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12
《传习录》读后感(通用22篇)《传习录》读后感1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
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
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
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
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洁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学问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假如领会了这一点,就应当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
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
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
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熬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
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
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推断力都有所提高。
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究不断削减,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
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宝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
但为人虚心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
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
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肯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
王阳明读书做圣贤原文是指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读书做圣贤的观点。
以下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相关原文:
1.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人之常情也。
人有心而后能知,有知而后能行,有行而后能成。
心之所以不得其实者,为好名、利、色、乐所乱也。
故修身者,先治其心,使心之所欲不逾理。
修心者,先修其识,使识之所认不逾实。
修识者,先修其行,使行之所为不逾道。
是故道德之修,莫重于读书。
2. 夫读书者,非为前人说而说之,非为前人言而言之,乃为思己之心,借他人之言以自觉也。
故读书者,不在多,而在精。
读书之人,不可不吾慎焉。
读书之人,若欲为圣贤之道,当将所读之书,日与所知之心相照察。
所读之书,若与所知之心相合,当以之行。
若与所知之心不合,当以之弃。
弃则勿读,勿读则勿言,勿言则勿传。
3. 学者之读书做圣贤者,莫重于明心见性。
心者,人之主宰也,而性者,心之所趋也。
若心明性见,则一切迷途皆可悟也。
故读书之人,当以明心见性为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
若心不明性不见,则读书无益也。
以上就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关于读书做圣贤的原文内容。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离不开对心性的认识和理解,读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读书的关键在于精读并结合自身
心性来思考和实践。
只有心性明悟,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传习录》原文及译文赏析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
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
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
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
念之念之!选自王阳明《传习录》注:教读,社学的教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诱:引诱B.乐嬉游而惮拘检惮:害怕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D.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肆:放纵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①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①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D.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1、【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物致知之解释。
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而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工夫。
】-----------------世人伪君子之多,可知矣。
看看官员们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阳明先生真圣人啊。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想起了至尊宝的那句台词,“以前我是用肉眼看这个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我是用心看世界,一切都看得那样清楚”。
星爷有悟性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进水,生意不穷。
】6、【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7、【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
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
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8、【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9、【心犹镜也。
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10、【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传习录王阳明观后感《传习录》是明代王阳明的重要著作之一,更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传习录》以对话的方式,系统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对于读者的思想触动也十分深远。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深刻体会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等思想,同时也受到了很大启发。
《传习录》主要以对话方式呈现,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之间关于心学和知行合一的深入讨论,其中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王阳明在书中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心灵中已经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只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发掘和实现。
这种观点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独特的个人主义色彩。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触动,认识到人的内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经营和发现,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传习录》所宣扬的知行合一思想,对于现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知识大于行动。
而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这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进一步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王阳明以人的心灵为中心,强调心性的善良和无穷的力量,认为人应该主动地去认识和改变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环境或他人的眼光所左右。
这种主动的价值观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传习录》也教给我们做人的智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王阳明在书中经常提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帮互助,不应该纠缠于个人的私利。
这一点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为他人着想,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读完《传习录》使我受益匪浅。
王阳明通过他的思想启迪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帮助我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传习录》读书笔记之阳明心学: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教育经典研究中心学习研讨群【原文】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
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
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
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乎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严思疏解】本条接续99条,阳明先生认为,”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孔子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一以贯之”。
这正是纯乎天理之极,所谓“只论精一,不论多寡”。
一在数量上计较,必然务外而遗内,偏离了德性。
如《中庸》之“中”,乃天下之大本,仅仅理解为“无过、无不及”,是远远不够的。
《中庸》曰“‘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通常认为“文”相对于“质”(理)而言,“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
但文王之“文”是“不显惟德”,所谓“不显”,即是内外通透,文、理都合于德性,“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内容简介《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
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敝之际,王阳明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牡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先知般窥破芸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完美和永恒。
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阳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攘攘的众生驻足聆听。
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王阳明简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
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仗40,谪为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三年到任。
王阳明于弘治十八年(1505)开始讲活动,乃全国有名的朱熹学派思想家,到龙场之初三年中,他处于逆境之中,万念俱灰,转而冷静思索,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从而摆脱了“以经解经”的羁绊,经独立思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学形成的过程中“龙场悟道”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
王阳明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文明书院,一时之间,学子蚁聚,风气大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
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臯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王阳明不仅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于诗词歌赋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
在龙场三年,创作了许多歌咏贵州及龙场秀丽山川的诗篇,收入《王阳明全集·居夷诗》中。
文/王阳明《传习录》选读(上)徐爱录[原文]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译文]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
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
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
《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
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传习录》的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别号阳明)。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
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对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
经典回响64青春期健康Youth Vision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
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
《传习录》是儒家圣人王阳明学生集其长期语录、书信等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简集。
平日懒惰,断断续续看完算“过”了一次。
今时逢春节大假,终静下心来将《传习录》逐字逐句完整精读一遍。
不觉思绪澎湃神走四方。
然托案沉思,心潮渐平,竟茫然不知从何说起。
冥思寂静中,唯六字涌上心头:简单、困难、伟大。
简单指的文章所讲道理。
只要心平气和不先入为主,阅完方知阳明心学,绝非故做深奥艰涩难读。
讲的都是平常之理,譬如的更是生活点滴之事。
只要稍加留意平心整理,天理处处呼之欲出。
话虽如此,但要真正将道理化于日常生活,举一反三圆融通达,却也非常人一时所能办到。
其惟精惟一的宗旨与境界,实施起来令人更感“困难”。
而王阳明早对这些俯视鸟瞰尽览无遗,提出了一系列完整而系统的主张。
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圣人,不在于身居庙堂高屋建瓴,而是接触生活平凡实做。
其明白指出“人人可做圣人”之言,和佛教世尊所云“人人皆有佛性”一样,向广大普通民众展示出一条觉醒之路。
圣人之碧血丹心雄岸伟大之处,莫过如此。
心即天理一说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深入展开。
为说明这个问题,《传习录》用了朱熹的天理概念做为对比。
朱熹认为,天理就是宇宙一切事物生成和运行的本源,是平常说的太极的“用”,归结起来“太极不过一理”。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天理为何物,主要被自己欲望所蒙蔽和牵引。
顺势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惟有如此方能使人回归本源。
在这个终极点上,王阳明的看法与朱熹是一致的。
只不过结合落实到了“人”上。
这就造就了二者“格物”的不同的方式方法。
朱熹云万事万物皆各有其理,也必在事事物物上去“格”。
万事万物的理之总和,便是天理。
而王阳明认同此点的同时,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地认为,既是“天”理,就根本不是格与不格的问题,其本就天然存在。
这种存在必然是通过人心而体现。
自然而然展现出“心即天理”的思想。
两两相较可以看出,朱熹是从“外部”去看待探索问题的,其思维方式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客观地观察和研究事物”;王阳明却反之,是“从心出发”。
传习录(明)王守仁著目录:1心即是理2格物无分动静3“一以贯之”的功夫4成书的缘起5知行合一6元神·元气·元精7良知即是未发之中8万物皆备于我心9正心诚意10人即天地之心11致其良知12启蒙之道13神而明之14戒慎恐惧在心念15过分矜持亦弊端16生之谓性1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18一草一木皆有理19辗转刊行概述<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
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
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王阳明传习录卷上 (1).门人徐爱录. (1).门人陆澄录. (7).门人薛侃录. (17)卷中 (26).南大吉录. (26)答顾东桥书 (26)启周道通书 (34)答陆原静书 (36)答欧阳崇一 (41)答罗整庵少宰书 (43)答聂文蔚 (45)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49)教约 (50)卷下 (51).门人陈九川录. (51).门人黄直录. (56).门人黄修易录. (59).门人黄省曾录. (61).门人黄以方录. (72)卷上徐爱引言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门人徐爱录.1.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
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
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
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
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
《传习录》了解王阳明其人其学必读之书《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著作。
要了解和读懂王阳明其人其学,《传习录》是必读之书。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他自幼立下学做圣贤的志向,历经反复求索,于三十七岁时,在边远的贵州龙场经体悟而确立了“心即理”的哲学立场和“知行合一”的心学宗旨,终于明确了他立志成圣的道路和方向,开始了他心学体系的建构。
晚年在江西提出“致良知”命题,其心学体系臻于完备,使他成为历史上心学的集大成者。
《传习录》记载了王阳明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
读好《传习录》,可使我们深入地走进王阳明的思想世界。
一、《传习录》的特点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传”“习”二字体现出师生的教学互动。
《传习录》与《论语》一样,采用了大量“问答”形式,问者(主要是学生)问,老师答,一问一答,格外生动活泼。
有随机提问,随机作答,如果学生善于提问,老师回答精妙,那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知识与思想的学习与传播,就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快乐地进行着。
所以从形式上看,《传习录》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采用了问答形式,一问一答,随机性很强。
二是相类似的问题会多次出现,有不同表述,不同回答。
三是成书时间跨度长,前后历经五十五年。
基于上述特点,《传习录》与通常的著作不同,从整体上看,它不是按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而是按问答的时间先后来排列。
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我们在理解同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其在书中不同阶段的相关表述,来考察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这一问题的发展过程。
不利的是一般读者若按书中自然顺序来读,往往会产生思路的中断和理解上的困难。
传习录名句
《传习录》是一部由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所著的哲学著作,其
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着王阳明的智慧和思想。
以
下是部分《传习录》中的名句:
1.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认为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
2. “当面之言,不可不及。
不可随口捶打,以致破坏人心”,这
句话告诫人们在交流中要言行一致,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3. “学问即知行,知行即学问”,这句话指出了知行合一的道理,认为只有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4.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这句话强调了天
地自然的法则,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涉。
5. “身无怨尤,心生悔恨”,这句话表达了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
态度,认为要保持清白之心,在做错事情时及时反省并悔改。
6. “公道之理,人皆有之”,这句话说出了人人都应当守正道的
原则,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
7. “立身以立天下,立德以立身”,这句话指出了个人的修养与
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要以立身立德为根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
的社会。
8. “孰天地之无私哉,顺乎天地之自然,而后求得其私”,这句
话强调了顺应天地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摒弃私心,顺从自然
规律,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9. “行有终始,知有来历”,这句话表达了对于行为与知识的重视,强调了行事要有始有终,知识要有深厚的根基。
10. “知行两端,转轮是物”,这句话指出了知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完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别号阳明。
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因此,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
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阐析:人都会犯错,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知错,善于改过。
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错而该”,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
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阐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层: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第二层:“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阐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任为自己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对此,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体悟到付诸行动所带来的益处。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
王阳明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同理。
十佳科幻片1) 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一个电影神话。
2) 异次元骇客(第十三层):应该说它比黑客帝国的构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画类科幻电影的代表。
4) 终结者(1、2):科幻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电影真不多见。
6) 黑客帝国系列:引发了对现实和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风格另类的科幻片,结尾出人意表。
8) 超时空接触:比较严肃地探讨外星文明问题的力作。
9) 千钧一发:描写未来社会人的基因问题的惊险影片,内容和主题俱佳。
10) 2001漫游太空:经典作品,以严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著称。
十佳剧情片:1)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励志影片。
2) 教父(1、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3)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4)天堂电影院:每个男人的童年回忆,太经典了。
5)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电影!6)活着:也许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电影。
7) 阿甘正传:教导所有的人要去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9) 楚门的世界: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乐之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快乐!11)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历史、充满感染力的摄影和杰出的演员。
十佳战争片: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王阳明的《传习录》名言,句句透露心学的玄机,耐人寻味助读资料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自号阳明子,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
他早年也与大多数读书人一样,习宋儒的学问,朱熹的著作自然也是他熟读的对象。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他考中进士,第二年,他被授予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来又改为兵部主事。
可以说他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的地位,功成名就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专志授徒讲学”,和“心学”家陈献章的弟子湛甘泉结交,共同以昌明圣学为追求。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为直言进谏,冒犯权贵,一度被当时的大宦官刘瑾排挤,后来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在龙场,王阳明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形而上学的问题,所以,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逐渐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之后,他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于是顺道回家省亲,一路上给自己的得意门生徐爱讲述《大学》的宗旨,被记录为《大学问》,成为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纲要。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远祧孟子,直承象山。
针对程朱理学越来越脱离人的生命而知识化、外在化的倾向,特别是其末流所暴露出来的支离破碎的弊病,王阳明以更加简易直截的思想与“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开辟了另一条与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学,拓宽了主体自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路径。
他所提倡的“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理论主张,实际就是强调人内心深处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知识论应该与活泼的生命相结合。
“传习”一词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部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也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其“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书中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心学”观点,体现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等思想宗旨,可以说是阳明学说的精华。
40种人生大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
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人活一生也应如此。
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
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诚字有以工夫说者。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
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
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
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
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
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
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
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7、至诚胜于至巧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
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
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
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
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
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应好是而恶非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
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
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名与实相对。
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
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
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
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
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12、养一身浩然正气须是勇。
用功久,自有勇。
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
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
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
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人生启迪:在现代,家庭观念正在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
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其实只是自己的眼睛为花花世界所迷。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15、不孝无良知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人生启迪:王阳明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
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1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
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
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
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
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恋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
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人生启迪: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精神也越来越与自己的心灵分离,人们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阳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世,不要让所遇之物成为心中羁绊,不做声色货利的奴隶。
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启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为人处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础,能够做到克己才能实现。
但克己不是压抑自己,因为克己的实质,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
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之事。
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炼自己的心,修养自己的境界。
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观念上不要跑偏成压抑欲望,而是明白这是为了修炼散乱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质,便正是心灵修养的功夫。
19、荣辱毁誉皆泰然天地生意,花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