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公开课教学设计图文稿
- 格式:docx
- 大小:150.17 KB
- 文档页数:5
《说勤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说勤奋》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作者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呢?(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师:这是一个自问自答的句子,能不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而意思不变呢?(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男女生分读。
2、师: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这里的“每一个”指什么?“鲜花”指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课文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这个成就是怎样取得的?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画画、做上记号。
(1)(编成《资治通鉴》)(2)请同学们把搜集的《资治通鉴》资料与大家分享这部史学巨著就是司马光取得的成就,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需要勤奋。
3、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勤奋呢?(1)课件出示这句话,品读。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呢?(读了一遍又一遍)理解“滚瓜烂熟”: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指导读句子、读出他的勤奋。
16说勤奋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3、齐读第一段。
4、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悄()社()梁()渡()末()稍()杜()粱()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
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学生自主研读后,组织全班交流。
在交流司马光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对《资治通鉴》作些介绍。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说勤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生齐答——勤奋!(板书:勤奋)今天我们就来继续说勤奋(板书:说)齐读课题——。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篇很特别的文章——议论文。
议论文的特点是:作者在开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证明这个观点(板书:举例证明),最后总结观点(总结观点)。
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提出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小黑板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
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作者举了谁的例子?(板书: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相机板书:编成资治通鉴,完成青蛙卵玻璃)书上怎么说的?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指名读。
A、司马光的事例(1)读课文。
小黑板出示: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
16《说勤奋》教学设计仅供个人参考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16 说勤奋一、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14个生字,规范书写9个生字,重点书写“惯、末”,联系上下文或生活体验理解、积累“滚瓜烂熟、警枕、毫不气馁、名列前茅、远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的段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4.凭借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体会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的段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难点:凭借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体会通过选取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结合生活积累谈,融入课文中读”的方法,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个人参考领悟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精神。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见附件1)教师准备:1.设计预习单;2.制作教学课件;3.课前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调整教案。
4.熟读课文,查找勤奋有关的成语,名言以及名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说勤奋》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是怎样说“勤奋”这个道理的,初步知道用典型的事例、恰当的名言和不同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通过比较两个事例,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3.尝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言语实践中学会以理服人。
二、学情分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说理文,不同于其他文体,它的教学核心不在理解课文中的事例内容,而在“理”,在“说”。
在“理”与“说”中,重点又在“说”,在学习作者如何“说”上,在学习作者如何“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上。
因为说理文所选事例的语言不同于记叙文的语言,它是简述,不是铺成;是陈述,不是描写。
教学说理文很容易落入“跟着课文内容跑”的窠臼,把语文课上成说教课,毫无语文味可言。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说了什么理”“如何说理的”,还要思考“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要讲出说理文的味儿,把教学重点引导到体会作者“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也就是“整合的典型化”“论证的合理化”上来。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说“勤奋”这个道理的。
教学难点:尝试运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4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课前谈话,名言切入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瞧——喜欢吗?谁来读一读?老师特喜欢这些句子,猜猜为什么?你说到我心坎里了!你是我知音啊!我常常用它们来激励自己努力工作。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名言——可以上课了吧!活动2【讲授】(二)印象勤奋:始于人物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勤奋。
指读课题这是一篇说理文,作者开门见山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还记得吗?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投影出示读)2.文中表达这个观点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快速找一找,画一画。
说勤奋公开课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说勤奋预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一)导学激趣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是,你们可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生齐答——勤奋!出示句子,可以换种说法吗
(二)自学生成
1.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告诉了我们勤奋很重要用横线画下来。
2.全班交流。
师:想要别人相信你,要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板书:摆事实)围绕这一中心,那么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三)助学形能
活动二:走进实例,见证勤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
(1)画出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的语句。
(2)画出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语句。
(3)思考: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组内交流所画句子,认真读好,谈谈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2)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指名读。
讨论:
a.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b.司马光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司马光的成功是怎么得来的呢)(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c.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聪明,但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终于写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学巨着《资治通鉴》,这不禁让老师想起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个经典公式: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分汗水
d.自由读,指名读,读出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司马光一样天资聪明,像17岁才上中学的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他有没有获取属于自己的鲜花呢
学习第3段。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不同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划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是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理解“勤能补拙是良训”两句名言的意思。
(3)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异同点完成下面表格。
小组交流讨论。
(4)指导朗读
6、引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
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指名读)
(1)、强调只有:体会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勤奋,没有别的途径。
(2)、强调一生:体会半途而废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用毕生去追求。
4、你们看,文章先摆出观点,再举例证明,最后总结,非常有条
理。
学到着儿,老师很想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
通过勤奋实现自己理想的人,他就是我国着名的史学家吴晗。
让我们记住他的话——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愿每一位
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通过老师总
结告诉孩子说理性文章的写法,初步感知议论文的问题特点)(四)固学建构(小练笔)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知道了要想成功靠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付出了许多的汗水和心血才获得成功的。
可惜,有几个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
现在,你能帮我劝劝他们吗
师生对话
(师扮演学生甲:老师,我天生聪明,所以不需要勤奋也一定能成功;师扮演学生乙:老师,我基础比较差,恐怕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聪明的同学,也就不想努力了。
)
如果加上一些名言警句,我想会让他们印象更深刻些。
相机投影出示名言警句。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
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