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讲座--中国现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2020年最新)
- 格式:pdf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现代史的复习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为中国现代史时期。
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分为三大个阶段:过渡时期,包括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二大巨变)所谓过渡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该时期又被分成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49-1952年底)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1953-1956年底)。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一、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通过把握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国内形势,理解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苏联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极端仇视新生的人民政权,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国内还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残余和土匪特务,大陆还没有实现统一;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处于崩溃的边缘;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处于封建或前封建状态。
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
完成情况:巩固政权方面:追歼残敌,剿灭土匪,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基本实现统一。
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
这些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恢复经济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现了财政出纳平衡、现金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确保了物价的长期稳定,取得了对市场的领导地位。
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领导人民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
1952年底,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计划经济创造了条件。
外交方面: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
在中国历史上,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一五计划则是中国经
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文将对这两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首先,三大改造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现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手工
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通过国家对私人企业的收归和
对外资企业的国有化,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
大改造的实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一五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里程碑。
一五计划是指1953
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国民经济,
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增强。
一
五计划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奋斗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专题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949年建国——现在)一、分期1、过渡时期: 1949年建国——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66年文革前3、十年文革时期: 1966年——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在二、成就:(一)、过渡时期(1949——1956)或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A经济成就(一)实施一五计划(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成就: 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建成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出厂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川藏、青藏公路全新通车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验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三大改造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方式: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公私合营。
改造的目的: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改造的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
意义: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政治建设成就①举行开国大典,成立了新中国。
②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③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政权。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⑤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经济建设: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失误: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农村公社化运动出现错误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等左倾错误。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归纳和真题练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一、复习主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二、考点揭示:1、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2、了解抗美援朝的基本事实,认识其伟大历史意义3、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4、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5、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6、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 、知道中共八大三、考点默写1、新中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
2、抗美援朝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指挥者__________;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抵御了捍卫了,保卫了;稳定,维护了,大大提高了。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
3、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消灭了阶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
5、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性质6、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7、三大改造的实质其中创新8、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四、考点梳理五、例题演练1、年代尺是记录历史的工具。
下面某同学制作的简单年代尺,从整体上看,该年代尺为我们呈现的历史发展进程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B.北伐战争C.旧民主主义革命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2021·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某班同学创作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主题板报,分为以下板块:“开天辟地、星星之火、生死攸关、中流砥柱、钟山风雨、当家作主”,下列事件能入选“当家作主”板块的是()A.革命根据地的开辟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2020·四川成都)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备主核初三备课组
使用者课型复习使用日期课时 3.24 第16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开国大典,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意义,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意义,
教学过程使用补充
h
h 新政协召开——1949年9月,北平 颁布《共同纲领》作用:临时宪法 考点二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 任务: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2)三大改造的完成
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经建国初期三大运
动政权得到巩固。
3、1954年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的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53年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2、1949年至1952年我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大跃进”运动 ①农业中: 浮夸风 ②工业中; 全民大办钢铁
看图片,感受奇心和探究
课后追记
本课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成立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时间仓促,练习时间不足. 对于我自己本人也翻阅了很多资料,可还是感觉课堂效果不是太好,学生没理解透彻,如果加入一些课前调查同学们就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和意义,以后改进。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h。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四)新中国的成长之路一、知识结构二、要点整理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我国经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艰难的探索道路(1)七年过渡话神奇①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新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②“一五”计划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③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②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3.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1)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2)1953—1956年,领导农民实行生产合作化,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
(4)改革开放后,取消人民公社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4.新中国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原因及启示(1)成就①20 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历史讲解员讲解一五计划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全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标志。
它涵盖了从1953年到1957年的5年时间。
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1. 发展重工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为国民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
2. 调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比例关系,使重工业的发展超过轻工业。
3. 逐步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4.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一五计划的推动下,重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到1957年,钢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138%,机器制造业增长了几倍。
同时,农业生产也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一五计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盲目追求高指标等。
这为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埋下了隐患。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它的经验教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
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现代史(一)一、新中国的成立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一)抗美援朝(1950---1953年)1、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军队:1950年彭德怀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2、英雄人物: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邱少云在大火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志愿军战士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3、胜利意义:①巩固政权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③维护世界和平④打击美帝国主义(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1、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制)。
3、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3-1976年)(一)一五计划(1953---1957年)1、内容: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2、成就:①工业:1953年,鞍山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中国现代史》专题1教学设计课题:中国现代史——专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与社会主义的探索课时类型:复习课课时数:1.5课时课标要求:. 了解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 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
复习重点:土地改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五计划、三大改造难点易错点:.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此时中国进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
. 1950年至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由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非实现了公有制。
教具手段:比较法、归纳对比法、讲解法、创设问题情境法教学过程:一、中国现代史综述以时间轴为线索,梳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对整体历史背景有清晰的认识。
二、第一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作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开国大典(1949.10.1)•意义:•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民族关系: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军事外交: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