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学方法论
- 格式:pdf
- 大小:248.45 KB
- 文档页数:8
比较文学三大研究方法论体系的特征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
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
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
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
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
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一般诗学(共同诗学)。
其次,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
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
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
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
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
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
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
比较文学中变异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文学中的变异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论特征,其中一些常见的包括:
1. 诗歌与韵律分析:通过研究诗歌中的音韵规律和韵律变异,揭示文学作品的特殊美学效果和意义。
2. 文体分析: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体差异,例如小说、剧本、散文等,探讨不同文体的特征和功能。
3. 批评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揭示文学作品可能的多重解读和解释。
4. 文化与历史背景研究:考察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联,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变异是否受到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影响。
5. 比较文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行研究,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共同主题和风格变异。
6. 心理分析:运用心理学理论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变异是否与人类心理有关。
7. 语言学分析: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使用,研究作者在不同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和风格变化。
8. 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古典文学作品和现
代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探讨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中的变异特征。
综上所述,文学中的变异研究可以采用上述不同的方法论特征,通过比较和分析揭示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学习方法论(-)实名反对高票的智商差距论,学习能力的获取,本质在于对自己使用头脑方式的锻炼,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式,就能够使自己的头脑适应学习效率,从而产生最佳效果。
一个合格的学霸,生活状态必须是在当堂课45分钟之内,就已经把老师讲的东西全部搞懂。
课后的时间绝对不会用来复习或学习基础知识,才会有时间进行更深度的思考和知识串联应用。
满足这个条件的学霸,又有几个完全反直觉的学习习惯:(1)学霸很少做笔记,绝对更不会工工整整的做笔记。
一个班上笔记写的最完整的一定不是成绩最好的。
而学霸基本上只会在书上写几个自己想到的字,一般人也看不懂。
请自行验证。
(2)学霸的生活重心在于“如何减少自己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从来不会思考“怎么样才能挤出更多时间学习工为什么呢?当你到达学霸的基准线之后,你就会非常清晰地了解你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和学习速率,从而意识到大量的学习任务、复习和作业,其实都是浪费时间,阻碍了你进行更广泛或深层次的学习。
(3)学霸为什么门门功课都很好,而普通人总是会出现偏科状况?因为学霸高度重视对自己的头脑的训练,训练自己头脑的专注力、理解力、思考力,这些核心能力在每一门学科上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而普通人偏科,则是用时间和努力学某些课,偏废某些课,所以始终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那么,讲点干货,一个普通人,怎么训练自己能够在45分钟当堂课上就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呢?我最开始以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大学时跟最厉害的几位教授聊天,也发现很多教授读书的时候也是天才型儿童——从来不带笔和纸,走进教室听课。
下课走出教室那一刻所有的知识都在头脑中串联成线。
后来,接触的人多了,上了各种各样的班,才发现45分钟的课,能接收到10分钟以上的内容,已经是很厉害的人了,大多数人听2・3分钟,就完全跑神,回过头来又跟着老师听2・3分钟,又更跟不上跑神了。
“专注,长时间的专注”是一种最强的头脑能力,也是最值得训练的头脑能力。
埃德蒙·金比较教育方法论比较教育学科还相当年轻,但在其短短的历史中,方法却不断推陈出新。
试图寻找一种完美的方法论和尽可能周到的方法程序来进行更好的比较,一直都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主题之一,最近几十年关于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一直令人注目。
由于使用的手段不同,每种研究都有自己不同的结果,因此持不同方法论的研究者都希望自己所主张的研究方法能够获得普遍的认同。
埃德蒙·金就正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比较教育方法论争论的高潮时期,他是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范式的典型代表,金提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比较研究分析框架,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教育洞察法,从而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比较教育方法论。
一、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一)相对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观点金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他的相对主义观点。
在科学哲学中,相对主义经过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批判二元论,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到费耶阿本德那里得到了充分发展。
相对主义不同于实证主义,它在本体论上,对是否存在一个独立于主体的社会实体并不关心;在价值论上,强谓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内部观点”的独特性,避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在认识论上,认为寻求普遍适用的规律是徒劳无功的,如果认为有什么一般规律的话,那也只能是适用于规定的时空。
然而,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文化相对主义概念是作为文化普遍主义的对立面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可重复的独立自在的体系;每个民族都具有表现于特殊价值体系中的特殊文化传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标准无法进行比较;绝对的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各民族的文化在价值上都是相等的。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逻辑结论是:人类历史不存在共同的规律性和统一性,各文化价值之间没有达到共识的可能。
文化相对主义研究范式最初见于人类学,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学派。
该学派强调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主张对任何一种行为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而没有理由用调查者自身所属文化的标准来评价,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
第一讲方法论概述方法方法学方法论方法墨子在《天志》中说:“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这就是有名的“方法”与“圆法”,前者为度量方形之法,后者为度量圆形之法。
据说这是汉语中“方法”一词的最早出处。
“方法”后来演变成了做各类事情的办法或手段。
在英语中用method一词表示“方法”,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Third College Edition)的解释,method的含义为:(1)a way of doing anything; mode; procedure; process; esp., a regular, orderly, definite procedure or way of teaching, investigating, etc.(2)regularity and orderliness in action, thought or expression; system in doing things or handling ideas.(3)regular, orderly arrangement,而methodology的含义为:(1)the science of method, or orderly arrangement; specif, the branch of logic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reasoning to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inquiry;(2)pl.-gies a system of methods, as in any particular science.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既包括认识方法、表达方法,也包括实践方法;还可以看出它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一个分层次的有机系统。
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文学和文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深入了解文化的重要方法。
文学研究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而文化研究则更多关注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
两者相辅相成,在分析文学作品时,需要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研究对象。
在文学研究中,可以选择某个特定作品或者某个作家的所有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而在文化研究中,可以选择研究某个地区、某个历史时期、某个文化群体等。
不同的研究对象选取,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二、多学科交叉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学早已超越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围,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
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都对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需要多学科交叉的思想,结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
三、时代背景分析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探究时代背景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作品是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解读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化现象也是在某个社会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需要对社会背景有足够的认知,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现象的背后含义。
四、大众文化意义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学也需要关注大众文化的意义。
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时,要更好地关注大众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它们的含义。
五、跨文化分析跨文化分析是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和文化现象,可以更好地发现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跨文化分析是一种文化认知方式,既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能够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六、批判性思考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学中,批判性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对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进行有深度的分析,探究其中的缺陷和问题。
法学方法论的比较法与历史研究方式比较法学方法论是研究法律学科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理论的学科。
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是法学方法论中两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一种通过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异同,我们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法律原则、价值观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法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也可以是不同时间段的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变革。
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对法律文本的分析、制度和制度实施的观察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比较等手段。
与之相比,历史研究方式是一种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时期的研究来了解法律发展和变革的方法。
历史研究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时期的法律背景、法律决策的过程、法律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历史研究方式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历史时期的法律文献、法律案例、法律文件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解读,来还原历史时期的法律现象和背后的法律逻辑。
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各有侧重。
比较法主要用于研究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以及在特定背景下法律的异同。
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变迁,为法律改革和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比较法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思维方式,促进国际合作和法律交流。
历史研究方式则更侧重于研究法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和原因。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法律的演变和发展,理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变革背后的动因。
历史研究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法律演变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和修改法律提供依据和经验。
当然,比较法和历史研究方式在法学研究中并非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
比较法可以通过对不同法律体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来分析和解释不同法律体系的异同。
历史研究方式可以通过对比较法案例的分析,来揭示法律发展的趋势和变革的原因。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一)比较文学的本体论1.本体现在讨论中所使用的本体一概念,其基本内涵即源自于“essentia”,在康德及其以后的哲学那里固定下来,意指万物恒定不变的基点、本源。
2.本体论本体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万物创生的基点——本源——终极存在的学问。
3.比较文学本体论借用本体与本体论这两个概念,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建构中,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以此成立比较文学本体论,即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它所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什么,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源做终极意义上本体论追问。
4.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是研究,是文学研究,是作为一门学科对两个民族以上的文学和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汇通性的学术研究。
这是比较文学的本质或性质。
5.比较文学的本体: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点——本体就是比较视域,比较视域就是比较文学的本体。
(二)比较视域1.不同于民族文学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在学科成立的意义上非常强调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即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
2.视域:“视域”在比较文学这里是指一种多元观察的、多视点透视的研究视野,我们把它总称为“视域”。
3.在古汉语中,“比”有两种基本意义涉及比较文学原理的建构(1)“比”在“密”的原初意义上引申为“亲近”、“亲合”、“和协”、“齐同”、“并列”与“相连接”,这样一条意义链正契合比较视域对两种民族文学关系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进行透视所获取的内在意义。
(2)“比”在古汉语中的第二种基本意义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较”人们在这个层面上对“比”与“比较”的理解、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是最为普泛的,一些初涉比较文学的学者往往从这一字面上提取意义,去理解比较文学,最终导致对比较文学产生望文生义的误解,认为比较文学就是把两种文学现象拿过来进行对比。
4.比较视域的含义(1)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内在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及两种以上民族文化知识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内在汇通。
比较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指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一种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它包括科学研究的目标、原则、规范和程序等。
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方法论在研究对象、问题、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比较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方法论,以期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1. 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致力于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现象。
其主要特点是实证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自然科学的研究者通常采用实验、观察和数学建模等方法,以收集数据、观察规律和发展理论。
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需要有明确的假设和实验设计,以验证或推翻假设。
例如,物理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化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索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2. 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其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和主观性。
社会科学的研究者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收集和分析数据,发展理论或解释现象。
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需要考虑社会背景、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等因素。
例如,心理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来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规律,经济学研究者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来分析经济现象。
3. 工程科学的科学方法工程科学的科学方法致力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提升技术应用。
工程科学的研究者通常采用实验、建模和工程实践等方法,以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
工程科学的研究过程需要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因素。
工程科学的目标是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上,以改善生活和社会发展。
例如,土木工程师可以通过建模和实验来设计和建造桥梁和隧道,计算机工程师可以通过编程和算法设计来开发新的软件和系统。
4. 人文科学的科学方法人文科学的科学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文化、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通常是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艺术作品等。
人文科学的研究者通常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解构分析等方法,以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
法学方法论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在法学方法论领域,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揭示出法律规则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本文将围绕法学方法论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展开讨论。
首先,比较研究方法有助于加深对法律规则本质的理解。
通过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发现相似之处,从而找出普遍存在的法律原理和规则。
同时,比较研究方法也能揭示法律制度之间的差异,帮助我们理解法律制度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并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交流和借鉴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次,比较研究方法可以为法律制度改革和法律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本国的法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此外,比较研究方法还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法律改革的可能影响和后果,从而在决策过程中提供更为科学和全面的依据。
第三,比较研究方法对于促进不同法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法律融合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法学方法论中,比较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法系的思维模式、法律文化和法律体系。
通过细致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从而提升不同法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这对于推动国际法合作、促进法律融合和构建更加有效和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比较研究方法时,需要注意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
首先,比较研究应该坚持客观、科学和全面的原则,避免过度国别化和主观偏见的倾向。
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地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和资料,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避免夸大和曲解事实。
其次,比较研究应尽量采用多角度、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手段,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同时,比较研究还应当重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尊重和关注受研究国家或地区的特定背景和情况。
比較文學方法論出題委員:康士林教授申請人:何麗霞A. 比較文學方法論「比較文學」一詞,自1816年由法人諾艾爾(Noël)與拉普拉斯(Laplace)始用,距今已近二百年。
法國派學者Tieghem認為比較文學是研究各國文學作品間的關係,尤其是兩國文學之間的關係,法國派學者強調比較文學處理的是兩國文學間具體的事實連繫。
美國派學者則較支持文學理論研究與類比研究,Wellek 主張超越國界研究文學,並要瞭解一切文學創作與經驗的整體性,繼起的學者擴大了比較文學的定義,主張這門學科泛指超國界的文學研究,包括文學關係,以及文學與其他範疇,如藝術、哲學、歷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研究。
經歷法國和美國比較文學學派的演變後,Weisstein寫於70年代的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以更為涵括性的視野討論比較文學的定義和歷史,以及一些重要的比較文學概念,如影響研究、接受理論、斷代、文類、主題等議題。
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的關係,無疑是回顧與前瞻比較文學之一大課題。
大體來說,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關係複雜、曖昧,甚至矛盾。
若干支持文學理論的人認為,只有透過文學理論的語言,比較文學的研究方不致淪為繁瑣的史料追縱(即狹義的影響研究),或文學現象之膚淺比附(即狹義的平行研究)。
跨學科研究是比較文學重要的研究範疇之一,文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成為了比較文學學者關心的議題,Barricelli和Gibaldi所編的Interrelations of Literature 討論了文學與眾多學科的關係,包括語言學、哲學、宗教、神學、民間故事、社會學、政治學、法律、科學、心理學、音樂、視覺藝術和電影。
Barricelli指出文學研究的進路眾多,不只傾向於跨越國與國的疆界,甚而至涉及與他藝術和知識形式的交疊。
由Koelb和Noakes所編的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Literature: Approaches to Theory and Practice,鋪陳了80年代北美比較文學學者研究成果,呈現出比較文學在當代關心的範疇,歷史和國際間的脈絡發展,以及文學批評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其中牽涉不只傳統的向度,還有一些原先不被重視的議題,如讀者反應理論,以及女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角色等。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与比较研究在科学研究历史中,科学方法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实践,是研究科学本质的重要领域。
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科学成果,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与比较研究进行探讨。
一、科学方法论的分类科学方法论可以根据研究领域不同进行分类。
按研究领域分类,科学方法论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人文科学方法论。
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方法,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方法,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
人文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是人文科学领域的科学方法,如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
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真正的知识只有数学和哲学。
他强调,这两个领域的知识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真理,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限制。
柏拉图的思想为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传播使得库恩和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被重新发掘。
亚里斯多德的经验主义思想与库恩的范式观点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当时的科学方法论。
人们开始认为,发现事物的规律只能通过揭示它们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实现。
到了近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休谟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的”思想,开启了科学方法论的现代化之路。
笛卡尔通过怀疑论和分析论的方法,推动了科学方法论的分析和解构,对科学方法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休谟则强调,所有知识都是来自经验,重视对经验的分析和推理。
到了20世纪,科学方法论发生了重大变革。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科学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他们认为,科学只有通过证实和证明才有意义。
而批判理论直接质疑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并提出了以理论驱动的科学方法,认为科学在理论的指导下,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比较文学发展简史1.、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影响研究。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
法国学派。
代表人物:戴克斯特、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学术风格:历史实证主义。
影响研究:用充分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有两个特点:1、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国家;2、局限在欧洲国家(二)、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韦勒克、雷马克、列文、奥尔德里奇。
学术风格:审美研究。
平行研究: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一方面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出发,提倡美学的介入,对没有文学上的事实联系和影响的跨国文学进行研究;一方面提倡文学和其它知识领域的跨越性研究。
(三)、跨文明研究。
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后。
比较文学源生于欧美,虽然有歌德和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的主张,实际上因为欧洲中心主义,其视域一直局限在欧洲文明。
中国学者必然会有尖锐的文明异质感,无法忽视文学现象背后隐藏的中西文明差异。
特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思潮的背景下,立足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不同文明的文学的异质性的相互对话。
二、当前发展趋势:1、理论大潮的影响;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港台学者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中国学派”的设想。
3、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
2、比较文学的体系和方法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