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分析化学方程式
- 格式:pptx
- 大小:427.29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5.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以及书写方法,使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式的基本知识,对原子、分子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本质,掌握其书写规则。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及书写方法。
2.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化学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
2.准备一些典型的化学方程式案例。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引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解释化学方程式是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典型的化学方程式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如反应物、生成物的表示方法,反应条件的标注等。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其书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化学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产物的物质的量等。
顾交5.书写步骤:①写:②配:③标:④注:6.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提供的信息)以2H2+O22H2O为例:(1)质的方面:表明_______ ____;(2)量的方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_____ ;(3)微观方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 __。
三、基本反应的类型7.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包括:、、、1、化合反应定义:如: CaO+H2O=Ca(OH)22、分解反应定义:如: H2CO3=H2O+CO23、置换反应定义:如: Fe+2HCl=FeCl2+H2↑4、复分解反应定义:如: CuSO4+BaCl2=CuCl2+BaSO4↓;检查化学方程式要“四看”:一看化学式二看配平三看条件和等号四看“↑”,“↓”整理归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把握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学会给化学反应归类定位提升典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黑色固体质量比燃烧的铁丝质量大的多B.足量的硫在密闭容器内与20L氧气反应,生成了相同条件下的二氧化硫20LC.10g食盐溶于70g水中得到80g食盐水D.10g水在受热条件下变成了10g水蒸气2.化学反应前后,下列诸项中小组讨论,交流共享。
方法指导: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且体现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等守恒。
注意: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型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总质量⑤物质种类⑥原子种类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④⑥D.①③⑤考点二:化学方程式3 . 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可液化成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有关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2X+ 6H2O,则X的化学式为()A.NO B.N2 C.NO2 D.N2O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P+5O2点燃P2O5B.2KMnO4△K2MnO4+MnO2+O2↑C.H2O通电H2+O2D.2NaOH+H2SO4=Na2SO4+H2O5.如图为某化学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分析: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左右两边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以推出X的化学式。
九上《5 化学方程式》教材分析1新人教版本单元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质量守恒定律”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第二部分“化学方程式”讲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方法和步骤,说明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这是本单元的中心。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这就是自然科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在教材中,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明确指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
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材在从实验的结果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后,接着就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要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在化学反应中,只是由于发生了原子间的重新组合,才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但在这一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应该注意,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要明确落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这一关键点上,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而且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了基础知识。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入门的三种重要化学用语,掌握了它们才有可能学好化学,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②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工具的习惯和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以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三、教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四、教学流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学情分析从教材体系上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个课题是继上一单元里所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与元素符号、化学式构成了九年级化学三个重要的化学用语。
它在本单元中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也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这一课题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避免如化学式写错、没配平、未标条件、箭头使用不当或遗漏等错误的发生。
本课题拟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设境创疑,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并归纳;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及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动脑动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想、试、练、议、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解气体、沉淀符号等反应条件的重要性;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选择上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归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4.3.3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引导学生从定性到定量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教材中给出了两个实例来说明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的特点来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本课题中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净物的计算,在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不高,计算难度也不大,关键在于正确列出比例式。
因此,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方程式是进行化学反应相关计算的基本依据,体会到化学计算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在本册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为今后的化学计算奠定了基础。
3.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已经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表示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显得水到渠成,学生能够认识到反应物和生产物之间的质量比是不变的,利用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就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此外,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注意使学生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使用化学方程式,要强调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时检查纠正不规范的书写。
【学习目标】1. 通过自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简单计算。
2.通过学习例题,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的一般方法。
3.结合实际生活,初步体验定量计算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重要作用,进一步了解化学定量研究的实际应用。
【评价任务】1.设计题目,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1)2.从例题的格式中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基本步骤。
(目标2)3.列举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实例,写一写与生活联系的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化学方程式》,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个方面)一、教材分析(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第四章《生命之源――水》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化学方程式”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后面我们还要学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见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要求)1)掌握化学方程式。
(以及)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要求)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以及)2)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以及)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第三部分)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具的准备(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制定如下)(1)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4,(第四部分)学生情况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功课,学习热情都很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化学思维,虽然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整本教材来说不是最困难的,但是他们对于课程内容整体把握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描述,判断总结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要注重加强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的方面)二、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优秀教案设计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
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
化学初中教材第五章教学解析化学是一门研究元素、化合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教育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化学初中教材的第五章主要涉及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及其性质等内容。
下面,本文将对这一章节的教学进行解析。
一、引入概念: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在引入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实例介绍,比如火柴燃烧、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
通过实例引入,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化学反应的描述及理解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描述、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不同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进行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反应的特点。
三、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为了统一化学反应的描述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比如,通过实验现象的描述,帮助学生分析出需要参与反应的物质、反应的产物,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方程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教授如何平衡化学方程式,让学生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四、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及特点化学反应可以分为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等不同类型。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帮助他们理解各类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例如,可以进行酸碱中和反应中指示剂颜色变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解释发生的化学反应。
五、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反应热、放热、吸热等概念。
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能量的转化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总结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2、碱+酸→盐+H2O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BaOH2+H2SO4==BaSO4↓+2H2O3、酸+盐→新盐+新酸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BaNO32+H2SO4==BaSO4↓+2HNO3 NaHCO3+HCl==NaCl+H2O+CO2↑4、盐1+盐2→新盐1+新盐2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5、盐+碱→新盐+新碱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H4Cl==NaCl+NH3↑+H2O初中化学其它反应方程式总结初中化学其它反应方程式总结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 == 6CO2 + 6H2O初中化学置换反应方程式总结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30、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31、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26-31的现象:有气泡产生;32、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33、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32-33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36、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38、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4Fe + 3CO2↑39、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2↑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5、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 Cu + H2O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34、镁和氧化铜反应:Mg+CuO Cu+MgO35、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 2Fe+3H2O37、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中考必考的四方面化学实验知识一、重视探究题知识点①常见气体的探究;②常见物质的探究;实际上是下列常见离子的探究:CO32-、SO42-、Cl-、NH4+、Cu2+、Fe3+、Mg2+、Ag+、Ba+、Ca2+等;需要熟记探究这些离子所需的试剂及看到的现象;③黑色粉末的探究;④物质是否为催化剂的探究;如Fe2O3是否可以做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⑤离子作用的探究;如明矾起净水作用,是明矾中哪种离子起作用;⑥溶液酸碱性的探究;⑦溶液相互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问题;二、每年必考的实验知识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的选取及连接问题;学生应熟悉实验室制H2、CO2、O2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气体中所含杂质H2O的证明、除杂方法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原理也要熟知;三、计算题要巩固典型题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题,铁矿石炼铁型计算题,解决生活实际的方程式计算题,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计算题,图表型、图像型分析计算题;四、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及社会热点如水及其污染和防治,化学与环境污染,药品与健康及今年的限塑令、节能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应该清楚地了解;雪灾、地震、奥运会、洪水等是今年的热点,包括地震中水的处理方法、消毒剂的选用、南方雪灾中融雪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奥运会火炬材料、燃料的性能等;化学用语的难点与对策用语重在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从教材来看,这项内容可以说覆盖在整个初中化学中,是解释化学实验现象和化学计算的基石,在本次中考约占10分,更应引起关注;我想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及对策······一、根据化合价推出化学式:难点:化学式正确书写的技巧,考生应关注书写的规则;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①记少不记多;②对单质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情况下记住双原子气体单质的书写;③记住元素符号;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技巧:①引导学生知道组成化合物元素总类;②考生应遵循的规律为:“化学式书写正价在左、负价在右、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二、在书写化学方程式,考生往往容易忽视反应条件、标注生成物状态及化学式配平等方面的问题;1、正确区分反应条件:①正确区分现象与条件,如燃烧与点燃;燃烧属于一种实验现象,而点燃则属于反应条件;②反应条件通常标在短线的上方,当有几个反应条件时,催化剂一般写在短线的上方,其他条件写在短线的下方;2、标注生成物状态:①强调反应物写在短线的左边,生成物写在短线的右边,各物质间用加号连结;②当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时生成物中应有气体,不必在化学式中标箭头向上的符号;③当反应物中有固态物质时,生成物中也有固态物质时,不必用箭头向下的符号;3、化学方程式配平:总的原则是使化学方程式两边各原子的数目相等;方法有:①最小公倍数法②观察法③用奇数配偶法三、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这一块用事例来加以说明;例如1:考试说明样题第13题,加热辰砂和铁的混合物可生成Fes和Hg,据此可推断出辰砂是--填几种元素组成的;题解:考生在答题时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这个原则来推测,最后得出辰砂是由Hg和S元素组成的;九年级化学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点总结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二、燃料和能量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 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1概念: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中考化学方程式考点总结点1质量守恒定律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⒉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五个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两个一定改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⒊关键词的理解⑴参加化学反应的,所给予物质不一定都参加反应,若反应物有剩余,剩余的物质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必须强调“参加化学反应”,而且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⑵质量总和“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的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⒋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几个重要实验⑴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88⑵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P89⑶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P90⑷镁条燃烧P91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⑵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和问题;⑶判断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组成;考点2化学方程式⒈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⒉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意义⑴哪些物质参加了反应反应物是什么⑵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是什么⑶反应条件⑷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点燃⑸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⒊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C+O2=====CO2为例⑴质: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⑵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⑶粒子:每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考点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⒈书写原则:⑴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⑵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⒉书写步骤⑴写:根据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用短横线相连;⑵配:配平化学方程式;⑶等;将短横线改为等号;⑷标:标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或“↓”;⑸查:检查化学式是否写错、是否配平、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了、标了是否恰当;考点4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⒈解题步骤及格式一般分为以下七步:⑴解设未知量,一般情况下,求什么设什么;⑵写出相应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⑶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列在相应的化学式下面;⑷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⑸列比例式;⑹求解;⑺答题;⒉计算中常用的关系式⑴m=ρv⑵单位换算:1L=1000mL,1mL=1cm3⑶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100%变形: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纯度不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纯度⑷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分数=1-杂质的质量分数⒊常见的计算类型⑴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⑵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⑶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初中化学酸碱盐性质之酸的通性总结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1跟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2酸的PH<7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酸 + 金属==盐 + 氢气例:2HCl+Fe=FeCl2+H2↑4 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酸 + 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例:3H2SO4+Fe2O3=Fe2SO43+3H2O5跟某些盐反应酸+碳酸盐==盐+水酸+盐—→新酸+新盐例:H2SO4+BaCl2=2HCl+BaSO4↓6跟碱起中和反应酸+碱—→盐+水例:2HCl+CuOH2=CuCl2+2H2O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置换反应1.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最常用实验室制H2用的金属有Zn,Fe,Mg,Al,酸有稀H2SO4和稀HCl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3. 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Al+ 3AgNO3 = AlNO33 + 3Ag3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酸 --- 盐 + 水4.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5.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4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碱 -------- 盐 + 水6.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7.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5酸 + 碱 -------- 盐 + 水中和反应8.盐酸和烧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9.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10.氢氧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1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实验室制CO2 1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13.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14.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1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8盐 + 盐 --- 两种新盐16.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17.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复分解反应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才能发生,且生成物的元素化合价不变; +1价:HClO ;NaClO;CaClO2.+5价:HClO3 ;KClO3.+7价:HClO4 ;KClO4.。
《化学方程式》导学案一、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观点和表示方法,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化学方程式的观点及表示方法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3. 化学反应的物质转化规律三、导学步骤第一步:了解化学方程式的观点及表示方法1. 请学生回顾化学方程式的定义,并讨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表示化学方程式,包括化学式的书写和平衡方程式的调整。
第二步:进修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2. 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能量变化方程式。
第三步:探讨化学反应的物质转化规律1.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规律,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干系。
2. 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守恒原理和摩尔的干系,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的物质转化规律。
四、导学评估1. 可以通过小测验或问题讨论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转化规律。
五、导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以及化学方程式在工业生产和环境珍爱中的应用。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钻研项目,深入了解化学方程式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
六、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应该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观点和表示方法,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转化规律,培养化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进修和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为未来的进修和钻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道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成正比关系,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理论依据。
2、通过教师引领例题,掌握折线题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3、借助辨析题和课本习题练习相结合,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4、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和分析平时实验中所取药品量的不足或过多的现象,认识定量研究在实际生产、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火眼金睛找出图片中的错误,让学生发现错误,引起学生警示。
二、展示正确的解题步骤1.正确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2.准确计算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化学式量。
3.解设未知数时不能带单位。
但列比例式时已知量一定写单位,计算结果也要写单位。
4.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一定要写在相应的物质下面,上下对齐。
5.计算时应把纯物质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
6.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要保留一位小数需除至下一位,然后四舍五入.7.解题步骤要规范,过程要完整。
三、呈现完整的例题格式四、教师引领,例题讲解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 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原溶液中CuSO4的质量是多少?(2)求所加的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五、小组合作、共同提升2. .现有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样品22.3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一定质量的水使其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上图所示。
试回答F列问题:①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在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样鼎中,含Na2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③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试通过计算,求此温度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主备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解题格式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审题、分析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从定量角度去研究化学,认识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体会如何科学地利用资源,从而增强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1、从文字描述中找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明确物质间量的关系。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及关键,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新闻导入假如你是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器的设计师,已知火箭升空至少要携带100kg的液氢充分燃烧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
你会在火箭助燃仓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来满足这些液氢的完全燃烧?二、教学过程知识点一: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三: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活动探究,小组合作注意事项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构建新知,归纳总结【书写格式】【解题步骤】(1)(2)(3)(4)(5)(6)(7)3、精讲点拨,突破难点注意事项:三、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1、2、3四、当堂检测1、要让3g镁条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是()A、2gB、1gC、1.5gD、无法计算2、加热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使之完全反应,得到O2最多的是( )A、KClO3B、KClO3和MnO2混合物C、HgOD、KClO3和KMnO4混合物3、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4、在化学反应3 X + 4 Y =2 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首先通过分析、比较“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这一反应的几种不同表示方法,得出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最简明的方法,也是国际上描述化学反应的通用语言。
进而又分析变化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了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1.理解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并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2.能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3.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意义的过程,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思维表征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五、教学过程化学方程式意义【思考1】化学方程式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为什么用它来代表化学反应?也即化学方程式代表的意义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7上方的文字找出答案【思考2】结合刚才的答案,你能否说出氢气燃烧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有哪些?【思考3】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质量关系?他们质量关系是怎样的?【交流共享】宏观:微观:【思考】氢气、氧气、水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什么?【板书】各物质的质量比=各微粒的质量比=各微粒的相对质量比思考、回答小组交流讨论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定量研究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巩固练习所代表的意义有哪些?思考、回答巩固化学方程式意义化学方程式意义有哪些?【方法提升】学习和研究化学,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对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最后用化学符号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以及体会化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宏观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也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通过对比文字表达式、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三种方法来表示氢气燃烧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感知化学方程式的科学性与简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