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体表投影
- 格式:ppt
- 大小:719.50 KB
- 文档页数:15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
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
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
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
任何人也可摸清。
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
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
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
也可准确抹清。
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
唯 C4棘突不易抹及。
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
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
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
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
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
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3) 胸椎棘突: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骨定位标志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
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
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
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
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
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
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
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
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
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
下肢1、坐骨神经、股动脉的体表投影答:1.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至股骨大转子尖连线上,中1/3交点 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结的中点 股骨两踝之间的中点 以上三点的连线即为坐骨神经的投影2.股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大腿稍屈和外展外旋位置时,由腹股沟中点到内收肌结节绘一直线,该线的上2/3是股动脉的表面投影线。
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及阴部外动脉2、下肢浅层结构(1)大小隐静脉起止、行程、注入部位、末端属支的引流范围及伴行结构答:大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内侧皮神经伴行,逐渐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其汇入点称为隐股点。
有5条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它们汇入大隐静脉的形式多样,相互间吻合丰富。
大隐静脉曲张行高位结扎时,须分别结扎、切断各属支,以防复发。
大隐静脉全长的官腔内,有9~10对静脉瓣。
通常两瓣相对,呈袋状,可保证血液向心回流。
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的外侧份,经外踝后方上升至小腿后面,在小腿中、下1/3常有穿通支与深静脉沟通,注入膕静脉。
(2)浅淋巴结群的位置、分布及收纳范围答:1.腹股沟浅淋巴结群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和大隐静脉未端周围,主要收纳会阴、外生殖器以及下肢大部分浅淋巴管,其输出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2.腹股沟深淋巴结deep inguinal lymph node 位于股静脉根部周围,收纳下肢深淋巴管和部分浅淋巴管,以及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管。
腹股沟深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髂外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3.腘淋巴结popliteal lymph node 沿小隐静脉和腘血管排列,引流足外侧和小腿后外侧的浅淋巴和足和小腿的深淋巴,其输出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3、大小腿各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其内容答:大腿内侧骨筋膜鞘:阔筋膜向大腿深部发出股内侧、股外侧和股后3个肌间隔,深入各肌群之间,并附于股骨粗线,与骨膜及阔筋膜共同形成3个骨筋膜鞘,容纳相应的肌群、血管及神经。
体表定位学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
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
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张戈一、头颈部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
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绪论局体解剖学topographical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内的器官和结构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的科学。
局部解剖学是解剖学的分科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尸体解剖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一、人体基本结构的概念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包括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及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
头与躯干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均由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和骨骼等共同构成腔或管,容纳并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和内脏器官等。
四肢是以骨骼为支架,肌肉跨越关节附着于骨骼,深筋膜包盖着肌肉,浅筋膜位于皮下。
全身各局部、器官均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一)皮肤皮肤skin被覆于全身表面,由浅层上皮性的表皮和深层结缔组织性的真皮组成。
真皮有许多突起的乳头嵌人表皮深面,并借结缔组织的纤维束与深面的浅筋膜相连。
人体各部的皮肤厚薄不一,厚者可达4mm,薄者不足lmm。
一般而言,腹侧面皮肤较薄,背侧面的较厚,但在手和足则相反。
项部、背部、手掌和足底处皮肤最厚,而腋窝和面部的最薄,另外,全身皮肤的纹理也不一致,作皮肤切口时应注意上述特点。
(二)浅筋膜浅筋膜 superficial fascia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组织或皮下脂肪,属疏松结缔组织,且富有脂肪,遍布全身。
浅筋膜的厚薄在不同的部位差别较大,除眼睑、乳头和男性外生殖器等处的浅筋膜内不含脂肪外,其余各部均含有或多或少的脂肪。
儿童、妇女和肥胖者浅筋膜较厚,老年、男性和瘦弱者则较薄。
浅筋膜内纤维束的强弱和松紧,关系着皮肤移动性的大小,以及解剖时剥离皮肤的难易。
头皮、项、背、手掌和足底等部位的浅筋膜致密,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较疏松并有弹性。
浅筋膜内有皮神经,浅动、静脉和淋巴管分布。
皮神经穿出深筋膜后,走行于浅筋膜内,并以细支分布于皮肤。
第53讲-脊神经1脊神经一、概述(一)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分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连于一个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借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借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
前、后根均有许多根丝构成,一般前根属运动性的,后根属感觉性的,两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
因此,脊神经既含感觉神经纤维,又含运动神经纤维,为混合性的。
脊神经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的膨大,称脊神经节, 其中内含假单极的感觉神经元,其中枢突构成了脊神经后根,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至感受器。
31对脊神经分5部分,8对颈神经, 12对胸神经, 5对腰神经, 5对骶神经和1对尾神经。
第1颈神经干经寰椎与枕骨之间穿出椎管,第2~7颈神经干均经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而第8颈神经干经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12对胸神经干和5对腰神经干都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骶神经前、后支由同序数的骶前孔、骶后孔穿出,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则经骶管裂孔穿出。
由于椎管比脊髓长,各部椎体高度和椎间盘厚度不同,因此,脊神经前、后根在椎管内走行的方向和长度也各异。
颈神经根最短,行程近水平位,胸神经根则较长,斜行向下,而腰、骶神经根更长,近似垂直下行,构成了马尾。
(二)脊神经的典型分支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4支: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1. 脊膜支。
每条脊膜支都接受来自邻近的灰交通支或来自胸交感干的分支,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入椎管,分成横支、升支和降支分布于脊髓被膜、血管壁、骨膜、韧带、椎间盘等处。
上3对颈神经的脊膜支的升支较大,还分布于颅后窝的硬脑膜。
2. 交通支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其中发自脊神经连于交感干的为白交通支,多由有髓纤维构成。
而发自交感干连于脊神经的称为灰交通支,多由无髓纤维构成。
3. 后支为混合性,较细,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或骶后孔向后走行,除骶神经外,一般脊神经后支绕上关节突外侧向后行至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它们又都分成肌支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皮支分布于枕、项、背、腰、骶、臀部的皮肤。
骨定位标志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的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前下方的面部。
颅部的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的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的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眉弓superciliary arch:是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
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的中点。
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
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 颧弓zygomatic arch:由颧骨的颞突和颞骨的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
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
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6. 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
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
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
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8. 枕外隆凸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的隆起,其内面为窦汇。
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
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
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9. 上项线superior nuchal line: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的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10. 前囟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 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
骨定位标志ﻫ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得体表投影ﻫ(一) 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头部以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乳突得连线为界,分为后上方得颅部前下方得面部。
颅部得骨性标志对了解相对应得颅内结构,尤其脑组织得重要功能部位,以便在进行颅脑手术时尽量避免或减少损伤,有重要得临床意义。
1、眉弓superciliary arch:就是位于眶上缘上方得弓形隆起,此处皮肤表面长有眉毛。
眉弓适对大脑额叶得下缘、ﻫ2. 眉间glaballa:位于两眉弓之间得中点。
ﻫ3。
额结节frontal tuber:为额骨外面最突出部。
深面适对大脑额中回。
4、颧弓zygomaticarch:由颧骨得颞突与颞骨得颧突共同构成,平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得下缘。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得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得进针点、5. 翼点pterion:位颧弓中点上方约3、8 cm处,为额、顶、蝶、颞四骨相汇合处,多数呈"H”型,少数呈”N”型。
翼点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6、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就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得交汇点、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5 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5 cm处、星点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
ﻫ7. 乳突mastoid process:位于耳垂后方。
乳突后部得内面为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ﻫ8、枕外隆凸externaloccipitalprotuberance:位于枕骨外面中部得隆起,其内面为窦汇。
枕外隆凸得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
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作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枕骨导血管与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
ﻫ9。
上项线sup10、前囟eriornuchal line:就是由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得弓形骨峰,其深面为横窦。
ﻫ点brebma:又称额顶点,自眉间向后13cm处,为冠状缝与矢状缝汇合处,故又称冠矢点。
胸部胸部录像概 述表面解剖境 界分 区上 界下 界——胸廓下口两 侧胸部的分区纵隔胸腔 胸膜腔 肺胸前壁胸壁 胸外侧壁 胸后壁 (背部)表面解剖标志线椎体下缘•颈静脉切迹——T Array 2•胸骨角——T4椎体下缘、第二肋、气管杈、主动脉弓下缘、胸导管转折处•肋弓——肝、脾的触诊标志•锁骨和锁骨下窝——臂丛、腋动脉、腋静脉•乳头——男性——第4肋间隙•肋和肋间隙胸部的体表标志•前正中线•胸骨线•锁骨中线•胸骨旁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线•后正中线胸部的标志线胸壁的局解胸壁切口胸壁的层次结构胸前区浅层与腋区电影胸壁的层次结构浅筋膜深筋膜胸廓浅层肌肋间隙胸内筋膜胸膜壁层肋间肌* 胸前壁和胸外侧壁的皮肤较薄,活动度大。
** 背部的皮肤较厚,活动度小,疖、痈好发。
内含脂肪组织、浅血管、皮神经和淋巴管。
乳腺位于胸前壁的浅筋膜内。
乳腺位于胸前壁的浅筋膜内。
皮 肤浅筋膜女性乳房浅层结构深筋膜覆盖在上述肌表面及肌之间。
深筋膜深层结构肋间隙上——宽下——窄前——宽后——窄肋间隙内被肋间肌封闭。
胸腔穿刺常选部位: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进针。
•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 肋间血管和神经走行于(2)和(3)之间。
※ 肋间肌的血管和神经肋间血管 、神经及淋巴结※ 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肌膈动脉、腹壁上动脉胸横肌淋巴结包括胸骨旁淋巴结和肋间淋巴结。
膈裂 孔位置和分部※ 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位置:分部:中央部——中心腱周围部——肌腹位置和分部•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裂孔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血管膈上下动脉心包膈动脉肌膈动脉下位肋间后动脉淋巴结膈上淋巴结膈下淋巴结神经膈神经——运动纤维——感觉纤维(右侧膈神经—肝上面和胆囊)胸膜腔、胸膜隐窝和肺肺胸膜隐窝胸膜腔※ 胸膜的神经分布•肋纵隔隐窝胸膜隐窝胸膜的神经分布壁胸膜——躯体感觉神经肋间神经——肋胸膜和膈胸膜 的周围部分 膈神经———膈胸膜的中央部 和纵隔胸膜脏胸膜——内脏感觉神经肋间动脉和肋间神经膈神经肺位置:体表投影:特点:右侧短宽(与肝的关系左侧窄长(前缘有心切迹)肺段肺的血管和神经肺根的毗邻右肺根左肺根肺门和肺根肺门和肺根左右肺静脉 肺动脉 主支气管自前向后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静脉自上向下( 管、动、管、静 )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肺韧带肺根的毗邻小循环——肺动脉、肺静脉(参与气体交换)大循环——支气管动脉、静脉(营养支气管、肺)肺的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肺 丛肺的血管和神经肺 段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肺组织称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成人女性乳房腋区腋腔的构成腋腔的内容腋腔的毗邻底: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腋筋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