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治疗方法——中医中药治疗静脉炎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血栓性静脉炎偏方-股肿汤药物组成当归12g 泽泻12g 丹参15g 白茅根15g 牛膝15g 血竭5g 川芎l0g 黄柏l0g 苍术10g 丹皮l0g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
加减变化:病程后期加生黄芪、党参、茯苓、三棱、莪术、泽兰、地龙,去黄柏、苍术、木通;神疲少气懒言,舌苔薄白,脉沉缓者,加桑寄生、菟丝子、续断;肢体麻木怯冷者,加干姜、附子、桂枝、全蝎、蜈蚣。
还可配合①外涂酊剂:红花、赤芍、乳香、没药、忍冬藤、丹参等份,加入15%酒精溶液浸泡后涂擦患肢,每日涂2次。
②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2周为一个观察疗程。
③燥湿止痒洗方:用于患肢出现营养障碍或发生瘀滞性皮炎或继发感染,药用苦参、白鲜皮、马齿苋各30g,黄柏、苍术、乌梢蛇各15g,徐长卿、土槿皮各12g,红花10g,水煎熏洗患肢,每日2~3次。
适应病证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
病案举隅章某,男,50岁。
因高处坠落致右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耻骨联合分离1小时人院。
即行急诊清创内固定,同时作左股骨踝上骨牵行术。
2周后拔除牵行钢针,翌日出现左小腿及膝上方肿胀,皮温增高,逐渐加重并向上蔓延,伴发热。
体检时左腹股沟处触及条索状物并有压痛,考虑为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予静脉造影后证实。
先予20%甘露醇250 ml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2次,治疗1周后肿痛未见减退。
诊见舌苔黄腻,脉濡数。
改用上述中药内服、外洗,并以丹参注射液静滴,2天后肿胀开始减退,至第10天肿胀基本退尽,皮温趋正常,无压痛。
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血栓消失。
评按血栓性深静脉炎中医谓之“股肿”,系因久卧、外伤、手术等因致气血不畅,脉络痹阻,水津四溢,聚而为湿;流注下肢,蕴而化热,早期宜清热化湿、散瘀通络。
方中当归、月参、血竭、川芎活血祛瘀止痛;黄柏、苍术、白茅根、泽泻清热利湿解毒;丹皮凉血活血;牛膝通达气血,引药下行。
若瘀滞日久,久病必虚,故病程后期加用益气通阳之品以扶正祛邪,增强活血利水之力。
一、中医病因病机1. 气血瘀滞:由于久坐、久站、外伤、手术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瘀滞,脉络受阻,发为静脉炎。
2. 湿热内蕴: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湿热下注,脉络受阻,发为静脉炎。
3. 热毒蕴结:感染、外伤等导致热毒蕴结,热毒侵袭脉络,脉络受阻,发为静脉炎。
二、中药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疏通脉络。
(2)清热解毒:清除热毒,减轻炎症。
(3)利湿消肿:利湿消肿,缓解疼痛。
2. 方剂组成(1)活血化瘀方组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丹参、牛膝、三棱、莪术。
功效:活血化瘀,疏通脉络。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清热解毒方组成: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利湿消肿方组成:茯苓、泽泻、车前子、猪苓、薏苡仁、牛蒡子、冬瓜皮、甘草。
功效:利湿消肿,缓解疼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 方剂加减(1)气血瘀滞型:可加用黄芪、党参等益气活血之品;疼痛明显者,可加用延胡索、川楝子等止痛药。
(2)湿热内蕴型:可加用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大便干结者,可加用大黄、芒硝等通便药。
(3)热毒蕴结型:可加用黄柏、苦参等清热解毒之品;伴有发热者,可加用石膏、知母等清热凉血药。
4.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3)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助于排便,减轻肠道负担。
5. 生活方式调整(1)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三、注意事项1. 中药治疗期间,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2. 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遵医嘱,按疗程服药,不可随意加减药物。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在中医里面哪种方法治疗静脉炎效果是比较好的呢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西医治疗通过服用华法林等药物,试图达到溶解血栓,疏通血管等功效,但事实证明,服用华法林效果并不好,而且长期服用还会产生很多副作用。
中医治疗通过口服纯中药制剂,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并且能够清除血栓,畅通血流,对治疗静脉炎有良好的疗效。
二、热敷治疗很多患者认为静脉炎是由寒凝所致,于是采用热敷治疗,但热敷治疗效果甚微,并且不能从根本上治愈静脉炎。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过切除病变血管,建立侧支血液循环来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问题,而且手术后极易复发。
中医治疗静脉炎有哪些方法
静脉炎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常因过度劳累、经常站立等而引起病情发作,走路时疼痛症状会明显加重,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明显减轻,如果能及时进行治疗的话预后情况比较理想,下面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静脉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下。
(1)血栓性浅静脉炎:
脉络瘀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
方以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共用可达瘀血去脉络通、疼痛止之效。
发生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发生于上肢者可加桑枝;肿胀者加滑石、桂枝通阳利水;红肿者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浮肿晨轻暮重者加升麻、黄芪升阳利水。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脉络湿瘀: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方药:活血通脉饮加减。
药用丹参、赤芍、当归、川芎、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
方以丹参、赤芍、当归、川芎活血化瘀;金银花、土茯苓、赤小豆、生苡仁清热利湿通络。
痛甚者加炮甲珠、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素体阳虚,畏寒肢冷者,去银花,加桂枝、细辛、附子温阳;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益气健脾。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静脉炎的几种方法,首先是需要了解静脉炎的具体病因,才能对症选择中医方子,另外在治疗的时候还建议大家的是,可以多吃一些能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比如说是生姜等,少食用一些寒性食物,以免使得病情症状出现加重现象发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静脉炎怎么治疗有效
导语:静脉炎的全称是血栓性静脉炎,主要表现在患者皮肤周围呈现充血性红斑。
治疗静脉炎的方法有很多,至于静脉炎怎么治疗效果更好,主要是西医治
静脉炎的全称是血栓性静脉炎,主要表现在患者皮肤周围呈现充血性红斑。
治疗静脉炎的方法有很多,至于静脉炎怎么治疗效果更好,主要是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两种,也可以做静脉血栓摘除术。
1.溶栓疗法:
在起病6-9小时内应用可直接溶解血栓。
常用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注射。
因该疗法有导致出血的危险,一般只用于喀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或并发肺栓塞时。
2.静脉血栓摘除术
可考虑作静脉血栓摘除术、采用Fogarty导管和吸引器取除血栓,方法简单、安全而有效,适应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取栓效果较好,但应注意术后的抗凝治疗。
据Lord报导手术死亡率1.3-2.5%。
脓毒病性静脉炎的治疗除使用抗生素外,有时还需切除受累的静脉。
3.下腔静脉滤网成形术或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
目的是预防肺栓塞,目前仅被推荐于下肢深静脉近端血栓、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得当仍有肺栓塞发生、小型肺栓塞反复发作以及肺动脉栓塞摘除术后的患者。
预防肺栓塞的成功率可达97%。
4.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等
5.中医中药治疗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代研究表明化瘀丹系列药物中雪莲花藏红花丹皮蜈蚣土元等具有溶拴、抗宁、抗血小板凝集、降纤、降低血液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静脉炎的分析: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
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
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
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临床表现:
浅静脉炎: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
深部静脉炎患静脉炎
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治病原因:
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直接损伤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淤滞等,而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病理变化:
其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造成静脉炎的危险因子包括
1.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静脉炎小腿血管
2 、操作技术不良3.、不适当的穿刺部位4.导管针留置的时间太长5.固定方法不当6.输液的浓度的酸、硷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
7.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壁脆弱,发炎。
8.,渗透压9,输液快慢静脉炎检查化验
深静脉血栓形成各种诊断诊断复发一般较差不困难继续,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技术方法:静脉压测定
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超声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好转见到结论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经验,并观察得呼静脉炎
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领导反应是否存在,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个月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服务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放射性核素健康检查
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儿童诊断,与超声波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端深静脉血栓诊断已经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IPG和PRG
即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带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水平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
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深静脉造影
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开始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咨询。
浅静脉血栓形成大德诊断较容易,局部出院症状体征较明显。
静脉炎的治疗:
周围血管病,在祖国医学当中早有记载,《医宗金鉴》、《外科正宗》均有详尽记载。
诸如:脱疽、坏疽、脉管病等。
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阴寒客于脉络,寒凝血瘀,血瘀血滞,瘀久化热,热毒壅滞,血败化腐。
石家庄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根据这一原则立法为:益气行血,搜风祛寒,活血通络,散结止痛,清热解毒。
石家庄同宝周围血管病研究所院长吴同保副主任医师,在整套疗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以加减治疗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静脉炎等肢体血管病取得了神奇的效果。
组方:
蜈蚣、地龙、全蝎——通脉止痛,解毒散结。
乌梢蛇、制川乌——搜风通络,散寒止痛。
人参、黄花——益气扶正驱邪,行血通络。
水蛭、土元、三棱、莪术、穿山甲——活血破血,去瘀生新。
地丁、金银花、生目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应用中草药熏洗治疗肢体血管病的特效疗法:
应用中草药熏洗治疗肢体血管病,可以温阳化瘀,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能使肢体发热,疼痛减轻,肿胀消退,皮肤颜色改变活恢复,并有清洁伤面,局部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吴主任根据临床应用,总结出不同类型及不同阶段之熏洗方剂。
虚寒性症状多见患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
同时伴有疲乏感,局部胀紧压迫感,间
歇性跛行,治宜温阳通络,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生川乌、生草乌、独活、桂枝、防风、透骨草、艾叶、川椒、细辛、红花等适量。
水煎熏洗患肢。
有溃疡者不得使用。
湿热型表现为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
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
下肢常出现条索状肿块活结节,红肿热痛,患肢多有浮肿。
治宜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伸筋草、黄柏、茜草、当归、苏木、木别子、红花、土茯苓等适量洗浴患肢。
淤滞型表现为患肢怕冷,触之冰凉,疼痛呈持续性,皮色紫红、暗红或青紫色,肢端皮肤有瘀点、瘀斑。
治宜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止痛。
处方威灵仙、生草乌、秦艽、木别子、桃仁、苏木、赤芍、归尾、姜黄、元胡、丝瓜络、丹参等适量,水兰熏洗患肢。
热毒型表现为患肢指趾剧痛,昼轻夜重,肢体局部红肿,喜凉怕热,体温高,大便干等。
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菊花、连翘、大黄、黄柏、玄参、茜草、丹皮、当归、白芷等适量,水煎洗浴患肢。
上述各种类型的第三期,均有出现肢、趾端溃疡,坏死的可能,溃疡浓性分泌物较少或慢性溃疡,伤口经久不愈合者,宜用金银花、当归、黄芪、白芨、白蔹、苦参、黄柏、乳香、没药、石决明、赤芍、连翘、大黄、甘草等适量。
以消毒排脓,去腐生肌,收敛伤口。
根据不同类型选用的“全蝎膏”具有强止痛的效果、“回阳膏”外敷后冰凉的肢体30分钟即可恢复正常温度;“海沸散”、“龙血竭胶囊”均有快速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红灵酒”、“七叶皂苷凝胶”均有消肿散结,清热利湿,能在短时间内使静脉炎造成的肢体水肿、硬块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