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药性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4.2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中国传统医学中,药物治疗一直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材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性和疗效。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材的药性与疗效进行详细论述。
一、中药材的药性中药材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性质和作用。
中医研究发现,大部分中药材均属于寒、凉、平、温、热五性之一,并具有相应的味道如苦、甘、酸、辛、咸等。
药性和味道的不同可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1. 寒性中药寒性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的作用。
例如菊花、薏苡仁等,常用于治疗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2. 凉性中药凉性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降火止血的作用。
例如黄芩、芦荟等,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热病等。
3. 平性中药平性中药材具有平衡阴阳、调和体液的作用。
例如白术、茯苓等,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4. 温性中药温性中药材具有补益脾胃、温里祛寒的作用。
例如干姜、肉桂等,常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和寒凉体质。
5. 热性中药热性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除湿邪的作用。
例如大黄、花椒等,常用于治疗寒湿侵袭引起的疼痛和湿热病症。
二、中药材的疗效中药材的疗效是指中药材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中发挥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中药材具有多种治疗作用,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滋养脏腑,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清热解毒部分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疗效,能够有效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例如黄连、金银花等中药材,常被应用于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的治疗中。
2. 补益调理一些中药材具有滋养脏腑、补益身体的作用,常用于改善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良等症状。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身体、提升免疫力等方面。
3. 活血化瘀中药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止血等。
例如川芎、红花等中药材,常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瘀血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4. 理气宽中理气宽中类中药材具有调节气机、舒缓胃肠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脘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
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
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
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
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
燥就是燥湿的作用。
中药按药性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
1. 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2.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龙胆草苦参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勃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3. 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大戟牵牛子4.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家皮白花蛇稀签草络石藤徐长卿桑枝5. 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霍香砂仁白豆蔻佩兰6.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猪苓通草萆薢石韦地肤子7.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8. 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青皮佛手乌药荔核青木香9. 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谷芽10. 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貫众雷丸12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白及三七茜草蒲黄艾叶槐花侧柏叶仙鹤草13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虎杖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水蛭乳香没药三棱鸡血藤五灵脂穿山甲姜黄14. 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贝母竹茹白前前胡竹沥昆布天竹黄海蛤壳15. 止咳平喘药杏仁白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紫苑款冬枇杷叶马兜铃白果1. 解表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2.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龙胆草苦参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勃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3. 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大戟牵牛子4. 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家皮白花蛇稀签草络石藤徐长卿桑枝5. 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霍香砂仁白豆蔻佩兰6.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猪苓通草萆薢石韦地肤子7. 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8. 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青皮佛手乌药荔核青木香9. 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谷芽10. 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贯众雷丸12. 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白及三七茜草蒲黄艾叶槐花侧柏叶仙鹤草13. 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虎杖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水蛭乳香没药三棱鸡血藤五灵脂穿山甲姜黄14. 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贝母竹茹白前前胡竹沥昆布天竹黄海蛤壳15. 止咳平喘药杏仁白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紫苑款冬枇杷叶马兜铃白果。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五色。
一、“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
1、寒凉性药材与食材:清热、泻火、解暑、解毒。
寒凉性质的药材与食物大多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
代表药材:金银花、菊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
代表食材:绿豆、西瓜、苦瓜、番茄、香蕉、梨、田螺、油菜、海带、芹菜、赤小豆、紫菜、薏米、白萝卜、冬瓜等。
2、温热性药材与食材: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
温热性质的药材与食材均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
代表药材: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龙眼肉、鸡血藤、鹿茸、杜仲、肉苁蓉、锁阳、肉桂、补骨脂等。
代表食材:姜、韭菜、荔枝、杏、栗子、葱、糯米、羊肉、狗肉、鲢鱼、鳝鱼、辣椒、花椒、胡椒、洋葱、蒜等。
3、平性药材与食材:开胃健脾、强壮补虚。
平性的药材和食材介于寒凉、温热性药材和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且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用。
代表药材: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莲子、甘草、白芍、银耳、黑芝麻、玉竹、郁金、茯苓、桑寄生、麦芽、乌梅等。
代表食材:黄花菜、胡萝卜、马铃薯、黄豆、大米、花生、蚕豆、无花果、李子、牛肉、黄鱼、鲫鱼、鲤鱼、牛奶等。
二、“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1、酸味药材与食材:能收、能涩。
酸味药材与食材对应于肝脏,大体都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常用于盗汗、自汗、泄泻、遗尿、遗精等虚证。
食用酸味食物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消食化积,酸味食物还能杀死肠道致病菌,但不能食用过多,否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痛等症状。
代表药材:浮小麦、吴茱萸、马齿苋、五味子、佛手、石榴皮、五倍子等。
中药学基础理论药性理论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四气(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等有清热解毒作用;而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有温中散寒作用。
(二)四气的作用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二)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1.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有辛味。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此外,还有润养的作用。
2.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有甘味。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3.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4.苦有泄、燥湿、坚阴的作用。
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多用治热证、火证、喘证、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5.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6.淡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
7.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之间的偏盛或者偏衰。
中草药的自身所具有的四气五味我们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作用于人的机体后发生的反应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温凉相对应,它可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可以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从而确定了中草药所具有的四性五味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标志。
药物的偏性:性味、归经、升降浮、有毒、无毒等,统称药性。
中药药性理论,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按照中医学理论,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以及介于四性之间无明显偏颇的平性。
但是,中医理论习惯称之为四性。
❶寒凉药:大多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泻火、凉血、解毒、潜阳、等作用,可以保护人体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
如:黄芩、板蓝根、菊花、藕、梨、荸荠、绿豆、番茄、西瓜、萝卜、丝瓜、菱、冬瓜、白木耳、苹果、柚等。
寒凉药,适用于阳性体质和热性病证。
对素体阳虚的人,素体阴性体质的人则更伤人体阳气。
可能出现腹痛、便溏等不适。
❷温热药大多具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可以扶助人体阳气,改善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疾病与瘀血等,如:附子、干姜、羊肉、狗肉、生姜、小茴香、大葱、辣椒、胡椒、酒等。
这类药适用于阴寒体质和寒性病证。
对于阳性体质、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者,会组成助热耗阴,导致或加重阴虚内热的症状。
❸平性药作用缓和,寒热之性不甚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应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水肿、小便不利等。
如:鲤鱼、猪肉、茯苓、薏苡仁、莲子、芡实、赤小豆、白扁豆、山药、黑豆、木耳、百合、香蕈、胡萝卜、无花果等。
在治疗原则方面,最基本的用药规律,就是——寒以热之,热以寒之。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及应用。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药的药性有哪些
导语:在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中医,中医的中药的药性是什么呢,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不清楚了,但是一般的老年人还是比较看重中医的,中医中的中药
在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中医,中医的中药的药性是什么呢,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不清楚了,但是一般的老年人还是比较看重中医的,中医中的中药虽然吃上后效果要慢些,但是没有一点副作用,对身体也没有伤害。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对中药就一点也不了解了,到底中药的药性有哪些啊,不知道的年轻人就和我一起看看我下面介绍的内容吧。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