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产科处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9
-56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吴玉【摘要】目的总结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及预后,降低孕妇病死率。
方法对近l O年80例重型肝炎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驴O例发生于妊娠晚期。
②病原学检查H B V感染60例,H EV感染9例,11例病因未明。
③并发症多见,合并肝性脑痛38例,肝肾综合征34例,妊娠期高血压26例,产后出血44例。
④病毒性肝炎患者,加强围生期保健,孕期监护,加强营养,该病发病率明显减低。
⑤抗病毒治疗及人工肝辅助支持治疗有明显疗效。
⑥孕产妇病死率45%,围生儿死亡率48.9%。
结论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发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多见于H B V感染者,孕期加强营养及监护可明显减少其发病率,积极综合治疗和及时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抗病毒治疗和人工辅助支持治疗(A LSs)是提高生存率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妊娠;重型肝炎长期以来,重型肝炎因其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而一直是肝病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妊娠和肝炎的相互不利影响,使得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时病情和治疗更加复杂,母婴病死率极高。
所以探讨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治疗的特殊性,对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现对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和母婴预后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9年至2009年在我院住院的孕产妇,符合重型肝炎诊断标准且排除活动性肝硬化、瘀胆型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 FL P)及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H E LLP)者纳入研究对象。
1.2方法:入院检查血液和尿液常规以及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P r r)、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肾功能、血糖、肝脏B超等。
1.3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原学术会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2结果2.1一般情况:80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年龄2l~4l岁,平均(27±6)岁。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护理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病人9例,年龄22~29岁,平均25.3岁,其中2例孕5月,3例孕7月,4例孕8月。
经积极治疗与护理,有2例孕妇死亡,有2例胎儿死亡(1例行人工流产),其余胎儿存活,产妇健在。
2 病情观察及处理2.1 肝功能衰竭及并发症的观察2.1.1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戴玲[2]认为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病人出现昏迷首先要鉴别是肝性昏迷还是子痫引起的昏迷。
如病人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欣快多语及定向力障碍等性格行为异常的症状而血压正常或偏低,则应考虑为肝性脑病;如病人出现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全身抽搐、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继而昏睡,而血压高并出现蛋白尿,则应考虑为子痫。
肝性昏迷应严密观察神态、情感的变化,若出现性格改变、精神错乱、定向障碍、嗜睡、膝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扑翼样震颤、肝臭,均提示进入肝昏迷,应积极采取抗肝昏迷措施,除应用抗肝昏迷药物外,护理方面还应重点进行以下工作:严格控制蛋白摄入,包括含氮物质;积极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清理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防止感染和出血等诱发肝昏迷因素;如有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1.2 警惕肝肾综合征发生:注意出入量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出入量,若每日尿量<400 ml要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如出现精神淡漠、嗜睡、烦躁、厌食、恶心、呕吐、呼吸深大,尿比重小于1.018,血液蛋白氮、尿素氮、肌酐、钾增高,血钙及二氧化碳结合力低,应考虑尿毒症酸中毒,及时采取措施。
积极治疗肝衰竭,增加肾血流量,禁用对肾脏有损坏的药物,必要时行透析治疗。
我们的经验是一旦明确重症肝炎,不论是否存在肝肾综合征,强调早期应用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如654-2、前列腺素E等。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在常规生命体征检测中,可发现重症肝炎先兆及并发症前驱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