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病及其诊断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07 KB
- 文档页数:2
猪囊尾蚴的实验室诊断
简介
猪囊尾蚴是猪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在猪的肌肉中寄生,能够引起人类的囊虫病。
囊虫病是一种由于食用寄生有囊尾蚴的猪肉造成的人畜共患病。
本文将介绍囊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症状
囊虫病的症状包括:
•体重减轻
•发热
•肌肉无力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肌肉痉挛等
囊虫病的症状类似于其他许多疾病,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以确定诊断。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囊虫病需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需要进行患者的血清样本收集。
使用无菌的试管或离心管收集
新鲜血清。
对样本进行标记并储存于 -20°C 或更低温度下。
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对猪囊尾蚴的抗体。
将血清样本加入包含囊尾蚴表面抗原的微孔板中。
如果患者血液中存在囊虫的抗体,囊虹尾蚴表面抗原,血清样本中的抗体将与微孔板抗原结合。
通过添加对应酵素标记的二抗和显色底物可以检测出抗体。
3.确认结果需要进行双重检测。
使用同样的 ELISA 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
二次检测。
但此次将使用另外一种表面抗原,以排除对该特定囊虫抗体的交叉反应等干扰因素。
如果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我们认为该患者已经感染了猪囊尾蚴。
结论
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是囊虫病的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
如果两次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可以肯定地确认患者已经感染了猪囊尾蚴。
这种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为囊虫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有力支持,减少囊虫病的发病和传播。
2021年第06期猪囊尾蚴病是因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而造成的疾病,是由于猪吃了含猪肉绦虫卵的人粪便或被猪肉绦虫卵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绦虫幼虫病。
人也可以感染猪囊尾蚴病。
人体猪肉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带有活猪囊尾蚴的猪肉或被活的猪囊尾蚴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
猪囊尾蚴病和人的猪肉绦虫病是一种在猪和人之间形成互为因果、循环感染的寄生虫病,若不采取有效的卫生防制措施,则猪囊尾蚴病和人猪肉绦虫病会在猪和人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
1病原猪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猪的横纹肌、心脏,严重时亦发现于舌肌和脑等处,并偶见于其他实质器官。
囊尾蚴的大小、形状因寄生部位面略有差异,在肌肉内的成熟猪囊尾蚴的大小约为8~10×5m m ,呈乳白色椭圆形的囊状,位于肌纤维之间,其长径与肌纤维平行;在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脑内寄生的囊尾蚴多为圆形。
囊尾蚴的包囊具有两层囊壁,外为皮层,内为间质层。
在包囊之外还有由宿主结缔组织形成的外膜包绕着。
囊内充满半透明的液体。
半透明薄膜状的囊壁间质层的一部分增厚,内陷,即眼观可见的乳白色小结,其中含有囊尾蚴的头节。
头节上有四个吸盘和带有两圈小钩的顶突,其构造和成虫的头节相同。
猪囊尾蚴在人体寄生的部位分布很广,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心、舌、肺等处都曾有过猪囊尾蚴寄生的报告。
2症状猪囊尾蚴对猪体的危害,主要是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影响幼龄猪的生长。
中、轻度感染的囊尾蚴病猪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由于囊尾蚴在体表肌肉中寄生而表现出各种症状:颊部胖肿,肩胛骨处肌肉肥大突出,与臀部相比显得不相称,前肢僵硬;咽喉头部寄生很多囊尾蚴时,出现呼吸困难,呼噜作响,咳嗽,叫声嘶哑;很多囊尾蚴寄生在舌部时,引起舌麻痹,影响采食;当囊尾蚴寄生于猪脑时,引起严重神经紊乱,特别是鼻部有触痛,强直运动,癫痫发作,视觉扰乱,眼神迟钝,眼结膜潮红和急性脑炎,有时突然死亡。
从人工感染囊尾蚴病的观察,约70%的猪于感染后的第5~15d ,出现体温升高(约1℃左右),以后即无显著变化;血液方面,在囊尾蚴感染的初期,主要呈现白细胞显著增高,平均约高于正常17%,其中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明显。
养殖与饲料2021年第08期疫病防控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马孜琪牛莉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畜牧兽医站,江苏新沂221400摘要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感染此病后会造成生长缓慢,发育不良。
此病可以通过眼睑、舌部查看和触摸是否有硬的豆状结节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还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免疫学等实验室方法来判断,猪场可以使用商业化的猪囊尾蚴病试剂盒来进行检测此病。
治疗该病可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或吡喹酮,也可选用中兽药。
加强饲养管理、疫苗接种可预防该病。
关键词猪囊尾蚴病;临床症状;鉴别诊断;防治猪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常寄生于猪或人体内各组织,属于人畜共患病[1]。
囊尾蚴生长在猪肉中,也可在吞食了虫卵的人体和犬体内发育。
它们常定居于脑脊膜和神经纤维网中,并导致抽搐和运动失调。
由于该病对猪和人的危害都很大,养猪场一旦出现此类病猪要及时治疗。
1病原学本病的病原虫为猪带绦虫的幼虫,又名猪囊尾蚴,猪既是成虫的终末宿主,又是囊尾蚴的中间宿主。
囊尾蚴的成虫长为3~5cm,有1双小钩的顶突和两双圆形吸盘,具有800~1000个头节,头部细尾部宽。
猪通常只感染1条绦虫,绦虫具有1个侧生殖孔,含有直径为42µm的虫卵。
猪吞食虫卵后,幼虫在骨骼肌和心肌成囊,直径达18mm,感染后2~3个月发展为具有感染性的囊尾蚴,其感染性可保持2年。
猪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猪的横纹肌,尤其是猪活动性较强的咬肌、隔肌、心肌等处,严重时还可以寄生在肝、肺、肾、脑等内脏器官。
2流行病学目前本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高,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和西南等地区发病的较多。
猪囊尾蚴的感染源是人体内寄生猪带绦虫排出的虫卵。
猪囊尾蚴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及猪的饲养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本病发生在落后的地区,常常是由于人无厕所、猪无圈舍,或是人的厕所与猪圈相连通所致。
此外,喜欢食生肉或烹制方法不当也容易造成本病流行。
李生福[2]对青海省某地区农村猪囊尾蚴感染情况调研发现,2010-2014年的感染率分别为0.16%、0.06%、0.00%、0.00%、0.00%,农村猪场通过改厕改圈,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猪肉品质检验,从而实现了调研地区不再发生本病,达到了预期的防治效果。
猪囊尾蚴病的诊治作者:陈淑芳董国增朱海行来源:《科学种养》2017年第06期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和猪各组织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寄生于肌肉组织,实质器官和脑组织中也常有寄生。
它不但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点项目之一。
该病分布很广,尤以生吃猪肉的地域流行比较严重。
一、虫体特征及其生活史1. 虫体特征。
①幼虫。
猪囊尾蚴又称猪囊虫,多寄生于中间宿主(人)的横纹肌,有时也寄生于脑、眼和其余实质器官。
外形椭圆,约大豆大小,包囊呈乳白色,囊内有半透明液体,囊壁为一层薄膜,壁上有一个米粒大的乳白色小结节,结节内有一个内翻的头结并带有4个吸盘,整个形状类似于石榴籽。
②成虫。
又称有钩绦虫或猪带绦虫,分为头节、颈节和链体。
头节上顶突有25~50个角质小钩。
颈节细小。
链体分为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
孕卵节片内充满虫卵的子宫呈树枝状。
2. 发育过程。
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为扁平分节长带状,长2~5米,其孕节不断脱落,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和饮用水。
人或猪不慎食入结节破裂出的虫卵,由于胃和肠道的消化作用,六钩蚴破卵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肌肉及心、脑等处,经10周发育为成熟的囊尾蚴。
二、临床症状猪感染少量的猪囊尾蚴时,没有明显变化,在重要器官受害时才表现出症状: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贫血、水肿。
侵害部位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寄生于肺和喉头时,表现为呼吸困难、声音嘶哑与吞咽困难;寄生于眼时,表现为视觉障碍;寄生于腿部肌肉时,表现为肌肉疼痛、走路不稳、左右摇晃;寄生于大脑或者小脑时,表现为癫痫、急性脑炎抑或死亡。
三、剖检病变可见严重感染猪的咬肌、腰肌等骨骼肌或心肌内含有乳白色、米粒样的椭圆形或圆形包囊,数量不等,俗称“米猪肉”。
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一个米粒大小的乳白色头节。
四、诊断要点该病在猪生前诊断较困难,严重感染时,可在猪的舌肌和眼部肌肉看到凸出的黄白色或者灰白色的豆状结节。
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猪囊虫病的防治及检疫措施-养猪技术囊虫病属于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感染能够在人体内寄生的猪带绦虫的幼虫,即猪囊尾蚴,也就是说猪囊虫病是猪囊尾蚴存在于猪体内的一种形式。
主要中间宿主是猪。
人感染绦虫病,不仅可能导致自身发生囊虫病,还能够经由粪便以及病猪肉而导致他人或者其他猪只发生传染,导致反复发病。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猪囊虫病的防治及检疫措施。
1、流行特点猪绦虫的中间宿主是猪,主要是由于食入污染有人类排出的绦虫虫卵或者孕节的饮水或者饲料,进入肠道后,存在于卵内的六钩蚴就会逸出,经由血液循环转移到全身各处。
虫体主要是在猪的肌肉内寄生,比较常见的是舌肌、肩腰部肌肉、股内侧肌以及心肌,病情严重时会寄生在全身肌肉以及脑、眼部、肝脏,甚至能够寄生在脂肪内。
虫卵在8~10周之后发育成一个囊包体,里面含有大量的液体,接着在囊上形成凹陷,并在该处形成头节,相继长出顶突和吸盘,发育成为成熟的囊尾蚴。
猪绦虫成虫的终末宿主是人,而其又能够作为幼虫的中间宿主。
如果人类食人生的或者没有煮熟的寄生有囊尾蚴的猪肉后,囊尾蚴就会在小肠内继续生长发育,成为成虫,此时人即为终末宿主。
猪绦虫具有2~3个月的潜伏期,并能够在人体内生存3~10年,少数甚至能够数十年,并在此阶段内持续排出孕节,成为该病的主要感染源。
如果人食人污染有绦虫卵的饮水和食物,或者具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就会导致存在于小肠内的孕卵节片随着肠道的逆蠕动侵入到胃,里面的六钩蚴就会逸出而侵入肠壁,通过血液循环移行到肌肉等组织内,继续发育成为囊尾蚴,此时人即为中间宿主。
2、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病猪在临床不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症状。
如果感染严重,就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缓慢、水肿和贫血等症状。
如果囊尾蚴侵入到某些器官,就会表现出与该器官相应的临床症状。
例如,虫体在与呼吸有关的肌群、喉头以及肺内寄生,病猪就会表现出呼吸困难,发出嘶哑声音,且吞食困难等;如果虫体在脑内寄生,病猪就会表现出急性脑炎、癫痫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死亡.3、实验室诊断间接凝集试验。
doi:10.19369/ki.2095—9737.2021.05.054猪囊尾蝴病的发病原因、检疫方法及防治措施史金刚(黑龙江省望奎县畜牧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绥化152100)摘要:猪囊尾物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于猪的肌肉和其他器官中寄生有猪带绦虫的幼虫而引起。
猪患病后,会导致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机体抗病力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猪肉品质,明显威胁猪以及人类的健康安全,我国已经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近几年,我国检疫部门十分重视猪囊尾物病,并要求肉制品卫生检疫作为一个重R检疫项目。
现概述猪囊尾J的发病原因、宰前症状、宰后剖检、实验室检验以及防治措施%关键词:猪;囊尾J病;发病原因;检疫;实验室检验;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5&28文献标识码:B1发病原因猪囊尾呦病是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疫病,我国检疫部门将其作为重点关注的一种动物疫病。
目前,我国检疫部门已经在该病的检疫和防治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该病仍可发生%1.1饲养环境不良部分猪场饲养环境非常恶劣,饲养人员没有足够的生猪检疫意识,导致人类与猪之间感染疫病的可能性明显提高%1.2未严格检疫我国部分小城市存在非常严重的生猪私屠滥宰现象,有时甚至检疫部门没有实施监管,从而导致市场上有大量寄生有囊尾呦的生猪肉流入%1.3缺乏认识大部分消费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猪囊尾呦病猪肉的危害性,在购买猪肉时只关注价格和新鲜程度,基本对疫病没有任何了解,从而明显提高人畜之间感染的可能性。
2宰前检验主要是通过感官检验方法进行宰前检疫,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直观、快速、准确的优点,但缺点是当猪表现出非特异性的病症和寄生较少囊尾(时容易发生漏检%病猪轻度感染时不宜被发现,严重感染时可见眼结膜变成暗红色,存在小结节样的疙瘩,将口腔打开可发现舌根部以及两侧都存在米粒样的包文章编号2095—9737(2021)05—0098—02囊。
部分病猪的肩胛部变宽,臂部隆起,从上向下对背侧观察,如同葫芦形。
猪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及其预防-养猪技术猪囊尾蚴也称猪囊虫病,其病原是猪囊虫(钩绦虫幼虫)寄生于猪体内的一种寄生虫病。
被囊虫寄生的猪肉称为“豆猪肉”或“米猪肉”。
该病在我国南北方多地广泛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为散发。
该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眼观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在预防上主要是采取“管”、“检”、“查”、“处”等综合性措施,发病后就地快速扑灭措施。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囊尾蚴病的临床症状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及其预防。
1、病原该病对人畜危害极大。
食用含有猪囊尾蚴病的猪肉握人体感染有钩绦虫病的唯一途径。
因此当一个人感染有铥绦虫时,可排出大量孕卵节片,这种粪便被猪吞食后,就能感染猪囊尾蚴病,甚至会引起多头猪患该病。
若健康人食用来煮熟的含有猪囊尾蚴的猪肉,又可患上有钩绦虫病。
2、临床症状症状因猪囊尾蚴寄生数目和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病猪无明显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多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迟缓,贫血和水肿等症状。
囊尾蚴侵害肺脏和喉头时,出现呼吸困难,常有短咳,声音嘶哑与吞咽困难;寄生在眼内时,造成视觉障碍,甚至失明;寄生在大脑时,有癫痫和急性脑炎症状,甚至死亡;寄生于肩、臀部肌肉时,体型异常,两肩显著外张,臀部不正常肥胖宽阔,身体呈哑铃状或狮状体型,走路僵硬,摇摆似酒醉状。
3、诊断要点眼观检查。
如果猪体型外貌为:两肩显著外张,臀部不正常肥胖、宽阔,而呈哑铃状或呈狮体状体型的猪,要检查眼睑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虫引起的痘状肿块,或采用触诊法触摸舌根和舌的腹面有无稍硬的痘状结节,有无压痛。
若猪有压痛表现,则为猪囊尾蚴病病猪。
病理学检查。
在猪的定点屠宰过程中,切开头部咬肌,深腰肌和膈肌或心肌、肩胛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可见到大小各异呈椭圆形白色半透明、黄豆大的囊泡,囊壁上可见有绿豆大的白色头节,即可确诊为猪囊尾蚴病病猪。
猪囊尾蚴病一般不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时,较常用的有炭粉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设施农业2023-0766小在米粒与黄豆之间,是一种圆形或近圆形囊,囊中充满无色液体,囊壁有膜,内壁嵌有圆形头节,借助于显微镜可发现头节处长有双排小钩。
一些囊虫在钙化之后还会形成形状为圆形、颜色为白色的颗粒,囊壁有一定厚度,囊液较为浑浊,头节残缺或较为僵硬,通过显微镜可在头节内部发现一些黑色团块,囊虫大多寄生于病猪的舌肌、咬肌、肋间肌、深腰肌等部位[2]。
结合囊虫的寄生位置及其寄生形态,经过更严格的剖检可做出更为确切的诊断,除去基本的肌肉检查外,其他脏器组织的检查也不能落下,病猪各处脏器、肠系外膜等处往往也会出现囊包。
患病时间较长、病症较为严重的病猪,血管结缔组织呈现为粘连状态,血管外壁出现血丝,有些病猪的胸膜、肺脏等处还会长有水铃铛,包囊被液体充斥,且其中还会有虫体存在,部分已钙化的包囊亦是如此。
发生钙化的包囊外壁有一定厚度且较为坚硬,以手触摸可感受到碎片感,借助于显微镜可发现包囊存在白色残体,头节残缺,病猪在疾病影响之下长势较慢,形体消瘦,观察其皮下组织,可发现较突出的胶冻样水肿问题。
2 猪囊尾蚴病的防控措施2.1 药物治疗结合猪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对于那些病症较轻,尚有治疗价值需尽快加以治疗,对于那些病症严重,已经失去治疗价值的病猪则需尽快加以处理,如此,方能在诊断病原扩散渠道之余提高猪场养殖收益。
常见的治疗药物为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早期治疗过程中可以选用吡喹酮,基于病猪体质量,参照50~100 mg/kg 的剂量给药,1次/天,持续用药3天便可起到显著疗效[3]。
也可以选用丙硫咪唑,用药剂量为30 mg/kg,1次/天,持续用药5天,同样可起到较好的疗效,在进行药物驱虫之余,还要将病猪排泄的粪便妥善清理好,以深埋方式处理,以免周边环境受到虫卵污染。
虑及虫体一般在病猪肠道内寄生,所以建议以口服方式给药,为确保更高的药物局部浓度,在给药之前最好先让病猪断食4 h 左右,令其产生饥饿感,然后再将药物均匀搅拌至适量饲料当中,让病猪尽快食用饲料,以提高集中给药效果。
一例散养猪囊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猪囊虫病是一种由囊虫寄生在猪体内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贫血、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导致猪的死亡。
散养的猪更容易患上囊虫病,因此平时需要注意诊断和防治。
诊断:
1.临床症状:猪囊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腹泻、消瘦、贫血、食欲不振、腹部肿胀等。
在检查猪的粪便时,有时还可以看到囊虫卵。
2.粪便检查:通过粪便检查可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囊虫病。
防治:
1.定期驱虫:猪囊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用感染了囊虫病的猪,因此定期驱虫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每3-4个月进行一次驱虫是比较合适的。
2.饲料卫生:保持饲料的卫生是预防猪囊虫病的关键。
饲料中不应含有腐败变质的物质,饲槽也要经常清洗,避免猪吃到发霉变质的饲料。
此外,猪栏也应该保持清洁,避免猪吃到受污染的食物。
3.营养平衡:猪囊虫病会导致猪的营养吸收不良,因此在预防和治疗猪囊虫病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猪的营养平衡。
给猪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增加猪的摄食量,维持猪体内正常的营养状态。
总之,猪囊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在散养猪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和治疗。
定期驱虫、保持饲料和猪栏的卫生以及保证猪的营养平衡是预防和治疗猪囊虫病的关键。
猪囊尾蚴病及其诊断方法
猪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小肠内有钩绦虫的幼虫(cysticercus cellulosae,猪囊尾蚴)寄生于猪或人的肌肉组织和其他器官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患此病的猪肉,俗称“豆猪肉”或“米猪肉”,因误食猪带绦虫卵而感染,也可因体内有猪带绦虫寄生而自身感染。
猪囊尾蚴在人体寄生的部位很广,肌肉、皮下组织、脑、眼、心、舌、肺等处都可见到猪囊虫寄生。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而导致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在公共卫生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蠕虫病之一,是我国重点防止的寄生虫病。
囊虫病不但影响猪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也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严重的人体脑囊虫病可以危及生命。
猪囊尾蚴的成虫为猪肉绦虫,又叫有钩绦虫、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
成虫扁平带状,由近千节片构成,分为头节、颈节和链体3部分。
头节粟粒大,近球形,有4个吸盘和1个顶突。
顶突在头节的顶端,具有角质小钩,排成大小相同的两圈,内圈的钩较大,外圈的钩稍小;头节下为颈节,细长狭小,下接链体,有节片800~900片。
每节片边缘各有一个生殖孔,不规则地排列于链体两侧。
每节片具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
睾丸呈滤泡状,约150~200个,分布在节片两侧,输精管横行,经阴茎囊开口于节片一侧的生殖腔。
卵巢分三叶,位于节片中后部,两侧叶大,中间一叶较小,位于阴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