子发生反应,形成碘化淀粉复合物,使溶液呈现出蓝色。
如果淀粉溶液中没有淀粉分子,那么碘溶液不会发生反应,溶液仍然呈现出棕黄色。
淀粉变蓝的原理不仅在实验室中有应用,它还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医学诊断中,碘化淀粉可以用来检测肝脏和胰腺的功能。
在生物学研究中,碘化淀粉可以用来检测植物细胞中淀粉的存在和分布。
淀粉变蓝的原理不仅是一种化学现象,更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和方法。
淀粉碘酒变色原理淀粉碘酒变色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它可以用来检测淀粉的存在。
该实验基于淀粉与碘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由大量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而碘是一种能与淀粉形成复合物的试剂。
当碘溶液与淀粉反应时,会形成蓝黑色的复合物。
具体来说,当碘分子进入淀粉分子中时,它们会与淀粉分子中的氢键形成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导致了淀粉分子螺旋结构中两个螺旋链之间的空隙被填充,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
这个结构使得光线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并且只透过蓝色光波长。
当有碘存在于溶液中时,它会吸收其他颜色的光线,只反射或透过蓝色光线,从而使溶液呈现出蓝黑色。
实验步骤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淀粉碘酒变色实验的步骤:1.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如试管或烧杯。
确保容器干净无污染。
2.将一定量的淀粉溶液(淀粉和水的混合物)倒入容器中。
确保溶液足够浓稠,以便能够观察到颜色变化。
3.向淀粉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碘酒。
注意,碘酒是一种含有碘和钾碘化物的溶液,通常为棕黄色。
4.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如果淀粉存在于溶液中,则会出现蓝黑色。
如果淀粉不存在,则溶液仍然保持棕黄色。
化学反应该实验基于以下化学反应:碘酒(KI/I2)+ 淀粉→ 碘-淀粉复合物在这个反应中,碘酒中的碘分子与淀粉发生作用,并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碘-淀粉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对可见光呈现出蓝黑色,而不同浓度的淀粉会导致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
可以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来判断淀粉的存在与否。
实验示意图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实验示意图,以帮助理解实验步骤和原理:应用和限制淀粉碘酒变色实验在生化学、食品分析和医学诊断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在生物学实验中,它可以用来检测细胞或组织中淀粉的存在,从而帮助研究者了解细胞代谢过程。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实验只能检测到淀粉的存在,并不能确定其浓度。
碘-淀粉复合物还可以被其他物质(如某些聚合物)所干扰,并导致误判。
在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谨慎使用该方法。
淀粉遇碘变蓝实验报告.doc一、实验过程【实验7-8】(1)回忆生物课中学习的检验淀粉的方法。
将碘溶液滴到一片馒头或土豆上,观察现象。
(2)在试管中加入0.5g淀粉和4mL2mol/LH2SO4溶液,加热。
待溶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将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Cu (OH)2,加热,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二、实验现象及结论(1)实验现象:馒头片或土豆片变蓝。
(1)实验结论:碘单质遇淀粉,或者遇含有淀粉的物质都会呈现蓝色。
(2)实验现象:新制的Cu(OH)2变为砖红色沉淀。
(2)实验结论:淀粉在稀硫酸和加热的条件下,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
三、思考与讨论1、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这是高中阶段的一个特征反应。
所以,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有没有碘单质产生,也可以用碘单质检验有没有淀粉的存在。
是的,这个反应就是碘单质和淀粉的互检实验。
2、注意,淀粉遇碘变蓝,仅限于碘单质,如果是碘离子,是不会出现这个变蓝的现象的。
想要变蓝,必须利用碘离子的还原性,加入常见的氧化剂,如H2O2、Cl2等,才能看到被氧化为碘单质之后的特征蓝色。
— 1 —3、从实验视频中可以看出来,淀粉溶液并不是无色透明,还是略带一点白色浑浊的,但是淀粉溶液和面粉糊(浆糊)还是有所区别的。
淀粉溶液没有那么大的黏性。
还有,淀粉溶液虽然叫做“溶液”,但是具备了一些胶体的性质,这一点和“蛋白质溶液”是一个意思。
4、淀粉在酶催化或者酸性条件下能够发生水解,水解生成的产物是葡萄糖。
检验葡萄糖需要新制的Cu(OH)2,但是新制的Cu(OH)2需要碱性条件才能稳定地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加NaOH将水解后的产物调节至碱性,才能进行斐林试剂的检验环节。
否则实验一定会失败。
5、同理可得,如果用新制的银氨溶液进行淀粉水解产物的检验,也需要调节溶液的pH至碱性,否则实验一样会失败。
— 2 —。
探索碘酒遇到淀粉变蓝的科学原理⼩朋友及⼤朋友们,晚上好!⼜到了今天的【科学⼤发现】时间了,我们的⼝号是“⼩实验⼤科学”。
现在,你们准备好和我⼀起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了吗?让我们变⾝科学⼩侦探,开启今天的科学任务吧! 领取任务卡 【今⽇任务】探索碘酒遇到淀粉变蓝的科学原理。
【问题分析】原本棕红⾊的碘酒遇到⽩⾊的淀粉⽔,颜⾊瞬间变成了深蓝紫⾊,初步判断是⽣存了某种新的物质导致。
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分析。
【课程⽬标】培养孩⼦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实验所需材料 玻璃杯2个、碘酒1瓶、淀粉1⼩勺 滴管1⽀、吸管1根 实验操作步骤 1. 往玻璃杯各⾃倒⼊等量的半杯常温清⽔。
2.往其中⼀个玻璃杯中倒⼊约1⼩勺淀粉,并搅拌均匀。
3.⽤滴管吸取约3ml碘酒,滴⼊另⼀个玻璃杯中,并搅拌均匀。
4.将淀粉⽔倒⼊含有碘酒的玻璃杯中,并观察接下来发⽣的现象。
现象及原理分析 通过上⾯的实验我们发现,碘酒呈现棕红⾊,淀粉呈现⽩⾊,当淀粉⽔倒⼊碘酒溶液后,杯中的混合液体颜⾊逐渐变成深紫⾊。
淀粉是⽩⾊粉末,由直链淀粉和⽀链淀粉组成。
其中溶于⽔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
加⼊碘酒后,碘分⼦便钻⼊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与直链淀粉联系在⼀起,从⽽形成包合物。
这种包合物的颜⾊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质量有关,颜⾊可由⽆⾊、橙⾊、淡红、紫⾊到蓝⾊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 谨防孩⼦误⾷碘酒。
实验过程需⼤⼈全程陪伴,不能让孩⼦单独操作,确保安全。
免责申明:科学实验含⼀定的操作风险,请家长陪同孩⼦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并仔细留意本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发⽣的任何安全事故,与魔⼒科学⼩实验公众号⽆关。
1、淀粉指示剂在直接碘法和碘量法中指示滴定终点的原理前面那个是滴下去,滴定终点后,溶液变蓝色、后面那个是本来蓝色,终点时,I2被反应完,淀粉的蓝色效应消失。
碘量法是利用I2的氧化性和I -的还原性测定物质含量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所用指示剂为淀粉指示剂。
该法又分为两种:一种叫直接碘量法,也称为碘滴定法,终点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另一种叫间接碘量法也称为硫代硫酸钠滴定,终点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变蓝后震摇不会再变为无色,用回滴液一至两滴滴入,溶液变为无色,是为终点。
2、为什么直接碘量法滴定时要先加淀粉指示剂,而间接碘量法要在滴定接近终点时再加入淀粉指示剂?间接碘量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指示剂使少量未反应碘和淀粉结合显色有利于终点的观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
3、用碘量法滴定硫代硫酸钠时,淀粉指示剂为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 过早加入有何影响?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与其他大部分指示剂不同,它不能过早加入试样中,这与淀粉特殊的结构以及淀粉变色反应的机理有关系。
可溶性淀粉呈螺旋状结构,可以弱键结合游离碘,开始出现变色反应,随结合量的增加,颜色由红紫色变为蓝色,这就是淀粉遇碘变色的机理。
间接碘量法在接近终点时加入淀粉指示剂使少量未反应碘和淀粉结合显色有利于终点的观察和滴定精度的提高。
提前加淀粉指示剂的话,部分碘已经提前参与反应,淀粉变色将会提前,影响到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对滴定终点的判断会产生误差。
4、在用间接碘量法时,为什么在加入碘化钾后,再用硫代硫酸钠标液滴定,会是消耗了0毫升的标液啊?消耗0毫升标液??我实在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首先, 请加入淀粉指示剂;其次,请确认滴加了过量的碘化钾;最后,用硫代硫酸钠标液滴定至蓝色消失,读取消耗的标液体积即可。
5、碘量法滴定: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时加淀粉指示剂多少毫升?如果是用1%的淀粉溶液只用1mL就可以了!如果是其他浓度,也基本在这个量上,因为它做指示剂,用量不用太多的!6、为什么用碘溶液滴定硫代硫酸钠时应预先加入淀粉指示剂而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溶液时必须在将近终点之前才加入淀粉指示剂主要是利用碘离子的还原作用与氧化性物质反应生成游离的碘,再用的还原剂硫代硫酸钠的标准用业滴定从而测出氧化性物质的含量.简单的说,也就是用已知准确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碘,用淀粉作指示剂,至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为滴定终点,根据消耗硫代硫酸钠的量可求出碘的量,近而求其浓度.淀粉指示剂的加入要在近终点时加入是因为若加入过早,淀粉会吸附较多的碘,消耗大量的碘,使滴定结果产生误差.7、硫代硫酸钠溶液被碘酸钾滴定至淡黄色,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这时才加入淀粉指示剂?说明快达到滴定终点了之所以这时才加入淀粉,是因为淀粉会吸附大量滴定剂,从而使滴定终点延迟出现,对滴定实验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方程式
淀粉遇碘显色原理,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
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
纺织工业上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
扩展资料
淀粉遇碘变蓝
KIO3+5KI+6HCl=6KCl+3H2O+3I2。
碘与直链淀粉作用:nI2+(C6H10O5)6n=(C18H30O5I)2n。
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螺旋圈内,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原因。
当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时,则不会呈色;当链长平均长度为20个葡萄糖基时,则会呈红色;当大于60个葡萄糖基时,则呈蓝色。
淀粉遇碘显色原理之颜色成因
以前认为,淀粉能吸附碘,使碘吸收的可见光的波长向短的波长方向移动,棕色的碘液就变成蓝色。
同理,支链淀粉和糊精也能吸附碘,不过吸附的程度不同,因此呈现的颜色不同。
这种解释的有力根据是碘的淀粉液在加热时蓝色消失。
这就被认为是加热后分子动能增大,引起解吸的`缘故。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
淀粉遇碘变蓝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地点时间实验目的:证明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器材:淀粉液、碘酒、试管、温水、滴管。
实验步骤:1.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
在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2.过一会儿,分别往两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
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地点时间实验目的:证明淀粉遇碘变蓝。
实验器材:淀粉液、碘酒、试管、温水、滴管。
实验步骤:1.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
在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2.过一会儿,分别往两只试管中加入一滴碘酒。
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地点时间实验目的: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烧杯、集气瓶、橡胶管、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1.向集气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澄清石灰水,将橡胶管一段放入集气瓶底部,通过橡胶管向集气瓶底部吹气,观察澄清石灰水的颜色变化。
2.另换一集气瓶,换另一小组成员在吹起再观察。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水变咸了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地点时间实验目的:认识溶解现象。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白糖、奶粉、食用油、高锰酸钾、石子、粉笔末、黏土。
实验步骤:1.取一烧杯接稍多的水,放入半药匙食盐,观察食盐的变化。
用玻璃棒搅拌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2.取另一烧杯接水,放入少量高锰酸钾,重复上面的操作,再观察现象。
3.再取一烧杯接水,放入少量粉笔末,观察粉笔末的变化。
用玻璃棒搅拌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4.再取一烧杯接水,放入少量粘土,重复上面的操作,再观察现象。
(可放入其他物质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论: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这主要取决于淀粉本身的结构。
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粉末,由直链淀粉(占10~30%)和支链淀粉(占70~90%)组成。
直链淀粉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支链淀粉不溶于水,热水与之作用则膨胀而成糊状。
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
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包合物。
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钠米),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