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手术致颅内感染病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53 KB
- 文档页数:7
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布目的:分析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布,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防治。
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对本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送检的863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病区术后的脑脊液病原菌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测试。
结果:863份脑脊液标本分离致病菌204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85株,占41.7%,革兰氏阴性112株,占54.9%。
204株常见细菌的细菌分布:革兰氏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居首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居首位,其它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
万古霉素对MRCNS有较高的抗菌活性,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敏感率最高。
结论:颅内感染以院内感染为主,提示临床医生应根据颅内感染的特点,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时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此类手术创伤大、危险度高、患者抵抗力低。
一旦感染,不仅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还能造成患者死亡。
了解感染的危险因素,侧重高危人群的预防,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是控制颅脑术后感染发生途径的重要环节。
笔者对本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送检的863份神经外科各病区术后的脑脊液的培养及药敏情况做一总结,并将其中204株脑脊液中分离细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送检的863份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病区术后的脑脊液的培养,由病房医师通过腰椎穿刺,无菌操作留取脑脊液3~5 ml,按BACT/Alert操作规程注入全封闭的采样瓶中。
1.2仪器细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均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2-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分析。
1.3方法对所有送检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常规培养分离。
严重颅内感染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严重颅内感染的致病因素、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分析总结:62例严重颅内感染患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并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脑室置管冲洗和鞘内给药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62例患者中58例感染得到治愈,根据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30例、中残20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3例和死亡4例。
结论:严重颅内感染患者,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并采用鞘内给药、腰大池或脑室引流等方法可取得显著疗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颅内感染;致病因素;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09-02神经外科颅内感染是困扰神经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
发生颅内感染后不仅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且增加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还可能造成患者死亡。
从2009年2月~2010年7月年,我科共治疗62例医院内获得性颅内感染患者。
现对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脑外伤伴颅底骨折未手术85例,其中发生严重颅内感染的4例;严重颅内感染与开颅手术(包括锥颅术、分流手术)比例为117/2530例(4.62%),其中污染手术32/321例(9.97%),清洁-污染手术8/127例(6.30%),清洁手术77/2082例(3.04%)。
男性94例,女性31例。
年龄2~6岁,平均年龄42.6岁。
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时间为术后1~7d34人、7~14d85人、15~25d6人。
术后放置引流时间为24~72h。
1.2 颅内严重感染诊断标准:本组按以下标准诊断:①临床上有发热、头痛和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②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白细胞>0.5×109/l,其中多核白细胞>50%;③csf中糖定量450mg/l;④csf细菌培养呈阳性结果。
手术感染医疗事故案例案例一,某医院一名患者因腹部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出现了严重的感染症状。
经过调查发现,手术室内的消毒工作并不到位,手术器械和手术台的清洁不符合卫生标准,导致术后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情况。
案例二,一名患者在某医院进行了心脏手术,术后不久出现了感染症状,经过检查发现手术部位存在严重的细菌感染。
经过调查发现,手术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手术器械的消毒工作存在疏漏,医护人员的手部消毒不够彻底,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患者的手术感染。
案例三,一名患者在进行脊柱手术后出现了感染并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
经过调查发现,手术室内的环境卫生情况较差,手术器械的消毒工作不规范,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不够标准,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导致患者感染的原因。
以上案例反映了手术感染医疗事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手术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治疗的难度,还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务必严格按照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无菌环境的维护。
为了减少手术感染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和维护,定期对手术器械和手术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手术过程的无菌状态;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手部消毒和穿戴无菌手套的规定,规范操作流程,减少操作过程中的污染风险;患者术前术后应加强个人卫生和伤口护理,避免感染的发生。
总之,手术感染医疗事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手术感染问题,加强管理和操作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分享和总结,能够引起大家对手术感染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减少手术感染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一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的个案护理科室:神经外科姓名(工号):层级:时间:2020年12月17日一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的个案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20年7月我科收治的1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针对这个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糖尿病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住院天数、术前使用激素和术后脑脊液漏等有关,通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患者康复出院。
结论:通过对1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术后;脑脊液漏;颅内感染;护理垂体瘤于颅内肿瘤中占比达12% ,源于蝶鞍内脑垂体细胞,病发率高,临床表现为头痛、视力模糊、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压迫等。
而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目前作为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具有治愈率良好、康复快等优势。
因垂体瘤周围神经及血管分布复杂,生长部位特殊,加上手术因素等易致使术后出现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损害神经功能[1]。
在2020年7月,我科收治了1例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术后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经积极治疗,现已康复出院。
现将其病例报告如下:1. 病例回顾患者姓名杨*福,住院号:1234567,性别:男,年龄:54岁,入院日期:2020年07月14日,诊断: 1、垂体腺瘤术后脑脊液鼻漏2、颅内感染,主诉:垂体腺瘤术后12天,鼻腔流液8天,发热6小时。
患者因头痛就诊于金乡县胡集中心医院,行颅脑核磁示: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瘤并瘤内少量出血,蝶窦炎,于2020年07月02号行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经右单鼻孔),术后给予对症治疗后出院。
2020年07月6日出现左侧鼻腔流液,为透明液体,坐起或站立后,可出现左侧鼻腔流液明显,7月14日患者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门诊,以“垂体瘤术后”收住入院。
耳鼻喉科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与风险防范近年来,医疗领域发生了许多医疗事故,其中包括耳鼻喉科领域。
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医生和医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耳鼻喉科医疗事故的防范能力,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耳鼻喉科医疗事故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1. 案例分析1.1 案例一:患者错输药物某耳鼻喉科医院的一位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因药物输液出错导致了严重的过敏反应。
经过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在准备药物时未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对,导致患者错误地接受了过敏原。
1.2 案例二:手术操作不规范另一位患者在进行耳鼻喉科手术时,由于医生操作不符合规范,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并需要二次手术。
经过调查发现,医生没有按照手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忽略了消毒和手术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案例原因分析2.1 人为因素在耳鼻喉科医疗事故中,很多事故都是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或错误操作引起的。
这可能是因为医生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仔细操作,或者是因为医护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
2.2 管理层面问题有些医疗事故是由于医院管理层的不足导致的。
例如,医院可能缺乏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没有建立规范的医疗用品使用和消毒制度,以及缺乏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等。
3. 风险防范措施3.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针对人为因素引起的医疗事故,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手术操作规程、药物使用和输液管理等方面,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知识的学习。
3.2 规范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层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并确保医院内部人员都能够遵守这些规定。
此外,医院还应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医疗用品使用和消毒制度,加强对医院内部各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3.3 强化沟通和核对医院应鼓励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在关键环节,如手术准备和药物配制等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核对,以避免人为失误。
颅脑术后颅内感染25例的临床治疗分析【关键词】颅脑手术【中图分类号】r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27—01颅内感染是颅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影响波及脑,脊髓,被覆组织及其邻近的解剖结构,一旦发生,极难控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我科1998年3月—2010年6月共发生颅脑术后颅内感染25例,在加强全身抗生素治疗前提下,采用要穿或要大池持续引流比并鞘注抗生素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1例,女14例。
年龄15~73岁平均39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5例,脑挫伤并发颅内血肿10例,开颅手术17例,脑室外引流加血肿腔引流术8例。
所有患者均有高热,体温波动在38、5—40.5℃,头痛,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
本组病例诊断标准为①临床有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和体征;②脑脊液白细泡计数>10×106/l,以多核细胞为主,糖0.45g/l;③血中wbc>10×109/l,若脑脊液细菌培养良性可直接确诊【1】 .本组7例培养阳性,4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大肠杆菌。
1.2 治疗方法感染早期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出来之前,以及细菌培养阴性患者,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如头孢他啶,部分联合应用去甲万古霉素,药敏结果出来后,根据药敏用药,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在抗感染同时有脑室外引流者,直接自脑室引流管诸如抗生素,闭管2~3小时后开管,每日1~2次。
无脑室外引流者每日行腰穿放出感染脑脊液并鞘内注射抗生素。
严重感染者9例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于腰3、4椎间隙穿刺,每日引流量150~250ml,引流时间6~10天,同时配合全身应用三代头孢抗生素以及去甲万古霉素联合治疗,至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正常后拔管。
11例患者辅助高压氧治疗。
2 结果25例患者中,20例感染均得到控制而最终治愈,体温恢复正常,颈项强直得到缓解,脑脊液检查白细胞、糖定量‘蛋白连续三次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颅内感染性疾病病例分析患者,男性,39岁主诉:头痛、发热3天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下午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呈全头持续性胀痛,自服中药后头痛无减轻,当天晚上头痛加重并出现发热,测体温38.6度,不伴恶心呕吐无头晕,无视物不清,无肢体无力及麻木,无饮水呛咳,无精神异常。
为进一步治疗急诊收入院。
起病以来,饮食正常,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2年前曾因车祸至昏迷及颅骨骨折,具体诊治不详。
2000年前曾患“病毒性脑膜炎”,在当地医院住院,已治愈。
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光反应灵敏,眼动充分,无眼震,双侧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水肿,额纹面纹对称,伸舌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适中,感觉无异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双病理征未引出。
颏胸3指,Bruzinski sign(-),Kernig sign(+)。
外院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3.66*10E9/L,NEUT 10.17*10E9/L,中性粒细胞 74.5%。
血结明三项(309医院):结明试验(-),ICT-TB卡(-),TB快速卡(+)。
脑脊液压力:245mmH20,外观略浑浊,常规:细胞数 2800/ul,白细胞2660/ul,多核92%,单核8%;脑脊液生化:蛋白228.8mg/d l,糖30mg/d l,氯化物正常。
心电图正常。
胸片: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
强化头颅CT:脑膜有增强表现。
病例分析要求:分析病例特点、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原则,并回答以下问题:1、该患者可能的病因是什么?进一步检查什么?2、化脓性脑膜炎如何注意排除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3、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可能的途径?一、病例特点1、青年男性,突发起病,病程短。
2、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体温最高38.6度。
3、曾经患病毒性脑膜炎,2年前头颅外伤、颅底骨折。
4、查体:颏胸3指,Kernig sign(+)。
5、辅助检查:脑脊液压力:245mmH20,外观略浑浊,常规:细胞数 2800/ul,白细胞 2660/ul,多核 92%,单核 8%; 脑脊液生化:蛋白 228.8mg/d l,糖减低,氯化物正常。
颅内感染性疾病病例分析患者李某,男,27岁主 诉:间断发热伴头痛10天现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2℃,伴畏寒、乏力、头晕、头痛及咽部疼痛,头痛呈间断性胀痛,伴有颈部不适感及轻度恶心,无呕吐,当晚于家中自服退热药物自觉症状无缓解,先后就诊于外院及我院急诊,给予头孢呋辛钠、拜复乐、克林霉素等抗感染,及退热等对症治疗,仍有间断发热及头痛,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既往史:体健。
查体:T 37.6℃。
神清语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
右侧瞳孔较左侧稍大,左右=2.5:3.5mm,对光反射灵敏,余颅神经(-)。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病理征阴性,颈抵抗,颏胸距两指,Kernig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增强:两侧大脑半球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脑沟内见迂曲线条样异常强化,边缘较模糊,脑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脑室系统正常,小脑及脑干内未见异常。
提示软脑膜异常强化。
脑电图:示轻度广泛异常。
血常规及生化:大致正常。
腰穿:脑脊液初压200cmH2O,常规WBC:4x106/l,RBC:0;生化:总蛋白:56mg/dl,K:2.41mmol/l,Na:130.4mmol/l,Cl:111mmol/l;涂片找新型隐球菌、结核杆菌、脑膜双球菌均阴性;脑脊液病毒九项阴性;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 G g7.64 mg/dl;寡克隆区带阴性。
参考诊断:病毒性脑膜炎要求:请学生汇报病例特点,并分析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1、病例特点:1 青年男性,急性起病,既往体健。
2患者10天前出现发热,伴畏寒、乏力、头晕、头痛及咽部疼痛,伴有颈部不适感及轻度恶心,无呕吐,给予抗感染及退热等对症治疗,发热及头痛缓解不明显。
3 查体:T 37.6℃。
神清语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
右侧瞳孔较左侧稍大,左:右=2.5:3.5mm,对光反射灵敏,病理征阴性,颈抵抗,颏胸距两指Kernig征阴性。
47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谢贤生;刘胜初;张显强【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47例发生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47例未发生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有统计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脑脊液漏、术后白蛋白、术前GCS评分、血糖水平、手术次数、术后激素、后颅窝手术是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及血糖等指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及血糖水平等因素是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期刊名称】《赣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6【总页数】3页(P848-850)【关键词】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危险因素【作者】谢贤生;刘胜初;张显强【作者单位】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河源,517000;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河源,517000;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河源,5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颅内感染是颅内外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不仅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而且严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预后,在临床中也容易引起医疗纠纷[1]。
了解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或者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47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感染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在18~78岁,平均年龄(42.6±5.6)岁。
鼻内镜术后疼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进展(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广西543001)1评估患者鼻部术后疼痛的原因1.1由于手术创伤,鼻腔填塞、局部黏膜组织反应性水肿,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鼻额部肿痛、切口疼痛等[4]。
手术创伤致伤口组织渗出增加,粘膜炎性反应及水肿,手术后鼻腔行填塞物填塞,进一步加重局部血运障碍,使鼻腔分泌物引流受阻,水肿加重,局部PH值降低,致痛物质释放增加及滞留而引起疼痛。
[5]1.2脑脊液鼻漏导致头痛,有报道,患者行鼻内镜手术后第2天出现剧烈头痛,并迅速发生昏迷,高热,脑膜刺激征阳性,考虑为鼻内镜手术后患者并发脑脊液鼻漏导致脑膜炎[6]。
脑脊液鼻漏出现持续头痛,鼻手术后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及神志、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持续头痛,恶心、呕吐,鼻腔有清水样分泌物或清水样不粘稠液体流出,低头时加重,则提示有脑脊液鼻漏发生,一经发现及时送检、确诊。
1.3鼻部手术由于手术部位的特殊性,无法缝合,鼻腔术后采用纱条填塞压迫止血,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反应水肿;疼痛是鼻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主要原因是手术造成组织机械性损伤,引起局部疼痛和鼻腔填塞通气不畅引起放射性头胀痛[7]。
损伤,以及情绪紧张等,均可导致某些致痛物质分泌增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1.4术后张口呼吸致口腔黏膜干燥等因素均可使疼痛加剧[8]。
2疼痛的程度评分标准2.1用McGIll疼痛评分法,0分:无痛;1分:有疼痛感;2分:趣味疼痛,不舒服;3分:疼痛,感到痛苦;4分:疼痛较剧烈,有恐惧感;5分:剧痛,无法忍受[9]。
2.2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 AS)进行疼痛评价;0分为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5]。
2.3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采用形容词描述疼痛的程度[10],分为4级:0及无疼痛或稍感不适;I级轻微疼痛可忍受。
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3鼻部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3.1心理护理手术后由于疼痛、出血等原因,患者会感到紧张、恐惧,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
鼻部手术致颅内感染病例分析【病历摘要】患者男,66岁,主诉双侧鼻腔通气不畅20年余,加重10日,于2013年3月6日入院。
20 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鼻腔通气不畅,并伴有嗅觉不佳,偶有脓涕,自觉有异味。
分别于1994年及 2003 年在某医院经局部麻醉行鼻部手术(具体术式不详),手术后双侧鼻塞症状好转持续5年。
10d前患者感冒后,再次出现双侧鼻腔通气不畅,左鼻腔有新生物堵塞鼻孔。
2013年3月6日,门诊以鼻息肉收入院。
鼻科检查:双侧鼻腔黏膜水肿、狭窄,腔内均可见大量表面光滑、荔枝样新生物,局部结痂,双鼻腔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
临床诊断: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入院当天病程记录:一般情况好,体温37.4℃,脉搏104/min,呼吸20/min,血压122/74mmHg,鼻科检查情况同前。
化验血中性粒细胞占71%,鼻窦冠状位CT显示双侧鼻腔及双侧全组鼻旁窦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一致,双侧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甲未见显示,双侧上颌窦口开大,窦壁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慢性鼻窦炎。
入院后给予患者布地奈德鼻腔冲洗,糠酸莫米松喷鼻,口服甲强龙24mg, 1/d。
术前未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2013 年3月8日上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双侧鼻内镜下鼻窦手术。
术中见双侧鼻腔充满灰白色息肉样物,鼻腔结构不清,残余前组筛窦内为黏脓性分泌物;上颌窦窦口周围被息肉样物占据,去除后见上颌窦内为黏脓性分泌物,吸出窦内脓性分泌物,常规处置术毕。
术中见左侧筛顶部分骨质缺损,隐约可见硬脑膜,但无明显脑脊液漏。
术后诊断: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
术后头孢呋辛钠 2g,2/d静脉滴注。
术后第1日,患者午后出现寒战、发热,体温高达39.5℃,急查全血分析白细胞12.52×109/L,中性粒细胞89%。
经治医师考虑细菌感染,改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 2.25g,2/d 静脉滴注。
17∶00 患者出现嗜睡状态,颈强,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有活动,病理征阴性。
此后几天,患者体温呈弛张热。
术后第4日,为减轻炎症反应给予氢化可的松 100mg 静脉滴注。
术后第6日,9;00行骨髓穿刺术;10∶00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压力为210mmH2O,常规生化提示脑脊液氯定量115mmol/L、糖定量 1.1mmol/L、脑脊液蛋白定性阳性、白细胞350/mm³,单核细胞19%、中性分叶核粒细胞81%,提示化脓性脑膜炎。
当天脑脊液涂片查找到革兰阳性球菌。
术后第8日,脑脊液和骨髓培养同时生长肺炎链球菌。
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转入ICU 抢救治疗。
【病例分析】1.患者入院时即存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患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20余年,既往曾两次鼻部手术。
入院10 日前患感冒后,再次出现双侧鼻腔通气不畅而来诊。
专科检查见双侧鼻腔黏膜水肿、狭窄,腔内均可见大量表面光滑、荔枝样新生物,局部结痂,双鼻腔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
入院当天体温37.4℃,脉搏104/min,化验中性粒细胞71%偏高,说明患者入院时,在慢性病基础上已有新的感染存在。
2.临床判定病情不准确、相应的关键检查不及时患者于手术27h后,出现寒战、发热,体温高达39.5℃,嗜睡状态,颈强,急查全血分析白细胞12.52×109/L,中性粒细胞89%,术中见双侧鼻腔前组筛窦内及上颌窦内均为黏脓性分泌物,为污染手术,且见左侧筛顶部分骨质缺损,隐约可见硬脑膜,但无明显脑脊液漏(可能既往两次手术造成)。
应考虑到颅内细菌感染的可能,此后4日体温呈弛张热,请相关科室会诊建议查脑脊液,但该科并没有立即采纳会诊意见,而于18h后才做腰椎穿刺、骨髓穿刺。
结果证明,脑脊液和骨髓培养同时生长了肺炎链球菌。
3.抗感染药物选择不恰当患者入院后,手术前45h中常规给予布地奈德1mg鼻腔冲洗3次,糠酸莫米松喷鼻、口服甲强龙24mg 2次,未应用抗菌药。
术中给予果糖250ml加头孢呋辛钠2g静脉滴注,术后头孢呋辛钠2g,2/d静脉滴注。
患者于手术27h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等,结合该患者术中所见,双侧鼻腔前组筛窦内及上颌窦内均为黏脓性分泌物为污染手术情况,经治医师应考虑到出现颅内细菌感染的可能,及时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但实际中却选用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以抗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头孢哌酮静脉滴注5d,不利于颅内感染的控制。
此后几日体温均呈弛张高热。
直至脑脊液和骨髓培养同时生长肺炎链球菌,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后才改用万古霉素加头孢吡肟联合抗感染治疗,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经验教训】1.对择期手术应做好手术时机的选择根据患者病史和专科检查情况,临床诊断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正确,具备手术指征。
但临床经治医师忽视了患者入院10日前患“感冒”的主诉,也忽视了入院当天体温偏高、脉搏快,化验中性粒细胞偏高,提示患者在慢性病基础上有新的感染存在的客观指征。
术前没有系统地抗感染治疗,还常规口服和局部应用了糖皮质激素。
在入院44h后就做了手术。
为术后感染急剧扩散埋下了隐患。
通过这个病例应该吸取教训,在正确选择手术指征的同时,把握好择期手术的时机。
2.应重视术前病原微生物的留取该病例经治医师在患者入院后如能及时在鼻腔病变部位采样留取标本,其一,可能为有针对性的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线索,尽早果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其二,如发现该肺炎链球菌的来源是鼻咽部,即为该患者属内源性感染提供了证据。
一旦形成医疗纠纷,也给举证倒置的医方带来申辩的佐证。
3.应注意观察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加强科间会诊制度,及时完善重要检查患者术后第1日,高热、中性粒细胞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已提示有颅内感染征象,但没引起临床经治医师的重视,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直至第6日,在相关科室会诊建议查脑脊液18h 后才抽取脑脊液、骨髓培养,后确定是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感染。
4.外科医师不能只重视做手术,还应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的特点、抗菌谱和适应证本病例手术在鼻腔内进行,专科医师应具备鼻腔与颅底的结构关系特殊的基础知识。
在预防手术感染时,应考虑抗菌药物与血脑屏障的关系,选择容易进入血脑屏障的药物,可该病例在出现术后高热时,却改用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头孢哌酮静脉滴注5d,无益于颅内感染的控制,病情逐渐加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出,应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临床医师应吸取教训,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的特点、抗菌谱和适应证,只有这样才能在临床上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才能使感染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风险防范】1.加强基础知识培训和考核是避免相关医疗风险的良策应加强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基础知识学习,包括本专业知识、抗菌药合理应用知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等。
如人体颌面部静脉的特点是没有静脉瓣,面前静脉通过眼静脉、翼静脉丛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因此,面部炎症有向颅内扩散的可能,这是耳鼻喉科医师应掌握的基本常识。
而该科医师恰恰没有意识到该患者术前在慢性病基础上已有新的感染,手术造成的创伤可能会引发颅内感染的危险性,以至于患者在出现高热、嗜睡、颈强等颅内病变的征象时,经治医师仍没意识到问题的本质。
作为临床医师还应掌握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抗菌谱和适应证,哪些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哪些药物易在哪些组织器官分部;更应掌握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
而这些最重要的临床基础知识,往往被一些临床一线忙碌的医师“遗忘”。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订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
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强化临床医师基础知识学习、培训和定期考核,是医疗机构管理部门防范医院感染,减少医疗风险的良策。
2.加强工作责任心是避免医疗风险的关键要素医师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要求从医人员必须有很好的职业道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这是应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素质。
在临床诊治患者中,如不深入研究,不认真思考,不细心核实,不专心致志,缺乏工作责任心,就可能导致对患者诊治上的失误,造成包括医院感染等各种严重后果,甚至是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病例中经治医师如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就会仔细研究病历,及时发现该患者入院前有感冒病史,入院当天还在发热,体温 37.4℃,脉搏104/min,就不会认为患者一般情况好;如果有很强工作责任心,也不会在会诊科室建议查脑脊液的18h 以后才做腰椎穿刺,延误诊断治疗,造成患者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的严重医院感染。
作为医生,生命所系,责任重大,许多医疗差错和事故,就是临床医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
因此,加强责任心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加强责任心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强责任心是防范医疗风险最为关键的要素。
【建议】建议医疗机构在录用医务人员时,开展岗前培训和考核,除考核基本医学知识外,将能否掌握医院感染防控基础知识作为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