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墨与彩的韵味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23
说课名称:墨与彩的韵味㈠教材分析1、内容,地位,作用《墨与彩的韵味》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五册第三课,课业类型是造型表现课。
本节课在整本教材中位置比较靠前,也就是说它是整本书的线索,为后面知识内容的讲解埋下一个伏笔。
《墨与彩的韵味》也是中国画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由此课引出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让同学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本内容中讲述了水墨画的技法和韵味,使同学们体会到古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情感表现,认识到“韵味”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进而丰富自己的内涵,养成良好的修养。
㈡教学目标1﹑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画特有的材料——宣纸的性能,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②使学生掌握水墨画创作的基本技法,并运用技法创作一幅作品。
●方法与过程目标: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欣赏图片能够熟悉欣赏评价水墨画的过程,并在讲述法,实践操作,讨论等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锻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墨与彩的韵味的了解,让同学们对中国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提高同学们的审美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墨与彩的韵味》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所以要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就应该先让同学们了解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材料——宣纸和水在宣纸上与墨产生的效果,进而在此基础上讲述中国画的几种表现技法,由于同学们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了解的知识比较浅,所以要求同学们如何运用中国画的几种表现技法来进行绘画创作就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㈢教学方法依据本节课的性质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讲述——引导,欣赏法,演示法等基本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己探究水,墨,宣纸三种工具之间的关系为线索,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想象力,后充分运用教具,通过图片欣赏,启发,讲述相结合让同学们了解到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在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生们的知识,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练习法使同学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的知识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墨和彩的韵味市二十一中陆婷婷教材分析:中国水墨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它所表现出的虚实相生、空灵飘逸、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及其所形成的美感,都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怀,是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浓缩。
本课旨在以师生共同体验与尝试作为学生认识水墨画韵味及水、墨、彩在画面中形成的美感的主要方式,建构起一种以探究式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直观比较、深入分析、相互讨论、大胆尝试和情感交流,逐渐体验水墨特殊的韵味和审美情趣,基本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目标:(1) 情意领域: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体验中国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及其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2) 认知领域: 通过课堂上的欣赏比较、尝试体验与情感交流,让学生对中国水墨画的传统背景、历史渊源有所了解,对水墨画中所呈现的墨与彩的韵味有所领悟。
(3) 操作领域: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在艺术创造时又不受传统水墨画的理念和表现方法的约束,充分了解和发现水性、墨性和色性以及它们相互间交融的各种艺术效果,创作独特的水墨画自我表现风格和审美形式,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创造力。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破墨、破色、墨色的浓淡关系,特别是水分的干湿对彩与墨融合的作用。
(2)难点:①理解和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和审美情感。
②在实践练习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教学模式:启发探究性课型:造型表现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后反思:“水墨”教学在实践创作上存在着以传统题材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要学习形式的状况,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少体现自己心中的生活和情感。
《墨与彩的韵味》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试图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引领学生在自由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拓展思维,体验水墨独特的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和自由创作的能力。
整堂课抓住水墨画的“水”、“墨”、“彩”,从认识、欣赏,到探究、表现,都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体验水墨的韵味。
《墨与彩的韵味》教案课题:墨与彩的韵味课时:1课时教材: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人美版第15册第三课造型与表现课程。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国画作品的认识和了解;丰富和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知道“韵味”是国画审美标准。
2.能力目标:将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以绘画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课业类别:造型与表现课程教学重点:把握水分的干湿对墨与彩融合的作用以及掌握基本的水墨技法。
教学难点:对水墨画“韵味”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教法、学法:1.教法:情景创设法、欣赏引导法、演示分析法2.学法:自主探究法、实践练习法课前准备: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和教师互动来了解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从而引出今天的新课。
2.课堂讲授:通过一段中国水墨画的视频,向大家讲解分析中国画水墨技法。
(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泼墨法、积墨法等)。
3.讨论总结:(1)通过课件展示几幅运用不同水墨技法的作品,让学生分组讨论每幅作品运用的技法都有哪些。
(2)教师就其中的两至三种技法进行现现场示范。
(3)总结水墨技法特点和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4.课堂实践:让同学们用几种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联系生活,自己动手或两人合作创作一幅水墨作品,主题不限,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
(此过程中教师四处巡视进行指导)5.作业展评:优秀作业展示:肯定、鼓励,总结优秀原因。
特色作业展示:肯定创意,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鼓励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实践练习,拓展课外知识,把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同学们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真正做到了“教寓乐中,乐为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