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评析
- 格式:pdf
- 大小:130.15 KB
- 文档页数:7
792023/12 No.262一、“丰亨豫大”的来龙去脉北宋建国之初,并没有建立一个所谓宫廷审美的艺术要求。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成为北宋开国皇帝之后,重文轻武、不事奢华成为治国方略。
出身贫寒、几经磨难的赵匡胤严于律己,奉行节俭和“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养一人”的古训。
《戒公主崇俭》中记载赵匡胤告诫其女永庆公主“岂可造此恶业之端”,表明赵匡胤对子女节俭意识的重视。
史书中多有赵匡胤禁贪恋虚荣、奢靡装饰的记载,因此,宋朝早期休养生息,而对于富贵人家才能买得起的名家绘画则鲜有人问津。
到了宋神宗时期,绘画艺术早已兴盛,宫廷内随处可见山水佳作,且以郭熙的山水画为主。
到了哲宗时,处处以神宗为榜样,唯独不喜欢郭熙的画,以至于命人将皇宫内郭熙的画取下或“弃置闲处”。
这个中缘由当然和哲宗的绘画喜好有直接关系。
到了徽宗时期,蔡京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入朝”。
蔡京投徽宗所好鼓吹“丰亨豫大”之说,徽宗十分认可,认为皇家画院就要有“皇家气象”,绘画上也要体现皇家的“与众不同”。
由此开始,“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在徽宗一朝开始萌芽,这也直接影响了宋中期后的山水画格调和绘画风格,明确了宋中期山水画的宫廷审美标准。
[1]事实上,按照《周易》解释:“丰亨,王假之”,“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意思是说,“王”可以利用天下的富足和太平而有所作为,绝不是应该占有什么。
而蔡京通过对这一古字的拆解、歪曲,蛊惑了宋徽宗去坐享天下财富,这无疑是迎合了当时国库充盈、天下太平的皇帝的心意的。
于是,大兴土建、宫殿、园林成为徽宗朝的盛景。
园林宫殿的富丽华贵自然要搭配与其符合的绘画艺术,而徽宗的妙合诗意、充满创意的格调又使得当朝的画家抓耳挠腮。
与此同时,宋徽宗也发现了当时的绘画审美观有严重的缺项,需要建立一个属于皇家的绘画审美观念,在此之下完成一大批供皇家欣赏的各科绘画。
于是,徽宗朝后的北宋,恢宏大气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巨大艺术气象开始弥漫这个重文抑武的封建帝国。
宋徽宗的极致审美:最美不过天青色传说宋徽宗做梦的时候梦见雨过之后的天空,醒来便让工匠烧造这种颜色的瓷器,这种颜色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天青色。
天青色淡雅、静谧,器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天青色因此成为宋徽宗的最爱。
宋朝的艺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宋代追求“天工与清新”的艺术境界,喜欢端庄静穆、柔雅清和的意境,不饰粉黛、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如此天青色才成了皇家最爱。
天青色是永不过时的颜色,一句现代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给天青色增添了一抹温馨的情感。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大宋官窑《出戟尊》天青色的烧制并不容易,其釉料中含有玛瑙成分,青如天,面如玉。
必须精确控制窑内温度和含氧量,氧气过足颜色发黄,氧气不足颜色发绿。
虽然青瓷很早就有,以前青瓷的颜色或蓝或绿,没有天青色这么生动活泼,夺人眼球。
淡淡的天青色,清新脱俗冷暖适中,内敛素雅中带着与世无争的舒服感。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大宋官窑《道法自然》即使跨越了千年的烟雨,那一抹风华绝代的天青色,依然为人所津津乐道,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完美的青瓷,其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的美感。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瑞鹤图》因为宋徽宗极爱天青色,甚至选取天青釉的瓷器绘入画中,他亲笔所画的《瑞鹤图》中,就有无数洁白的仙鹤飞舞在高远的青天当中,将画布中融入整片的天青色,由此可见宋徽宗对天青色的喜爱。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大宋官窑《和壶》钧瓷的天青釉色幽淡隽永,沉静典雅,釉层厚不透明,质感强烈而色泽极美。
为了烧制出最纯粹的天青色,大宋官窑一直沿用宋钧官窑72道工序,采用天然矿、植物原料以及名贵的玛瑙入釉,用1300℃高温烧制天青色。
大宋官窑烧制出的天青色,尽显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大宋官窑《福鹿》钧瓷釉色沉静典雅,除了天青色,还有相近的天蓝、豆绿、青绿、月白等釉色,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
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一样,是我国古代绘画中三大画科之一。
追溯花鸟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或者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看到先人留下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的图像。
这些图像遗存都是在审美意识作用下产生的,先辈们在给自己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
但彩陶、青铜器等一些早期的花草鱼虫还不能直接就称它为花鸟画。
因为它不是艺术品,它是依附在物质或事物基础上的,不是独立的绘画艺 术[1]。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在人物画的背景上运用一些简单的花草树木去点缀装饰画面;至唐代,经济繁荣、社会稳佶是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因为赵佶一生信任宦官,理政能力欠缺,加之穷奢极侈,百姓苦不堪言。
即便如此,赵佶在艺术史上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赵佶自幼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并真心热爱绘画,登基之后不仅自己投入到诗书画中,他还通过颁布一些倾斜政策去大力扶持花鸟画的发展,但也正是他的爱屋及乌,才会对一些只会书画的奸佞小人委以重任,造成社会动荡。
鸟画:(1)在五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翰林画院,并进一步加大宫廷画院的影响力。
两宋时期的花鸟画能够繁荣发展,除了受益于最高统治者的偏爱与重视,更主要的是得益于皇家“翰林画院”的建立。
宋徽宗赵佶上位之后,虽不理朝政,但因为酷爱书画,就在五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了翰林画院。
宋徽宗自幼学习绘画,所以他比以往的帝王都更为尊重画家。
(2)专门开设画学。
赵佶专门开设了画学,并还将其纳入科北宋 赵佶 腊梅山禽图81.5cm×52.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妙惟肖的神态和细节的处理手法中,可以看出赵佶是一个注重写生并且尊重自然界客观事物的画家,而且通过欣赏这张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赵佶的画源于生活但又高于 生活。
(2)对“形”“神”的追求。
对“形”和“神”的追求用现代语言词汇可以说是对写实的追求,它不再只是停留在对所描绘的客观事物表面的观察上,还要追求内在的流露。
千年前的宋式美学,美到骨子里2022-05-31 15:58·热爱生活的某某某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更懂美。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曾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此便是文人“四艺”的雅致生活。
宋代生活史学者吴钩也曾说:“我觉得,恐怕再没有一个时代的居民比宋朝人更热爱鲜花了。
”宋代,插花的花瓶已是专门造型,各大窑口几乎都有生产花器。
可以说,上至皇室贵胄、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在宋朝人的生活里,插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宋式插花注重内涵,要求花与人合二为一,外表讲究清美,如此雅致,即便放至今日,仍是美丽依然。
可插花之诀窍非一日能成,若想习得精髓,得先从挑好花器开始。
我想,没有什么比汝瓷更适合的了。
天青釉色,细润光亮,仅是摆着,就足以赏心悦目,若是插上插花,于疲惫之中一瞥,立刻心有喜悦。
插花,让生活多一些仪式感,让平淡的日子,多一些惊喜。
传说800多年前,宋徽宗曾做了一个梦,醒来后对梦中纯净透澈的天青色念念不忘,遂命汝州匠人烧造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视如碧玉,扣声如馨,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温润古朴。
帝王的一场梦成就了汝窑的诞生,也让我等后人有幸欣赏到,这芙蓉出水般的素雅之美。
01汝瓷,宋代五大名窑之首青如天,面如玉,蝉如翼,辰星稀,古语云:家有万贯,不如汝窑一片,这足以说明汝瓷的珍贵。
▲ 北宋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大英博物馆所藏北宋期间,汝窑的火仅仅烧了20余年便绝迹。
时隔800多年建国后50年代初,在周恩来总理的呼吁下,国家开始对汝瓷技艺的研究与复兴,但根基不稳的汝窑文化现在仍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02宋式美学巅峰之作,经典复刻2015年9月30号,北京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举行了“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特展”。
这是建国以后史无前例的一次汝瓷特展,从各个博物馆就借调了有29件北宋汝瓷“累世遗珍”珍品。
并从大英博物馆借调了3件,其中就有借调过来的“玉壶春瓶”。
宋朝艺术美学研究报告宋朝艺术美学研究报告一、概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文化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宋朝的艺术美学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智慧体验,追求和谐、自然和纯粹,其中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二、文学美学1. 宋词之美: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其特点是音乐化、绮丽华美、婉约唯美。
宋词追求简练精炼,情感真挚,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词作家如辛弃疾、苏轼等。
2. 《红楼梦》之美:《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展现了宋代社会的荣亡、人情冷暖,以及人性的复杂。
该书以其独特的写实手法、多元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绘画美学1. 宋代山水画:宋代山水画以风景山水为主题,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绘画技法的精湛。
其特点是崇尚自然,强调山水之间的情趣和气氛。
代表作家有范宽、夏圭等。
2. 花鸟画:宋代花鸟画以描绘花卉、鸟禽为主题,追求写实和自然之美,注重细腻的形象刻画和色彩的运用。
代表作家有宋徽宗赵佶。
四、雕塑美学1. 宋代佛教雕塑:宋代雕塑在佛教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追求庄严、宏伟和内敛的风格,以金、木、石等材料塑造出精美细致的佛像。
代表作品有洛阳白马寺和大海观音等。
2. 北方佛像:北方佛像以石料为主要材料,形象庄重大气,雄伟壮观,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五、音乐美学1. 宋代音乐:宋代音乐追求儒家思想下的中庸之道,注重和谐、和睦的音乐氛围。
代表作品有《广陵散》、《高山流水》等。
2. 文人音乐:宋代文人音乐具有士人的情怀和雅致之美,表现了儒家文化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追求。
六、结语宋朝艺术美学以其独特的美感追求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还是音乐,都体现了宋代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审美追求,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宋徽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评价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大帝,也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他任内,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至于他被誉为“画圣、书圣、诗圣、礼圣、音圣”,可见他在各个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无限历史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宋徽宗的艺术成就和历史评价。
一、宋徽宗的艺术成就1.绘画艺术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大师之一。
他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行笔独特、工法精妙。
他的山水画具有“恬淡玄蕴,意境高远”的特点,自成一体,影响深远。
他的花鸟画则以“精巧细致、形神兼备、清丽淡雅”著称,表现了他独具慧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2.文学艺术宋徽宗善于诗词歌赋,他的诗歌涉及诸多方面,有山水诗、乐府诗、田园诗等不同风格,深受后人推崇。
他的文风古雅,清新简洁,富有哲理,视野开阔,被誉为“书谱开卷之始,诗贯中外之名”。
3.书法艺术宋徽宗的书法以欧阳询、颜真卿为榜样,注重结构和笔画的运用。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结构平稳,线条流畅,质感鲜明,洒脱自如,达到了“意致浑远、法度宏邃”的艺术水平。
他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行草书”,即骈体草书。
4.陶瓷艺术宋徽宗还热爱瓷器技艺,并且亲历管理细事。
他大力推动钧窑、官窑、哥窑等各类瓷器的发展和制作,深受后世文化艺术界的推崇。
二、宋徽宗的历史评价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倡导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是,在他执掌朝政时期,却出现了兵灾和外敌侵略的问题,这也成了历史上评价宋徽宗的争议点。
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化艺术的皇帝。
他在各个领域十分用心,推采新思想,精力十分集中。
他提出了“玉石俱焚,不照先圣之书”的理念,意思是要把玉石宝石都焚毁,不让它们蒙蔽人民的眼睛,只照耀圣贤之书。
宋徽宗提出了这样的观念,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尚和尊重,也成为后人学习他的重要思想。
宋代的审美思想和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宋代文学和艺术的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的文艺创作中,审美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宋代的审美思想和文学艺术的角度来探讨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
一、“道”是审美观的核心宋代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审美思想,即“以道观之”。
这个概念在宋代的文化和艺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所谓“以道观之”,是指作者或艺术家应该以“道”作为审美判断的标准,而不是以形式、技术、美感等因素作为判断标准。
在宋代产生了一种“理字派”的审美思想,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技艺的高超,而在于艺术作品能够传达出人生的境界和道德规范。
这也是宋代文学艺术中出现了许多“诗经派”、“道德派”等风格的原因之一。
二、“诚”为文艺道路宋代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都是基于“诚”的基础之上的。
在宋代的文化中,诚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核心。
宋代诗人用诚实、真实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态度。
他们强调“诚信”、“诚挚”、“诚实”、“诚恳”等诚实的态度,这一点在现代文艺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随遇而安”是一种审美境界“随遇而安”是宋代后期文人倡导的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一种豁达的审美精神。
这种境界是基于对人生苦痛和压力的深刻认识和领悟而形成的。
在宋代文学艺术中,诸如陶渊明的“田园诗”、辛弃疾的“革除”等,都是表现了这种“随遇而安”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告诉我们,虽然生命的征途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领地内找到一份美好、舒适的归宿。
四、审美价值取决于良心和人格在宋代文学艺术中,强调人格修养和自我完善。
良心和人格就成为了判断这些文艺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慈悲、正义、勇气、意志、智慧等人格品质成为宋代文艺家追求美感的内在品质。
李清照的《如梦令》,就是一部表现出女性高尚人格的代表作品。
五、诗词的审美特质体现了宋代文学的高峰在宋代诗词中,充满了豁达、淡泊和致远的人生态度,富有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以及丰富的意韵和意象。
景观设计研究》⑹对绘画本身做初步鉴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统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进一步挖掘了其艺术魅力和内涵。
二、《听琴图》与“听琴”美学《听琴图》堪称人物画的杰作,纵81.5厘米,横51.3厘米,绘有弹琴、听清、童子计四人。
画中中心人物身着黄冠缁服,端坐石墩上,双手轻抚琴弦,姿态悠然。
三位听众则各有神态,栩栩如生:右一人纱帽红袍,俯身侧坐,神情陶醉;右一人纱帽绿袍,抬头仰望,神思飘飞;蓬头童子站立在一旁,用心聆听,神情单纯。
画面中的人物各具神态,刻画细致生动。
画面处理简洁而精致,以一株挺拔的松树为背景,主体人物在树下抚琴,听者分列两旁,坐于石墩上。
除了琴案外,只有一几一炉,点缀着整个画面。
主体人物对面是一块小巧玲珑的山石,古鼎中插着一束鲜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高雅的庭园氛围,所有的布景和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恰如其分地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布置。
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之中的琴音和轻风,使人感觉自己也身处于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画面上方题有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风松。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花押。
蔡京的题画诗也为解读《听琴图》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
这首诗通过对琴的描写,暗示了徽宗皇帝的高雅品位和卓越琴艺,同时也表现了官员们在音乐中的沉醉和共鸣。
“灶下桐”和“无弦一弄”分别引用了蔡邕和陶渊明的典故,暗示着徽宗对琴的品位和造诣,以及官员们在音乐中的愉悦和领悟。
整首诗围绕着琴展开,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美学境界,体现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
151《听琴图》呈现了宋徽宗抚琴而其他三人被琴声所感染的场景,将“琴”引入画面,以琴为核心,通过无声“抚琴”的画面引领整个作品氛围。
画面呈现出道家思想与古琴美学相契合的一面,强调自然之美,彰显了“大音希声”与追求“淡泊”为核心的思想。
宋朝美学观后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庶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美学领域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发展。
我在研究宋朝美学观后,深刻感受到了宋朝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宋朝美学观的主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融合。
儒家追求“礼法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人性的修养;佛教强调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道教注重修炼养生,追求自然与天人合一。
这三种思想融合形成了宋代独特的美学观,即强调“合”、“和”、“中庸”。
宋代文人追求和谐之美,注重自然之道与人生的平衡,以达到精神与境界的完美统一。
宋朝美学观注重审美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
宋代文化以文人为主导,诗词、绘画成为主流艺术形式。
文人墨客追求艺术与人文情怀的结合,注重心灵与情感的表达。
他们热爱自然、乐观向上,追求和谐、宁静、内敛的审美境界。
宋代绘画强调:“形似意非,意符形似”,强调艺术家对事物内在精神的把握和表达。
文人雅士以观山水、品古董、鉴古玩为乐,追求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审美的精妙境界。
宋朝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宋代美学在儒家传统的基础上,注重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强调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共通性,对后世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对后世文人诗词和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文化的美学观兼容并蓄,吸纳了前代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审美观。
宋朝美学观的独特魅力让我深感震撼。
它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注重和谐、内敛的审美境界。
这一观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宋朝美学观的独特性和价值,使我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宋代美学三讲【原创版】目录1.宋代美学概述2.宋代美学的特点3.宋代美学的影响正文【宋代美学概述】宋代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宋代(960-1279 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历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峰与低谷。
在这一时期,美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宋代美学。
【宋代美学的特点】1.强调“格物致知”:宋代美学强调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客观世界,才能达到对美的认识。
这一观点在宋代理学家如朱熹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注重意境创造:宋代美学重视艺术的意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表现一种超越物质、指向精神的意境。
如宋词、宋画等艺术形式,都以表现意境为上乘。
3.崇尚简约:宋代美学倡导简约的美,追求简洁、朴素的审美风格。
这一特点在宋代诗词、绘画、建筑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4.强调个性与自由:宋代美学鼓励艺术家发挥个性,追求自由创作。
这一特点使得宋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宋代美学的影响】宋代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中国美学史上,还是在世界美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后世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美学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如“格物致知”、“意境说”等,都为后世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世界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美学所强调的“意境创造”和“简约之美”,对世界美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宋画在日本、朝鲜等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东亚地区美学的发展。
宋徽宗赵佶之艺术成就(二)三、艺术主张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
艺术家与政治家本不相干,而艺术家从政当然会出乱子,这是由他们的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品格特微以及处事标准所决定的。
艺术家从政是悲剧,这不难理解。
让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但凡卓然艺术大家都是从仕途上碰壁,甚至头破血流之后,回归民间,隐逸脱世,脱离喧嚣,远离仕途,方有所作为,才取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的,屈原、李白、苏东坡等等,莫不如此。
作为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书画大家,赵佶的精神寄托全部在诗文书画方面。
他才情俊朗,才华出众,不幸的是他出身皇室,赵佶是北宋宋神宗的儿子,即宋徽宗。
他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和能力。
他在位期间,政治腐败,穷奢极侈。
后来,他传位给儿子宋钦宗,自称"太上皇"。
靖康二年,他和宋钦宗都被金兵俘虏,最后客死于异邦。
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这里想说的是他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
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
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另人惊叹。
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
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
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
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书中曾说,赵佶的画写实技巧以"魔术般的写实主义"给人以非凡的诱惑力。
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
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
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赵佶在位时,曾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让文臣分门别类,著书评论,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这些都对宋代的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和倡导作用。
名家名作浅论宋徽宗书画作品的统一性权英杰 一、宋徽宗的艺术主张及艺术成就(一)宋徽宗书、画艺术成就 赵佶,即宋徽宗(1082—1135),是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共25年,河北涿县人,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赵佶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初封为端王。
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在艺术方面却是一代宗师,在极具天赋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书画家。
除此之外,他在艺术方面是一个开创者与推动者,运用权力推动和发展书法、绘画艺术。
宋徽宗在位期间,创建了翰林图画院,吸收了大量书画人才,他还建立考试制度,开设画学,将画院列在其他各院之上,提高画家各方面的待遇,使之系统、专门地从事艺术研究,书画家的地位被提高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大促进了书法、绘画的进步与发展。
他曾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并下令编撰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其中记录了大量的书画家与书画作品,较为系统地记载了宫廷书画收藏,这些都对宋代的书法、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与倡导作用。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绘画六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书画是相辅相成的,要做到笔力相互渗透。
宋徽宗赵佶深知书画同源的道理,他花费大量精力研究绘画笔法融合书法笔力,从《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瑞鹤图》《五色鹦鹉图》等大量的绘画作品中都能体现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二)宋徽宗的艺术主张在绘画上,宋徽宗强调形神兼备,注重绘画的写实性,曾经有一位外国评论家形容其花鸟画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
他首开以诗句命题创作的先例,使得诗歌与绘画紧密结合在一起,将最具文人气息的诗歌用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对于画面构图,宋徽宗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强调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方式,并达到形神并举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艺术家有很高的综合学养、深厚的文化底蕴。
宋朝美学特点宋朝美学是指在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形成并发展的一种审美思想和观念体系。
这一时期的美学特点是多元化、丰富多彩的。
宋朝美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重视自然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们很崇拜自然,他们认为自然是最大的美,要求自己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
文人们喜欢在艺术中表现出自然之美,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方法都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
此时,山水画和诗歌作品中表现的风景和自然现象都是比较真实而具体的,这些表现旨在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体会自然之美。
二、讲究意境宋代的文人重视意境,他们认为意境是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核心。
文人们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出具体的物象,更要表达出情感、思想和感受。
这些情感在艺术作品中不仅仅是抒发,更是与具体的物象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宋代的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感性的表达,以达到意感相连的境界。
三、重视人性宋代文人有一种更加关注人性的意识,认为人是最美的存在,艺术的作用就是要展现人的美好与善良。
这一时期的文人创作中,强调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的塑造。
风物、山水、物性等,都成为人物的陪衬,只有表现出人物的灵魂,才能真正表达出作品的深邃内涵。
四、追求异趣除了注重自然、意境和人性,宋代文人还追求很多异趣的形式,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特点。
相对于唐代的纵深发展,宋代的艺术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不同类型的艺术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诗歌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古诗、绝句、歌行等形式都被文人所使用。
绘画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静物画等形式都得到了大量的创作和流传。
总之,宋代的美学特点是在自然、意境、人性、异趣等方面扩展了人们看待美的视野,体现出了当时社会审美观念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美学理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宋朝审美,超越世界一千年。
「宋代」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的名称,而演变成了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
宋朝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亲自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霑如醉,残霞照似融。
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
不由令人感叹,一个帝王竟对美有着如此细腻的体悟。
宋历代君王都崇尚「文治」。
成熟的哲学思想,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
下面就从形而上的诗词歌赋、山水书法过渡到形而下的器具用度生活四艺,带你真正领略宋代领先千年的极致审美和雅致生活。
■ 宋 | 诗词歌赋宋代借三百年昌运盛世,文人雅士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将对自然的感悟融入禅意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
宋词无疑是极美的: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胜景;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城市繁华。
既有「红酥手,黄滕酒」的甜蜜;也有「明月夜,短松冈」的悲伤。
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可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词也有极慷慨豪迈、苍凉悲怆的一面,如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
毛发耸。
立谈中。
死生同。
一诺千金重。
推翘勇。
矜豪纵。
轻盖拥。
联飞鞚。
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
吸海垂虹。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
狡穴俄空。
乐匆匆。
似黄粱梦。
辞丹凤。
明月共。
漾孤篷。
官冗從。
怀倥偬。
落尘笼。
簿书丛。
鹖弁如云众。
供粗用。
忽奇功。
笳鼓动。
渔阳弄。
思悲翁。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
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
目送归鸿。
如果说唐代鼎盛的背景下,诗歌充满了青春、自由而欢乐的氛围。
那么及至两宋,时代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现世人生,不强调世间万物,独在意个人心境,清雅的宋词随之兴盛。
最早的词是文人写给歌伎传唱的曲子,后来就形成长短不齐的固定句式,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表达复杂的心境。
静水流深:宋徽宗《千字文》书法审美意象略谈作者:黄乐天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5期【提要】宋徽宗“瘦金体”书法信奉初唐以来的审美标准“书贵瘦硬方通神”,其中楷书《千字文卷》(长卷)是最为完整的“瘦金体”作品,是现在研究徽宗“瘦金体”书法的珍贵资料,全篇贯穿着匠心独运的意象审美精神。
【关键词】瘦金体意象审美纵观整个中国书法史,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是宋以来书家争相品评的议题。
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所推崇的:徽宗书法“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
”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认为“瘦金体”具有“逸趣蔼然”之美,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屹立于历史上书家之林。
宋徽宗书法信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初唐以来的审美标准,究其渊源,徽宗书法初师褚遂良、薛稷、薛曜兄弟笔意清瘦恣纵的特色,集同时代书家黄庭坚(山谷)之结体与笔势,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同时吸收工笔院体绘画的勾线笔法,始创造出“瘦金体”,亦称“瘦金书”。
徽宗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
“瘦金体”用笔简洁而有力,结字中正而不造作,章法布局虚实有间,其行笔严谨不拘泥常规,在书法史上的富有创新性,很值得广大学人学习研究,特别是对后世及当今文字标准化印刷具有重要意义。
宋徽宗“瘦金体”存世作品较繁杂,且大部分散见于其收藏的画作题跋中,其中楷书《千字文卷》(长卷)可说是最为完整的“瘦金体”作品,是徽宗“瘦金体”形成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在研究徽宗“瘦金体”书法的珍贵资料。
“千字文”为中国旧时儿童启蒙读物,系南朝周兴嗣集王羲之书法中一千字为四言韵语,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历史上各代书家皆留下了许多《千字文》书法作品,其中徽宗楷书《千字文卷》(长卷)堪属里面的代表。
该作品整篇系小楷书写,全卷千字文其字大寸许,每行十字,前後百行,此卷末题跋为“崇宁甲申岁宣和殿书赐童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