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的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新会大泽发展前景新会大泽是广东省肇庆市的一个县级城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谓不光明。
首先,新会大泽是广东省的重要农业县。
得益于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新会大泽拥有广阔的农田和良好的农业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新的农村改革政策推动下,新会大泽的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新会大泽的农业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次,新会大泽是一个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县级城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会大泽将有条件发展工业经济。
新会大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高品质的石灰石和石英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新会大泽还位于广东省与江西省和福建省的交界处,交通便利,可以与周边地区形成产业配套和合作。
随着政府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新会大泽将成为广东省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
第三,新会大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各种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新会大泽作为一个县级城市,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但也正因如此,为其开展服务业提供了宽广的市场空间。
新会大泽可以发展商贸物流、旅游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的服务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增加了新的动能。
最后,新会大泽还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新会大泽有望成为生态宜居的城市。
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新会大泽可以保持环境的优美和生态的完整,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来此发展。
同时,新会大泽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业,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
综上所述,新会大泽作为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通过发展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新会大泽可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逐步成为广东省的强县之一。
斗门行政演变宋朝以前,斗门一带称黄字围,属新会潮居都。
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黄杨山附近岛屿划归香山县管辖,仍称潮居乡。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香山县潮居乡改称黄梁都。
大沙、马墩、上横属新会县潮居都。
清朝绪六年(1880)黄梁都改称黄梁镇。
清宣统二年(1910)改镇为区,按数字编列,称香山县为第八区。
1925年,改称为中山县八区。
1930年,改称为中山县黄梁区。
1931年,区名按数字编列,称中山县第八区。
上横、大沙、马墩称新会县第八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仍为中山县第八区。
上横、大沙、马墩称新会县第九区。
1958年11月,称中山县斗门大公社,为中山县7个大公社之一。
横粉乡、大沙乡属新会县睦洲人民公社。
1965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斗门县,隶属广东省佛山地区。
1983年7月,斗门县归属珠海市,成为珠海唯一的市辖县。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斗门撤县建区,同年12月,珠海市斗门区正式挂牌成立。
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斗门县,设立珠海市斗门区和金湾区。
斗门区辖原斗门县的井岸、白蕉、乾务、五山、斗门、上横、六乡、莲溪8个镇。
2003年,白蕉镇和六乡镇合并为白蕉镇,五山镇和乾务镇合并为乾务镇,莲溪镇和上横镇合并为莲洲镇。
2010年10月1日,斗门区纳入珠海经济特区,斗门成为了经济特区的一部分。
2011年斗门区下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5个镇,101个村委会、23个社区居委会。
其中井岸镇辖15个村委会,9个社区居委会;白蕉镇辖33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斗门镇辖10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乾务镇辖16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莲洲镇辖27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
白藤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居委会。
新会会城典故新会的会城古称“冈州”,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据史料记载,冈州于明朝天顺六年倚马山、象山用灰砂夯筑护城墙,全长6800米,高7.2米(现仍残存42米,高4米至5米);又花银2万多两,用了一年时间,开通河道近10公里。
当时冈州有8个城门和三个水关,为全省仅次于广州城的第二大城。
会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其中有不少典故鲜为人知。
1、会城的四大家族旧时会城流行一句俗谚:“何、刘、许、莫,没人敢戮;戮亲给何柴落。
”这句俗谚前半句写了会城的四大家族,最大的是尚书坊的“何”姓,然后是五显冲的“刘”姓、南边塘的“许”姓、南门头的“莫”姓。
“戮”是用手肘撞,“戮亲”是广东方言,意思是用力去撞。
“何柴”指做燃料用的硬柴,“落”是用力敲打,“何柴落”就是用何柴打。
这句俗谚说明当时会城四大家族的封建势力很大,无人敢碰他一下。
何氏家族势力最大,是因为何族祖先何熊祥曾官至尚书。
何熊祥生于明末隆庆元年(1567年),22岁中举人,乡人把他居住的新开窖改名为“新魁窖”,“魁”是考了第一的意思。
后来他迁居大路里,官至翰林,乡人又把大路里改名为“翰林里”。
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很有政声,官运亨通,做了“御史”,又升“吏部尚书”。
又因当时有几个尚书职位空缺,在未有新任到职之前,均由何熊祥暂行兼署,故有“六部尚书何熊祥”之雅称。
他在任职期间屡屡上疏言事得到皇帝允准,又身在南京掌握政事,于是又有“一柱擎天”的美誉。
新会出了个何尚书,他住的那条里自然又改名为“尚书坊”了。
2、尚书坊灯笼——何苦(府)会城有条老街,名叫“尚志坊”。
尚志坊原名叫“尚书坊”。
提起尚书坊,会城老一辈的居民很自然想到一句歇后语:尚书坊灯笼—何苦。
这句歇后语的“何苦”即“何府”的谐音。
何府在几百年前是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何家祖先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六部尚书何熊祥”。
据说何氏家族有6千多人,仅祠堂就有20多间,其中最大的叫“文懿家庙”。
“文懿”是何熊祥76岁去世后明朝崇桢皇帝封他的谥号,“文懿家庙”是何熊祥的大祠堂,地址就是现在实验小学所在地。
新会文化讲坛(教案)第一章:新会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新会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认识新会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1.2 教学内容新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新会文化的历史演变新会文化的代表性元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阐述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会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方言、民俗、建筑等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新会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新会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章:新会方言与民俗2.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方言的特点和分布情况掌握新会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认识新会方言和民俗在新会文化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新会方言的语音特点和词汇特色新会民俗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庆典新会方言和民俗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方言的特点和分布情况,介绍新会民俗的基本知识实践法:学生进行新会方言的口语练习,参与新会民俗的实践活动2.4 教学评估语音测试:学生能够正确发音新会方言的常用词汇第三章:新会建筑与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掌握新会艺术的形式和技巧认识新会建筑和艺术在新会文化中的独特性3.2 教学内容新会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新会艺术的种类和代表作品新会建筑和艺术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介绍新会艺术的种类和代表作品观察法:学生参观新会建筑和艺术作品,并进行观察和分析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新会建筑的特点和艺术形式第四章:新会饮食与文化4.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饮食的特点和风味掌握新会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认识新会饮食文化在新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4.2 教学内容新会饮食的食材和烹饪技巧新会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传统习俗新会饮食文化的代表菜品和特色小吃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饮食的特点和风味,介绍新会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实践法:学生进行新会菜品的制作和品尝4.4 教学评估菜品制作:学生能够制作出新会菜品的基本样式和口味第五章:新会社会习俗与礼仪5.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社会习俗的特点和意义掌握新会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认识新会社会习俗和礼仪在新会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5.2 教学内容新会社会习俗的传统习惯和民间风俗新会礼仪的社交规范和行为准则新会社会习俗和礼仪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社会习俗的特点和意义,介绍新会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新会礼仪的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新会社会习俗的特点和礼仪规范角色扮演:学生能够运用新会礼仪的规范进行角色扮演,并得到适当的评价第六章: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6.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点掌握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认识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会文化中的重要性6.2 教学内容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和文化价值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措施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点,介绍其代表项目和文化价值调查研究法:学生对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保护和传承情况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分析新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七章:新会节庆习俗与民间艺术7.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节庆习俗的起源和意义掌握新会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巧认识新会节庆习俗和民间艺术在新会文化中的独特性7.2 教学内容新会节庆习俗的传统活动和仪式新会民间艺术的种类和代表作品新会节庆习俗和民间艺术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节庆习俗的起源和意义,介绍新会民间艺术的种类和代表作品实践法:学生参与新会节庆习俗的实践活动,学习新会民间艺术的技巧7.4 教学评估作品展示:学生能够展示自己学习新会民间艺术的作品,并进行评价第八章:新会历史名人与文化传承8.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历史名人的生平和贡献掌握新会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认识新会历史名人与文化传承在新会文化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新会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和成就新会文化传承的机制和特点新会历史名人与文化传承的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历史名人的生平和贡献,介绍新会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新会历史名人与文化传承的实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新会历史名人的生平和贡献第九章:新会现代文化与发展9.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现代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掌握新会现代文化产业的类型和发展趋势认识新会现代文化在新会文化中的创新和变革9.2 教学内容新会现代文化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新会文化产业的种类和代表作品新会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融合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现代文化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介绍新会文化产业的类型和发展趋势调查研究法:学生对新会现代文化产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发展情况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分析新会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和融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十章:新会文化保护与传承10.1 教学目标了解新会文化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新会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认识新会文化保护与传承在新会文化中的责任和行动10.2 教学内容新会文化保护的现状和挑战新会文化传承的策略和方法新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参与和行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新会文化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新会文化传承的策略和方法社会实践法:学生参与新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了解其参与和行动的方式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分析新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和策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案中对新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方言、民俗、建筑、艺术、饮食、社会习俗与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习俗与民间艺术、历史名人与文化传承、现代文化与发展以及文化保护与传承。
美丽的新会作文
暖阳下,小巷的青石板被镀上一层金光,空气里也升腾爆裂开来在空气中冷声的的桂花香。
拐过弯,就见到那棵老榕树,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朝前五指张开着枝叶,亲卫着这片土地。
阳光透进窗户缝隙叶缝,斑驳的光影倾撒在复古的建筑上,像是给这古老的城镇脱下外衣了一件神秘的面纱。
记忆中,新会的早晨时总泛出出了生机。
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吆喝声、叫卖声四起,空气中空气中弥漫数千食物的香气。
一碗冒着香气的猪肠粉,一口甜香的双皮奶,这应该要是是新会的味道,又是我的童年记忆。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血染红了天边,也鲜血鲜血染红了新会河的河水。
河边,人们三三两两地散步聊天谈心,谈天说地,贵宾级别着这静谧的时光。
远处,几只白鹭在河面上悠哉地天空在空中飞翔,类似了一幅美丽的地的画卷。
新会,我的故乡,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像一杯清香的茶,让人回味无穷;它像一幅淡雅的画,沉醉;它像一首悠扬的歌曲,让人身心舒畅。
我爱新会,爱它怪异的景致,也爱它朴实的,更爱它那份宁静与很安祥。
忽然之间忽然间想起了新会,我心中是会闪过嘶嘶一阵阵暖意,它是我永远不会的确应该不会的牵挂,是我心中永远的美丽。
新会的简短介绍新会简介新会,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临珠江,南濒南海,北接佛山市,西与台山市相邻,地理位置优越。
新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据史书记载,新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新会曾是广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东四大古县之一。
新会素以“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而闻名,先后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清代书法家黄宾虹等。
新会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
新会境内有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淡水湖——潮州湖,湖水碧绿如玉,湖畔风光秀丽。
除了湖泊,新会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如石湾风景区、小南海风景区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新会的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
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一部分,新会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新会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农业、渔业等,尤其以制造业为主导,涉及电子、纺织、制药等多个领域。
新会还是中国著名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陶瓷产品远销海内外,享有盛誉。
新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每年,新会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庙会、艺术节、文化展览等,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和游客。
同时,新会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建有多所中小学校和职业教育机构,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新会的交通也十分便利。
新会位于广州至江门的沿江高速公路上,距离广州、深圳等城市仅几十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此外,新会还有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方便人们的出行。
新会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新会的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交通便利。
相信随着不断的发展,新会将展现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会八景”的变迁与消亡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随着新会历史和地域的变迁,“新会八景”已支离破碎,并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作为曾经的历史人文景观,她始终是我们的记忆和想象……过去新会作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域,“新会八景”家喻户晓、闻名遐迩。
而所谓“新会八景”,其实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景观和名称,但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也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大致分为“明八景”、“清八景”、“民国八景”和“新八景”四个时期。
“明八景”目前找到最早有“新会八景”的文献记载是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的《广州志》:皂幕(鹤山的皂幕山,当年为新会属地)晴岚、黄云樵笛、江南晚渡、熊(能字下三点,音坭)海帆归、圭峰瀑布、紫水渔舟、崖门春浪、象冈秋月。
“清八景”黄云樵笛、紫水渔舟、熊(同上,音坭)海归帆、江门晚渡、崖门春浪、象山秋月、玉台朝烟、圭峰瀑布。
文史专家林福杰认为,“八景”是景观,而非景点,是景点的集群,由于玉台、圭峰为同一地方,不知到了哪个年代,以“古冈独松”一景来取代“玉台朝烟”。
传说在城内的古冈山上有一棵“高数百尺”,童童如盖的巨松。
“民国八景”据说民国二十年曾经评过一次“新会八景”,但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一首“歌谣”,会城很多市民至今还能背诵:“圭峰瀑布影,象山秋月明,沙堤紫水清,崖门好浪景,古冈独松真茂盛,黄云樵笛几高兴。
熊(同上,音坭)子归帆风驶正,江门晚渡好客情。
“新八景”改革开放以后,因新会的代表性景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在1988年4月19日,经新会县人民政府发文批准,评定出新会新八景:圭峰叠翠、叱石松涛、象山秋月、小鸟天堂、公坑雀花、银湖塔影、崖门揽胜、葵湖春晓。
2002年6年新会撤市设区,将杜阮、棠下等镇划出新会后,叱石松涛、公坑雀花两个景观已被排除在新会辖区之内,而有些景观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如象山秋月早已是无月可望。
当年我也曾经呼吁过重评“新会八景”,但现在看来,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即使评了出来,也已经没有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县那么具有影响力,更何况如今的新会已经同江门融为一体呢。
来写下家乡新会的介绍作文
《我的家乡新会》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新会。
新会啊,那可是个特别棒的地方。
那里有好多好玩的好吃的,只要你一去,准会爱上。
就说我记忆深刻的一次经历吧,有一回我去逛新会的一个老街区,那古色古香的街道,真的太有味道了。
两边都是那种有着岁月痕迹的老房子,门口还摆着各种各样的小摊儿。
我就在一个卖小吃的摊前停下了脚步,看着那摊主熟练地制作着一种叫“新会陈皮饼”的小吃,那过程可有意思啦。
他先是把一团面揉啊揉,揉得特别劲道,然后揪出一小团,擀成薄薄的一片,再放上一大勺用新会陈皮特制的馅料,包起来,压成一个圆饼。
接着把它放进油锅里炸,看着那小饼在油锅里滋滋响,慢慢地变得金黄酥脆,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等炸好了,摊主拿出来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哇,那陈皮的香味和饼的酥脆完美结合在一起,简直太好吃了,我一口气就吃了好几个呢!
除了这些美味的小吃,新会还有漂亮的公园和热闹的集市。
在公园里,你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那些花草树木都像是在和你打招呼呢。
集市上那就更热闹了,人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新会,一个充满魅力和温暖的地方。
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想念它,想念那里的一草一木,想念那里的美食和人们。
快来新会感受一下吧,相信你也会爱上它的!。
江门的变化在一位江门居民的qzone里发现的一片关于江门的变迁的文章,作为一个江门人,觉得有必要对这些常识了解一下,于是转载过来和博友们分享一下:1,首先证明的是, 江门市区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江北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江门建市前为新会县属地。
早在元末明初(西元1368-1388年),这裏便形成墟集。
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因商贸而兴盛,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
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江门北街海关,为广东八大关之一。
西方近代工业与文化也随之引入和发展。
1925年,江门定为省辖市。
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
1951年1月江门改为省辖市。
以后又先后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
1983年,江门市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和阳江、阳春7县。
1988年,阳江、阳春分出另设阳江市。
1992年至1994年五县先后撤县设市,由江门市代管。
2002年9月新会撤市设区,并入江门市区。
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素称“五邑”而闻名海内外…新会并入江门市新会区后,目前依然还有人习惯叫新会市..2,西区大道,据说以前系田地,白沙那里呢,以前就是田地和鱼塘.大概一九八几年左右开始改建成现在的西区大道和河西路等等.3,现在的地王广场,九几年的时候,那里是一些三层高,且外表是黄色的住宅楼,后来在前几年拆掉(大概是2000年),拆掉后暂时是停车场,后来就建成现在的地王广场(2007年元旦正式营业)4,华园路,实验小学那里,据说以前是大山,山上还有很多坟墓.约在近1980年时候开始改建.截至1999年12月31日止,能通上实验小学的只有一条路,现在变成两条路,实验小学附近的花园别墅,改建前是田地.在实验小学开始建前,也是一座山.5,现在的花园新村,过去曾经是大山,山上也是有很多坟墓.那时的鹅溪裏的平房也算是山下小村吧,哈哈.. 紫沙路好多旧楼都拆晒噜,鹅溪裏那裏以前还系好多平房,现在建起了几座大楼啦6,江门八中过去的校门是小的,上面写著江门八中四字,而且是铁门…据说过去,江门八中的教学楼估计只有前门那座大楼,在后山的操场还没有建设.现在的校门变成了有像树立碑(高约2层楼)的石板,写著江门市第八中学,且是电动门…..7,东湖广场,以前是东湖公园,有动物园,有很多假山,现在变成东湖广场了,只是留著动物园的大门模样.旁边的中远大厦,以前是车公庙,- -据说东湖广场以前是游泳池.8, 以前礼乐,新民的人大多数没有砖屋住,全是住芧草搭的泥屋,像现在大西北那些贫穷落后地区一样,所以礼乐那边的屋没有什麼上百年历史的青砖屋,只有红砖的小洋房多,而上百年历史的青砖屋只有当时有钱的江门长堤,启明裏,东华裏,江华裏,水南,江会路这边才多9,三角塘,以前是叫”三角塘公园”,有一个池塘和儿童公园那样,现在没有了,变成像广场那样,旁边还有停车场.10, 以前的桃园大厦在现在的常安路蓬江宾馆对面以前好多人去唱K11, 蓬莱大酒店变成京港酒店,现在还倒闭了12,礼乐大桥, 在2004年3月前条桥是转圆圈转上去的,同北街桥一样,现在变成直的,在2004年中旬开始改建,改成直上的,原来礼乐桥附近的废弃厂房,在2004年也逐渐拆掉,现在变成了江门花卉市场.附近还有市场.13,在常安路,以前是有几间冰室,很多人在那里吃雪糕.14,过蓬江大桥到河南那裏,十字路口红绿灯处,往一中新校区(旧校区在现在的景贤学校位置)方向那条路, 我记得以前还是高山.,那时候去麻园那些地方相当麻烦,要从白水带公园那里通过.15, 蓬江大桥底以前有很多燕窝,有无数燕子飞来飞去16, 长堤街的骑楼底以前也全部有很多燕窝,无数燕子,现在一只都无17, 白沙和水南路那一带以前全是田,鱼塘18, 现在,白沙小学附近路(通上新会的),以前不是两道公里,记得有个垃圾池,且路面高度没有比现在很高,大地裏那裏以前是有个叫"天丽发廊",现在是维修电器店铺,以前"天丽发廊"旁边是有座3层的民房,现在已经拆了,民房楼下还种著葫芦,那个垃圾池就在民房的附近19, 据说,紫茶路,胜利路的红绿灯交界(侨都大酒店旁) .以前是T字型路的,不能通往长堤,现在可以了,通往长堤那条路以前是现在的工人文化宫的一部分~20,景腾广场(位於江会路),的大厦约在几年前建成.21, 以前江门去新会(从白沙那裏去),要经过一些崎岖且曲折的小路的现在都不用了,就有大路可以直接去新会和玉湖那里,那些崎岖小路,企业和工厂把它拿来使用了作为企业的用地. 22, 过去的港口二路去白石以前是沙石路,去石冲一次都要成个钟23, 过去, 蓬江大桥旁边是露天茶楼,在楼顶上饮茶24, 有一座叫南天酒店,就在京都大酒店附近,2006年1月已经被炸毁,高13层左右.现在正在扩建道路.25,紫沙路的紫云裏和兴贤裏,中孚裏,仍洲裏,和贻裏全部消失了,变成礼乐桥,和两边的餐厅美食城。
新会的变迁
摘要:新会,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几十万华人的家乡,许多一线明星的出生地,更是我们新会人的根。
不管它怎么改变,仍然是那个新会。
通过了解新会的地方变迁去认识新会近代的人文变化,发展变化。
以新会会城河作为主线,牵出新会繁华的历史,潜移默化的蜕变还有生活区和工业区的改变。
牵出改革开放变迁的30年。
新会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游。
东与中山、南与珠海斗门相邻,北与鹤山、西与开平、西南与台山接壤。
总面积1387平方千米,人口75万(2011年)。
新会区辖1个街道(会城)、10个镇(大泽、司前、沙堆、古井、三江、崖门、双水、罗坑、大鳌、睦洲),区人民政府驻会城街道。
外文名称为Sunwui或Sanwui。
母语为新会话。
新会是中国著名侨乡、南粤历史文化名城、珠江三角洲新兴的工业城市。
设区前面积1642平方公里,人口85万,有港澳侨胞近70万分布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
新会会城在明朝天顺六年挖护城河,开通河道近10公里,供会城水上交通及五显冲、仓边街、骑虎冲等地排水泄洪之用。
这是最初的会城河。
会城河畅通后,河两岸兴建了很多店铺。
会城鼎盛时期,两岸的店铺有四五百间,铺尾都向河边。
其生意比城内街还要兴旺,主要经营食物,如蔬菜批发、鱼栏、水果、柑皮等。
全县第一家动力碾米厂也设于河边。
河北过河南有驿前桥、募前桥(1930年建),还有四五只横水渡。
抗战期间,会城沦陷,城内外十室九空,会城河两岸的批发市场陆续关闭,浐湾路的小码头已没有乘客,会城人口由12万锐减至1.8万。
会城河东接江门河,西连潭江,历史上对会城乃至全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前的会城河,河水清澈,真可谓鱼翔浅底,锦鳞游泳。
为了纪念毛主席游长江,每年的5月7日,新会政府都组织市民群众在会城河举行游泳比赛。
那时候人们的兴致极高,这个活动一直延伸至1974年。
到80年代,新会人民仍于每年的端午时节,在会城河举行龙舟竞赛。
解放后,会城河恢复了青春,曾浚疏河床,重修沟通南北的几座桥。
80年代还将会城河北边临岸一段破烂的长堤建成全长2.4公里,陆地面积1.5公顷的狭长河滨公园。
公园内因地制宜建筑凉亭、石凳,栽种树木及奇花异草,为市民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1984年,县政府,会城镇府为了改变环城河河滨路路面窄,城基地宽,到处成了垃圾场,堆货地,小商小贩乱砌搭寮的乱七八糟状态,美化净化会城河周围环境。
为此筹集资金,经过5年的整治,把河滨路从原来的8米扩宽成26米。
共投入资金877.5万元,拆迁大小商品115间,面积达18340平方米,河滨路变成了“频闻百花香,紫荆映人醉。
葵绿照衣裳,亭阁轩榭美,花荫习风凉,”的花园。
河滨路靓,河滨公园更靓。
此时的会城河成了最旺盛期,河岸码头林立,货船穿梭,经会城河道运输的货物吞吐量达20多万吨。
但是,随着会城河北河南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居住人口密度与工厂厂房面积的增加,会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向河中倾倒,而且日益增多。
同时,自江新围联北街水闸建成后,江门水道漂浮下来的污秽杂物也增多,会城河原有的水运功能逐渐消失,自净能力逐渐减弱,致使会城河不断淤塞,河水变黑发臭,河水发臭期每年近300天。
虽经疏浚治理,但淤塞和污染情况仍未改善,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和市容市貌。
涨潮时,整条会城河浮满了秽物,见了让人恶心得要吐。
群众戏称会城河是“中国第二条龙须沟”,“举世无双的蚊子繁殖场。
”
会城河几十年的淤泥污物无法彻底清除,由于生活和工业污染,致使会城河不断淤塞,不但逐渐失去通航能力,而且河水变黑发臭,昔日可以洗衣物的清澈河水,如今变成臭气熏天的墨黑臭水,不得不让行人捂鼻而过。
几年前为综合治理会城河,政府花了几亿元覆盖会城河。
昔日的臭水河如今变成一条连接南北两区的六车道的冈州大道,并且把冈州大道绿化美花得十分漂亮。
这项巨型民生工程,既可以泄洪,消除臭水的气味,又把会城东西两区连为一体,是新会与境外沟通的大动脉。
使昔日的臭水河终变成一条连接南北两区的六车道道路。
会城河的彻底改观,给会城增添了宏伟的气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新会跨进现代化城市的行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跟随着会城河变迁的还有新会的工业区,本来跟随着会城河的脚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区在会城河渐渐退出属于它的历史舞台后,本来集中于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