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21: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民间红白喜事禁忌、民间丧葬禁忌民间红白喜事禁忌(1)忌同姓结婚。
(2)忌属相不合婚配.俗有"白马怕青牛龙虎两相斗;鸡猴不到头;狗赶倒坡羊;玉兔不配龙黑猪反猴,鸡狗不斗”等.(3)忌与孕于败月和生于败月的人成婚。
败月:即属相的忌月,尤忌孕于败月者,称"血里败".俗称"正蛇二鼠三羊头,四兔五猴六狗头,七猪八马九牛头,十月鸡架上愁,十一月虎满山游,十二月龙不抬头”。
(4)忌女大于男,称“宁要男大十,不要女大一"。
(5)忌服孝期间结婚.(6)新娘出嫁忌双脚挨±・(7)新娘下车、马、轿时,忌与新娘属相相克的人在场。
一般规律是:"申子辰年鸡蛇牛,乙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猴羊,亥卯未年龙鼠兔。
"(8)忌娶亲的车轿来回走两条路.(9)忌未婚女、婚后无子女及孕妇接亲。
(IO)新房忌寡妇、孕妇、服丧者进入。
(11)新娘首次回娘家,即"回门"时,忌来回走两条路.(12)已婚女忌在娘家过年、生产。
民间丧葬禁忌古人强调事死如事生,对丧事是非常重视的,古有临丧不笑、望枢不歌、适墓不登垄之.邻居有丧事时,舂米时口里不能发出用力的声音,村子里有丧事时,不能在村内巷子里唱歌,还有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忌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等禁忌.死者的装殓也有各种禁忌,比如口里不能空着,古代有含玉习俗,后代有含饭团的习俗.有的地方忌给死者穿黑色衣服,说会变翊,有的忌穿皮衣,说会变成兽。
死者着棺,脚忌悬空,要踏在棺板上,头却忌顶着棺板,要隔以衣物,入殓时,亲属哀哭的眼泪忌讳滴在尸体上。
出殡忌双日,有的地方忌讳正午出殡.送葬忌讳回头看,忌讳从原路回来.参加葬礼和送葬的人忌讳穿黑白两种颜色以外的衣服.行人忌讳碰上出殡的队伍.亲属服丧的时间,古代有严格礼制,时间长短依亲疏而定.儿子为父亲一般要服丧三年,古代老师当父,所以孔子的学生为孔子也服丧三年.孝子孝女服丧期间的禁忌是很多的,比如忌嫁娶、庆典、重大工程等,这些禁忌遵守的时间当然各地不一样.。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生老病死是我们的人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人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
费县传统白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 ..........。
⼭西丧事礼仪⼤全,备⽤收藏啦(⼆)号丧⽼⼈断⽓后,穿好寿⾐,烧了炕沿纸后,孝⼦放声呼叫“爹(妈)呀,爹(妈)呀!”有唤灵魂使回阳之意。
还阳⽆望,则放声⼤哭,叫做“号丧”。
(三)放“⼝含钱”⽼⼈断⽓后,⼝中放⼊⼀铜钱或戒指、⽟环等物,谓之“⼝含钱”,不使空⼝,以防伤⼈,还有⼀种说法,若⽆“⼝含钱”,死者下辈再转⽣时,会变成哑巴。
(四)停⼫给死者梳洗净⾝,穿好寿⾐后,移置正室(取“寿终正寝”之意:),停放在临时搭的门⾓板上或门板上叫“停⼫”。
停⼫以⽩纸(七星纸)遮⾯,叫“⼀⾯纸”,说明⼈已归阴间,不应再见天⽇。
否则死者会暗中数屋上⽅的椽⼦,对家⼈是很不吉利的。
其实以纸苫⾯,是因为有些⼈死后,⾯⽬狰狞可怕,以防家中特别是幼⼉害怕。
(五)收殃斩殃停⼫后在⼫体周撒⼀圈麦麸,再将麦麸收⼊⼀陶或瓷⽡罐中盖严,意在防⽌出“殃”(传说死⼫会突然爬起⾏动,向前直⾏,撞⼈⼈死,碰树树枯),俗叫做“收殃“这是河东徐沟地区风俗。
河西清源地区不怕出殃,据说北宋初晋王郑恩经新堡村时,适逢死⼫“出殃”,乃举⼑斩之,叫做斩殃,故河西清源地区不怕出殃。
(六)⼊殓停⼫后,棺材若备好,即可将⼫装⼊其中,叫做⼊殓棺⽊内⽤黄纸裱过,再铺上⼀层杆草(⾕草:),放上⼥⼉或侄⼥、外甥⼥等备好的褥⼦,死者⼊棺后,再盖上绿绸布,河东地区俗称“铺红盖绿”,河西清源地区谓之”铺⾦盖银”。
⼊殓时,死者的长媳要在棺⽊旁哭诉“铺上⾦,盖上银,叫你的后辈⼉孙⼤翻⾝”。
⼈殓有以下习俗:1.⼈死后,成殓死者的棺材,柏⽊最好,松⽊次之,即使⽆钱⼈家⽤杨柳⽊做棺材,也需做柏⽊棺头。
但富贵⼈家制柏⽊棺时,要掺⼀些杉⽊,据说是全⽤柏⽊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
2.停灵或⼊险后,死者的脚要朝向门⼀边,以利死者顺顺当当⾛出门去见阎王,少受⼗殿阎王的惩罚。
3.⼊殓时,禁忌说话,否则会把活⼈的⾳装进棺材。
4.⼊殓前后,停棺在堂,直⾄出殡前这⼀段时间⾥,忌猫接近⼫体,更忌讳猫跳过⼫体,否则⼫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或其他东西不放,叫“诈⼫”,实际上也含有怕猫啃吃死者遭致毁容。
殡葬丧礼知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有璀璨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相应也就产生了殡葬文化。
殡葬是人类的自然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一种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明传统的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殡葬文化更是根深蒂固,在葬礼上注重礼节是对逝者的尊重,更会给家属带去慰藉。
参加葬礼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礼仪方面的细节,小到服饰装扮,大到言行举止,风俗习惯,都是需要来宾需要注意的礼仪。
那么在葬礼中,需要注意遵守哪些礼仪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O服装男女均应穿黑色或蓝色等深色的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衬衣或暗色调的衬衣,女士不应涂口红,不可戴亮色调的围巾。
2饰品尽量不要佩戴饰品,如需佩戴可考虑素色的饰品或尽量不要外漏,千万不要外漏佩戴黄金,这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
3慰问语句关怀和安慰对于死者亲属是很必要的,一些过当的举动如嚎啕大哭应尽量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语句,一般可以这样说:"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令我很悲伤,请节哀"或"这次的事情太突然了,请保重好身体4措辞及举动措辞及举动在葬礼上一定要注意用语,不要出现"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葬礼时应肃穆,举止轻缓稳重,任何高谈阔论f口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带着儿童的,不要让孩子嬉笑打闹,说话声音尽量压低,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示出诚意;在追悼会或葬礼过程中,手机应调至振动。
吊唁的礼物选择1.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交往礼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你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记得,这个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
2.挽嶂、挽轴、挽额也称礼嶂,题词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为多,多是直写,横写的称“挽额"3.祭奠礼品如赠送香烛纸钱、鞭炮、"三牲"、果品之类的祭祀用品,并随祭品附送礼单帖。
殡葬服务礼仪殡葬服务礼仪要求在仪式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逝者的遗容进行整理和装扮,确保仪容仪表的整齐和庄重。
同时,要为家属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使他们能够平静面对这一过程。
在仪式进行过程中,要注意遵守一些基本的礼仪行为。
首先,我们要保持肃静,不要大声喧哗或嘈杂。
在场的人应当尽量保持庄重的态度,不要随意交谈或走动。
在祭奠逝者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和顺序,让每个人有足够的时间表达哀思和敬意。
在丧礼中,亲友要遵循一定的次序进入殡仪馆或灵堂,不要拥挤和闹腾。
在前往火化场所时,要按照规定的车辆顺序,保持队伍整齐,不要超车或插队。
同时,在火化过程中,要根据指引有序进行,不要随意触碰或破坏火化设施。
在殡葬仪式结束后,我们要做好后续的服务工作。
这包括及时整理和清理仪式现场,保持整洁。
同时,要提供相应的慰问和支持给家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送别逝者时,要表达真挚的哀思和祝福,不要过分夸张或虚伪。
除了基本的礼仪行为,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在殡仪馆或灵堂中,要避免触碰或挪动逝者的遗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或冲突。
同时,在丧礼期间,要避免一些不适当的行为,比如吃零食、打闹或过于悲伤的表现。
在殡葬服务中,对于不同宗教或地域的习俗要有所了解,尊重并遵守当地的风俗和习惯。
比如,在一些宗教仪式中,有特定的祭祀和祷告方式,我们要尊重并遵循这些规定。
殡葬服务礼仪也强调对于家属的关怀和照顾。
在处理遗体时,要尽量减少痛苦和伤害,保持尊重和体贴。
在交流中,要用温和的语言和态度,不要伤害家属的感情。
同时,要为家属提供一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丧亲之痛。
殡葬服务礼仪是一项需要严格遵守的规范,它不仅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也关乎家属的情感和体验。
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殡葬服务的使命,给予逝者和家属最大的关怀和安慰。
丧事礼仪注意什么_丧事礼仪与禁忌丧事礼仪注意什么_丧事礼仪与禁忌虽然生老病死,是我们自然生命的常态。
但我们还是需要懂一些关于丧事的礼仪和禁忌。
以下是爱汇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丧事礼仪注意什么,供大家阅读!丧事礼仪与禁忌(一)死亡和殡葬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
生生死死是人类社会新陈代谢、一代代衍生发展的自然规律。
人类每天在迎接新生命诞生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另一些生命消失的悲哀。
如果说一个人的生是偶然的话,那么,死却是一种必然。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死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虽然促成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自然死亡:因生理的衰老而发生的生理死亡。
病理死亡:因各种疾病不治造成的死亡。
意外死亡:因受机械、化学、交通事故、天灾、战争等外来因素的伤害造成的死亡。
推定死亡:因公民长期失踪并超过法定期限,由法院依法确定的死亡。
死亡过程虽然在理论上可分为临床死亡和生物学死亡两个阶段,但最终都是以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停止并陷于不能恢复的状态才谓之死亡。
人一旦不幸死亡,活着的人就应对死者履行"殡"和"葬"的义务。
殡和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所谓"殡"是指悼念逝者的礼仪活动;所谓"葬"则是指人们对遗体或骨灰所采取的掩埋方式。
殡和葬共同完成了丧事活动的整个过程。
因此,殡葬是生者对于逝者的一种悼念方式和处理程序。
(二)殡葬的一般程序丧家操办丧事会涉及到一些比较程式化的具体事项,也就是说,要办好丧事并非容易。
不少家庭由于事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一旦事情发生了,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结果使伤心事留下了遗憾。
丧事礼仪知识-火葬(一)送葬开完追悼会,遗体将由亲属护送去火葬场。
过去送葬时,丧家要哭着追出很远的路程意在挽留他。
现在城市里已看不见这种送葬场面,但仍有亲属护送灵柩到火葬场,送最后一程。
由于火化场和殡仪馆是分开的,路程又较远,比如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和宝兴殡仪馆开完追悼会后是将遗体送往益善殡仪馆进行火化,因此,丧家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跟车或委托送葬。
丧事礼节习俗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
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
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
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
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
农村丧事礼仪礼节丧事礼义礼节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两种礼,怎么行?还有过海,郭子仪带子上朝。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地方风俗,今天因参加一亲戚的葬礼,发现很多同龄人都不知道跪拜礼仪。
有感而发,向大家分享我知道的,探讨我所不知道的。
白事也就是农村所说的死人所办的丧事。
具体规矩太过繁杂,这里就不说了,现在主要说一下我所知道的所有关于白事所行礼的礼节及注意。
注意1:在行礼时都需要上奠,就是在供桌前行礼,先行一揖礼,跪下,转接上奠所转物品。
第一个为香:意为香火传递,禁断香。
第二个为箸,意为衣食传承。
第三个为三杯酒,意为长久,第三杯酒一定要洒与供桌前,祭天。
之后对着灵牌叩一头,起身再行一揖礼。
注意2:行跪礼的最后一个头叩过之后并不能起身,要伏地大哭,自有旁边人拉起,串灵,破孝,礼毕,谢礼。
串灵,就是由灵棚左边进屋绕棺逆时针一圈,由右边出,出后着孝衣后再一揖,礼毕,主家谢礼。
注意3:农村遵循死者为大的思想,是以平辈大多也行跪礼。
注意4:行跪礼一般都先行揖礼后方跪,起身都要再一揖礼,行礼用的芦席称为奠席,除上奠外,其他行礼都在其上农村白事礼节如下:(缺少可以提出,以后补充)三鞠躬:发生在关系不太好或者平辈份的人之间。
一礼四叩:属于实在不会行礼者可选择,跪拜乃对死者的尊重表现。
具体:行一礼,叩四个头,哭,串灵,破孝(孝带、孝帽)之后起身再行一礼。
三跪九叩:也属于最简单的礼节之一,关系一般或不会行礼者可选。
具体:行一礼,叩四个头,起身,再行一礼,上奠。
转完物品完成上奠,回归下面原位,再行一礼,再叩四个头,伏地哭,旁人拉起,串灵,破孝,礼毕,谢礼。
三奠九叩:礼意同三跪九叩,一般亲朋。
具体:要上三次奠,叩首九次(原地一礼,直接上奠,回后叩一,再上奠,回后叩二,再上奠,回后叩三,哭,起,串灵,破孝,谢礼) 勤九拜:礼义一般,一般多用于姑父,姨夫,亲朋具体:一礼,上奠,下,一礼,两叩,一礼三上奠,回后一礼叩俩头,哭,起,串灵,破孝,谢礼懒九拜:礼义同勤九百,姑父姨夫多选具体:一礼,三叩,一礼,上奠,叩首三次(上奠叩仨头),下,一礼,三叩,哭,起,串灵,破孝,谢礼十三太保:一般礼节,亲人,非至亲选择此礼较多。
移风易俗办丧事中国人向来重视生命,所以一般人都把死和生看得同样重要。
旧时,有钱的丧家办丧事,为竭力表现“哀荣”,是十分讲究排场的。
在一般人眼里,某家的丧事办得热闹不热闹,就是够不够哀荣的标准;出殡的行列越长,乐队越多,就越显得哀荣。
于是,有些丧家雇了乐队、铜锣铙钹队,甚至雇人做“代孝子”,跟在花车或灵车后面..。
其实,哀荣这句话是不通的,倒是“生荣死哀”的说法较切近人情。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旧俗已几乎绝迹。
遗体的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渐成风气,事实上,不论对生者或死者来说,火葬是最清洁、神圣、省事而又省钱的方式。
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作解剖研究之用,是近几年观念上可喜的进步。
有的死者甚至预留遗嘱或遗言,将眼角膜或肾脏捐给需要移植的病人。
无论如何,生命是庄严神圣的,它的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临到最后一刻还能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真正的光荣!办丧事的经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友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时,最主要的是应力持镇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固然悲伤是情理中的事,但在悲伤之中,如能保持一分冷静,必定有助于即将进行的丧礼。
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通常可能发生的事例而言,不外下列三种:一、意外事件突然发生:如心脏病突发,脑血管栓塞急救无效,遭遇车祸,飞机失事或自杀等。
二、久病难治,医师束手无策,已嘱办理后事。
三、原非重病,在医治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其他原因,导致严重并发症,急救无效。
上述情况的第二种,因为大家心理上甚至于实质上已有准备,一旦不幸到来,就可按步就班办事,至于第一、三两种,因系突然发生,可能令人有措手不及之感,当时直系亲属固然是悲痛莫名,即一般亲友也众说纷纭,乱成一团,如果此时没有一个人冷静地出面来拿定主张,则日后的丧事可能办得毫无秩序,杂乱无章,贻人话柄。
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一向认为办丧事是极严肃而重要的一件人生大事,办得妥妥贴贴将使死者“含笑于九泉之下”,办得不好则可能被人讥为“死不瞑目”,而“遗恨终身”。
民间丧葬风俗礼仪民间的丧葬禁忌有很多,旧时此事各地都有⽀客先⽣(熟知当地红⽩喜事民俗德⾼望重的乡绅),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了,多数⼈皆茫然不知,故特将⼀些禁忌整理写出共开,望需要者据当地风俗选择使⽤。
1、开⾦井时,先烧黄表纸,敬⾹放鞭告请⼭神⼟地,此地花钱购置作万年福地,再由长孝⼦挖三锄,谓“开⽳”。
2、安葬三⽇后要带三牺“复⼭”或“复⼟”。
3、安葬后要做“七七”四⼗九天,孝⼦不理发、不修⾯,谓之“养孝”。
4、五七需由孝⼥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5、葬⽳挖成后燃芝⿇秸“暖井”以⽰:节节⾼升,饱暖富⾜。
6、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师所定的线位较准⽅向谓“下字”。
7、下葬时⽳底要平整,头在后可略⾼,脚在前。
8、棺⽊⼊⽳后先由长⼦⽤⾐襟包第⼀抔五合⼟覆棺,其它亲⼈随之。
9、抬棺材到别⼈门⼝要放鞭炮。
10、⽼⼈逝后即穿“上路⾐”⼜称'寿⾐”。
11、⽼⼈逝后抬坐椅上,谓“上⼤椅”。
12、⽼⼈弥留之际亲⼈⼒求到场“送⽼(终)”。
13、⽼⼈咽⽓后焚烧纸钱和床铺草,谓烧上路钱和下床草,设灵堂,点⾹油灯,放鸡蛋两只(倒头蛋)。
14、去世当⽇及时请道⼠来制作孝单、孝杖、压煞榜⽂及超度所⽤之项。
15、有长辈来吊丧,长⼦等亲⼈必须长跪嚎哭。
16、吊丧期间,亲⼈垢⾯素⾷,以⽰悲恸。
17、棺⽊有⼋仙、⼗圆、⼗⼆花、⼗四刈之分,即是由⼋块⽊料、⼗块、⼗⼆块、⼗四块⽊料所做成,棺材(⼜称寿材)头脚两块⽊料不包括在内,⽊料块数越少,棺材的级别越⾼。
18、棺⽊⼀般都要在⽼⼈⽣前早早准备好。
19、孝家第⼀年对联只能⽤⽩纸,第⼆年⽤黄纸,第三年恢复⽤红纸。
20、送葬路上碰到相识者忌打招呼,恐被亡⼈得知,对被招呼者不利。
21、作葬事者不得呼叫姓名,只能⽐⼿势,惟恐错为亡⼈,当“代死⿁”。
22、祭拜祖先忌⽤不带⽪的⾁、去掉鳞的鱼,否则对祖先不恭、不孝。
23、忌席上摆上三个菜,俗称过去死囚徒斩⾸前吃法。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引言在中国文化中,红白喜事是重要的仪式活动,几乎贯穿了人们的一生。
红白喜事礼仪是这些重要场合中的核心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红白喜事礼仪的重要性以及主要细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些仪式。
一、红事礼仪1. 婚礼婚姻是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因此婚礼的庄重和细节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婚礼礼仪的主要方面:•定亲礼:由双方父母或长辈参与,确定双方婚姻的意向。
这是婚礼筹备阶段的第一步。
•过大礼:举行在新郎新娘拜堂后,由新郎家族向新娘家族送上聘礼,象征着对新娘家族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婚宴:是整个婚礼的重头戏,通常在酒店或家中举行。
在宴会上,新郎新娘向亲友致谢,并接受亲友的祝福和礼物。
•婚车队列:由新郎新娘和亲友组成的车队,游行在城市街道上,展示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感。
2. 满月酒满月是宝宝出生一个月后的庆祝,是亲友们庆祝新生命的重要场合。
以下是一些满月酒的礼仪细节:•宾客赴宴:满月酒通常在酒店或家中举行。
宾客会带上礼物,如红包或婴儿用品。
•寿星抱宝:满月酒上,寿星——即宝宝的父母或近亲抱着宝宝向宾客们展示,让大家祝福和欣赏宝宝。
•酒席流程:通常有拜席、敬酒和宴会节目等环节,展示了亲友们对新生命的祝福和喜悦。
二、白事礼仪1. 葬礼葬礼是人们送别逝去亲人的场合,是一个庄重而悲痛的仪式。
以下是一些葬礼礼仪的主要方面:•穿着:参加葬礼时,应穿着朴素、黑色或深色的服装,以示敬意和悼念。
•祭奠仪式:举行祭奠仪式,向逝者献花、鞠躬,并默哀片刻。
家属可以请亲友发言,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告别之情。
•守夜:在葬礼前一天晚上,家属会守夜,以示对逝者的追思和纪念。
•送葬:送葬时,家属和亲友会随行,他们可能会扶棺、烧纸钱或撒香等,以表达最后的敬意和祝福。
2. 告别仪式除了葬礼外,告别仪式也是白事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告别仪式的主要方面:•家属接待:逝者家属会在告别仪式上接待来宾,并向他们致谢和告别。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篇一:传统丧葬与习俗传统丧葬与习俗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
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
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
笔者知道最多的当属随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与礼节,当然,前面说过,民间习俗因地而异,虽然是相邻的乡村因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一样,丧葬习俗与礼节也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尸首的停放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病去世,还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不管逝者属于何种方式死亡,如果在家里断气,那么,逝者的尸首(棺椁)就会很自然地停放在家里(堂屋正中),一般情况下,如果逝者有几个儿子,会选择停放在长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谁生活便停放在谁家的。
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断气,则他(她)的尸首就不会停放在堂屋里,而是在院子或场子里搭一个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干脆将其尸首停放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将尸首停放在室内,会不吉利。
当然,如果孝子尽孝,像这种情况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孝子先行祷告一番,祷告内容大体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谅之类的,然后将逝者脸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反背着逝者进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逝者去世之后,他(她)的部分衣物会在逝者去世当日烧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过的床铺草。
烧床铺草和衣物的时候有讲究的,一是看燃烧时的烟雾飘向哪个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个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烟雾飘散的越远,逝者的子孙的幸福就会越长。
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烧后的灰烬中间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积越小,证明逝者的后代就会越发(财),反之,就会变得贫穷,因此,在烧床铺草和衣物之前,孝子们一般会人为地把中间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
同时,家人们在当晚还要防止猫狗什么的踩到灰烬,因为有灰烬上是什么动物的脚印逝者来生就会变成什么动物一说,所以家人当晚会尽量避免这些动物踩踏灰烬。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人生在世,红白喜事是不可避免的重要时刻。
这些特殊的场合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也有着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
了解和遵循这些礼仪,既能表达对当事人的尊重和关爱,也能展现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一、红事礼仪红事,通常指的是结婚、订婚等喜庆之事。
1、婚礼筹备在筹备婚礼时,首先要确定婚礼的日期和地点。
这需要考虑到双方家庭的意愿、节假日以及场地的可用性等因素。
接下来是发送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见证这一幸福时刻。
请柬的设计和内容要简洁大方,注明婚礼的时间、地点、主题以及着装要求等重要信息。
在婚礼前,新人们还要精心挑选婚纱礼服、拍摄婚纱照,并安排好婚礼的各项流程,如迎亲、仪式、婚宴等。
2、迎亲礼仪迎亲是婚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郎通常会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在敲门时,伴郎们可能会遇到伴娘团设置的各种有趣关卡,需要通过智慧和努力才能顺利进入新娘房间。
见到新娘后,新郎要向新娘献上鲜花,并为其穿上婚鞋。
然后,新人要向新娘的父母敬茶,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3、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是整个婚礼的核心部分。
在仪式上,新人会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许下相伴一生的誓言。
交换戒指是仪式中的重要环节,象征着两人的爱情永恒不变。
此外,还有证婚人致辞、新人父母发言等环节,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4、婚宴礼仪婚宴是为了庆祝新人的结合而举办的盛大宴会。
新人要在婚宴开始前迎接宾客,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在婚宴上,新人要逐桌敬酒,感谢宾客的到来和祝福。
宾客们也要向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和礼物。
二、白事礼仪白事,主要指丧葬之事,是一个悲伤而庄重的场合。
1、丧事筹备当亲人离世后,家属要尽快通知亲朋好友。
同时,要安排好灵堂的布置,准备好逝者的遗像、鲜花、香烛等物品。
在选择丧葬方式时,要根据家属的意愿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决定,如土葬、火葬等。
2、守灵礼仪守灵是在逝者灵柩旁守候的一种仪式。
家属和亲友要轮流守灵,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不舍。
在守灵期间,要保持安静、庄重,避免大声喧哗和嬉笑。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7:我国传统丧葬习俗拾零篇一:传统丧葬与习俗传统丧葬与习俗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
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
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
笔者知道最多的当属随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与礼节,当然,前面说过,民间习俗因地而异,虽然是相邻的乡村因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一样,丧葬习俗与礼节也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尸首的停放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病去世,还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不管逝者属于何种方式死亡,如果在家里断气,那么,逝者的尸首〔棺椁〕就会很自然地停放在家里〔堂屋正中〕,一般情况下,如果逝者有几个儿子,会选择停放在长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谁生活便停放在谁家的。
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断气,那么他〔她〕的尸首就不会停放在堂屋里,而是在院子或场子里搭一个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干脆将其尸首停放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将尸首停放在室内,会不吉利。
当然,如果孝子尽孝,像这种情况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孝子先行祷告一番,祷告内容大体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谅之类的,然后将逝者脸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反背着逝者进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逝者去世之后,他〔她〕的局部衣物会在逝者去世当日烧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过的床铺草。
烧床铺草和衣物的时候有讲究的,一是看燃烧时的烟雾飘向哪个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个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烟雾飘散的越远,逝者的子孙的幸福就会越长。
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烧后的灰烬中间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积越小,证明逝者的后代就会越发〔财〕,反之,就会变得贫穷,因此,在烧床铺草和衣物之前,孝子们一般会人为地把中间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
同时,家人们在当晚还要防止猫狗什么的踩到灰烬,因为有灰烬上是什么动物的脚印逝者来生就会变成什么动物一说,所以家人当晚会尽量防止这些动物踩踏灰烬。
哭丧传统殡葬礼仪哭丧传统殡葬礼仪自古以来,殡葬礼俗中一大特色就是哭丧,其中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最受世人的重视。
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孝顺和怀念之情,出殡的时候按旧俗全体后代特别是男人们“唱哭”。
在我国传统习俗中认为,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其子孙后代将会被视为不孝、成为笑柄。
为了求得孝的美名,有些地方花钱请人哭丧,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据说也收入不菲。
据历史记载,早在汉代时期就有了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
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
后来,唱挽歌的场合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出殡送葬这一礼节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现代民间哭丧歌也称挽歌,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成如下三类:其一为“散哭”。
一般来讲,散哭就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
其二为“套头”。
主要的内容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
其三为“经”。
“经”是结合殡葬仪式来唱的。
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
据说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
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
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
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挽歌,都是亲属对死者表示的思念之情。
此外,在民间还有这样的习俗:出殡当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
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人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
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
报丧的规矩
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
这样做是为了辟邪。
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
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
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
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
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
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
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
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
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
哭笑不得的丧葬礼仪邻居家陈老太太去世了,她的三对女儿女婿为她操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送葬仪式。
在家门口搭起了戏台,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敲打了三天,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办喜事。
昨天晚上可能是仪式的高潮阶段,整条街就听见她家在闹,两个主持人兼表演者又唱又跳,又哭又笑,又打又闹,荤的素的一起来,底下围观的人们像是在看马戏团表演,笑声不断。
搞不懂这场表演跟为老太太办丧事有什么关联。
我国农村丧葬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传统主流儒家文化重视孝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了改革,革除了佛道的超度仪式,大力推广召开追悼会的丧葬新风,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火葬。
然而,近些年来农村的丧葬改革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追悼会丧葬形式被抛弃,大做道场的传统超度形式死灰复燃,并呈愈来愈强之势,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格不入。
农村对丧事大操大办已蔚然成风,陋俗的表现与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从事丧葬的职业与半职业队伍不断壮大
在村庄中普遍有道士班存在,每班道士有6到7人,除此之外,还有乐师、地仙、摄影等近几十人。
在一个几万人的小镇上,各色丧葬人员总数近300人。
这些人中的一些已经成为专门从事丧葬活动的职业人员。
这些职业与半职业人员每年从做道场中赚到的收入比一般农民收入高好几倍。
2、丧葬时间越来越长
由于丧葬习俗的复古,在某些农村中停尸时间人为拖长现象很普遍。
造成停尸时间拖长的原因有二:一是埋葬日期不能随意确定,须根据道士的推算,选择所谓黄道吉日;二是超度仪式的时间延长。
没钱人或没有后人的丧家一般做半天超度,大多数丧家选择做半天醮,家境较好或子女较多的丧家选择做两天半醮,富裕人家则选择做三天甚至七天的醮事,不做道场的几乎很难找到。
3、丧葬的哀悼性质变味
时下很多地方丧家办丧事不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而是想通过办隆重的丧事来向社会炫耀财富与地位;有权势的地方领导干部或爆发户们则把操办丧事当作收取贿赂、聚敛钱财的好机会,扭曲了儒家传统文化重视孝道与亲情的价值观念。
4、操办丧事给贫寒之家带来沉重债务
丧葬的开销是多方面的。
请道士做道场要钱,请乐师与管弦乐队烘托气氛要钱,请地仙看地与拣返山日子要钱,为道士超度准备科仪什物要钱,大办招待要钱,借桌凳碗筷请帮工要钱,烧纸钱点白烛放爆竹要钱。
其中最大的支出是办餐与从事道场超度两大项。
据统计,开销除却收入,丧家为一次丧事实际支出在20000元左右。
这对于贫寒之家是一笔不小的债务负担。
5、操办丧事易产生矛盾不利团结
操办丧事产生矛盾的情况比较复杂。
首先是丧家的内部矛盾通过丧事操办而被激化。
费用分摊是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
收受到的礼物与礼金如何分配是产生内部矛盾的另一因素。
操办丧事也可能制造其他社会矛盾,如道士因抢夺生意而发生到丧家现场闹场子现象,宗族之间因位子摆设闹矛盾的情况也不少,道
士与丧家为利益分配发生矛盾更是司空见惯。
6、丧事操办让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及其他
道士在超度过程中的请神、荐灵、化财、破地狱、送神等仪式,在广大民众中播撒神鬼信仰的种子。
墓地的选择与迁葬全凭风水,煽动了风水迷信在乡村变成一种时尚。
除此之外,丧事的大操办还让丧家的亲友在身体上与精神上备受折磨。
大事陵寝的装饰,把坟墓修缮得富丽堂皇,既浪费国家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还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建议
1、恢复追悼会形式
追悼会形式既考虑了传统丧葬突出孝思的合理内容,又大大简化传统丧葬烦琐,扬弃了迷信色彩过浓的超度亡灵内容,防止家族操纵或道士操纵下的丧葬活动的无序。
追悼会形式能够大大缩短丧葬时间,大量节省丧葬开支,并有效防止某些人借丧事操办的腐败活动。
在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去世后,乡村基层组织应主动介入,通过主持隆重而文明的追悼会等形式,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2、对文明办丧事进行宣传
县、乡、镇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改革丧葬陋习,村委会要通过宣传栏、各种会议进行宣传,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规范丧葬习俗,并由红白理事会牵头对操办丧葬的司仪给予职业规范,引导他们摈弃迷信活动,实现主持追悼会的职业转型。
此外,对道士在超度方面带有较多表演性质的内容,可考虑把它们从丧葬仪式中剥离开来,以便让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而得以保留与传承。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这批在农村中有较大声誉与影响的民间知识分子的作用,对他们进行新风尚教育,让他们成为新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3、对贫困家庭实行人道救助
对贫困家庭有人过世,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民政渠道给予必要的救助,这样不但可给逝者以慰藉,而且可以防止生者因“丧”致贫,更重要的是通过文明的丧葬活动,加快丧葬新风尚的推行。
4、合理规划土葬用地与逐渐推行农村火葬
土葬在农村中有着千百年传统,在短期内全面改土葬为火葬不太现实。
但时下农村中随意圈占丧葬土地,或为丧葬土地发生争抢的事件时有耳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在修缮居民住房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农村公共坟场的整顿和规划。
杜绝为大兴土木、破坏生态植被、浪费山地的行为。
改土葬为火葬是农村丧葬改革的基本方向,可以从党员干部做起,从新一代农民做起。
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政府可以允许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方式,按照某个出生年龄来划分新老年龄界限,从而为依次实现由土向火的丧葬变革提供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