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 格式:docx
- 大小:15.46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3篇2020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人入迷时的情景;学习说明理由时,用逐条列举的表达方式。
3.积累古诗词《春日》。
教学重点:积累朱熹的诗《春日》。
教学难点: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和逐项说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的前面为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要我们设计故宫博物院参观路线图;一个是要我们详细介绍一处景点。
你是怎样完成这两项任务的?2.学生自由说。
3.教师小结:我们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就没有必要把四份材料仔仔细细读一遍,而是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做的任务是介绍太和殿这一处景点,则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
4.同学们再想一下,我们在学习《竹节人》时,如果你的阅读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你在阅读时应仔细阅读哪些部分呢?5.教师再次小结:我们要仔细阅读的是与制作和操作这种玩具相关的部分,对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一部分,就可以粗略地浏览一下。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出示:【课件2】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板书:阅读目的——阅读方法)二、词句段运用(一)看例子,仿写人物入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分别阅读情景描写的三段文字,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2.指名同学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认识,说说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情景,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分别点评,点拨指导。
(1)第一段文字描写的是一群同学围观竹节人搏斗的情景。
这段先写了地点,然后从围观者人数之多、动作、声音、注意力等方面,写出了围观者围观时的情景,从侧面写出了竹节人搏斗的诱惑,或者说玩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无穷的乐趣。
学古诗的五个步骤口诀:拆、看、读、懂、赏。
学习古诗常用的五种步骤:
一、拆题目。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写给即将到蜀州任职的友人杜少府的。
由题目我们可以对诗歌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二、看作者及背景。
知人才能论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我们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作风格才能对其诗歌有高度的共情,同时我们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知道诗歌具体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是什么。
三、读诗歌明诗意。
首先我们要根据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诗句内容。
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悟诗情。
四、懂主旨和情感。
通过诗句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诗人想要写作对象或读者传达什么的内容,想要表达什么的思想感情。
五、手法作赏析。
不同的诗它都会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来表情达意,将其用于找出并逐步赏析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诗句内容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做到三必看:
1、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2、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3、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二》1. 教材内容分析1.1 整体板块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是一个综合性学习板块,包含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等多个部分。
这些部分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旨在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积累以及阅读兴趣。
1.2 识字加油站在识字加油站部分,教材通过展示一些带有“走之底”和“三点水”的生字,如“连、远、近、边、还”和“江、河、湖、海、洋”等,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发现偏旁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利用了汉字的表意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形旁表义的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识字。
例如,“走之底”的字往往与行走、距离等有关,“三点水”的字多与水有关。
这种识字方法是一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1.3 字词句运用这一板块注重字、词、句的综合运用。
例如,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示例,选择合适的字组成词语,再用所组成的词语说句子。
这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生字的掌握程度,还锻炼了他们的词语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会涉及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等,通过实际的练习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
1.4 展示台展示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学习成果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在识字、写字、组词、造句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如自己书写工整的生字卡片,或者自己创作的简单儿歌等。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1.5 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部分通常会呈现一些经典的古诗、谚语或者简单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可能会是一首简单的古诗或者几句朗朗上口的谚语。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背诵积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例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能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1.6 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强调亲子阅读或者与成人一起阅读的重要性。
践行•动态/名师论语25古诗词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以“杜甫诗三首”教学为例王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〇2)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也是目前国际教育的大趋势,也适应了目前高中生“线上+线下”的实际学习模式。
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各种媒介,根据诗歌特点和诗歌鉴赏S标创设立体情境,通过跨媒介的方式增强学生语言鉴赏与表达实践能力;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用表现性评价更多地鼓励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在古诗文鉴赏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杜甫诗;跨媒介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 2155(2020)11 -0025 -02中图分类号:G632.0长期以来,对于多媒体教学,一线教师一直争论不休,似乎也一直没有得到专家的回应。
2017 版高中新课标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可以为这个争论提供一种新的评价维度,通过这一任务群的实践可以回答老师们的质疑。
不能回避的是,我们已经进人“互联网+”的时代,以媒介为载体的信息交互网络正联结起越来越多的可供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文本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当今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微课、慕课等线上授课形式对学生学习带来了越来越深的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有所改变,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更应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整合不同媒介资源,丰富传统诗词学习内容,加强古典诗词与时代和生活的联系,让古诗词焕发出新的生机。
下文仅以高中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为例,谈谈笔者基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视野下的古诗词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确立主题,深度整合课程资源当今社会,传播媒介种类众多,可供古诗词鉴赏教学调用的资源也非常丰富,既有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有动态的声音、视频等电子文本。
用思维导图指导整本书的阅读摘要:目前,整本书阅读已经受到统编教科书、教师、社会的普遍重视,在种情况下,思维导图运用到“整本书阅读”教学之中,它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搜集、归纳和整理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梳理书中的脉络,提炼出精华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做一名真正会阅读的好读者。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近年,统编教材已全面覆盖,教材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样的板块设计就是将课外阅读课程化。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字数规定为不少于145万字。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笔者发现思维导图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思维导图的横向发散性特点使阅读多元化,它的纵向思维的理念使阅读思想深入化,它的支架式表现形式使阅读逻辑清晰化。
1.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东尼·博赞提出:“阅读时个人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相互联系,它通常是指学习的视觉方面。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呈现阅读的思考,而并非大量的摘抄。
比如,一年级的绘本故事《安的种子》的导读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安、静、本,用这三个小和尚的行为来进行发散思维,通过这样色彩丰富的思维导图板书,从而让学生期待到底谁能让种子开花、结果。
孩子通过这样清晰美观地板书,极大地提高了阅读这本绘本故事的兴趣。
又如,五年级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师徒四人的西游路线图,孩子们借助路线图,把沿途历经磨难,一路降妖伏魔的故事进行梳理,孩子们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加入极富个性的图案,呈现出非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四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中外神话故事,绘制地图,果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这种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单的运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发散,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其优势,理清文本的脉络,使阅读更深入、更多元、更有层次。
教学·策略“求同存异”,开启阅读新境界———比较式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文|潘婷慧一、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注重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培养。
由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和课堂特性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
比较式阅读是通过整合知识要点、发挥文本价值,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探寻到文本内部、不同文本间的共性或个性,深化对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情感,获得新的思维视角。
二、比较式阅读的运用教师要注重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针对性构思,有效实施比较式阅读教学法,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
(一)同一文本同一文本的比较式阅读能让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有更好的比较思维,并深入思考、提炼表达,驱动学生自主探究,顺应了新课标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关键词句的比较教材中的课文是基于学生发展规律精心筛选的,每一篇文章都独具特色,文本的语句、表达、用词等多方面都经得起反复推敲。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即使看不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也能通过推敲文字、揣摩语言感受到,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以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换词、删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阅读理解,让学生欣赏到荷花之美,体会到叶圣陶朴实简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案例1】师:同学们,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夸赞作者“挨挨挤挤”“冒”用得真好!多媒体出示以下两个句子: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②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个句句子写得更好。
生:第一个句子用了“挨挨挤挤的”,这样写更好,写出了荷叶又密又多,非常繁盛的样子。
师再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①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师:用“长”替换文中的“冒”,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生:不可以。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通用5篇)《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
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
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
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
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
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
局部学困生不认识)。
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
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说出《长相思》的意思。
3.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杰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1.根据补充资料,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根据补充资料,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一一看图猜诗词师:中央电视台有一栏节目叫诗词大会,看过的请举手。
其间有一个环节特别精彩一一看图猜诗词,想不想玩一玩,让我们一起来猜图。
师:出示《望庐山瀑布》的图片,生背古诗。
师:生活中经常把掌声送给别人的也能得到别人的掌声。
师:出示《绝句》的相关图片,生背古诗。
师:同学们不仅熟悉,而且背得有滋有味。
接下来要增加难度了,睁大眼睛,这是什么?出示《清平乐村居》的相关图片,这是四年级学的一首词,大家一起背。
一、初读感知,正音识词1、揭示新课,自读诗词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打开课本到93页,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多读几次。
(生自读诗词)2、指生读师:读得非常流利,特别是文中标注出来的这四个读音,很准,再请一名同学来读,我们认真听。
3、朗读正音,感知词韵。
师:“更”是一个多音字,古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你熟悉的哪些成语或者古诗当中含“更”这个字?表示的也是跟时间有关的吗?生:半夜三更。
师:那在这里,“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什么呢?生:风越来越大,雪也越来越大。
师:“更”是后鼻音Q在这首词当中,后鼻音的字还有哪些?生:程、灯、成、声。
师:词中的这些字押了同样的韵,读起来有一种韵律美。
(齐读)二、走进作者,掌控背景师:这首词的作者是一一生:纳兰性德。
师:对他有了解吗?生:从小出身有钱人家。
师:他的父亲是大学士纳兰明珠,老师也搜集整理了关于他的资料,自己读一读,了解一下。
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长相思》呀,写于三百多年前,是纳兰性德跟随康熙在冬巡祭祖行军途中写下的,接下来就让我们用心地品读感受。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交流)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
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
(齐读)第1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2句后面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教学目的: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03年的全国春季高考北京卷、上海卷,到2005年的北京卷、福建卷、湖南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辽宁卷,再到2006年重庆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
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20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2005年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005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2005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2005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2005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专题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思考(六年级)一、整体把握课标六大学习任务群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六大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大单元学习、大语文学习的整体结构,从基础到发展,再到拓展,逻辑性特别强。
是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基础做起,打好基础底色,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比较具体,学习策略比较专业。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课标的原文。
(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2.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
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4.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恶善、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查找交通路线图》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类型的交通路线图,如地铁线路图、公交线路图、城市道路地图等。
2、掌握常见的查找交通路线图的工具和方法,包括纸质地图、在线地图、手机地图应用等。
3、学会根据出行目的和需求,合理选择交通方式和规划路线。
4、能够准确解读交通路线图上的信息,如站点、线路走向、换乘标识等。
二、学习内容(一)交通路线图的类型1、地铁线路图介绍地铁线路图的特点,如线路颜色区分、站点标识、运营时间等。
举例说明一些大城市的地铁线路图,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2、公交线路图讲解公交线路图的构成要素,如线路编号、站点名称、首末班车时间等。
分析公交线路的走向和覆盖范围。
3、城市道路地图了解城市道路地图的比例尺、道路标识、交通设施等信息。
学会在城市道路地图上查找主要道路和标志性建筑。
(二)查找交通路线图的工具1、纸质地图介绍纸质地图的获取途径,如图书店、车站、旅游咨询中心等。
分析纸质地图的优点和局限性。
2、在线地图推荐常用的在线地图网站,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
讲解在线地图的实时更新、导航功能等优势。
3、手机地图应用介绍热门的手机地图应用程序及其下载方式。
强调手机地图应用的便捷性和个性化功能。
(三)规划交通路线1、确定出行目的和起点终点引导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出行目的,如上班、上学、旅游等。
指导如何准确输入起点和终点的位置信息。
2、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比较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如地铁的快速高效、公交的经济性、出租车的舒适性等。
根据出行距离、时间和费用等因素选择最佳交通方式。
3、查看路线规划和换乘信息学会在地图上查看推荐的路线方案,包括行程时间、距离和途经站点。
掌握换乘站点的位置和换乘方式。
(四)解读交通路线图的信息1、站点信息认识不同类型的站点,如普通站、换乘站、终点站等。
了解站点的名称和周边环境。
2、线路走向明确线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线路在地图上的延伸方向。
学会判断线路的直线段和弯曲段所代表的实际情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内阅读要点梳理第一单元1、草原(1) 《草原》是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等,有“人民艺术家”称号。
(2) 《草原》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3) 《草原》一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个画面,表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和习俗美。
《草原》一文的中心句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它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2、丁香结(1)《丁香结》宗璞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她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自己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由物及情,最后写到丁香结就如每个人一辈子中不顺心的事,而我们能做的是采取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对待。
(2)文章的中心句是:“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作者以丁香结象征人生中不顺心的事,解不开的愁怨。
句子的含义是: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应当正视它们,把它们当做自己生活的有益补充,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才会更有意义!(3)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状,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后半部分写了由丁香引发的联想。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志趣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4)课文中描写丁香花的诗句是“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5) 与“丁香结”有关的诗句:a.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b.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2023 . 9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庄爱华摘要:初中阶段重视古典章回体小说的阅读对学生学习力与创新力的提升有推进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循点带面”的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开始阶段,通过分组与方法迁移,做到点面结合;推进阶段,通过整体把握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微小任务,让学生持续阅读;交流阶段,允许个性交流,注重角色扮演,提倡读写联动,促学生言语生命的再生。
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探讨循点带面法在古典章回体小说阅读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全民阅读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循点带面;精心分组;任务驱动;迁移拓展循点带面让古典章回体小说阅读有效落地———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古诗词、古散文及古说理文等短小篇章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忽略了文言小说尤其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教育与教学价值。
事实上,古典章回体小说的独特价值不容小觑。
跌宕起伏的情节、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完整的内在逻辑与结构、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等,都对学生有一定的浸润与影响,能够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全面感应世界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循点带面”的方法,让古典章回体小说阅读有效落地。
所谓“循点带面”,即由“点”到“面”,全面把握,整体阅读。
“点”为关键点、关键线索、关键事件;“面”为文本的整体背景、整体思想与整体艺术成就。
“循点带面”,不是仅仅抓住一个“点”进行碎片分析,而是在整体把握的“面”上进行全面领悟。
下面仅以古典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的阅读为例进行探析。
一、开始阶段,点面结合,激活阅读兴趣(一)精心分组,布置阅读重点古典章回体小说人物多、情节多、故事发生的地点多,“篇幅长、难点多、时空距离感强”[1]。
这样的文本体裁对初中生而言是一个挑战。
开始阶段,如果缺乏整体规划,学生阅读时出现虎头蛇尾与费时低效的现象就是必然的。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精心分组,以点面结合的方式布置阅读任务,激活阅读兴趣,落实阅读效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情评估一、读·书(12分)1.下列对这两幅书法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是篆书,笔画圆转,古朴典雅;【乙】是行书,朗润流美,笔力苍劲。
B.【甲】是楷书,横平竖直,方正典雅;【乙】是篆书,笔画圆转,古朴典雅。
C.【甲】是行书,朗润流美,笔力苍劲;【乙】是隶书,一波三折,庄严舒展。
D.【甲】是草书,笔画连带,狂放不羁;【乙】是楷书,牵丝萦带,潇洒飘逸。
2.学校准备组织一次以“拥抱山水,唱响志趣”为主题的云研学活动。
下面是同学们规划的研学路线,请你为各个景点的解说词补充恰当的古诗文原句。
(10分)登上幽州台独立于悠悠天地间,顿生“念天地之悠悠,①________________”的孤独寂寞之感。
登临泰山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体会青年杜甫“②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
纵步向山下原来,下山也没那么轻松,这才真正领悟到杨万里“③________________,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深意。
夜泊秦淮河船上四望,“④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朦胧水色尽收眼底。
走进陋室“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清幽环境,让人神清气爽。
登上飞来峰看远山如黛,方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意,不禁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歇脚农家乐品尝农家美味,不由想起陆游《游山西村》中“⑦二、读·思(38分)(一)为落实“双减”政策,学校拟开展“课后拓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语言积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肩挑千钧重担,胸怀家国,以一腔豪情为我国的国防事业筑起了万里长城。
②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中,彭士禄、顾诵芬等敬业无私的科学家赫然在列。
③卓越的科学家们“要将只手撑天空”,为民族的复兴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古诗词比较阅读方法学习路线图
(一)艺术手法(写景抒情诗里又叫写景方法)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艺术手法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先掌握常见的艺术方法:动静结合,虚实相衬,化虚为实,以声衬静,侧面烘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修辞,
(2)再分析各自的艺术手法。
抒情方式也是艺术手法的一种,又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二)思想情感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内容和情感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思想即内容,这和一般记叙文没有区别(略)。
(2)先要了解古代诗歌抒发的常见情感:
田园诗和咏物诗一般抒发喜爱赞美乡村山水美景,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思乡诗一般抒发思乡怀亲,孤独惆怅之情;
送别诗一般抒发依依难舍,担忧、孤独惆怅之情;
边塞诗(战争题材)一般抒发建功报国,壮志难酬,思想怀亲之情;
咏史诗一般抒发借古讽今,表示对当朝统治者不满和警示;再据作品背景和内容做出比较。
(三)语言风格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诗语言风格(诗词风格)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1)语言风格即语言特点,每位诗人大致都形成了固有的语言特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岑参的悲壮,李贺奇诡,苏轼的豪放,辛弃疾雄浑,李清照的婉约,……当然,据诗人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也有例外。
(2)就内容而言,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边塞诗(战争诗)悲壮雄浑,送别诗和爱情诗缠绵悱恻。
(3)分析风格要和情感内容结合起来。
还要主义四个大的诗歌流派:浪漫主义(豪放雄健),现实主义(沉郁顿挫),豪放派,婉约派。
(四)意境比较
1、问题类型这两首(句)意境有何相同(或不同)
2、解题方法
一般地山水田园诗意境清新自然优美,边塞诗雄奇悲壮,送别诗、爱情诗,思乡诗意境缠绵哀怨,惆怅孤寂;春天之景优美宜人,夏天之景火热明亮,秋冬之景衰败凄凉,寺庙山林之景清幽冷寂,天地黄河长江沙漠大河之景辽阔雄浑,古今之景悠远。
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指导
把有一定关联的阅读文章或文段对比考查,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阅读题型,叫做比较阅读题。
这种题型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已逐渐被命题者所青睐,成为中考试卷中的一大亮点。
今后中考此类考题估计还将进一步升温。
一、考查方式
(1)常见组合方式:一是课内+课内型;二是课内+课外型。
(2)命题特点:命题者通常选取的文段之间首先存在着“关联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作者、文体、写作背景、细节设置、线索安排、描写角度、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表达方式等要素中与课内文段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如《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从文体来看都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还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
如陶渊明的《饮酒》和周敦颐的《爱莲说》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但《饮酒》作者崇尚的是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爱莲说》作者追求的是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两篇都写到菊,但《饮酒》是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爱莲说》是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二、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
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
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慧。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
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
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
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