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社会发展-第十讲
- 格式:pdf
- 大小:14.00 MB
- 文档页数:100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步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
2.依恋:广义:依恋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狭义:依恋是婴幼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感情连接,它发生在婴幼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并有密切关系的照顾者之间。
在大多数情况下,依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3.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二、填空题1.民主型的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学前儿童个性的良好发展。
2.亲子关系的类型是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3.广义的亲子关系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4.交往中的问题儿童有被忽视儿童和被拒绝型儿童两种。
5.亲社会行为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6.移情是指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
7.亲社会行为的倾向在儿童出生后一年后可以看到。
8.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父母的惩罚、大众传播媒介、经验的积累和强化和挫折等。
三、选择题1.母亲在场与不在场对儿童影响不大,属于 C类型儿童。
A.反抗型B.安全型C.回避型D.放任型2. 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A.反抗型B.安全型C.回避型D.放任型3. A,称为移情。
A.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B.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C.与同伴协同完成某一活动D.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先满足对方4.儿童依恋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C。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B.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C.特殊情感连接阶段D.普遍情感连接阶段5. C是学前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A.亲子关系的发展B.强化C.亲社会行为的发展D.社交技能的发展6.下面不属于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 C。
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7. A,学前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A.3岁左右B.4岁左右C.5岁左右D.4.5岁左右四、判断题1.学前儿童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10、11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历程【自主探究】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1、请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的主要史实。
2、对洋务运动作简要评价,并思考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关系。
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艰难发展历程。
1、请列举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背景和主要代表企业名称。
2、自民族工业产生后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共经历了哪三次发展热潮?请说出每次热潮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3、请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步履艰难、发展缓慢的原因。
4、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掠夺和破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危害?5、在民国时期,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分别是如何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的?讲授学案【合作探究】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
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请问材料二中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
“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
……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
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给永利碱厂的工作制造困难(注:例如,制碱一担,需粗盐两担。
盐价本贱,粗盐每担不过两角。
但政府抽的盐税为制盐成本的几十倍。
……永利请求北洋政府准许制碱工业用盐免税。
卜内门公司企图通过盐务稽核所阻挠免税的实现,但未能得逞),并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价猛跌,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
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学设计【教学立意】法律与教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外各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同时使用的两个基本手段。
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约束社会的规则。
教化是国家提倡的政教风化,是法律之外的重要补充。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课有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两条线索,都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所起的重大作用。
本课在设计时注重强调习总书记所说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教材分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是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的一课。
本课有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两条线索。
分别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了解一些相关史实,但对这部分知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具有理论性、系统性。
本课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其理解法律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坚实保障。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及相关成就。
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与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认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及作用难点:理解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时代性【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活动:通过《民法典颁布》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法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中国的法治建设发展史上是一座丰碑。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本节结构二、重点阐释1、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2、两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比较3、工业革命的影响4、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4)经济理论转型: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想。
(5)生产组织形式转型: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成为生产组织形式。
(6)社会形态转型:经济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三、一日一练1、(2021·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材料一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材料二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
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材料科学的演变材料科学的进步左右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事关一个产业的兴衰。
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还只是一个材料大国,离材料强国还有较大差距。
新材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材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我国在世界材料领域占据怎样的位置?今后当重点培育哪些新材料?我国如何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加快转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
人类和材料的关系不仅广泛密切,而且非常重要。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
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代,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文明和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1.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材料学科的发展始终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25000年前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各种用途的锋利石片,到10000年前人类第一次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没有的新材料(陶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继陶器时代之后,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战争等方面的原因,青铜的冶炼技术被发明并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
后来罗马人发明了水泥,腓尼基人发明了玻璃,这些传统材料至今仍然为现代社会大量使用。
当然,这些材料本身总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在高新技术的推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其性能不断提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是由于钢铁材料的大规模发展,人们能够制造出无数的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给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使钢铁工业迅速增长。
钢铁材料的大量使用,对其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金属材料学科(即金相学)的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能源(石油)的开发和应用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汽车、飞机与其他工业。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围绕主题抓住主线(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c(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学生用书P35]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2)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3)开启新征程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②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坚持新发展理念(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全面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重要性具体措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