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洋务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3
三精考点系列之名卷考点汇系列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精讲考点汇总表【原题再现】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
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
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
"材料说明A. 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B. 近代教育的内容已放弃传统儒家思想C。
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D。
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答案】D洋务运动★★★★○○○○○关于洋务运动的若干认识1.兴起: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成就性质时间代表地位或意义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1862年安庆内军械所生产出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民用工业1881年创办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矿达到分洋利的目的;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3.评价(1)存在许多问题,未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但刺激刺激民族工业的产生;加速小农经济的解体;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 多元史观解读洋务运动史学观点结论革命史观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现代化史观迈出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人才社会史观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近几年关于洋务运动的考查一直是重点和难点,主要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洋务运动的局限等方面命题.一般以史料的形式命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翻译并正确理解其主旨,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A. 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 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C. 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D. 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答案】C【精确解读】由甲的“近代化”可知其是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由“人民的鲜血”、“大卖国贼"可知乙从革命的角度评价;由“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世界各国的一员”可知以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丁从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从而关注社会进步,符合社会史观,故正确答案为B。
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兴起〔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②,可以勤远略③。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材料二〕自定约④以来,八载于兹,中外交涉事务,万分棘手,臣等公同竭力维持,近日大致虽称驯顺,第⑤苟且敷衍目前则可,以为即此可以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则不可。
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⑥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⑦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⑧: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二册【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和《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折》。
曾国藩和恭亲王奕分别是近代洋务派在地方和中央的代表人物。
他们在各自的奏折中都发表了一些议论,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从洋务派这些自强御侮的议论中,可以看出: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批开明官僚、士绅,使他们认识到和约虽签,但根本无法“防范数年、数十年之后”的中国会遇到危机和挑战,因此必须“筹思长久之策”。
洋务运动兴起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正是奕所说的“欲图自强”。
2.“自强”口号的提出,说明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自强的活动。
3.洋务派还提出了诸如学习西方国家语言文字、考察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引进西方新式武备、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具体的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4.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因此,他们视购买新式武器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但也提出了“始而演习,继而试造”的自行生产制造的想法。
第4课洋务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I. 教学目标1.知道洋务运动背景和意义;2.了解洋务运动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掌握洋务运动的成果及其局限性。
II.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一片落后贫弱的境地;2.各国强逼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3.崇尚洋务,振兴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
2.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推进1.第一次发起:魏源等人上书皇帝;2.第二次发起:西方列强强迫康熙来电,洋务派得到机会,由刘铭传主持。
3. 洋务运动成果1.成功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政府的建立创造了历史先河;2.缺点和局限性:–比较盲目地模仿西方;–热衷于购买外国新兵器,而且价格高昂;–处理办法不妥当,产生反感情绪;–洋务派内部分歧。
4. 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1.赵之珩: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魏源:主张学习维新思想,提高民族自尊心;3.吴趼人: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4.刘铭传:福建总督,主持第二次洋务运动;5.李鸿章:曾任北洋海军大臣。
III. 教学方法1.讲解法;2.问答法;3.探究法。
IV.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教师先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有使用科技产品的经历,比如手机、电视、电脑等等,那么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是中国人发明的吗?”2. 呈现知识点教师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并让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洋务运动?它有什么意义?3. 讲解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教师通过PPT呈现洋务运动发展史,并介绍洋务运动的两次发起。
4. 展示洋务派的成果和局限性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解析,向学生展示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局限性。
5. 介绍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知道洋务运动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吗?对他们了解多少?6. 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问题:1.洋务派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有何贡献?2.在洋务运动中,有哪些人物是你心目中的英雄?7. 课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为下一节课预习做铺垫。
人教统编版《洋务运动》课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10课《洋务运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三单元第10课,共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掌握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借鉴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及主要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视频资料、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洋务运动的背景: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4)洋务运动的影响: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并未改变清朝的腐朽统治,最终失败。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员,讨论如何推进洋务运动。
4. 例题讲解: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主要内容:前期自强,创办军事工业;后期求富,创办民用工业影响: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未能改变清朝腐朽统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高三洋务运动必备知识点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一场重大的变革运动,主要旨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强盛。
作为高三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了解洋务运动的基本知识点是必备的。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事件。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动因洋务运动是发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场重要的变革运动,主要背景包括:国家面临来自外国列强的侵略,科技落后和制度僵化。
这种背景催生了中国近代化的强烈需求,进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二、洋务运动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战争。
战争的失败揭示了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同时也加深了清朝政府对外国武器和技术的渴望。
三、洋务派与地方派洋务运动期间,官方派遣的代表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主要负责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地方派则是指各地方政府主导的改革运动,他们着重于发展工商业和军事实力。
四、洋务运动中的科学技术引进洋务运动时期,引进了大量西方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轮船、火炮、火药、军舰、铁路、矿产资源的探矿和冶炼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五、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洋务运动重视教育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洋务学堂的建立。
这些学堂以培养熟悉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对启蒙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失败洋务运动带来了许多现代化的成果,比如实行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引进了一些西方科技和文化。
然而,洋务运动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和矛盾,最终失败了,主要原因有内外压力、制度问题以及官员腐败等。
七、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洋务运动尽管失败了,但是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它的失败也使人们认识到仅仅借用外国科技和文化并不足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更加全面的改革。
八、洋务运动对于现代中国的启示洋务运动虽然历史上留下了失败的一笔,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可忽视。
课文注释:洋务运动以及评价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中一批有见识的官员掀起了一个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厂。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窳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在此期间,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在湖北等办的汉阳铁厂等。
关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它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是,也有人认为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不过,大多数人都同意,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