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常见临时用电安全隐患图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8
施工现场临电安全规范和现场隐患一、一般规定1、室外配电线路应采用电缆敷设。
不宜采用单根绝缘导线架空敷设方式。
2、配电箱、开关箱应采用由专业厂家生产的定型化产品,应符合《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4部分:对建筑工地用成套设备(ACS)的特殊要求》(GB7251.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的要求,并取得“3C”认证证书,配电箱内使用的隔离开关、漏电保护器及绝缘导线等电器元件也必须取得“3C”认证。
3、当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时,应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应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编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变更时,应按原程序批准。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建立安全技术档案。
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下列内容:⑴用电组织设计的全部资料;⑵修改用电组织设计的资料;⑶用电技术交底资料;⑷用电工程检查验收表;⑸电气设备的试、检验凭单和调试记录;⑹接地电阻、绝缘电阻和漏电保护器漏电动作参数测定记录表;⑺定期检(复)查表;⑻电工安装、巡检、维修、拆除工作记录。
5、临时用电工程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定期检查,检查时,应复查接地电阻值和绝缘电阻值。
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处理,并应履行复查验收手续。
定期检查记录表漏电保护器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仪二、外电防护1、在建工程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正下方施工、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等。
2、在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之间必须保持安全操作距离。
最小安全操作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3、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架空线路的最低点与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4、起重机严禁越过无防护设施的外电架空线路作业。
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吊装时,起重机的任何部位或被吊物边缘在最大偏斜时与架空线路边线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下表:5、当达不到以上安全距离的要求时,必须编制外电线路防护方案,采取绝缘隔离防护措施,并应悬挂醒目的警告标志牌。
建设工程常见施工一般(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1.未正确采用“三相五线制”;2.未落实“三级配电,三级漏电保护系统”;3.开关箱未落实“一机,一闸,一漏,一箱”基本要求;4.架空线严重破皮,老化,架设高度不规范;5.架空(电缆)线直接架设在金属附着物上,拖地,在水中浸泡;6.架空线路采用竹竿或钢管架设,无横担和绝缘子;7.用电线路无过道保护,无超负荷保护;8.照明与动力混用;9.将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混接;10.外电防护不能保证安全操作距离又未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11.导线接头过多,线径达不到标准要求;12.总配电柜处未采用标准电箱未按加工区、生活区、塔吊和对焊机来分配单独回路,无接线端子板、隔离开关和漏电断路器非安全认证合格产品,未设置配电房和消防措施,无用电标志;13.配电箱、开关箱的箱体结构未采用优质绝缘材料,无防雨防尘措施,无门无锁;14.配电箱、开关箱的电器元件配置不正确,有隔离开关的无漏保,有漏保的无隔离开关,漏保损坏或不匹配;15.配电箱和开关箱无分路配电标识,安装位置不当,道路不畅通,16.电线进出电箱未采用下进下出,无绝缘套管保护并未卡固,电箱外壳未接PE线或PE 线未使用黄绿双色线;17.一分闸或一漏保连接二台和二台以上的设备,相线排列无序;18.潮湿环境和照明未采用安全电压;19.用电档案不齐全;二、“三宝、四口、五临边”防护1.”三宝”未正确使用;多数人未戴安全帽,安全网规格、材质不符合要求,高处作业人员未系安全带;2.楼梯口无防护措施或防护不严;3.进出作业现场未搭设通道口防护棚;4.阳台、楼板、屋面等临边未落实防护措施;5.电梯井口未采用定型化,工具化的防护;6.预留洞口未防护;三、施工脚手架1.使用竹制脚手架施工或钢木、钢竹混搭;2.脚手架立杆基础未平整夯实硬化,无钢底座(垫木)扫地杆和排水沟;3.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不规范不牢固且拉结点偏少;4.杆件间距几何尺寸不符合要求,剪刀撑未包角,角度不符合要求,未沿架高连续设置;5.小横杆未设置在立杆与大横杆的交点处,且未扣两头;6.杆件搭接不规范,立杆错接,不规范悬挑;7.对接扣件安装至主节点的距离不符合规范规定,相邻两扣件的接头未错开;8.施工层和首层未采用硬质封闭,每隔10m未挂设安全平网,内立杆与结构之间未封闭;9.脚手架材质不符合要求,钢管未刷防锈漆或严重弯曲、锈蚀;10.悬挑脚手架的悬挑梁安装不符合设计要求;11.悬挑梁的锚固端搁置长度未达到悬臂端的1.5倍,未采取二道锚固;12.悬挑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超过18m;13.卸料平台的主挑梁未与结构可靠连接,木板厚度小于50㎜,钢板厚度小于4㎜,未采用螺栓或焊接与型钢固定,平台两边未设前后两道独立斜拉钢丝绳,未分别拉接在4个拉节点上,与平台形成的夹角小于45˚;选用的钢丝绳未达到方案要求,且每组钢丝绳设置的绳卡少于3个。
16套常见现场隐患与漫画图(收藏版)一、临时用电现场1、作业场所电气分配柜没有保护接地(进线为四相,用户上只有三线,缺接地)2、电焊机一次线直接与刀开关连接,缺漏电保护3、移动式电器(打磨)电源直接接在闸刀上,无手动开关,缺漏电保护,接线太短4、作业人员私自安装用电设备5、打磨人员缺少个体防护6、配电箱门未关闭,金属磨削颗粒易进入电气元件中导致短路7、闸刀保险盖未上8、电焊机未接地9、地面杂乱10、配电盒安装于木柱上11、室外配电箱上方开孔进线,易雨水漏入二、燃气阀门检修作业现场1、作业人员安全带使用不当2、对使用中的阀门进行带压维修,违反规定3、作业工具放置于管道上,未采取防落措施4、使用中的工具随意放置于阀体上,随时可掉落5、作业人员作业姿势不当6、对散发有害气体的设备检修时未采取个体防毒措施7、危险作业缺专人监护8、管道未标明介质和流向三、有机溶剂场所作业1、在贮存有机溶剂的场所进行清洗作业2、使用溶剂清洗工具,未采取个体防护3、场所照明灯不防爆4、通风不畅5、泄爆面积不够6、物品堆放无墙距、灯距8、无安全周知卡9、作业场所无消防器材四、某工厂的检修现场1、脚手架无扫地杆、脚手架立杆无底座、脚手架未设置剪刀撑、无安全网;2、脚手架附近没有警示标志、警示语;3、脚手板不符要求,未铺满及固定4、脚手架没有与建筑物可靠连接;5、顶层的脚手架护栏应形成封闭结构;6、登高作业未系安全带;7、气瓶间距不足,距离施工地点距离不足;8、气瓶上缺少防震圈,气瓶立放未固定;9、罐体处于高压线下,距离不合要求;10、无安全监护人;11、无消防器材。
五、某工厂的扩改施工现场1.现场施工人员穿着半袖2.施工现场管线乱放3.气瓶无防震圈,无防倾倒装置4.气瓶未按《气瓶颜色标志(GB7144-1999)》规范进行颜色标识5.现场没有看见有指挥人员6.起吊设备未将液压支架放下7.现场未见警示标识8.吊车那侧是几名工人在扶着重物卸车,不安全9.现场未见消防设施六、某交叉作业现场1、交叉作业,上方电焊没有相应的焊渣防护措施,应采取防措施防止焊渣溅落到下方,伤害下方作业人员及产生火灾2、移动脚手架作业平台没有防护栏;3、未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工作服、安全帽、护目镜、工作绝缘手套4、登高作业人员未系安全带5、气瓶倒放,没有防震圈;6、作业区应设立相应的警示标识;7、监护人员站位错误,不应站立在脚手架上;8、现场物品摆放凌乱,应划区分类摆放;9、灭火器应配备至少2支。
安全生产,生产蒸蒸日上;文明建设,建设欣欣向荣。
不绷紧安全的弦,就弹不出生产的调。
安全花开把春报,生产效益节节高。
忽视安全抓生产是火中取栗;脱离安全求效益如水中捞月,“安全”二字,我们要永记心中!安 全 第 一 预 防 为 主 综 合 治 理010203CONTENT01隐患图片规范规定常见问题一:立杆垂直度偏差较大(现场立杆垂直度偏差为150mm)隐患图片规范规定常见问题二:纵向水平杆高差偏差较大(现场纵向水平杆高差超100mm)隐患图片规范规定常见问题三:纵向水平杆接头位置居于跨中(现场水平杆、立杆接头位置极为随意)(1)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1/3,如下图:(2)当立杆采用对接接长时,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综上,脚手架同步同跨内不得出现两个接头。
隐患图片规范规定常见问题五:立杆间距偏大,部分立杆未连续设置,且未进行补强处理(现场施工过程中,立杆间距设置较为随意,同类问题存在于纵向水平杆处)处理措施:在有外挑阳台、飘窗板处脚手架立杆断开时,断开脚手架应参照规范中给定的门洞部位脚手架加强措施进行补强处理。
隐患图片规范规定常见问题六:连墙件设置方式与规范不符、数量偏少,且现场缺失严重,给架体带来极大安全隐患(此问题必须及早整改)参照两幅图:由第十六层起挑的脚手架在北侧楼梯间处自底至顶连墙件全部缺失,并连墙件设置位置极为随意;规范规定:(1)连墙件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3)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一般为“两步三跨”;(4)连墙件的安装应随脚手架搭设同步进行,不得滞后安装。
作业现场用电易出现的安全隐患1外电防护不严容易看到,某些作业现场由于受场地的限制作业面十分靠近外高压线路, 但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或只是采取了极简陋的防护。
其原因除了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外,跟人们对高压电的认识不足也有很大的关系。
通常额定电压在IKV及以上的称为高压,其与低压电的区别在于:低压不接触不触电,而高压不接触但达到一定距离有触电危险,因为高压线周围空气被“电离化”使周围空气带电,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人靠近会有触电危险或受电场影响导致意识不清醒而产生坠落事故。
2部分设备保护接地,部分设备保护接零有的作业现场一部分用电设备作保护接地,一部分则作保护接零,这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因为现场的用电设备都属于同一个用电系统,当保护接地的设备发生漏电时,会使中性点接地线电位升高,造成所有采用保护接零的设备外壳带电引起触电事故。
正确的做法是只采用保护接地。
3重复接地数量不足重复接地数量不足是指没有在配电线路的中间处或末端或两处都没有做重复接地,这是作业现场经常能见到的安全隐患。
重复接地工作不应被忽略,重复接地能有效降低障点的对地电压,减轻保护零线断路时的危险性。
4专用保护零线连接不牢固有不少建筑工地虽然PE线引出点接法正确,亦有按要求做重复接地, 但仍然存在一样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安全隐患,就是专用保护零线连接不牢固。
在保护线搭接或分支的地方草草了事,未按安全用电的有关要求执行,这样很容易导致保护零线在连接处断开或存在较大的电阻值而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5漏电保护器参数选择不正确一般工地都有在总开关箱和末级电箱安装漏电保护器,但其中有很大部分漏电保护器参数是不符合要求的。
较常见的问题是末级电箱漏电保护器参数选择过大以至影响其保护作用或第一级电箱漏电保护器参数选择过小造成频繁跳闸影响正常工作。
6电箱进出线设置在箱体的侧面或上顶面或后面电箱进出线应设置在箱体的下底面,严禁设置在箱体的侧面、上顶面和后面。
但很多作业现场的电箱都是进出线在箱体侧面或上顶面的,这和市面上的电箱都是通用电箱,并非针对现场使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