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2.3周而复始的循环(第1课时)
- 格式:pdf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8
周而复始的循环一、基本说明1.面向学生:高一年级2.课课名称:《周而复始的循环》(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二章第三节)3.教学时间:45分钟4.课时:2二、教学目标1.了解列表的功能及常见操作。
2.了解循环的概念。
通过投资理财教学案例掌握for循环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3.尝试利用for循环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for循环的工作原理及区别;掌握for循环的格式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设计循环变量并引用。
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3min)通过课前预习并设置前置性作业,检查学生学情并了解教学重难点。
课堂题目:【课题引入】(2min)我们从下到大的压岁钱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花掉、给父母、理财(存款、基金、股票……)存款——最基础的理财==》选择存款比较安全、稳定小明有5000元的压岁钱,想要存在银行5年以后再取出。
现有两种存款方式:1.5年存款利率都是3.25%。
2.5年存款利息都不同,分别是1.75%、2%、3%、3%、3.25%选择哪种方式才能使5年后获得本息更高呢?【新知讲授】(5min)假如把自己的压岁钱5000元存入银行,选择1年定期,自动转存的方式。
5年后会有多少收益呢?(假定利率为3.25%)思考:第1年存款=本金*(1+第1年利率)第2年存款=上一年存款*(1+第2年利率)第3年存款=上一年存款*(1+第3年利率)......第n年存结论:本金*(1+利率)存款期限money=50000*(1+0.0325)**5【活动一设计】(5min)教师演示根据流程图,计算利率不变情况下到期存款总额。
【新知讲授】(5min)思考:五年计算五次存款总额都是使用的同一个公式。
如何借助循环结构实现同一操作的多次重复?1.计数循环●循环:计算机程序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步骤,称为循环。
●for功能:重复一定次数的循环。
●for格式2.range()函数range(start, stop[, step])函数:生成[start,stop)数据区间内间隔step的数字列表。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循环”概念的理解,掌握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循环结构在编程中应用的认识。
通过本课时作业,学生应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循环结构编程任务,并能够运用循环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 复习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循环的定义、循环的种类(如for循环、while循环等)。
- 学习循环语句在编程中的应用,掌握其基本语法和用法。
2. 编程实践- 编写一个简单的for循环程序,实现从1数到10的输出。
- 编写一个while循环程序,实现计算1到n(n为正整数)的总和。
- 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设计一个应用循环结构的编程案例,例如模拟钟表指针的转动等。
3. 作业案例分析- 分析一个具体的程序案例,了解其如何利用循环结构进行编写,并指出其中的优缺点。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 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请教老师,掌握循环语句的语法和用法。
2. 编程实践部分- 学生需在计算机上编写并运行程序,确保程序的正确性。
- 程序代码需清晰、规范,符合编程的基本规范。
- 在编写过程中遇到问题,应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如无法解决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 作业案例分析部分- 学生需认真阅读并理解案例内容。
- 分析案例中的循环结构及其作用,指出其优缺点。
- 结合自身理解,尝试提出改进建议或提出其他类似的应用场景。
四、作业评价- 评价标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编程实践能力以及作业完成的规范性、创新性等。
- 评价方式:教师批阅、同学互评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 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及时给出学生的作业反馈及指导建议。
-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通过个别辅导或课堂讲解等方式进行指导。
- 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结: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理论学习、编程实践和案例分析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1. 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使用编程语言(如Python)实现循环结构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主题:循环结构编程实践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先仔细阅读教材中关于循环结构的相关内容,了解循环的基本概念、种类以及在编程中的应用。
2. 编程实践(1)编写一个简单的循环程序,使用指定的编程语言(如Python)实现一个能够输出1到10的数字序列的代码。
(2)设计一个稍微复杂的循环程序,实现一个计算从1累加到100的累加和的功能,并输出结果。
(3)编写一个基于用户输入的循环程序,例如:用户输入一个数字n,程序则输出从1到n的所有偶数。
3. 拓展任务尝试设计一个更具创意的循环结构程序,可以是绘制图形、模拟某种自然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作业要求1. 代码书写规范:要求学生按照编程规范书写代码,包括正确的缩进、注释和变量命名等。
2. 程序逻辑清晰:循环结构的实现应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3. 注重实践:强调实际操作,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
4. 按时提交: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并附上详细的注释和程序运行结果。
5. 创意性:拓展任务需体现出学生的创意性和独特性。
四、作业评价1. 正确性:评价学生代码是否能够实现预期功能,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2. 规范性:评价学生代码的书写规范性,包括缩进、注释、变量命名等。
3. 创新性:评价学生在拓展任务中的创意性和独特性。
4. 实践性:评价学生是否注重实际操作,是否能够通过实践掌握循环结构编程。
五、作业反馈1. 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出详细的点评和建议,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同伴互评,相互学习和交流。
3. 课堂讨论:在下一课时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这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循环语句的编写方法及常见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循环结构展开,具体包括:1. 基础知识练习:- 要求学生回顾并理解循环的基本概念,如“什么是循环”、“循环的作用”等。
-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循环语句结构,如“for循环”、“while 循环”等,并理解其工作原理。
2. 编程实践任务:- 设计一个简单的循环程序,实现从1数到100的输出功能。
- 编写一个程序,模拟“猜数字”游戏,通过循环控制用户猜测次数,并给出提示信息。
3. 拓展应用探索:- 鼓励学生探索循环结构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制作循环播放的音乐播放程序、循环运行的流水灯程序等。
-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例如使用循环结构设计一个成绩统计系统等。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准时提交: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截止时间前提交作业。
2. 规范编写:代码书写应符合编程规范,包括缩进、注释等。
3. 程序功能完整:程序应按照要求实现功能,输出结果应正确无误。
4. 团队合作:拓展应用探索部分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5. 创新性思考: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发挥创意和想象力,尝试更多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正确性:程序是否能够正确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2. 规范性:代码书写是否规范,是否符合编程规范。
3. 创新性:学生是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和尝试。
4. 团队合作:拓展应用探索部分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成果展示。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将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使学生:1. 理解“循环”的基本概念,在信息技术中的运用。
2. 掌握循环语句的书写规则及在编程中的应用。
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自学并掌握循环的基本概念,包括循环的定义、分类及在编程中的作用。
2. 编程实践:学生需编写一段简单的程序代码,实现循环结构。
代码应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循环语句(如for循环和while循环),并能够展示循环的重复执行特性。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循环结构来简化并高效地解决问题。
如“打印数字1到100”、“计算多个数的总和”等场景,思考如何在代码中利用循环提高效率。
4. 创新实践:结合所学的循环结构,尝试编写一个创意性的小程序,例如“编写一个模拟昼夜交替的程序”。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质量,学生需遵循以下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需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确保理解准确。
2. 编程实践部分需使用规范的编程语法,确保代码能够正常运行。
3. 案例分析和创新实践部分需有明确的思路和步骤描述,并附上简要的解释或说明。
4. 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5. 按时提交作业,并附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的掌握程度。
2. 编程实践部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3. 案例分析和创新实践部分的思路清晰程度及实用性。
4. 作业的独立完成情况和提交及时性。
5. 学习心得和反思的深度和真实性。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享优秀的作业案例,提高学生的互相学习和交流能力。
3. 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亮点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 将本次作业作为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拓展。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和基本语法,包括for循环和while循环,能够熟练运用这两种循环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编写一个for循环,要求打印出从1到10的整数序列。
2. 编写一个while循环,要求等待用户输入一个数字,然后打印出从输入的数字开始递增的整数序列,直到达到指定的最大数字。
3. 编写一个程序,要求用户输入一系列的字符串,然后将这些字符串按照字母顺序进行排序并打印出来。
可以使用循环结构来实现字符串的比较和排序。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2. 每个循环结构都需要编写完整的代码,并进行测试,确保代码的正确性。
3. 每个作业都需要写出详细的代码注释,以便他人理解你的代码逻辑。
4. 每个作业都需要保存为.java文件,并上传至指定的作业提交平台。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代码的正确性、注释的详细程度和作业提交的及时性。
2. 老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并纳入课程总评成绩。
3.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帮助,但不得抄袭和违规行为。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老师会在课程平台上发布反馈意见,包括代码的优点、不足和建议。
2. 学生可以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
3. 老师也会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循环结构。
具体来说,针对上述作业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一、作业目标:通过这次作业,学生将能够:1. 熟练掌握for和while循环的基本语法和用法。
2. 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独立思考和编程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编写一个for循环打印从1到10的整数序列。
学生需要写出详细的注释和代码,说明循环变量的初始值、每次递增的值以及循环体的内容。
老师会检查代码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正确打印出序列。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循环”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在编程中运用循环结构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设计与实施:1. 理解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阅读教材及观看教学视频,学生需明确循环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编程中的重要性。
2. 编程实践:学生需选择一种编程语言(如Python或Java),编写简单的循环结构程序。
程序应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循环语句(如for循环、while循环和do-while循环),并确保每种循环能正确执行其功能。
3. 循环结构应用:学生需设计一个实际场景,如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绘制简单的图形等,并运用循环结构实现该场景的自动化处理。
4. 编写注释与文档:学生需为所编写的程序添加必要的注释,解释程序的功能、循环的逻辑以及关键代码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需撰写一份简短的文档,总结循环结构的应用及学习心得。
三、作业要求1. 准时完成: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
2. 独立完成:作业应为学生独立思考与完成的成果,禁止抄袭与代做。
3. 代码规范:学生编写的代码应符合所选编程语言的规范,变量命名、缩进等应保持一致。
4. 注释详尽:程序中的关键部分和难以理解的代码段应添加详细注释。
5. 文档清晰:总结文档应包含对循环结构应用的详细描述及个人学习心得,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准确性:程序是否能正确执行预期功能,循环结构是否使用得当。
2. 创新性:学生在应用循环结构时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3. 规范性:代码是否符合编程规范,注释与文档是否详尽清晰。
4. 独立性:作业是否为学生独立完成,无抄袭现象。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反馈将包括程序运行结果、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以及对学生表现的总评。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循环”概念的理解,掌握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和用法,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循环结构在编程中应用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循环结构的相关内容,理解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循环语句的语法结构及使用方法。
2. 编程实践(1)编写一个简单的循环程序,实现从1累加到10的求和功能。
(2)设计一个循环程序,模拟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性活动,如打印九九乘法表。
(3)利用循环语句编写一个程序,实现用户输入一个数字后,该数字及之后的数字依次输出。
3. 拓展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编写一个能够自动生成指定数量随机数的程序,并统计其中正负数的比例。
三、作业要求1. 编程环境学生需使用学校提供的编程软件或个人计算机上的编程软件进行编程实践。
2. 代码规范代码应遵循基本的编程规范,如缩进、注释等,保证代码的可读性。
3. 提交要求(1)将编写完成的程序代码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
(2)附上编程过程中的问题记录和解决方案。
(3)鼓励加入自己的创意和创新点。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内容包括:(1)理论知识掌握程度;(2)编程实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代码的规范性和可读性;(4)拓展应用中的创新性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批改完成后,针对每位学生的作业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附加说明(1)作业提交截止日期:请在课程安排的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
(2)帮助与支持:如遇编程问题或软件使用困难,可向老师或信息技术课代表求助。
(3)鼓励自主学习:除了完成基本作业外,还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更多关于循环结构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作业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编程方法,能够理解循环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循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分类和作用,并掌握基本的循环语句(如for、while等)及其应用场景。
2. 编程实践:结合教材和网上资源,学生需自主选择一个实际生活场景或模拟问题,利用所学循环知识,编写程序解决该问题。
例如,编写一个程序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前n项,或模拟一个计时器程序等。
3. 代码调试与优化:学生需对所编写的程序进行调试,确保其能够正确运行并得到预期结果。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优化代码,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和可读性。
4. 作业报告撰写:学生需撰写一份简短的作业报告,包括对循环结构的理解、程序的设计思路、代码实现过程以及运行结果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编程实践部分需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可读性,同时注意代码的优化和效率。
3. 作业报告中需详细描述程序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循环语句的选择、程序的逻辑结构等。
4. 作业提交前需进行自查和互查,确保作业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编程实践成果以及作业报告的撰写质量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程序的正确性、代码的优化程度以及报告的详细程度等。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断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进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
《周而复始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语句的运用,能够在实际编程中应用循环语句来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独立完成作业,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编写一个程序,要求用户输入三个数字,程序将这三个数字放入一个数组中,然后使用循环语句将这三个数字从小到大排序。
2. 编写一个程序,要求用户输入一系列数字,程序将统计这些数字中1的个数、0的个数以及非零数字的个数。
3. 编写一个程序,要求用户输入一系列字符串,程序将统计其中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个数。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2. 作业中应包含完整的代码和注释,代码简洁易懂。
3. 提交作业时,学生需提供完整的源代码文件,文件名以学号命名,并以.py为后缀。
4. 作业应在课堂结束前提交,由教师检查并评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质量、代码规范性、编程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之一。
3.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将在课堂上提供答疑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编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学生可随时向教师咨询和反馈作业中的问题,教师将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
3. 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将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循环结构语句的运用,提高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学生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运用,掌握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基本用法,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循环程序。
二、作业内容1. 编程实现:根据给定的题目,使用for循环或while循环编写程序,实现对一组数据的循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