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英美文学简史名词解释黑色幽默1、“黑色幽默”的来源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根据一些作家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艺术特征,选取了十二个作家的有关小说片断,辑为《黑色幽默》集。
八个月后,另一作家尼克贝克又发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
从此以后,“黑色幽默”的名称便广泛传开。
这13位作家中,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巴思的影响较大,他们与唐纳德·巴塞尔姆(1931-1989)、库特·冯内古特、威廉·加斯等人一起成为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
从60年代中期开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异军突起,成为美国现当代文学中举足轻重、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在美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文革”后期开始,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并被翻译成汉语。
进入新时期以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就更多地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些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2、黑色幽默小说的特点“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态度。
“黑色幽默”所以产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战争创伤、社会动乱所引起的人们对末日临头的预感和科学技术的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的个性丧失。
一句话,是本身就充满着“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国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反映。
黑色幽默作家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日益恶化的社会矛盾,看到了社会的畸形与弊病,看到了周围世界与“自我”的敌对,不再相信“社会和谐”的说法,对人类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
他们信奉存在主义,但比存在主义走得还远。
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中,人能够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他们更加强调绝对的荒谬,思想也显得更加绝望。
因此,他们以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为己任。
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们在创作上的思想和情绪。
《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之祖,难以摆脱的存在困境!《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驻扎在地中海一个名叫皮亚诺扎岛(此岛为作者所虚构)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非理性的、无秩序的、梦魇似的荒诞世界。
《第二十二条军规》揭示了美国社会对传统道德的背弃,已经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黑色幽默”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即皮亚诺萨小岛上,轰炸手约塞连上尉像一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惧中,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而进行一切努力。
在这个岛上,他生活的惟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
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装病住进医院,因为他发现惟有那里才是最好的避难所。
最后,他还是准备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典,去那里度过他的幸福生活。
二战开始之前,美国政府鼓动青年人去参战,宣称这是为了自由和平、光荣、荣誉而战。
年轻的士兵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加入了这场所谓光荣的战争。
这仅仅是一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受害的是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而得利的却是那些统治阶级、投机倒把的商人们。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从根本上受到了歇斯底里的麦卡锡主义的污染和破坏,关于这一点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第21章有所涉及。
美国国内民权运动以及越南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形势的动荡,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一切事情都产生了怀疑,失去了信念。
此外,由于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虽然赋予人们一种力量增强的感觉,但是却剥夺了生活本身的最后一丝神秘,而越发使人疏离人类的本性。
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动摇了人对上帝和宇宙的坚定信念,人们从基督教里再也寻觅不到精神的慰藉。
《第二十二条军规》就诞生于这样的特殊语境中:上帝与基督教日益丧失过去曾被广泛承认并发挥道德和精神向导的基石作用。
海勒在二战期间是美国空军的投弹手,曾在意大利和法国上空执行过六十次战斗任务,他丰富的军旅生活为他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写作素材。
浅析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摘要]本文通过对黑色幽默的简单描述,介绍了其代表作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而且它完美地体现了“黑色幽默”文学,“把握时代”的魅力,“表现了时代的特征”,成为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必读作品。
[关键词]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代表作所谓黑色幽默,是指那种从“残忍中寻求乐趣的”的“病态的,荒诞的幽默”。
从这种意义上说,“黑色幽默”是由来已久的。
西方有些批评家甚至追根溯源寻到了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斯威夫特、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身上。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勃勒东选编了一本《黑色幽默文集》,首次提出了“黑色幽默”这一术语。
但直到一九六五年美国作家弗里曼编辑出版了收有十二位作家小说片断的题为《黑色幽默》的小册子,才第一次用“黑色幽默”这一名称来概括一批作家的创作。
从此,“黑色幽默”逐渐取代“黑色喜剧”﹑“病态幽默”和“荒诞小说”等术语,并为评论界和社会所接受,成为一个时代为学流派的标志。
“黑色幽默”是美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创作倾向上的主要特点,是从“黑色”(黑暗)中看到幽默,又用幽默来对待“黑色”。
前者指作家的世界观和作品的内容,后者指作家的处世态度和创作态度。
也就是说,“黑色幽默”作家认为宇宙﹑社会﹑人生不仅荒诞﹑丑恶﹑冷酷﹑阴暗,而且滑稽可笑,神秘莫测。
因此人人都处在一种荒诞﹑病态的境地,这种境地与苦难﹑不安和死亡紧密相连。
这种情况是永恒的,任何人都无法使它改变,反抗只能是徒劳的,倒不如耐着性子,透过“黑色”来嘲笑它。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黑色幽默”的产生是与60年代美国的动荡不安相联系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可笑的事物和“喜剧性”的矛盾不是作家们凭主观意志所能创造的,它们是那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种反映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作家虽然也抨击了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一切权威,但是他们强调社会环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
浅谈《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从其产生的背景、主要表现和意义三个方面,对“黑色幽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背景表现意义黑色幽默,是人们用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混杂来表现出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心理。
约瑟夫·海勒是公认的“黑色幽默”代表作家,就是因为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互不协调的现象,并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
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一代人对充满黑暗丑恶和不公正的现实社会的忧虑和绝望,却又要在幽默与讽刺中,获得某种精神慰藉的复杂心理,也开创了人们后来称之为“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先河。
1《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形成的背景《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艺术创作有其个人、社会和时代历史背景。
1.1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西方世界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创作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战的小说,出现了彷徨失措的“迷惘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集中营里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和扔在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在美国人的思想上引起极大的震动,尤其是美国知识分子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海勒曾说过:“约塞连的情感并非我在战时的情感,我是战后才体会到的。
这本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年代社会情绪的反应,对麦卡锡时期的反应,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我写下了自己对一个处于混乱中的国家的感受,我们至今仍在忍受这种混乱,二次大战时暂时的举国一致分崩离析了。
”足以印证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2个人背景约瑟夫,海勒于1923年5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俄裔犹太家庭,早年丧父,生活颇为艰辛。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作者:王子铬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王子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黑色幽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西方文学流派,对现当代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黑色幽默”的作家重视描写人物生存世界的荒谬和环境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地嘲讽态度反映环境和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夸张地加以放大、扭曲、畸变,让它们看起来更加荒诞、滑稽、可笑,同时又让人感到压抑和苦闷。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典范之作,小说创造了一个名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困境,运用了荒诞夸张的表现手法和零感情的写作态度,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态度,充分展现了“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逻辑困境;荒诞夸张;零感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40-03“黑色幽默”如同僵硬在人们脸上的充斥着荒谬和无助且带有悲剧色彩的苦笑。
它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
其发生发展与20世纪美国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现实面前西方民主的思想受到人们的怀疑,国民开始抛弃传统的道德观念,怀疑生活和思想的真理。
可是生活还要继续,在这种无所适从的社会背景下,美国的中小资产阶级开始对现实采取嘲笑讥讽、抨击揭露的态度,但是他们力量有限,无法改变现实局面,悲观绝望的情绪在他们的作品中显露出来。
一个新的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的典范之作。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主要表现在创造了一个插翅难逃的逻辑困境,运用了登峰造极的荒诞夸张手法和零感情的写作态度。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浅析书中的“黑色幽默”艺术。
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困境《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故事里有一条无人可以逃脱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收稿日期:2005-06-01作者简介:吴丽聪(1980-),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荒诞的世界 冷隽的幽默———“黑色幽默”在“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成功运用吴丽聪(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摘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
作者海勒以“黑色幽默”的笔调为世人勾勒出一幅荒诞的社会图景。
本文从分析小说主人公尤索林绝望的幽默感出发,探讨“黑色幽默”在小说中的成功运用。
关键词:黑色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尤索林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5)11-0051-02 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的最重要作家。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成名作,这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被喻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黑色幽默的代表作。
黑色幽默是美国六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的出现源于社会的动荡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疯狂残酷彻底撕下了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美丽面纱。
人的想象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发生了强烈的摩擦,人心在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不可捉摸的世界时尝到了深深的痛苦。
知识分子严肃地思考着在这样一个无从把握的现实世界里人类该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
在当时美国大众的心中,世界上已经不再存在什么神圣的东西。
在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黑色幽默这一文学流派脱颖而出,成为美国文学潮流的标志。
这派作家用冷嘲、反讽、幽默的手法,将现实世界中丑恶的、畸形的、非理性的东西夸张到荒诞离奇的程度,使人们从反面认识到这个扭曲变形的世界的本质。
〔1〕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在美军12飞行大队担任中尉轰炸员的海勒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特别是战后20年美国社会的变迁,把混乱社会中的腐朽集中起来,通过极度的夸张,以戏剧的方式来处理悲剧的内容,从而收到了震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在海勒的笔下,人的命运取决于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厄运的瞬间降临没有前兆。
黑色幽默大师海勒“黑色幽默”大师海勒约瑟夫海勒(1923~1999 )Heller,Joseph,美国小说家。
生于纽约布鲁克区柯尼岛,父母都是犹太人。
1942年应征入伍,在美国空军服役,曾任空军中尉,成为美国空军飞行员,曾驻扎在意大利。
战后他进入纽约大学学习,毕业后升入哥伦比亚大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
随后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年。
回国后在大学教英国文学。
1950年后任杂志编辑、大学教师。
1952年后在《时代》和《展望》杂志任职,并开始文学创作。
1961年发表《第22条军规》,一举成名。
随后发表的作品有《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4)、《画这个》(1988)和《结局》(1994)。
1974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后,收入丰厚,辞去工作,成为专业作家。
海勒是犹太后裔,具有犹太人随机敏捷的幽默感,但他并不信奉那个民族的宗教。
他自称是美国犹太人,而从未写过真正的犹太民族的经历。
他的惟一一部涉及犹太人的作品《像戈尔德一样好》描写的是住在科尼岛的东欧犹太人,而与德国犹太人丝毫无关。
海勒描写死亡,但他不惧怕死亡。
他经历了60次死的考验。
1981年当长达35年之久的第一次婚姻破裂时他得了一种叫计兰―巴尔(Guillain-Barre)的综合症,落得个全身瘫痪,胳臂不能抬起,甚至连饭食都难以下咽,但是,“我没有想到死”,而且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尽管不是康复如初。
他追逐女性,对此他毫不隐讳;他倔强自私,甚至对孩子们都小心谨防,但那正是他的特色,布鲁克林哺育出来的特色。
他身材高大,曾有过健壮的体格,但稍有些古怪的一副脸庞和冠顶的一头白发,一双小而机警且深凹的褐色眼睛,使你越发感到那背后岁月的风霜。
他喜欢和感激造就了他并为他保持声望的那部小说,但“我从未说过我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
海勒的秘诀是,你在特定的一天里的感受就是你确实得到的一切。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与表现内容之间的“审美距离”,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
约瑟夫·海勒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作者:张程旨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摘要:约瑟夫·海勒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他的很多作品都被印上了“黑色幽默”的烙印,他塑造了大量荒诞、古怪的人物形象,在作品充满了强烈的对比色彩,也为他的文学创作赋予了一定的深度。
本文主要针对约瑟夫·海勒作品中后现代主义表达手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作品;后现代主义表达手法;应用一、约瑟夫·海勒作品的黑色幽默在文学创作中,“黑色幽默”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方法首次出现在西方的文学界内。
其实这就是一种通过喜剧的创作手法来表达一种悲伤的情绪。
海勒所创作的作品就很明显的突出了这一种“黑色幽默”,这是他的风格,此后这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就在文学界里流行起来。
这种“黑色幽默”风格的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喜剧来写悲剧,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及其人性进行无限的放大,这就会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种荒诞的感情。
在古希腊的戏剧文学中,分为了悲剧和喜剧两种,而在海勒的文学作品中,他并没有将悲剧和喜剧进行划分,而是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在表面看起来诙谐幽默的文字下,中心人物的内心实质是痛苦和不幸的,这种感觉是很深刻的,所以这样把喜剧和悲剧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往往比纯粹的喜剧或者是悲剧更加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更能深入了解中心人物的痛苦不堪甚至是绝望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深刻的感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海勒的作品中,他将很多负面的情节加之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处理,他一般都会在作品中加入一定量的喜剧成分。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中,自始至终的充斥着死亡这个主题,有很多令人害怕感到痛苦的场景他总会用那种轻松诙谐幽默滑稽的创作手法来描绘,看则轻松幽默,实则细细品味能给读者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就更能感受到这荒诞不经的现实世界。
幽默和死亡的融合,这就是一种极其绝望的幽默,所以在海勒的作品中他就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001220作者简介:詹虎(1949),男,湖北黄冈人,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从马克・吐温到约瑟夫・海勒——试论美国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文学詹 虎(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四川乐山614004)摘 要:本文论述了以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传统幽默与以约瑟夫・海勒为代表的黑色幽默的联系与区别。
建立在美国西部民间文学幽默基础之上的吐温的小说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具有“逻辑错位”的重要特征,但黑色幽默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物,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无论在哲学基础上、思想倾向上、价值取向上、感情色彩上、美学特征上,二者都相去甚远。
关键词:马克・吐温;约瑟夫・海勒;黑色幽默;逻辑错位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1)02-0052-04 随着时代的发展,幽默已越来越成为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生活中的一个主题。
幽默在人类生活中可以起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安全阀作用,人们通过开玩笑的方式,将各种社会禁忌的欲望沿着社会可以接受的渠道发泄出去;同时,按照幽默的设想,揶揄或嘲笑被当作玩笑对待,而在没有这种幽默的情况下,公开受到嘲笑的人将会因感到羞辱而作出极端的反应。
一般说来,幽默在文学作品中之所以被广泛运用,其宗旨就是要通过善意与真诚去揭示事物的可笑之处,以期获得规劝与纠正的效果。
然而,美国的幽默文学从19世纪中期的马克・吐温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的约瑟夫・海勒,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
本文试图从吐温的小说着手,将美国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作一比较,以期寻找某种变化轨迹与规律。
吐温的文学生涯与年轻的合众国开拓时期的历史具有深厚的血缘关系。
他的小说有许多是汲取了美国西部民间文学的传统,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美国西部各州的农民、伐木者、金矿工人和渔民中间产生了许许多多荒诞无稽的传奇、极为有趣的故事和笑话。
怪诞、极度的夸张、以及神怪和荒唐的渲染,这些就是西部民间文学的特色。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1)黑色幽默与海勒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就发表了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的但在当时这个名称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的幽默》,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那么,什么是“黑色幽默”呢?美国作家尼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
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
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
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
“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
“黑色幽默”与传统正常的幽默区别很大: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
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
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
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闷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做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
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
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
以喜写悲,成就蜚然。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尔基一样好》(1979),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1963)、《第五号屠场》(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托马斯·品钦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1966),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
此外,法国作家博里斯·维昂里也被认为是黑色的幽默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回忆》运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跳楼自杀。
一个弃世轻生的人轻盈得像只鸟儿飞离耸入云端的大厦顶层,“空气在他耳畔欢唱”。
作家荒诞地极大延长了他的坠楼时间,插入了意识流式的回忆。
此君美哉悠哉,飘飘欲仙,每下降一层就尽情欣赏玻璃窗内或公开、或隐蔽的、妙不可言的情景,他还和一妙龄美女共饮美酒。
他回忆完了一生,淡忘了死亡,最后坠落街头,摔成了一个"红色的美杜萨"。
作者以调侃的态度人死亡中找到幽默,是以喜写悲的典型。
冯呢古特的《猫的摇篮》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之一。
其背景是个虚构的岛国“山洛伦佐”。
此国的统治者是宗教领袖博克侬和政治领袖、暴君麦克凯布,他们两人表面上势不两立,实际上互相利用,根本目的是要把社会推入巨大的恐怖之中。
书中到处都有自相矛盾、违反学理的幽默,如博克侬填写表格时,在“业余活动”一栏里填写的是“活着”,而在“主要职业”下面填写的却是“死亡”。
再如书中的一个人物卡尔斯,在回忆他的父亲、一位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时,这样写道:“父亲在工作的时候通宵不睡,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能找到一个活人治疗一下,可是走过一张床又一张床,我们年到的都是死人。
于是父亲咯咯地笑起来了,当他用电筒上上下下地照着外面堆的那些死人时,他越发咯咯地笑个不停。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最好的注脚。
小说还表露出作者对科学进步的否定的态度,最伟大的发明“九号冰”却成为毁灭人类的祸首。
《第五号屠场》是一部反战小说。
主人公毕利能够突起时间隧洞,飞行于过去和将来之间。
他参加了战争,被捕后关入德集中营,目睹了法西斯种种暴行,他也反对盟军对德国平民的狂轰乱炸,并借在另一和平星球的游历,反衬出血肉横飞的地球的丑恶与恐怖。
品钦的小说《V》中有两个场景:一是地面上的“海员酒吧”,这里充斥着醉生梦死的海员和放浪形骸的妓女;另一个场景是肮脏的下水道,一位牧师怀着虔诚的心情钻到这里给老鼠布道,一个中年人穿过下水道,寻找母亲和自己的生活道路。
地面酒吧本是人类正常的活动场所,但人们却在里面干着乌七八糟、非正常的勾当;人不可能钻到下水道里生活,但人们却在地下寻找上帝、寻找自我、寻找正常的生活。
作者运用标准的结构上的反讽手法,来发掘荒诞之中的幽默。
《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的另一部力作。
题目是以虹来描状导弹动运行的轨迹。
德军用V-2导弹袭击伦敦,它油落的地点总是同一美军情报官发生性行为的地方相吻合;后该军官被派往德国调查导弹的秘密,发现主持制造导弹的德国军官是个性变态者,他把情欲铸进了导弹,情欲与科学一起造成了人类的毁灭,两者都意味着死亡。
品钦对科学也是持否定态度。
约瑟夫·海勒(1923),黑色幽默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虽不多,但影响极大。
1923年5月1日,约瑟夫·海勒生于纽约,其父是移民美国的犹太人。
他5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于贫困,中学没毕业就当了邮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19岁就应征入伍,服役于美国空军,当投弹手,执行过约60次飞行任务。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约瑟夫·海勒的大学学习或从事教学研究。
1952他涉足报界,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
1961年,约瑟夫·海勒的处女作《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轰动文坛,从而奠定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1974年,他代表了第二部力作《出了毛病》,小说通过某大公司高级职员斯洛克姆的视角,反映了美国社会、特别是中产阶段的精神危机,“出了毛病”就是对这种危机的高度概括。
斯洛克姆生活富裕、官运亨通,可总是忧心忡忡。
他害怕上司,也害怕下级,他讨厌妻子,也讨厌儿女。
每天都害怕“可怕的怪事”发生,“然而没有怪事本身就是一件惊人的怪事”。
周围的人跟他一样“不愉快”,人人自危,个个恐慌。
斯洛克姆明知这世界肯定是“出了毛病”,却搞不清为什么“出了毛病”,“毛病”“在哪里,只剩下痛苦的无奈的讥笑和自嘲”。
1979年,约瑟夫·海勒出版了第三部长篇小说《像高尔德一样好》。
它通过一位美国犹太裔大学教授畸形的精神世界的展示,深刻地提示了美国官僚政治的腐败,是用黑色幽默风格写成的二战后美国最优秀的政治讽刺小说之一。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二战期间,驻守在地中海“皮亚诺扎岛”(此遍为作家虚构)上的美国空军大队的生活。
小说共有四十二章,没有统一完整的情节,每一章主要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再由贯穿全书的人物尤索林的经历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来。
作家并非要就事论事,而是以此喻展示现代人荒诞的生存状态。
尤索林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
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
有一次医院通知他出院,情急之中就模仿同室的一个病员,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两个映像”,以后任凭检查的医生伸出一个、两个手指,或一个手指也没有伸出,他一口咬定是两个,医生只好让他继续住院观察。
不想当晚那个先说看出两个映像的病友真的死了,尤索林吓得扯开嗓子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一个映像了”,无论医生伸出一个、两个、十个手指,他都毫不犹豫地说看见了一个。
院方坚信他已病好,尽管他正常的回答中还有错误,但还是把他送上了前线。
尤索林装病的闹剧就这样结了,但是他为了保全生命的斗争依然不懈地进行着: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作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
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
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对尤索林的贪生怕死要辩证地分析。
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司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升迁,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
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
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
”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
在这个悖论的怪圈中,升迁的谢司科普夫中尉,发财的是伙食管理员迈洛。
谢司科普夫尉是一个毫无人性的野心家。
战争的爆发使他欣喜若狂,视之为升迁的良机,而且他只负责操练队伍,毫无性命之忧。
为了一鸣惊人,他绞尽脑汁,夜不能寐,用巧克力糖、用塑料棋子、用活模型--老婆进行演练。
他设想把一列十二名士兵钉在一根木条上,在在每人腰部插入镍合金旋转轴承;还设想把镍合金的钉子敲进每个士兵的股骨,再用铜丝把手腕与钉子连接起来。
后来因时间不允许,军需处也没有这么多的轴承和钉子,外科医生也不愿合作而作罢。
他并没有因此灰心,继续刻苦钻研,终于创造性地发明了不摆手行进法,名声鹊起,被誉为“军事天才”,从此青云直上,官至将军。
年仅27岁的下级军官迈洛不过是名伙食管理员,却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
迈洛创建了“…辛迪加‟人人有份”的口号。
因交战国德国也是股东,所以迈洛为了拉货也可以指挥德军轰炸机降落在美军机场上。
当美军要扣押敌机时,迈洛义正辞严地训斥道:“请问从哪天起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要没收公民财产,你们怎么能自己没收自己的财产呢!”给官兵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迈洛为了金钱,丧尽天良。
他投机倒把,低价买入食品,高价卖给食堂;他买棉花亏本后,竟给飞行员吃“巧克力棉花糖”,巧克力裹着的真正的棉花;他私自取出伤员救护包中止痛的吗啡,在黑市上卖大价钱;他权力非凡,承包“军事战斗工程”:先与美军鉴定轰炸德军设施的合同,提取6%的轰炸费,转过来又与德军鉴定保护设施的合同,同样收取6%的防务费,还申明,每失落一架美军飞机,要另加一千美元的回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