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2
(2024年新教材)粤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常见的物体第1课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 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了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 探究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2. 难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物体,并能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图片,如苹果、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认识物体的特征- 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 让学生分组观察其他物体,如铅笔、书本、橡皮等,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2)观察物体的方法- 教师示范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等方法观察物体,并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方法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 学生分组实践,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物体,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拿出一个物体,让学生通过摸、闻等方法猜出物体的名称。
(2)展示一些物体的局部图片,让学生猜出物体的名称,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4. 课堂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物体的特征。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第2课物体的分类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1)认识不同物体的特征。
(2)学会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 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物体的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2)经历分类活动,培养分类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科学态度(1)对分类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1. 科学实验——浮沉之迷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了解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更多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4.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规律。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物体浮沉的原理和规律。
2. 万花筒的制作目标让学生了解万花筒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万花筒的外观和原理。
2. 介绍万花筒的制作过程,提供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3. 学生根据指导,自行制作万花筒。
4. 学生分享他们制作的万花筒,展示彩色纸、小珠、铝箔等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关注他们是否理解了万花筒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创造性的元素进行装饰。
3. 动物的生长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一种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
教学过程1. 介绍学生常见的动物,如蝴蝶、蚕、青蛙等。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观察,展示这些动物的生长过程。
3.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一种动物的生长过程,并画出简单的生长图。
4. 学生分享他们对动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动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关注他们是否能够正确描述一种动物的生长过程。
4. 季节的变化目标通过观察和研究,让学生了解四季的变化以及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四季的气候、天空、植物和动物等变化。
2.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观察,展示四季的不同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例如穿衣、食物、活动方式等。
4. 学生分享他们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评价通过听取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评价他们对四季变化和季节影响的了解程度。
5. 植物的养料组成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获取养料的来源和组成,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养护意识。
一年级科学教案11篇一年级科学教案1[学习目标]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3.揭示单元主题:“生命之源——水”(二)自主学习: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水有些什么用途?(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
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3.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三)课后作业: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可以让家长帮忙)一年级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研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动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实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动物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动物有甚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动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1“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3.提供动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举行对比,在小组窥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方法:观察、思考、提问、假设、实验、验证教学活动:1. 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对科学的了解。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介绍科学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我的身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身体部位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人体基本部位:头、身体、四肢2. 主要身体器官: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心脏、肺、肝、胃等教学活动:1. 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身体。
2. 讲解:讲解人体的基本部位和主要器官。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身体部位的观察和描述。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描述身体部位的能力。
第三章:我周围的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自然环境:天气、季节、植物、动物2. 生活环境:家庭、学校、公共场所教学活动:1. 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周围的环境。
2. 讲解:讲解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内容。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描述。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描述周围环境的能力。
第四章:我喜欢的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意识。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食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主要食物:谷物、蔬菜、水果、肉类、奶类、豆类等2. 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教学活动:1. 引入:让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食物。
2. 讲解:讲解主要食物和食物的营养成分。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食物的观察和描述。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描述食物的能力。
【导语】科学是⼈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因果的探索,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是创造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认识植物 教学⽬标: ⼀、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植物外部形态表现出深厚的探索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和他⼈分享⾃⼰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植物的时候,⼀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仙⼈掌、⽩萝⼘、松枝、荷花、向⽇葵,银杏叶,牵⽜花,⽔稻,洋葱、橘⼦,葱,芹菜、⽉季。
⼆、学⽣准备:《科学学⽣活动⼿册》、笔。
教学过程 ⼀、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教材图⽚,让学⽣说⼀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问题“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2、这节课⽼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什么,⼤家快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 ⼆、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植物的颜⾊和形状 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花的颜⾊和形状。
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活动⼿册第七页。
观察完全班交流。
活动⼆、闻⽓味辨植物。
游戏规则:蒙上眼睛,只能⽤⿐⼦闻,不能⽤⼿拿,其他同学不能提⽰。
⼩组活动,其中三个成员⽤⼿帮着拿植物,⼀名同学⽤⿐⼦闻,组内成员轮流进⾏活动。
三、应⽤与拓展 1、出⽰不同实物。
2、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较花⽣、葡萄、国槐的不同特征。
⽼师适时提⽰。
轮⼦的故事 教学⽬标: 1、激发学⽣对探究⾝边的物品---⾐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观察和⽐较能⼒ 3、指导学⽣初步认识⾐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重点: 1、激发学⽣对探究⾝边的物品---⾐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观察和⽐较能⼒ 3、指导学⽣初步认识⾐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 1、激发学⽣对探究⾝边的物品---⾐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观察和⽐较能⼒ 3、指导学⽣初步认识⾐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法: 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服的图⽚ 2、学⽣⾃带⼀件最喜欢的⾐服 3、各种特殊⾐服的图⽚ 4、制作材料和⼯具 教学流程: 认识学⽣⾃⼰的⾐服,搜集⾐服资料,给⾐服分类,认识特殊的⾐服,整理⾃⼰的⾐柜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学⽣⾃⼰的⾐服 1、穿上⾃⼰喜欢的⾐服 2、引导学⽣在颜⾊,⼤⼩,图案,材料,款式,穿着场合,穿着季节等⽅⾯⽐较相同和不同 3、出⽰图⽚ 活动2:给⾐服分类 1、观察和⽐较教师和学⽣搜集的各种各样的⾐服 2、学⽣给⾐服分类 3、汇报分类⽅法 活动3:认识特殊的⾐服 1、出⽰书中的图⽚认识特殊的服装 2、引导学⽣说出其他有特殊⽤途的⾐服 活动4:整理⾃⼰的⾐柜 1、学习集中存放⾐服的⽅法 2、作业:整理⾃⼰的⾐柜 课后⼩结: 激发了学⽣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能积极、团结合作地参与服装的研究,了解服装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初步了解了科学技术对⼈类⽣活的影响。
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现象的研究。
2. 科学的作用:科学可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讲解科学的定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分享给大家。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第二章:观察和实验教学目标:1. 学会观察和描述现象。
2.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观察:用肉眼和工具进行观察,记录现象。
2. 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教学活动:1.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进行实验。
3. 分享成果: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第三章:探究科学问题教学目标:1. 学会提出科学问题。
2.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提出问题:从观察和实验中提出科学问题。
2. 探究问题:通过实验、调查、研究等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1. 问题提出:让学生从观察和实验中提出科学问题。
2. 问题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或调查。
3. 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探究结果,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章: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教学目标:1. 学会科学思维。
2. 掌握科学方法。
教学内容:1. 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2. 科学方法:实验方法、观察方法、调查方法等。
教学活动:1. 思维训练:通过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方法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科学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探究案例,让学生理解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应用。
第五章: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教学目标:1. 培养科学素养。
2. 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人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我的身体课程目标- 的身体部位及其功能。
- 掌握简单的健康惯。
课程内容1. 课程名称:认识身体- 研究内容:- 头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的名称及功能。
- 身体部位的简单指示动作。
- 教学方法:- 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身体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说出名称。
- 进行互动游戏,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指示动作。
- 资源准备:- 幻灯片、图片、学生手册。
2. 课程名称:保持清洁- 研究内容:- 认识牙齿、洗手的重要性。
- 研究正确刷牙和洗手的方法。
- 教学方法:- 演示正确的刷牙和洗手方法,并给予学生实践机会。
- 观看教育视频,介绍刷牙和洗手的重要性。
- 资源准备:- 牙刷、牙膏、肥皂、教育视频。
3. 课程名称:健康惯- 研究内容:- 认识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 研究简单的健康惯,如不吃垃圾食物、多喝水等。
- 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和故事,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
-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健康惯。
- 资源准备:- 图片、故事书、小组讨论材料。
课后作业- 完成学生手册上的练题。
- 培养良好的生活惯,如刷牙、洗手、饮食均衡等。
总结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深刻的了解,掌握简单的健康惯,并培养良好的生活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这将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意::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材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感知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二章:植物的世界2.1 认识植物2.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第三章:动物的世界3.1 认识动物3.2 动物的特征与生活4. 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4.1 水的奥秘4.2 空气与呼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知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提问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
3.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长变化的理解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提问能力认识常见的植物、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观察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提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点、关键词汇、思维导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探究水的奥秘,了解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推荐相关的科普读物,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提问能力的培养3.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兴趣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需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答案要具有指导意义一、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1. 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学会探究。
课题1 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
2. 通过滚小球的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
3. 感受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感受科学的本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吗?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了解科学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看第2 页上面的插图,边看边说,把自己对科学的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看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你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是研究什么的?(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
(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的问题答案。
(1)你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2)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的?三、总结本课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课题2 小小工程师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不同。
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产品设计的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师:请你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课题3 上好科学课教学目标: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他们平时上课的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的重要性。
意识到遵守科学课的规则。
教学重难点:1.了解科学课的规则。
2.培养遵守科学课规则的习惯。
教学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生:交流。
生:熟读规则小诗。
集体整队动作快,列队做到快静齐,参观途中不说话,带好眼睛和耳朵。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一节:认识植物第二节:认识动物第三节:天气与季节2.第二单元:探索科学第一节:观察与实验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节:科学小实验3.第三单元:关爱环境第一节:保护植物第二节:保护动物第三节:节约用水用电三、教学过程(一)第一单元:认识自然1.第一节:认识植物(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特征。
(2)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
学生分组讨论,说出每种植物的特点。
2.第二节:认识动物(1)导入教师播放动物声音,让学生猜测是哪种动物。
(2)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动物。
学生分组讨论,说出每种动物的特点。
3.第三节:天气与季节(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今天的天气,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教师讲解天气与季节的关系,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四季的特点。
(二)第二单元:探索科学1.第一节:观察与实验(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观察与实验。
(2)教师展示观察与实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教师讲解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如摩擦力、惯性等。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第三节:科学小实验(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小实验。
(2)教师展示科学小实验,如水的张力、气球爆炸等。
学生分组进行科学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三)第三单元:关爱环境1.第一节:保护植物(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
(2)教师讲解保护植物的方法,如浇水、施肥等。
2024年一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教科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力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一节:认识植物第二节:认识动物第三节:认识天气第四节:认识季节2.第二单元:身边的科学第一节:观察物体第二节:颜色与形状第三节:水的奥秘第四节:磁铁的神奇3.第三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声音的传播第二节:光与影第三节:力的作用第四节:物体的运动【教学过程】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一节:认识植物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园或公园观察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二节:认识动物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去动物园或校园观察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三节:认识天气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四节:认识季节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季节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季节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二单元:身边的科学第一节:观察物体一、导入1.教师展示不同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二节:颜色与形状一、导入1.教师展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特征。
二、探究1.教师展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三节:水的奥秘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水的特征。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水的变化。
二、探究1.教师展示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四节:磁铁的神奇一、导入1.教师展示磁铁,引导学生关注磁铁的特征。
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案一: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
教学目标:
1. 学习观察和描述自然界中的一些生物和物体;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1. 课本: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
2. 实物:花、蝴蝶、蚂蚁等生物;
3. 图片或图片卡片:树、草、云等自然界中的物体。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所见的生物和物体,鼓励学生多
观察、多描述。
2. 观察实物:展示花、蝴蝶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形态等。
3. 观察图片:展示图片或图片卡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树、草、云等自然界中的物体。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生物或物体进行观察并描述,然
后让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生物和物体的方法和技巧,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延伸:
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公园或校园里,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物体,并
让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内容。
2. 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所观察到的生物和物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
想象力。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生物和物体的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准确
地观察和描述生物和物体的特征和形态。
同时,观察学生在小组交流和总结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部编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第一课:磁力- 教学目标:- 了解磁力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研究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掌握磁力的运用。
- 教学内容:- 磁力是什么;- 磁铁的吸引作用;- 磁铁的排斥作用;- 磁力的运用。
- 教学步骤:1. 通过观察磁铁吸引小铁片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吸引作用。
2. 利用两个磁铁相互接近时的排斥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排斥作用。
3. 引入磁铁的运用,例如使用磁铁拾取铁屑等。
4.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磁力的应用场景。
- 教学辅助工具:- 磁铁- 小铁片- 铁屑- 实物和图片第二课: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研究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观察方法。
- 教学内容:- 水的三态变化;- 温度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影响;- 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 教学步骤:1. 介绍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
2. 进行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水的温度来观察水的相变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辅助工具:- 温度计- 水-- 实物和图片第三课:昆虫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研究昆虫的不完全变态;- 掌握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内容:- 昆虫的生长变化;-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 昆虫的生长变化实验方法。
- 教学步骤:1. 介绍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生命周期。
2. 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形态,引导学生了解不完全变态的特点。
3. 进行昆虫生长变化的实验,通过观察触角或鳞片的脱落现象来了解昆虫的生长变化。
4. 引导学生回顾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并思考昆虫的生长变化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 教学辅助工具:- 昆虫标本- 实物和图片...继续编写其他科学教案内容,直至完成全册的科学教案。
2023年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生活中的物品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及其功能。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并区分不同物品之间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1. 掌握不同物品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2. 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物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讲解生活中的物品及其功能。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日常用品及其分类。
3. 让学生描述不同物品之间的特征差异。
第二课:认识天空中的物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及其特征。
2. 能够辨认出几种常见的天空物体,并对其特征做出简单描述。
教学重点:1. 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及其基本特征。
2. 辨认几种常见的天空物体。
教学内容:1. 讲解天空中的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2.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区分出不同的天空物体。
3. 让学生根据感官描述天空物体的特征。
第三课:认识身体的部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部位以及其功能。
2. 能够简单描述人体的基本部位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1. 了解人体的基本部位及其功能。
2. 简单描述不同身体部位的名称、特征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1. 讲解人体的基本部位,如:头、手、脚等。
2. 带领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人体的各部位及其功能。
3. 让学生描述不同身体部位名称、特征及其功能。
第四课:认识四季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四季变化的特点。
2. 能够简单描述不同季节的特征及其变化。
教学重点:1. 了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征及其变化。
2. 简单描述不同季节的特征及其变化。
教学内容:1. 讲解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及其变化。
2. 带领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花草树木、气温、天空颜色变化等。
3. 让学生简单描述不同季节的特征及其变化。
第五课:认识小动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小动物及其特征。
2. 能够简单描述不同小动物的外貌及其生活性。
教学重点:1. 了解常见的小动物及其基本特征。
2. 简单描述不同小动物的外貌及生活性。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身边的科学第一节:我的身体第二节:身边的工具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 使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工具,了解它们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身体结构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各种工具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体结构模型、各种日常工具(如剪刀、尺子、锤子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安全剪刀、尺子、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人体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的身体结构。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身体的特点和功能。
2. 例题讲解以“我的身体”为例,讲解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的作用。
以“身边的工具”为例,讲解剪刀、尺子、锤子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自己的身体结构图,并标注各部位名称。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工具,讨论其作用并展示使用方法。
提问环节:检查学生对身体结构和工具作用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身体结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脚、胳膊、腿2. 日常工具:剪刀、尺子、锤子、胶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自己的身体结构图,并标注各部位名称。
选择一种日常工具,描述其作用并画出使用方法。
2. 答案:身体结构图:见附件。
工具描述: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了解身体结构和功能。
开展“我是小发明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5.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6.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设定身体结构和工具的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课题1 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在做什么、2、通过滚小球得实验,说明小孩子也能进行科学研究、3、感受科学得本质、教学重难点: 1。
初步了解科学就是什么? 2.感受科学得本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斜坡、小球;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您知道这些就是什么人不?师:让我们也来做个小小科学家、二、学习新课1。
自主学习,了解科学就是什么。
(1)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得瞧法。
(2)瞧第2 页上面得插图,边瞧边说,把自己对科学得理解在小组内、班级内交流。
学生瞧课本第2插图,思考交流。
(3)认识两位科学家。
(4)您们还知道哪些科学家?她们就是研究什么得?(5)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2、“滚小球"实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1)交流需要什么材料。
(2)交流怎么实验、(3)交流怎么记录,做活动手册第1页。
(4)交流同桌之间怎么合作。
3。
认识科学本质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得问题答案。
(1)您从小到大提出过什么问题?(2)哪些问题,您已经解决了,怎么解决得?三、总结本课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课题2 小小工程师教学目标: 1.了解工程师,观察工程师在干什么,认识到工程师得工作与科学家得工作有所不同、2.初步让学生有产品设计得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得关系。
3.设计、制作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工程就是什么。
2、从活动中产生产品设计得朦胧思想以及意识到技术与环境之间得关系、教学准备:纸、笔、剪刀、双面胶、课件等师:请您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课题3上好科学课教学目标:1、参观科学教室,并比较科学教室与她们平时上课得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动手做得过程中体验到科学课规则得重要性、意识到遵守科学课得规则。
教学重难点:1。
了解科学课得规则、2。
培养遵守科学课规则得习惯。
教学准备:实验室守则、上课常规、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参观实验室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生:交流。
生:熟读规则小诗、集体整队动作快,列队做到快静齐,参观途中不说话,带好眼睛与耳朵。
二、学习新课1.参观科学教室。
(1)讨论: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交流、学生瞧课本P5插图,思考交流。
2。
实验:比较水(1)思考:怎么比较水得多少?(2)交流、(3)实验3.回想:在刚才得实验中哪些行为好,哪些行为不好?思考-—交流——判断——完成科学活动手册—-制定科学课得规则。
(填写活动手册第3页)三、总结本课师:怎样上好科学课?教学反思:课题 4。
认识感官教学目标: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得活动,说出它们都就是感觉器官、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得感官很灵敏、3、在用感官观察得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得特点、教学重难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得很多信息。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得特点、教学准备:各种声音得录音片段。
教学过程:一.先从自己熟悉得感官入手,再认识感官得功能,最后拓展到对动物感官得认识。
二、认识感官观察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本环节意在整理学生对感得已有认识,明感觉器得电子设计概念,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得观察活动、特别强调,手不就是感觉器官,手上与遍布人得全身得皮肤就是一种感觉器官,就是人体最大得感觉感官、三、描述小动物得特征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得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用眼睛瞧就是学生最熟悉得观察方法,所以教学设计从用眼教睛瞧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得第一步。
做“找小动物"得活动,就是一个儿童及成人都特别喜欢得游戏,通过这个有趣得活动,激发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事物得兴趣。
四、描述物体得特征用其她感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等方面得特征、内容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触摸四个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知道观察不仅仅就是用眼睛瞧,还包括用其她感官观察。
三、总结本课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教学反思:课题5、感官总动员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与与同伴观察蜡烛得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得特点。
教学重难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得特点。
教学准备:(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西瓜或挑西瓜得视频。
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利用眼、耳、鼻、舌、皮肤单一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得特点,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得特点。
二、感觉器官共同活动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与舌在共同起作用就是很关键得一步、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得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二、蜡烛点燃前后得特点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得特点。
让学生动用眼、手、鼻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得特点观察点燃得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与蜡油、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
学生描述蜡烛点燃前与点燃后得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三、观瞧挑选西瓜视屏通过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让学生知道,人们往往动用各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
四、总结本课师:大家本节课学了什么?教学反思:课题6.借助工具观察教学目标:1。
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与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得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得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得观察工具延伸了人得感官功能。
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重难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得更多细节。
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
教学准备:(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教师材料:相关视频、教学过程:当人们直接用感官观察不能解决问题时,借助工具观察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本课从学生亲自使用观察工具开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还用到哪些观察工具。
一、观察指纹,发现不同观察指纹得活动,激发学生使用工具观察得兴趣。
组织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手指指纹时,重点观察纹路得粗细与凸凹感,能明显发现肉眼与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效果不一样。
也可以让学生用三种方法观察布料,效果比指纹更明显,学生会有惊喜发现。
二、利用工具,获取信息可以比较用耳朵听与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有什么不同,发现听诊器听到得更清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工具大大延伸了人得听觉功能。
三、认识观察工具望远镜、显微镜与汽车后视镜延伸了人得视觉功能,盲杖延伸了盲人得触觉功能,助听器延伸了听力障碍者得听觉功能,学生活动手册中还列举了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得嗅觉功能。
四。
总结师:这节课您学到什么?教学反思:课题7、做个小侦探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大自然中得现象,探讨一些自然界得现象。
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得习惯、教学重难点: 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探究结果教学准备:多媒体,碰碰球架教学过程:一。
大自然中有许多现象,要仔细观察1.您瞧到了植物,为什么会这样?2、谁破坏了蜘蛛网?3。
雪地上有动物得脚印,发生了什么事情?二.共同探讨,寻找不同得答案。
学生们分小组探究,最后请个别小组上台发言她们得讨论结果。
三、瞧一瞧下面得现象玩碰碰球、1、拉开一个球,松手后得结果就是……2.拉开两个球再松手呢?3、拉开三个球再松手呢?先猜猜,再试试。
四.拓展探究科学家一直在推测与研究恐龙灭绝得原因、五.总结回归师:今天大家学到什么?生:。
教学反思:课题8、暗箱里得秘密教学目标:通过各种信息来猜想不方便打开得东西里面得情况、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来发现暗箱里得秘密教学准备:暗箱教学过程:一、导入瞧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得逃跑路线。
同桌讨论,发表自己得瞧法.二、解暗箱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得情况。
1.解暗箱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得位置。
与同伴说说您得发现。
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2.其她解"暗箱”得示例1.医生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2.铁路检修工敲火车车轮查找故障与隐患.3.维修人员用探测器寻找地下管道、三.回顾总结师:今天学了什么?生:……教学反思:课题9.树叶变黄了教学目标: 探究树叶变黄得原因教学重难点:如何验证您得有关树叶变黄得猜想教学准备:变黄得各种树叶教学过程:一。
导入秋天到了,您得家乡哪些树得叶子会变黄呢?大家来讨论。
二.猜一猜银杏树叶就是怎么慢慢变黄得?整体慢慢变黄,从中间向边缘变黄,从下往上变黄、同学们怎么验证您得猜想呢?三验证猜想寻找证据验证自己得猜想,可以直接观察树上得叶子,或收集树叶来观察,可以给这些银杏树叶得图片排序。
四总结回归师:今天上了什么?生:。
、。
、教学反思:课题10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3。
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教学重难点: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就是自然得,哪些就是人造得?2。
学生瞧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1.瞧资料:您能区分哪些就是自然得,哪些就是人造得不?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
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
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总结与拓展1。
瞧课本第34页,了解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2.您再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得例子不?3。
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相互评价。
3.环保教育:讨论人们得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得生活带什么影响?小结: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就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教学反思:课题11衣食住行得变化教学目标:知道衣食住行得变化。
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得变化。
懂得科学得进步,与人们得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知道衣食住行得变化。
发现衣食住行得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碾米工具等、一、教学过程:激趣导入1.瞧“穿越”视频。
2、您有什么感想?3.导入:人们得生活发生了变化、(板书课题:衣食住行得变化))二、探索发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