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布
- 格式:pptx
- 大小:9.87 MB
- 文档页数:36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知识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地理中与人口分布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一、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人口密度的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人口密度的高低反映了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
通常情况下,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可能导致城市过于拥挤,而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单位地区内的人口总数。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的多少还与国家的政策、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就业、教育、医疗资源等的供应与需求。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的人口数据。
人口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组成的特点,是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人口结构的不同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老龄化人口结构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结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两类。
内部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通常是由于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
国际人口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趋势对于源地和目的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集聚与稀疏人口集聚是指人口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口集聚在一些城市和城市群中较为明显。
人口集聚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人口稀疏则是指人口在某些地区稀疏分布的现象,如偏远山区等。
人口集聚和稀疏的地理分布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1)黑河——腾冲线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2)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3)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4)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5)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6)沿江、滨海、临铁路干线地带人口多,交通不便地区人口少。
根据各个地区的分布,可以有以下特征:东北区包括辽、吉、黑3省,从19世纪末由于关内大量移民,才逐步得到较多的开发和利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工作,人口由50年代初的4000万左右增长到1990年年中的9833万。
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4人,区内人口分布因地区而异:①松辽平原、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集中了东北人口的大部分,其中,绥化—哈尔滨—大连与沈阳—山海关铁路沿线及辽河下游,尤其是辽宁中部沈阳、抚顺、鞍山、本溪、辽阳五市城市分布地区,人口更为密集,②松辽平原以东、以北的丘陵和松嫩平原西部,除城镇居民点和佳木斯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外,③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
黄河下游区包括北起长城、南到淮河,西依太行山与秦岭,东抵渤、黄海的地区,1990年年中人口达2.7亿,平均每平方公里569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
其中黄淮海平原密度高达500人以上。
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淮河以南,南岭和钱塘江以北,西至巫山的广大地区,为中国人口最多地区,有2.6亿人口,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2人。
本区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①长江三角洲,②苏北平原,③安庆—镇江长江沿岸平原与巢湖平原,④长江中游平原,⑤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外的淮阳丘陵、南阳盆地和湘资水流域等地,江西大部分地区和皖南、大别山、鄂西、湘西等山地,东南低山丘陵区包括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地区和闽、台、粤、桂4省区和港、澳地区。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人口是指某一特定地域或者某一特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反映了人口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变化。
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根据人口密度不同,可以将人口分布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高密度人口聚集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城市是典型的高密度人口聚集区。
城市通常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
2. 低密度人口分散区:这些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如农村地区。
农村地区的人口分散在农田和村庄周围,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存在着广阔的土地资源。
3. 中密度人口分布区:这些地区介于高密度和低密度之间,人口密度适中。
这类地区既有城市化的特点,又有农村经济的痕迹,如郊区或者小城镇。
不同的人口分布类型反映了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聚集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的现象。
人口迁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内部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
这种迁移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一些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而选择移民到发达国家。
2. 内部人口迁移:内部人口迁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流动。
这种迁移主要有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农民工潮)、城市间的人口流动等。
内部人口迁移一般受到经济、就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内部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
人口迁移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它既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
总结: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是人口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对地理空间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分析世界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口数量的多少、密度的高低以及分布的不均衡性都受到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世界各大洲、各国家的人口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和特点,为人口管理、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世界人口总体分布情况世界人口总体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人口总量约为77亿,其中亚洲人口最多,占全球总人口的60%,非洲人口占比约为17%,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占比分别为10%、8%、9%和0.5%。
二、亚洲人口分布特点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密度较高,尤其是东亚地区。
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拥有超过10亿的人口。
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也人口众多。
亚洲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城市化程度较高,大城市如东京、上海、孟买等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强。
三、非洲人口分布特点非洲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之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人口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尤其是尼日利亚、埃及、刚果等国家人口较多。
非洲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人口分布不均衡,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人口较多,而沙漠、草原等地区人口稀少。
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
四、欧洲人口分布特点欧洲是世界上人口相对稀少的大洲之一,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欧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等。
东欧国家人口密度较低,人口数量相对稀少。
欧洲城市化程度高,大城市如伦敦、巴黎、柏林等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强,国际移民较多。
五、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分布特点北美洲人口主要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人口密度较高,城市化程度高,人口流动性强。
南美洲人口分布不均衡,巴西、阿根廷等国家人口较多,而安第斯山脉和亚马逊雨林等地区人口稀少。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地理中的人口分布是指人类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情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人口总数已经超过78亿,而人口的分布状况是不均衡的,有些地区人口密度很高,有些地方则人迹罕至。
1. 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全球人口分布形成了一定的格局。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亚洲,人口超过48亿;其次是非洲和欧洲,分别有13亿和7亿人口;而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洲的人口总数则远不如以上三个大洲。
在各大洲中,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都是沿海地区、沿江河谷地带、平原和高原的丘陵地带。
例如,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度的恒河流域及其三角洲地区,欧洲的城市密度和产业集中区等。
这些地区多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是全球人口分布中最重要的部分。
2. 中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
中国人口分布的情况也比较典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中国东部地区是指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个区域的大部分地区为主的地带。
这一地区地势平坦,水系发达,资源丰富,交通集中,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其中,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河南等省份的人口密度最高,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人口密度更是高企。
而中国西部地区则地势多山、土地贫瘠、水文条件差,人口稀少,牧业和农业发展较为困难。
同时,由于交通不发达,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
因此,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鼓励企业投资扩大购买地区的发展,提高西部发展的整体水平。
3. 人口分布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组成及其数量、密度、结构和就业、消费、效益等方面的变化可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人口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口的数据信息,可以了解社会的基本情况。
一、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一)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概念:人口分布是指人口数量、质量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布状况常用“人口密度”来表示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1)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各大洲和地区分布极不平衡(2)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北纬20°-60°)(3)地势低平地区(海拔500米以下)(4)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3.中国人口分布特征(1)总特点: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2)胡焕庸线:黑龙江省黑河市至云南省腾冲市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壤、地质灾害、生态环境(2)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教育水平、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生活方式、社会治安(3)政治文化因素:战争、恐怖主义、宗教信仰、文化风俗、国家政策5.人口分布特征描述(1)整体特征(空间分布特征):①人口分布不均/均匀②区域差异:东部密度大、西部密度小人口的分布受河流、交通的影响呈带状分布③特殊之处:哪些地方人口密度高/低(2)年龄结构特征:青少年儿童占比、老年人占比、劳动年龄人口占比(3)性别特征(4)受教育特征(5)文化水平特征……1.人口迁移概念一段时间内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注意与短期的人口流动区分开)2.人口迁移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移动并改变居住地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①气候条件;②土地数量和质量;③矿产资源的开发;④淡水资源的分布;(2)社会环境因素: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③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家庭和婚姻(3)政治因素:①国家政策;②国际、国内战争;③政治中心改变4.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1)拉力: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条件较好;教育水平高;生活舒适,品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