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姜婷)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学号:10160114 姓名:姜婷班级:10级地科一班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主要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和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
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这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准,西北人口密度较小,东南人口密度较大。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
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
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
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
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
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
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
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平原超过900人/平方公里,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到600~700人/平方公里。
中国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经济一、中国的人口分布1.人口地理分布特点:东多西少,沿海地区人口多,内陆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2.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等),历史因素。
二、中国的人口经济1.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适量的劳动力、消费市场和人才储备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但过多的人口可能会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2.中国的人口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
近年来,我国逐步放宽生育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3.人口经济结构:包括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人才市场等。
劳动力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消费市场方面,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人才市场方面,我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4.人口与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较少、资源丰富,近年来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发展逐渐提速。
5.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人才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也对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6.人口经济的国际比较: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优势,但人均GDP、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面临国际竞争压力,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我们可以知道,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 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 西北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 这种差异更显著。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
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 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 东西差异显著。
若从人口密度来看东西差异更加明显,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 是中部的2倍多, 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
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 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的人口密度( 人/ 平方公里) 分别为( 1996年) : 2138、677、431、313、196和2, 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从高到低的梯度降低趋势十分显著。
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 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 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0.76%、28.36%、70.81%,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33人, 75 4人, 314 4人。
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 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东距长江口770公里, 西距国境最西端达3660公里, 南距三亚164公里, 北距漠河2470公里, 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土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 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 除此之外, 其它因素, 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 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和影响因素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以下是关于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我国人口流动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
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中心城市都是人口流入量较大的地区。
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受到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条件。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使得这些地区和城市成为了人们人口流动的首选。
2. 政策调控。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系列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3. 社会保障。
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这些地区。
4. 文化氛围。
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具有更为先进的文化氛围和创新能力,使得这些地区和城市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居住地”。
综上所述,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主要受到经济、政策、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1. 就业机会。
就业状况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某地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将会导致该地人口的流失。
2. 家庭因素。
人们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也会考虑家人的生活情况和教育等因素,如果某地的居住环境和教育资源比较差,将会导致该地人口的流出。
5.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和城市的文化氛围也是人们选择居住地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以上因素不仅独立地影响人口流动,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关系,综合起来都会对人口流动的趋势和地域选择产生影响。
总之,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和影响因素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政策的不断调整,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和影响因素也将随之发生更多的变化。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显著。
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入手,分析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资源。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显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形成了城乡人口流动的局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8.20亿人,占总人口的59.0%,农村人口为5.70亿人,占总人口的41.0%。
可见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的趋势愈发明显。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
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较高,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出地域选择相对受限。
2.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也是影响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实施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
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福利政策不完善,吸引力相对较弱,难以留住本地人口。
3.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也是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般而言,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受人们青睐。
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相反,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往往失去了吸引人才的优势。
4.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也会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影响。
一些自然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地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如海南、西藏等地区。
而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地区则容易引发人口外流。
5.城市规划城市规划也是影响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吸引大量人口流入。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
而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地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特点1. 东部地区是人口吸引的重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各类资源丰富,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特别是一线和二线城市,其吸引力更是不可限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城市的人口流入量一直居高不下,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
2. 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更是如此。
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而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3.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仍然存在尽管东部地区已经发达,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依然存在。
这种情况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大量人口外流到东部地区。
二、影响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1.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就业机会涌现出来,吸引了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而且,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对较高,也是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的原因之一。
2. 个人收入个人收入也是影响人口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显示,各地城市的薪资水平相差很大,这也成为了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收入高的地方会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
3. 公共服务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也会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影响。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会影响人口的流动。
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相对丰富,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入。
4.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等都会影响人口的地域选择。
很多外来人口会选择流入到有更好教育资源、更好生活环境的地方,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流动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我国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推进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特征我国人口流动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部的大城市。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入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而西南地区的大城市,如成都、重庆、贵阳等,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此外,一些中小城市也成为人口流动的重要目的地。
1.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化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吸引大量人口流入。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状况越好的地区,就越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人口流入。
3.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
一个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越齐全、越先进,就越有可能吸引人口流动。
4.政策的影响。
政府的政策也会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影响。
例如,针对人才的引进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等,都可能吸引人口流动。
5.文化因素。
人们也会考虑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和环境,例如环境污染、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等,对于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特征是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部的大城市。
而影响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包括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政策的影响以及文化因素等。
针对这些因素,政府应该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加以考虑,以推进我国人口流动的良性发展。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我国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域之间的迁移与流动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趋势逐渐增大的态势。
人口流动对于人口的分布、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地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是一种常见现象。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流向这些地区从事工业、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也促使了人口向大城市聚集。
教育因素也是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教育资源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不均衡的分布,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好,很多农村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
一些学生也会选择到大城市的高校深造,这也促使了人口流动的发生。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口流动地域选择。
一些地区的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比如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等,也会成为吸引人口流入的重要原因。
相反,一些地区的环境恶劣,比如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破坏等,可能会成为人口外流的原因之一。
政策因素也会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影响。
我国政府对于人口流动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比如户籍制度、落户政策等。
这些政策会影响人口对于不同地域的选择。
有的城市对于户籍人口的限制较高,导致外来人口流动相对较少。
个人因素也会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影响。
个人的家庭背景、个人意愿、职业选择等因素,也会对人口流动产生影响。
某些人选择到大城市发展,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大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应对我国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范围内的流动或迁移。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着广阔国土和多样化地域的国家里,人口流动现象十分普遍。
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对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人口流动地域选择1. 农民工的选择农民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群体,他们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的城市。
一方面,这些地区相对发达,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农民工的家庭大多在农村,他们会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以便回家探亲。
2. 大城市与小城镇的选择人口流动中,一部分人选择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一部分人选择到小城镇或乡村。
选择大城市的人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他们相信大城市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而选择小城镇或乡村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安宁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因为他们在家乡有更多的资源和人脉。
3. 跨省流动除了选择城市和乡村,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跨省流动。
这些人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其他省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们会根据经济条件选择流动地域,他们会选择能够提供更好就业机会和更高生活水平的地方。
许多农民工选择到东部沿海地区或发达城市工作,是因为那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薪酬。
2.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影响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一些地方会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该地区工作和生活;还有一些地方会出台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如何、社会治安如何,都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一个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人流向该地区,反之亦然。
4.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地理人口分布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十分不均衡。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地理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一、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中国东部的沿海地区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这主要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吸引了大量人口和外商投资。
尤其是一些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如深圳、上海、广州等,其人口数量庞大且日益增加。
二、内陆山区人口稀少相比之下,中国的内陆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这主要受制于地理环境的限制。
内陆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缺乏发展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人口流动性较低。
此外,内陆山区通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滑坡等,也影响了人口分布。
三、城乡人口差距明显中国城乡人口分布的差距也十分显著。
城市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农村。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很多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农村地区受制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人口外流,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
四、沿江人口分布的独特性中国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等在沿岸地区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人口分布。
这是因为河流带来了大量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这些优质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在河流附近居住和发展农业。
同时,沿江地区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利的贸易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
五、人口分布的原因分析地理人口分布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地理条件、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等。
地理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通常会吸引大量人口的聚集。
同时,经济发展也是人口分布的重要驱动力。
发达的经济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人口流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此外,资源的分配不均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发展资源而人口稀少。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和城市地区人口集中,而内陆山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稀少。
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人口的地域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变现形式。
任何人口过程和人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不仅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发生和发展有其时间上的阶段性,而且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其演变过程和组合类型均有其鲜明的地域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总量庞大,其人口分布受其自然条件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温暖,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较为稀疏。
胡焕庸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密集,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下游,杭州湾沿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
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如藏北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呼伦贝尔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等。
(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2000年,距海岸200公里范围内的平均人口密度为474人/平方公里,200-500公里范围内为238人/平方公里,下降了整整一半,500-1000公里范围内为164人/平方公里,下降近2/3,1000公里以上的仅有23人/平方公里。
(3)人口主要分布于较为地坪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人,7514人,31414人。
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1)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明显制约。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和机会的多少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会选择流动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以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相对经济落后,出现了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
教育因素也是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平衡,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另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一些家庭会选择迁移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
一些人迁移到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就业因素也对人口流动地域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反。
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人们会选择迁移到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水平更高的地区。
社会保障因素也是人口流动地域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
人们会选择迁移到社会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以获得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
我国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了解人口流动地域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人口流动管理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特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及结论等方面,探讨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
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口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例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由于适宜的生存环境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成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地带。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也在不断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了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
目前,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中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疏的特点。
自然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对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中国南部和东部地区,由于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成为了人口聚集的主要区域。
相反,西部高原、沙漠等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政治经济因素也对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的地区,有利于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工业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
人口移民也是影响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大量的人口移民到新的地区。
例如,在元朝时期,大量汉族人移民到新疆等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流失,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受到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人口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知识点归纳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第三节中国的人口知识点复习,欢迎参考!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00年达12.95亿;占世界21.2%。
2、省区分布:最多:河南省;最少:澳门。
二、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2)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
2、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呈直线上升。
3、东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人口迁移
三、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沿海河湖、平原、
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
2、农村、城镇人口他布特点: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
(63、8%,36、2%)
四、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
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知识点归纳】。
地理中国的人口分布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现象一直是中国地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分布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这一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较为优越。
同时,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
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
这些城市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还拥有许多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劳动力。
二、中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分布中国的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
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中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因此,很多人选择到东部沿海地区寻找机会。
这导致了中部地区的人口外流。
三、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中国的西部地区是人口分布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
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以及经济相对落后,吸引力较低。
因此,很多年轻人选择到东部沿海地区或者大城市谋求发展机会。
四、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1.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出较多。
2. 地理条件的差异。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有很大的差异。
这导致了人口自然分布的不均衡,例如西部地区的高山和沙漠地区不适宜人居住。
3. 政策限制。
中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在城市间的自由流动。
农民工难以在城市落户,只能作为临时务工人员居住在城市。
这也导致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五、中国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影响1.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
2. 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地理中国人口的知识点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
了解中国人口的地理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人口状况,以及相关的人口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一些关于中国人口的地理知识点。
1.人口数量和分布:中国的总人口超过14亿,分布在广阔的国土上。
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北部和西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特别是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的人口集中度更高,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2.人口增长和控制:中国在上世纪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但在1979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增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这个政策限制了大部分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以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然而,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
3.农村和城市人口: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农村和城市差异。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城市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
这一趋势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
然而,城市人口的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拥堵、住房短缺和社会福利压力等。
4.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中国的人口流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理现象。
农民工和务工人员经常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给城市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同时,城市化也带动了乡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问题。
5.就业和人口发展:中国的人口发展还与就业问题紧密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就业压力、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
6.人口政策和社会问题:中国的人口政策对于人口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如教育和医疗改革,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
然而,这些政策也面临着调整和改进的需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因素
学号:10160114 姓名:姜婷班级:10级地科一班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主要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和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
中国人口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这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准,西北人口密度较小,东南人口密度较大。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稀少。
中国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南部地区,西半部人口稀疏分散。
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密集,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
若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向云南省的腾冲划一直线,其东南一侧占总面积42.9%,人口占94.3%,西北一侧分别为57.1%和5.7%。
1995年前者(含港、澳、台)平均人口密度高达284人/平方公里,后者仅为13人/平方公里,相差达21倍。
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划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却为全国的94.3%,而该线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只有全国的5.7%。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人口渐少。
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
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
在东南一侧,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如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长江下游和杭州湾沿岸平原超过900人/平方公里,黄淮海平原和四川盆地也达到600~700人/平方公里。
在西北半壁,人口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带和绿洲,大面积上人口均极度稀少,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了全国总面积十分之一。
此外,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仅在1人/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乡村。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这种情况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经济发达,农村人口密集;而在西部地区广布山地、少田缺水,农村人口稀疏。
但乡村人口呈面状散布则是全国普遍的共同特点。
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
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海拔高度、水体、土壤条件和矿产资源。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
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
海拔高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一般说来,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人口相对集中。
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
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
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罗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
稠密地区。
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热引起的大量移民。
许多因开发资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区,也往往因资源枯竭使人口骤减。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历史的继承性,是历史的产物。
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布局的改变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其变化又表现出较大的惰性。
越是历史悠久的地区,这种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汉族地区,人口增殖的时间长,密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多数地区,因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增殖时间短,迁移人口数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较稀疏。
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城市、工农业基础、政治因素等。
首先,目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中国人口重心与农业资源重心十分接近,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一般只在经纬度上相差几分,这也充分说明,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与农业有很大关系。
东部地区农业条件较好,垦殖指数高,人口容量大,较西部地区对人口有吸引力。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经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开始,由建国以来的分散和均衡化转向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指数从1933年的3.69,1953年的3.60;一直下降到1982
年的3.43而停顿下来。
80年代以前,人口的地域分布趋势向分散、均衡;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也从以往的西南偏西方移动,转为西南方向移动。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在今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
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发展与布局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动、战争、灾荒、疫病、传统观念等,均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时会产生巨大影响,短时间内便会改变人口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