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九第一单元认识有机化合物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07.0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课时安排】共19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3课时第四节:3课时复习:1课时测验:2课时讲评:2课时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碳架分类、官能团分类。
2)、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表示它们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的学习,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多角度分析、对比和归类。
2)、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官能团分类方法的学习,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官能团的学习不,感受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提高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如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思想;重要官能团的识记。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学生对有机物比较感兴趣,但要本节课文中突然接触过多的有机物类型,学生感到比较难掌握。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各类有机物的通式:1、烷烃:CnH2n+2n>12、烯烃:CnH2nn>23、炔烃:CnH2n-2n>24、芳香烃:CnH2n-6n>65、醇:CnH2n+2On>16、醚:CnH2n+2On>27、醛:CnH2nOn>18、酮:CnH2nOn>39、羧酸:CnH2nO2n>110、酯:CnH2nO2n>2教学反思:1、利用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各类有机物。
2、学生掌握了各类有机物的通式有利于学生在下节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中应用。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判断。
2.过程与方法:利用球棍模型练习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通过模型加深对同分异构体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分子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判断【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判断【教学过程1】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板书: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1、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复习教案【总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山东科技版的高中化学系列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为授课用教材。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是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有机化学选修模块中较为重要的一节,是为了帮学生树立一些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的观念而设置的,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系统而有序的认识及研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
学生在初中化学及《化学2(必修)》中学习过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但其认识的方式是一个个独立的典型代表物,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掌握这些代表物的性质,对它们结构的认识也比较浅显,还没有意识到有机化合物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官能团的结构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不同基团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产生影响”等观念,知道官能团中键的极性、碳原子的饱和程度与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有关系。
本节教材属于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内容,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键能、键长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对比双键和三键的相似与区别,进而推断性质的相似与差异;组织学生回顾并讨论乙酸、乙醇的化学性质,结合球棍模型分析二者的结构,归纳官能团的结构与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关系;利用画概念图的方式启发学生讨论本节学习心得,总结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的多样性,能以此解释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现象。
理解单键、双键和叁键的概念,知道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知道共价键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对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碳原子的饱和程度、共价键的类型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气体摩尔体积六大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无机盐、水、维生素知识点1:.油脂1.组成和结构(1).定义:油和脂肪统称为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反应生成的酯,属于酯类。
(2).分类:油——常温呈液态;脂肪——常温呈固态(3).组成:C、H、O(4).结构:2.油脂的物理性质油脂不溶与水,比水轻(密度在0.9—0.95g/cm3之间),易溶于有机溶剂。
(注:饱和链烃基含量高的油脂熔点较高,常温时呈固态,固态油脂常称为脂肪;不饱和烃基含量高的油脂熔点通常较低,常温时呈液态,液态的油脂常称为油。
)3.油脂的化学性质(1)油脂的氢化:油脂由于分子中有不饱和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故易变质。
为了便于运输和储存,通常改变油脂的结构。
①这个反应叫做油脂的氢化(或硬化),属于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②工业上常利用油脂的氢化反应把多种植物油转变成硬化油。
(2)油脂的水解反应:①酸性条件下水解:工业上以油脂为原料制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②碱性条件下水解: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工业上就是利用皂化反应来制取肥皂的。
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钠。
3、肥皂的制取原理知识点2:糖类;从结构上看, 糖类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反应的产物。
由C、H、O元素组成,常用通式C n(H2O)m来表示。
所以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
糖类大都可用C n(H2O)m来表示,但符合这一通式的不一定都是糖。
如甲醛HCHO C(H2O),乙酸CH3COOH C2(H2O)2,而不符合C n(H2O)m这一通式的一些物质也属于糖类,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
1、葡萄糖和果糖: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C6H12O6(s)+6O2(g)→6CO2(g)+6H2O(l)+放热与银氨溶液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2)还原反应(3)酯化反应:总结: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Cu2O砖红色沉淀反应,但果糖分子中含有羰基及多羟基,羰基受多羟基影响有很强的还原性,也能发生银镜反应,Cu 2O砖红色沉淀反应,故不能用上述二反应鉴别二者。
通式官能团代表性物质溴乙烷C2H5Br R—X —X乙醇C2H5OH R—OH —OH—OH乙醛乙酸知识点3: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1)取代反应:甲烷、苯、醇的卤代,苯的硝化、磺化,醇与活泼金属反应,醇的分子间脱水,酯化反应,酯的水解反应等。
①是原子或原子团与另一原子或原子团的交换;②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有进有出的;③该反应前后的有机物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④取代反应总是发生在单键上;⑤这是饱和化合物的特有反应。
(2)加成反应:烯烃、苯、醛、油脂等分子中含有C、C双键或C、O双键,可与H2、HX、X2、H2O等加成。
①加成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碳)原子上;②该反应中加进原子或原子团,只生成一种有机物(相当于化合反应),只进不出;③加成前后的有机物的结构将发生变化,烯烃变烷烃,结构由平面变立体;炔烃变烯烃,结构由直线变平面;④加成反应是不饱和化合物的特有反应,另外,芳香族化合物也有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3)消去反应:有机物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形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
如卤代烃、醇。
①消去反应发生在分子内;②发生在相邻的两个碳原子上;③消去反应会脱去小分子,即生成小分子;④消去后生成的有机物会产生双键或叁键;⑤消去前后的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与加成反应相反,因此,分子结构的变化正好与加成反应的情况相反。
(4)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氧或去氢的反应,如:①绝大多数有机物都能燃烧。
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
③因发生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有:酚和醛。
④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是醇、醛。
⑤能和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有:醛(或含醛基的有机物)。
(5)还原反应:有机物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如:烯烃、苯、醛、油脂等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6)聚合反应:由小分子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又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①烯烃、炔烃可发生加聚反应;②苯酚和甲醛可发生缩聚反应;③多元醇和多元羧酸也可发生酯化型缩聚反应。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总复习教学案: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知识点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由千百个原子以共价键连接的大分子化合物,又称高聚物。
(分子量通常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等)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如塑料、合成纤维、涂料、粘合剂等)。
聚合反应CH2=CH2单体—CH2—CH2—链节N 聚合度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又叫聚合物或高聚物。
n值一定时,有确定的分子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链节的相对分子质量×n。
一块高分子材料是由若干n值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组成的混合物。
(2)链节:组成高分子的重复的结构单元。
(3)聚合度:每个高分子里的链节的重复次数。
用“n”表示。
(4)单体:能通过聚合反应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物质。
如聚乙烯的单体为乙烯。
知识点2: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1、加聚反应(1)定义:小分子间通过加成反应的形式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2)加聚反应的特点:①单体必须是含有双键、三键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如:烯、二烯、炔、醛等含不饱和键的化合物。
②发生加聚反应的过程中,没有副产物产生,聚合物链节的化学组成跟单体的化学组成相同。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单体相对分子质量的整数倍。
(3)由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的单体的判断①凡链节的主碳链为两个碳原子,其单体必为一种。
将链节的两个半键闭合即为单体。
②凡链节中主碳链为4个碳原子,含有碳碳双键结构,单体为一种,属二烯烃:③凡链节中主碳链为4个碳原子,无碳碳双键结构,其单体必为两种,从主链中间断开后,再分别将两个半键闭合即得单体。
2、缩聚反应(1)定义:有机小分子通过缩合反应生成有机高分子,同时生成小分子(如水、卤化氢、氨等)的反应。
(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①苯酚与甲醛②二元醇与二元酸③羟基酸④氨基酸⑤葡萄糖(3)缩聚反应的特点:①缩聚反应的单体往往是具有双官能团(如—OH、—COOH、—NH2、—X及活泼氢原子等)或多官能团的小分子。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复习教案(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复习教案课题:授课班级课时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的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2、知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方法,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加深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等实验的认识3、初步学会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实验安全标识、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进而掌握实验的基本准备常识,并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初步学会模仿、移植现有的例子,撰写实验报告3、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在对物质性质研究的同时,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并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4、初步尝试在实验探究中与人合作与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逐渐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3、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重点过滤和蒸发的操作方法难点正确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一、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1、基本概念:物质的分离&物质的提纯2、操作原则:四原则&三必须3、基本实验方法:过滤与蒸发结晶、蒸馏与萃取分液(一) 过滤和蒸发(f 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实验1—1粗盐的提纯实验1-2 SO42―等离子的检验与除杂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