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木兰诗鉴赏知识点重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一、诗歌背景1.北魏时期木兰诗创作于中国北魏时期,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北魏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战乱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处境异常艰难,战争成为家常便饭。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就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关于军事、战争、英雄主义等题材的文学作品。
2.女性地位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男尊女卑为传统观念,女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思想理念中,女性都处于相对被动和边缘的地位。
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木兰却以其坚强、勇敢的形象,突破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定位,成为了女性地位的一次新的突破和尝试。
二、诗歌内容1.呈壮士木兰诗的开篇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表明了木兰的出身,她是一位贤淑的女子。
而第三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中的“女”指的是她的母亲,表示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之情。
2.问花接下来的一段描述了木兰的父亲从战场上归来,对战争的残酷形势和家中的乡亲的忧虑。
木兰在这个时候向父亲请教战争的情况,以便自己了解父亲的思虑。
3.问荷第三段描述了木兰的父亲被征召入伍,却因年老体弱无法应征,家中的大哥则准备代替父亲上阵,木兰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十分忧虑,她不想让哥哥因战祸而丧失生命。
于是她决定打扮成男子代替哥哥从军,无数个白天和黑夜,木兰度过了漫长的旅途,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部队,参加了战争。
4.美木兰在战场上不仅表现出了男子的豪侠气概,更展现出了女性的柔弱与关怀之心。
她在战场上打败了敌人,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最后,当她回到家乡时,家人朋友无不对她的英勇行为由衷地赞叹和敬佩。
三、诗歌艺术特色1.形式特点木兰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的形式均为七言诗,词数17字。
这种形式给人一种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感觉,同时也具有较好的表现力。
2.雄壮豪放的风格木兰诗以其雄壮豪放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现了一个女子的高尚情操和英勇形象。
《木兰诗》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二、古文知识(一)重点注释1、当户:对着门。
户,门。
当,对着。
2、杼:织布梭子。
3、惟闻女叹息:惟,只。
4、问女何所忆:忆,思念。
何所忆即所忆何。
5、军帖:军中的文告。
6、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征兵。
点兵,征兵。
7、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8、鞯:马鞍下的垫子。
9、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辞,告别。
去,离开。
1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溅溅(jiān),水流声。
1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胡人的战马。
啾啾(jiū),马叫的声音。
13、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战争。
14、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度,过。
15、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
策勋,记功。
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17、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18、可汗问所欲:可汗问(木兰)所欲。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
19、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做。
20、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扶将,扶持。
20、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
21、著(zhuó)我旧时裳:著,穿。
22、当窗理云鬓: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23、出门看火伴:火伴,同伍的士兵。
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25、傍地走:并排跑。
26、安能辨我是雄雌:安能,怎能。
(二)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三)一词多义愿1、愿为市鞍马:愿,愿意。
2、愿驰千里足:愿,希望。
儿1、阿爷无大儿:儿,儿子。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初中语文古诗文《木兰诗》知识点总结归纳文言词汇①、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④古今异义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理解性默写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北朝的一首民歌,叙述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机杼( zh ù)贴:军帖(tiě;)贴(tiē花)黄;字帖(tiè)可汗(kèhán).......鞍鞯(ā n jiā 辔n)(pè i头)鸣溅溅(jiā n)啾啾(jiū jiū)胡骑(jì)........朔气( shu ò)金柝(tuò)阿姊(zǐ)策勋十二转(zhuǎn)霍霍(huò).....著(zhu ó)我旧时裳( ch á ng )同行(háng)十二年...三、重点字词解释:1.当户当:对着。
.2.机杼声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3.惟:只。
.4.军帖( ti ě):军中的文告。
..5.可汗大点兵可汗: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民族君主的称号。
6.十二卷:十二:表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愿为市鞍 ( ān)马市:买。
.8.旦:早晨。
.9.辞:离开,辞行。
.10.但:只,仅仅。
.11.溅溅:急速的流水声。
..12.胡骑( j 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3.啾啾:马叫声。
..14.戎机:作战时机,这里指战场。
..15.度:越过。
.16.朔:北方。
.四、重点字词分类归纳:1.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粘贴).(2)著我旧时裳(“著”同“着” ,穿).17.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18.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转,...勋位升一等叫一转。
19.强:有余。
.20.郭:外城。
.21.扶将:搀扶。
..22.红妆:女子用的胭脂等装饰物。
..23.霍霍:磨刀声。
..24.著我旧时裳著(zhuó):同“着”,穿。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当:。
2户:。
3 机杼声:。
杼,。
4、唯:。
5、何所思: 。
6、忆:。
7、军帖:。
8、可汗:。
9、点兵:。
10、军书:。
11、十二:。
12爷:。
13东市:。
14 鞯:。
15辔头:。
16、旦:。
17、但:。
18、山:。
19、胡骑:。
20、啾啾:。
21、戎机:。
22 度:。
23、朔气:朔。
,24、金柝:。
25、铁衣:。
26、堂:。
27、策勋:。
28、强:。
29、欲:。
30、用:。
31、愿:。
32千里足:。
33、红妆:。
34、郭:。
5、扶将:。
36霍:。
37、著:。
38、裳:。
39、鬓:。
40、帖:。
41花黄:。
42、火伴:。
43扑朔:。
44、迷离:。
45 傍地走:。
46、安:。
(二)重点句子翻译(特别注意括号内的字词)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三)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四)课文分析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替父出征()、征战沙场()、凯旋受封()、辞官还乡()。
木兰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
《木兰诗》知识点集锦《木兰诗》知识点集锦《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整理了《木兰诗》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文言词汇①、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④古今异义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理解性默写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一、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凡是能够歌唱的歌诗, 统称为“乐府”)二、原文及翻译唧(jī)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 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 可汗(kè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 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jiān), 南市买辔(pèi)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 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 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翻译:(织布机)唧唧又唧唧, 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 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她什么都没在想, 什么也没思念。
木兰诗重点知识点归纳一、原文:《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衍生注释:1. “唧唧”:这里是叹息声的模拟,可不要理解成小动物叫的声音。
这木兰在家织布,突然就叹气,肯定有心事。
2. “军帖”:就是征兵的文书,就像现在的入伍通知书。
不过那时候征兵可不像现在,那是可汗要打仗,到处抓人充军。
3. “爷”:在古代这不是爷爷的意思,而是指父亲。
这木兰家,她老爹被征兵,可他又没大儿子,木兰只能自己上了。
4. “朔气传金柝(tuò)”:“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就是一种打更用的器具。
大冬天的,寒夜中只能听到打更的声音,那木兰打仗的环境可是相当艰苦的。
5. “策勋十二转”:这是古代一种对功劳的计法。
木兰的功劳那可是相当大,转了十二转,赏赐也特别多,可木兰一心只想回家。
6.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是当时妇女在脸上贴的一种装饰。
木兰回来赶紧恢复女儿身的打扮,等伙伴们看到,估计眼睛瞪得老大。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主题上,这《木兰诗》主要讲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木兰诗知识点总结1.比兴手法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
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
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
《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
“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
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
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
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
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
“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
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
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
【标题】木兰诗知识点归纳总结:木兰诗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正文】《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木兰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本文将对木兰诗中的文言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深意。
一、句法知识点1. 句式混用:木兰诗中的句式运用灵活多变,既有并列句、主谓句,也有独特的倒装句和省略句。
通过对句式的混用,诗人成功地展现了木兰的勇敢和坚毅。
例如:可汗谓单于,柴门投宿处。
逢夜啼隼,飞入赤云边。
2. 修辞手法:木兰诗中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含感情。
例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二、词语知识点1. 文言文词语的使用:木兰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文言文词汇,这些词汇丰富多变,具有古韵和华美的特点。
例如:妆台贴罗罗,香案流苏;罗绮春窗户,阿阁绿珠。
2. 成语的运用:木兰诗中也涵盖了一些古代成语,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表达,还使整个句子更加凝练有力。
例如:金盘市骨,玉炉珠泪。
三、文化知识点1. 儿女情长:木兰诗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儿女情长的主题,木兰女才子阿曼,为了保全父亲的荣誉,男扮女装代父从军,不畏艰险,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儿女情长的精神。
2. 女性形象:木兰诗刻画了一个强大坚韧、自主勇敢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英雄、重视女性力量的思想。
四、韵律知识点1. 七言绝句:《木兰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写成,每句七个字,形式简洁,音律悦耳。
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通过以上对《木兰诗》中的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它以其精湛的语言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和欣赏木兰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人们形容妇女用词的华美和神奇,也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儿女情长和女性力量的重要价值。
木兰诗知识点总结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文学常识1、选自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2、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
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3、《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和《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二、字词整理(一)解释词语1.唧唧复唧唧唧唧:叹息声木兰当户织当:对着。
2.惟闻女叹息惟:只。
3.愿为市鞍马市:买。
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二)通假字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伙伴。
)(三)古今异义1.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等。
木兰诗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作品背景:木兰诗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木兰辞》中的一篇诗歌,描写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在木兰郡(今山西省中阳县)发生。
2.诗歌结构:木兰诗共四十行,每行五字,构成了十六字一段的结构,表现出诗人对木兰情节的细致描写。
3.诗歌情节:诗歌描绘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在诗的开始,木兰的父亲被征召入伍,但因年老体弱无法承受辛苦,木兰为了保全家族的荣誉和父亲的性命,决定代替父亲从军。
她做好了男装,带着父亲的戈、弓从军,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行军,最终立下战功,获得了将军的赞誉。
回到家乡,木兰拒绝了赏赐,并且选择隐姓埋名,终身不嫁,这样作为一个女子替父从军的壮举一直被传颂。
4.文字运用:-通假字:木兰诗中运用了大量通假字,其中包括将木字通假为牡,兰字通假为烂,以此表达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丽事迹。
这种通假字的运用不仅给诗歌增添了一种雅致的意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才情和文学修养。
-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在木兰诗中,诗人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以表达木兰以女子之身成就男儿之业的壮丽情感。
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里通过对木兰当户织的描写,把木兰替父从军的情感变得更加亲切动人。
-平仄韵律:木兰诗运用了较为自由的平仄格律,整篇诗歌中脉络分明,押韵和平仄变化丰富,给人以抑扬顿挫的感觉。
5.情感表达:木兰诗中表达了女子身上勇敢坚韧的品质和对家族、父亲的忠诚。
木兰的行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她不顾自己的安危,为家族荣誉和父亲的性命,毅然决然地替父从军。
她表现出了女子身上坚毅不拔的品格和为家族、国家出生入死的精神。
6.主题思想:木兰诗揭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独特的价值和美德,以及中国传统儿女篇章中所传达的较为深刻的家国情怀。
木兰的行为表现出对家族和父母的孝心和忠诚,也表达了女子壮志难酬的苦衷。
以上是关于木兰诗的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掌握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内容和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
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解读】《木兰诗》是中国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1.默写易错字唯.闻女叹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柝.小弟闻姊.来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2.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著我旧时裳“著”同“着”出门看火伴“火”同“伙”3.古今异义词(1)爷:古义指父亲。
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走:古义为跑。
今义行走。
(3)但:古义为只,副词。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4)郭:古义为外城。
今仅用作姓氏。
(5)户:古义为门。
今义人家、门第。
(6)迷离:古义为眯着眼。
今义指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7)十二:古义为虚数多。
今义数词,十二。
4.一词多义(1)帖“昨夜见军帖”作名词,指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作动词,通“贴”,指粘上。
(2)愿“愿为市鞍马”意思为愿意。
木兰诗①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④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①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②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和马具,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③在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马鞍下的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以及长鞭等马具。
《木兰诗》知识点归纳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句:A.字音:机杼[音zhù]鞍鞯[音ān jiān]辔[音pèi]头鸣溅溅[音jiān]阿姊[音zǐ]可汗[音kèhán]B.词义:(1)古今异义:1.爷:古义: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义: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走:古义: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3.但:古义: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义:用作转折连词。
4.郭:古义: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义:仅用作姓氏。
5.强:古义:数词,有余,多余eg:赏赐百千强;今义:与“弱”相对。
6.转:古义: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eg:策勋十二转;今义:转过。
(2)一词多义: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将:a.高级将领,eg:将军百战死;b.扶持,eg:出郭相扶将帖:a.文书,告示eg:昨夜见军帖;b.通“贴”,粘贴eg:对镜帖花黄机:a.织布机,eg:不闻机杼声;b.重要的事物,eg:万里赴戎机(3).词语活用: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同伙(同一灶吃饭)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愿为市鞍马。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木兰诗》全诗详细解析并考点归纳《木兰诗》见于七年级《语文》下册。
全文分为原文、译文、解析三部分,最后附上“考点归纳”。
一篇在手,熟读自通。
一、《木兰诗》全文讲解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解析:“唧唧”(jījī)是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就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诗中是用来表示叹息声。
“唧唧”也有一种理解是织布声。
复,副词,又,再。
当,读作dāng,介词,介绍处所,在,对着。
比较:课文《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的“当”是动词,意思是“掌管”。
当户织,对着房门织布。
织,动词,织布。
“当户”是介宾短语做动词“织”的状语。
机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代指织布机。
这里采用了借代手法,用部分代指整体。
再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译文为:舞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这里的“机杼”也是指织布机。
“机杼”还可用来比喻创意构思,如《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这里的“自出机杼”是指自己创出新意。
唯,副词,只。
原文: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思念什么。
解析:“问”的主语是谁呢?有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木兰的母亲或者父亲问她;另一种理解是叙述者在问,属于自问自答,是设问修辞。
忆,动词,思念,惦记。
原文: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译文: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
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解析:帖(tiě),名词,文告。
可汗(kèhán),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点兵,征集军队。
“点兵”也可指检阅军队,如辛弃疾《破阵子》词:“沙场秋点兵。
”意思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