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20
软件工程质量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常见的软件工程质量模型包括ISO9126质量模型和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ISO9126质量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软件质量模型,它将软件质量分为6个特征(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效率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27个子特征,并提供了相应的度量方法和指导。
CMMI模型是针对软件过程能力进行评估和改进的模型,它定义了软件过程的不同成熟度级别,并提供了从初始级别到优化级别的路径。
这些软件工程质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软件开发团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能够帮助团队确定和量化软件质量目标,为团队指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它们提供了相应的度量方法和指导,帮助团队对软件进行评估,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第三,它们能够帮助团队识别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它们能够帮助团队和利益相关方交流和沟通,提高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ISO 9126和CMMI,还有许多其他的软件工程质量模型,如Six Sigma、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IEEE 1012等。
每个模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型进行应用。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领域的质量模型,如安全、可靠性和可用性等领域的模型。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软件开发团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和定制合适的软件工程质量模型,并根据模型提供的指导和建议进行相应的改进。
同时,团队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此外,团队还需要关注模型的更新和发展,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以保持竞争力和提高软件质量。
软工常用公式总结在软件工程领域,公式是解决问题和优化代码的重要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开发人员优化性能、预测系统行为和评估开发过程。
本文将总结一些软工常用公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开发中。
1. 软件质量模型公式软件质量模型可以用于评估软件的质量特性,如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等。
常用的软件质量模型包括ISO 9126标准和IEEE 1061标准。
其中,ISO 9126标准公式如下:软件质量 = 功能性质量 + 可靠性质量 + 易用性质量 + 效率质量 + 可维护性质量 + 移植性质量2. 软件估算公式软件估算是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任务之一,它可以帮助确定项目的预算、进度和资源需求。
下面是常用的几种软件估算公式:- 功能点估算公式:FP = UFP × [TDI × (UFP/UCP)]其中,FP表示功能点数,UFP表示未调整的功能点数,TDI表示技术复杂度乘数,UCP表示用户复杂度乘数。
- COCOMO模型:effort = a × (KLOC)b其中,effort表示人力投入,a和b是可调整的系数,KLOC表示以千行代码为单位的软件规模。
3. 软件度量公式软件度量是衡量软件产品和开发过程特性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软件度量公式:- 代码覆盖率:Coverage = (被测试代码覆盖的行数 / 总代码行数) ×100%- Cyclomatic复杂度:V(G) = E - N + 2P其中,E表示程序中边的数量,N表示程序中节点的数量,P表示程序中连接的组件数量。
4. 软件质量指标公式软件质量指标可以帮助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开发过程的有效性。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软件质量指标公式:- 代码复杂度:Complexity = Cyclomatic Complexity + LOC / Methods - 代码重复率:Duplication Rate = (重复代码行数 / 总代码行数) ×100%- 代码规范违规率:规范违规率 = (违规代码行数 / 总代码行数) ×100%以上仅是软工领域常用公式的一小部分,不同的问题和场景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特定的公式和指标。
MCCALL质量因素模型是一种常用的软件质量因素模型,它由美国软件工程师G. McCall于1982年提出。
该模型将软件质量因素划分为以下11个方面:
1. 可用性(Usability):指软件的易用性、用户界面友好性等。
2.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指软件的修改和维护的难易程度。
3. 可靠性(Reliability):指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错误容忍度等。
4. 可移植性(Portability):指软件在不同平台、环境下的移植能力。
5. 效率(Efficiency):指软件的执行速度、资源利用率等。
6. 可复用性(Reusability):指软件的可重用性、可重构性等。
7. 可适应性(Adaptability):指软件的适应性、灵活性、扩展性等。
8. 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指软件的可控制性、透明度、安全性等。
9. 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指软件的可验证性、可证明性等。
10. 可管理性(Manageability):指软件的管理、组织、规划、控制等。
11. 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指软件的可解释性、可读性等。
这些质量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软件的质量水平。
MCCALL质量因素模型在软件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帮助软件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和提高软件质量。
软件质量评估模型综述及其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软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而软件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软件质量评估,可以衡量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指导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改进和优化。
本文将对软件质量评估模型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一、软件质量评估模型概述软件质量评估模型指对软件进行质量评价的方法论,是对软件质量的量化分析和评价。
根据评估模型的不同,软件质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评估。
常用的软件质量评估模型包括CMMI、ISO9001、ISO15504、ISO9126等。
1.1 CMMICMMI级别划分了软件过程改进的五个级别:初始级、管理级、定量级、优化级和最高级别。
CMMI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评估和监控,从而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1.2 ISO9001ISO900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种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9001可以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效率,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
1.3 ISO15504SPICE(软件过程改进和能力确定)定位于ISO/IEC 15504是一套包含多个模型的软件过程能力评估(PA)框架。
通过评估软件过程的能力水平,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1.4 ISO9126ISO9126定义了软件产品质量的六个维度: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和效率。
这些维度可以用于量化和评估软件产品的质量。
二、软件质量评估模型的应用研究软件质量评估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下面就结合实际应用来探讨其中的研究进展。
2.1 软件缺陷预测软件缺陷预测是软件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软件质量的评估,可以预测软件缺陷的发生,从而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
目前,有很多基于机器学习的软件缺陷预测模型被提出。
例如,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
这些模型通过对软件质量数据的训练,可以识别软件缺陷的出现概率,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2.2 软件功能测试软件功能测试是软件质量评估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ISO9126标准里的软件质量模型:6大特性的27个子特性。
测试人员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基本上软件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着手测试。
工作中根据实际测试活动去理解和体会概念和区别。
一、功能性(Functionality):1、适合性(Suitability):解释有没有-提供了相应的功能2、准确性(accuracy):正确(用户需要的)解释对不对3、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产品与产品之间交互数据的能力4、保密安全性(Security):软件产品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
如数据库加密,IP,登陆次数限制防Dos 攻击5、功能性的依从性(Functionality Compliance):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规范一致性二、可靠性(Reliability):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三要素:规定的环境,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性能1、成熟性(Maturity):内部接口防范-防止内部错误导致软件失效的能力2、容错性(fault tolerance):外部接口防范-软件出现故障,自我处理能力3、易恢复性(recoverability):失效情况下的恢复能力4、可靠性的依从性(Reliability Compliance)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规范一致性三、易用性(Usability):在指定使用条件下,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1、易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2、易学性(Learnability):3、易操作性(operability):4、吸引性(attractiveness):5、易用性的依从性(Usability compliance):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规范一致性四、效率性(efficiency):在规定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1、时间特性(time behavior):平均事务响应时间,吞吐率,2、资源利用性(resource utilization):CPU 内存磁盘 IO 网络带宽队列共享内存3、效率依从性(efficiency compliance):五、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四规",在规定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规定的工具或方法修复规定功能的能力1、易分析性(analyzability):定位成本-分析定位问题的难易程度2、易改变性(changeability):降低修改缺陷的成本-软件产品使指定的修改可以被实现的能力3、稳定性(stability):防止意外修改导致程序失效4、易测试性(testability):降低发现缺陷的成本--使已修改软件能被确认的能力5、维护性的依从性(maintainability compliance)六、软件可移植性(Portability):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能力1、适应性(adaptability):适应不同平台2、易安装性(installability):被安装的能力3、共存性(co-existence):兼容性4、易替换性(replaceability)5、可移植性的依从性:(portability compliance)。
软件质量管理模型是一个组织模型,用于描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
该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层次:
➢技术层次:包括数据、编程、文档等。
➢方法体系层次:包括措施、项目、过程等。
➢社会因素层次:包括质量环境、技术标准、业务标准、人员等。
在软件质量管理模型中,通常会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质量管理:
➢质量检查:通过临时性的最后检查来确保软件质量,并消除次品。
软件测试是实现质量检查的具体环节。
➢质量保证:主要通过生产部门或企业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稳定化来实现质量目标。
➢预防不合格品:通过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前期对关键过程成果进行评审控制来预防不合格品。
➢完美无缺:这是一种内在的质量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质量的方方面面工作。
请注意,具体的软件质量管理模型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组织需求而有所不同。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关于软件质量管理的专业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软件质量模型的六大特性27个子特性一、功能性:1、适合性:提供了相应的功能2、准确性:正确(用户需要的)3、互操作性:产品与产品之间交互数据的能力4、保密安全性:允许经过授权的用户和系统能够正常的访问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禁止未授权的用户访问.......5、功能性的依从性: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规范一致性二、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1、成熟性:防止内部错误导致软件失效的能力2、容错性:软件出现故障,自我处理能力3、易恢复性:失效情况下的恢复能力4、可靠性的依从性三、易用性:在指定使用条件下,产品被理解、学习、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1、易理解性:2、易学性:3、易操作性:4、吸引性:5、易用性的依从性:四、效率性:在规定台条件下,相对于所用资源的数量,软件产品可提供适当性能的能力1、时间特性:平均事务响应时间,吞吐率,TPS(每秒事务数)2、资源利用性:CPU 内存磁盘IO 网络带宽队列共享内存3、效率依从性:五、软件维护性:"四规",在规定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规定的工具或方法修复规定功能的能力1、易分析性:分析定位问题的难易程度2、易改变性:软件产品使指定的修改可以被实现的能力3、稳定性:防止意外修改导致程序失效4、易测试性:使已修改软件能被确认的能力5、维护性的依从性六、软件可移植性: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能力1、适应性:适应不同平台2、易安装性:被安装的能力3、共存性:4、易替换性5、可移植性的依从性: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moluowangzi/archive/2009/09/27/4601084.aspx。
软件测试常用的质量体系模型
ISO 9000系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标准,
它们包括ISO 9000、ISO 9001、ISO 9004等,其中ISO 9001是软
件测试中最常用的标准,它要求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
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
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是一个软件
过程改进的框架,它描述了组织的软件工程和管理实践,并提供了
一个评估组织过程成熟度的模型。
TMM(Test Maturity Model)是一种用于评估和改进测试过程
的模型,它包括五个不同的成熟度级别,从初始级别到优化级别,
帮助组织评估其测试过程的成熟度,并提供改进建议。
ISO/IEC 15504,也称为SPICE(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Capability Determination),是一个国际标准,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
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组
织评估其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并制定改进计划。
IEEE 730是IEEE制定的软件测试文档标准,它定义了软件测
试计划的内容和格式,包括测试范围、测试方法、资源需求等。
IEEE 829是IEEE制定的软件测试文档标准,它定义了测试文
档的内容和格式,包括测试设计规范、测试用例规范、测试报告等。
这些质量体系模型可以帮助组织建立和改进其软件测试过程,
提高软件质量,确保软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遵循这
些模型,组织可以建立可靠的软件测试流程,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和质量。
软件质量模型,由6个特性,27个子特性组成
6个特性: 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可移植性
↓↓↓↓↓↓
27个子特性: 适合性成熟性易理解性时间特性易分析性适应性
准确性容错性易学性资源利用性易改变性易安装性
互操作性易恢复性易操作性--- 稳定性共存性
保密安全性-- 吸引性--- 易测试性易替换性
功能性的可靠性的易用性的效率维护性的可移植性的
依从性依从性依从性依从性依从性依从性
适合性:软件产品为指定的任务和用户目标提供一组合适功能的能力。
(1、软件提供了用户所需要的功能2、软件提供的功能是用户所需要的)
准确性:软件提供给用户功能的精确度是否符合目标。
(例如:运算结果的准确,数字发生偏差,多个0或少个0)
互操作性:软件与其它系统进行交互的能力。
(例如:PC机中WORD和打印机完成打印互通)
保密安全性:软件保护信息和数据的安全能力。
(主要是权限和密码)
功能性的依从性:遵循相关标准(国际标准、国内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内部规范)
成熟性:软件产品为避免软件内部的错误扩散而导至系统失效的能力(主要是对内错误的隔离)
容错性:软件防止外部接口错误扩散而导致系统失效的能力(主要是对外错误的隔离)
易恢复性:系统失效后,重新恢复原有的功能和性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依从性:遵循相关标准。
软件质量管理模型与评估方法研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中,软件应用日益广泛,软件的质量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软件质量管理模型和评估方法是如何实现和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关键,本文将就这方面进行研究。
一、软件质量管理模型软件质量管理模型指的是对软件质量逐渐改进的一种过程模型,管理者根据预设的规则逐渐提高软件质量。
目前广泛应用的软件质量管理模型有ISO9000、IEEE12207、SPICE等。
ISO9000是全球最成功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了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实施要求,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IEEE12207是一种标准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包括软件开发和基于业务开发的各种活动。
SPICE模型又叫软件流程改进和能力测量模型,它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和评价的软件质量改进模型,能够提供质量工作的各个领域的基本框架,使质量改进成为更加系统化的过程。
二、软件质量的评估方法软件质量的评估包括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两种方法。
静态评估是通过代码的检查和分析来评估软件的质量。
静态的评估技术包括:代码复查、代码审查工具、正交试验法。
动态评估是通过对软件性能进行测试来评估软件的质量。
动态的评估技术包括: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等。
三、软件质量管理的步骤软件质量管理的步骤包括:1.软件质量标准的确定。
制定适当的标准,以便评估这些标准。
2.制定计划。
通过任务计划中的任务列表和时间表对项目质量进行预测和调整。
3.制定控制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和流程,以确保开发过程符合预期的质量标准。
4.检测程序。
对软件开发中的各个阶段进行检测,发现潜在的错误和缺陷。
5.实施纠正措施。
对检测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正并报告结果。
6.总结发现。
在实施纠正措施之后,要对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以便下一次的项目可以从中受益。
四、软件质量管理的最佳实践1.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软件质量监管的完整性。
2.制定具体的质量标准,根据情况进行需要的改进。
3.严格遵守软件开发流程和标准,确保该流程和标准获得广泛的认可。
软件开发中的质量评估模型研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质量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软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软件的使用效果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因此,软件开发者必须对软件质量进行不断的评估和改进,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软件开发中的质量评估模型研究。
一、质量评估模型的定义质量评估模型是指一种用于衡量和评估软件质量的方法或模型。
它衡量软件的各种属性和指标,如可靠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易用性、性能等,以评估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质量评估模型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地了解其软件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性,从而更好地进行软件开发和维护。
二、常见的质量评估模型1. ISO 9126质量模型ISO 9126质量模型是一种常见的质量评估模型,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
ISO 9126质量模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评估指标,分别为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效率、维护性和移植性。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开发者全面评估软件的各项质量,并结合各项指标的得分,进行综合评判。
2. CMMI模型CMMI模型是一种基于能力成熟度的质量评估模型,其全称是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CMMI模型主要关注软件开发团队的能力,并通过不断提高开发团队的能力,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CMMI模型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初始级、可管理级、已定义级、已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
每个级别都对应着相应的软件开发能力,它能够帮助软件开发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3. FURPS模型FURPS模型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质量评估模型,其全称为功能、可用性、可靠性、性能和支持性。
FURPS模型主要关注软件的五个方面,分别是软件的功能、可用性、可靠性、性能和支持性。
通过对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软件,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三、质量评估模型的应用和改进质量评估模型在软件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能够帮助开发者对软件的各项质量进行评估和改进,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质量评估模型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常见的软件质量模型关于软件质量模型,业界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模型定义,比较常见的质量模型有McCall 模型、Boehm模型、FURPS模型、Dromey模型和ISO9126模型。
JimMcCall 软件质量模型(1977年)BarryW.Boehm软件质量模型(1978FURPS/FURPS+软件质量模型R.GeoffDromey 软件质量模型年)ISO/IEC9126 ISO/IEC25010 软件质量模型(1993年)软件质量模型(2011年)JimMcCall 软件质量模型(1977年)JimMcCall的软件质量模型,也被称为GE模型(GeneralElectricsModel)。
其最初起源于美国空军,主要面向的是系统开发人员和系统开发过程。
McCall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软件质量属性指标来弥补开发人员与最终用户之间的沟壑。
McCall质量模型使用3 中视角来定义和识别软件产品的质量:1.Productrevision(abilitytochange).2.Producttransition(adaptabilitytonewenvironments).3.Productoperations(basicoperationalcharacteristics).McCall模型通过层级的要素、标准和指标来详述这3个视角定义(产品修改、产品转移、产品运行)。
11Factors(Tospecify) :描述软件的外部视角,也就是客户或使用者的视角。
23Criterias(Tobuild) :描述软件的内部视角,也就是开发人员的视角。
Metrics(Tocontrol):定义衡量指标和方法下图中,左侧为11个质量要素,右侧为23个质量标准。
BarryW.Boehm 软件质量模型(1978年)Boehm软件质量模型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属性的指标来量化软件质量。
Boehm的质量模型包含了McCall模型中没有的硬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