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 格式:ppt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6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
(一)疾病简介
病毒性肝炎是产科常见的传染病,对母婴的影响均较大。
妊娠期间孕妇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也易使原有的肝病加重。
病毒性肝炎是好妮期妇女肝脏疾病和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其中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二)健康指导
1.加强营养,多摄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食物。
2.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体力劳动。
3.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定期产检,防止交叉感染。
并每天自我监测胎动。
若有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4.急性重症肝炎需遵医嘱给予保肝药物治疗。
注意保证大便的通畅,并观察有无性格、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
5.产后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若出血超过月经量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6.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勒换内衣内裤。
7.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
8.不宜母乳喂养者,可口服生麦芽冲剂或乳房外敷外芒硝退
奶。
临床医学理论备考: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产科常见的传染病,对母婴的影响均较大,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深入,从而使该病对母婴的影响,如母婴垂直传播、母婴死亡以及母乳喂养等方面更受到关注。
临床表现1.妊娠合并甲型肝炎甲肝产妇在孕中期与孕晚期的妊娠围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2.3‰和125‰,即孕晚期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
2.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乙肝对妊娠的.影响:乙肝孕产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此与妊娠晚期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重症甚或暴发性肝炎有关。
暴发型肝炎的死亡率孕妇较非孕妇为高。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尤易发生暴发型肝炎。
诊断1.妊娠合并甲型肝炎其症状与非孕妇者相同,发病较急,除有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外,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阳性则可确诊。
2.妊娠合并乙型肝炎(1)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及乏力、黄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学检测指标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标。
在感染潜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阳性;当HBsAg为高滴度时,则e抗原(HBeAg)也同时为阳性。
临床只以单项HBsAg作为感染指标是不够的,应与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结合判断之。
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为有保护性的抗体。
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时,经过一段时间,出现抗HBs提示机体获得了免疫力。
③乙肝e抗原(HBeAg) 是HBcAg的降解产物,急性感染时HBeAg的出现稍晚于HBsAg。
e抗原的亚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活性。
④乙肝e抗体(抗HBe) 一般当HBeAg在血中消失,而后出现抗HBe,提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病情多渐趋稳定。
⑤核心抗体(抗HBc) 在急性感染时,HBsAg出现后2~4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检出。
所以抗HBC-IgM多见于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动期。
⑥乙肝病毒DNA(HBV-DNA) HBV-DNA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及传染性指标。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处理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处理。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妊娠早期患急性肝炎若为轻症,应积极治疗,可继续妊娠。
【关键词】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处理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及输血传播型肝炎7种类型,其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
可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
孕妇患肝炎的发生率约为非孕妇的6倍;而患急性重型肝炎则为非孕妇的66倍。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约为0.8%-17.8%。
急性重型肝炎多发生肝坏死,而且多发生在妊娠晚期,病死率极高。
【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1.对母体的影响妊娠早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应加重,妊娠中、晚期合并病毒性肝炎者,易发展为重型肝炎,病死率高,同时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易导致产后出血,重者分娩时常并发DIC,出现全身出血倾向,威胁母儿生命。
2.对胎儿影响肝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故妊娠早期患肝炎时胎儿畸形发生率较正常孕妇高2倍,并易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
上海资料报道,肝功能异常孕妇的同生儿死亡率高达46K。
3.母婴传播病毒的种类不同,传播方式也不同。
【诊断】1.病史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有输血、注射血制品等有关病史。
2.临床表现多数有不能用妊娠反应解释的食欲减退,与普通肝炎患者一样表现为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及乏力。
有的起病急,病情较重的还有畏寒、发热、皮肤及巩膜出现黄染、全身皮肤瘙痒等。
妊娠晚期患病者病情发展快,如起病急,中毒症状明显,黄疸严重等。
1周内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每日升高≥17.1μmol/L(1mg/dl),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较正常值增加0.5-1倍,甚至更长;有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肝臭,则意味着孕妇合并重型肝炎,还可表现为黄染加深,嗜睡,烦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妇女护理操作常规要点一、妊娠期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病毒性肝炎在早期可加重妊娠反应,晚期则使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分娩时因肝脏功能受损并发出血、感染、极易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妊娠早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围生儿死亡率高达4.6%,围生期感染的婴儿,部分转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二、治疗原则肝炎患者原则上不宜妊娠。
如若妊娠应保肝治疗、预防并发症、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三、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评估有无肝炎家族史及密切接触史,治疗情况。
(二)身心状况临床上孕妇常出现原因不明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厌油腻、肝区叩击痛等消化道症状;重症肝炎多见于妊娠末期,起病急,病情重,表现为发热、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食欲极度减退、呕吐频繁、腹胀、腹水、肝臭气味、肝脏进行性缩小、急性肾衰竭及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症状,如嗜睡、烦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孕妇由于担心感染胎儿,会产生焦虑、矛盾及自卑心理。
还应注意孕妇及家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完善。
(三)相关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病原学检测可确诊病毒类型;凝血功能及胎盘功能检查可帮助判断孕妇及胎儿整体状态。
四、护理措施(一)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防病知识重视高危人群,婴幼儿疫苗接种,开展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重视围婚期保健,提倡生殖健康,夫妇一方患有肝炎者应使用避孕套以避免交叉感染。
已患肝炎的育龄妇女应做好避孕。
患急性肝炎者应于痊愈后半年,最好2年后在医师指导下妊娠。
(二)妊娠期1.妊娠合并轻型肝炎者护理内容与非孕期肝炎患者相同,更需注意以下内容:(1)保证休息,避免体力劳动:加强营养,增加优质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食物的摄入。
保持大便畅通。
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减缓孕妇的自卑心理,提高自我照顾能力,评估孕妇在妊娠期母亲角色获得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妊娠期轻症肝炎
处理与非孕患者相同。
有黄疸者应立即住院,按重症肝炎处理。
2.妊娠期重症肝炎
保肝治疗;预防及治疗肝性脑病;防治凝血功能障碍。
3.产科处理
(1)妊娠期:早期患急性肝炎,轻症积极治疗,继续妊娠。
慢性活动性肝炎,适当治疗后应终止妊娠。
中、晚期患急性肝炎,尽量避免终止妊娠,避免手术、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加强母儿监护,适时终止妊娠。
(2)分娩期:经阴道分娩增加胎儿感染病毒几率,主张剖宫产。
经阴道分娩尽量避免损伤和擦伤,宫口开全后可行胎头吸引术或产钳术助产,缩短第二产程。
重症肝炎,经控制24小时后剖宫产终止妊娠。
(3)产褥期:不宜哺乳者应及早回奶。
回奶禁用雌激素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可口服生麦芽或乳房外敷芒硝。
第二节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据全国监测资料报道,本病占孕产妇间接死因的第2位,仅次于妊娠合并心脏病。
按病原分为甲、乙、丙、丁、戊型5种肝炎,.以乙型肝炎多见。
[妊娠时肝脏的生理变化]妊娠期肝大小形态不变,组织学正常。
肝糖原稍增加。
部分正常孕妇的肝功能,于妊娠晚期轻度超过正常值,于分娩后多能迅速恢复正常。
1.血清蛋白血清总蛋白值因血液稀释,约半数低于60g/L,主要是白蛋白降低。
2.血清酶活性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在妊娠晚期稍升高。
碱性磷酸酶(AKP)在妊娠前半期轻度升高,妊娠7个月后可达非孕时2倍,其升高主要来自胎盘。
3.凝血功能检查妊娠晚期时,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非孕时增加50K,,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X均增加0.2~0.8倍,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加重肝负担,易感染病毒性肝炎,也易使原有的肝炎病情加重,重症肝炎的发生率较非孕时明显增加,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妊娠期新陈代谢明显增加。
营养消耗增多,肝内糖原储备降低,不利于疾病恢复。
②妊娠期产生多量雌激素需在肝内灭活并妨碍肝对脂肪的转运和胆汁的排泄。
③胎儿代谢产物需在母体肝内解毒。
④并发妊高征时常使肝脏受损,易发生急性肝坏死。
⑤分娩时体力消耗、缺氧、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加重肝损害。
[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1.对母体的影响妊娠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
妊娠晚期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这与肝炎时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可能有关。
分娩时。
因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产后出血率增高。
若为重症肝炎,常并发DIC,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直接威胁母婴生命。
有资料报道病毒性肝炎孕妇病死率为18.3%,明显高于非孕期肝炎对照组的 5.6%,其中重症肝炎14例,发生于妊娠晚期的8例中死亡7例。
国内另一资料报道病死率为1.7%~8.1%。
2.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病率约高2倍。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妇女的护理要点解答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在孕妇中较常见,是妊娠期妇女肝病和黄疸最常见的原因。
肝炎病毒包括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等,其中以乙型最常见,我国约8%的人群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妊娠、分娩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期某些生理变化可使肝脏负担加重或使原有肝脏疾病病情复杂化,从而发展为重症肝炎。
1.妊娠本身并不增加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妊娠期由于早孕反应,母体摄入减少,体内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相对不足;孕妇新陈代谢率增高,营养物质消耗增多,肝内糖原储备降低,故使肝脏抗病能力下降。
2.妊娠期孕妇体内产生的大量内源性雌激素需经肝脏灭活,胎儿代谢产物也需经母体肝内解毒,从而加重肝脏的负担。
3.妊娠期某些并发症,分娩时体力消耗,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和产后出血等均可进一步加重肝损害。
(二)病毒性肝炎对妊娠、分娩的影响1.对孕妇的影响①病毒性肝炎发生在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妊娠晚期使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增高,可能与体内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有关。
②孕产妇的死亡率高,分娩时因肝功能受损致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易发生产后出血。
同时重症肝炎的发生率高,为非孕妇女的66倍,在肝功能衰竭的基础上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发生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等,极易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
2.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①围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增高: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生率高于正常孕妇的2倍。
肝功能异常的孕产妇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
近年来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与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的发生密切相关。
②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妊娠期内,胎儿由于垂直传播而被肝炎病毒感染,以乙型肝炎病毒多见。
围生期感染的婴儿,部分将转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当前已明确的病原有5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肝炎病毒。
甲型、戊型肝炎以肠道途径传播为主,其他三型主要通过输血、注射、皮肤破损、性接触等肠外途径感染。
孕妇在妊娠任何时期都可能被感染,其中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孕妇肝炎的发生率约为非孕期6倍,而暴发性肝炎为非孕妇的66倍,是我国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临床上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7周;乙型肝炎为1~5个月。
甲型肝炎起病较突然,病程较短,2~3周内完全恢复;乙型肝炎起病缓而病程长,恢复期可持续3~5个月,易迁延成为慢性。
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轻,易被忽略,黄疸型肝炎常先有厌食、恶心、腹胀及肝区疼痛,然后出现黄疸,小便深黄色,大便偶呈灰黄色。
普通型肝炎症状典型,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肝区隐痛,或有低热、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肝区有叩压痛。
妊娠时易发生重型肝炎,尤以妊娠晚期多见,且多为急性重症肝炎(暴发型)。
重症肝炎多在发病7~10天后病情突然加剧。
黄疸进行性加深,伴有高度乏力及持续性呕吐,继之出现神志障碍及扑翼样震颤,往往来不及抢救迅速陷入昏迷。
【诊断要点】本病有流行病史及典型的消化道症状,诸症状不能用妊娠反应来解释,肝酶及血胆红素均异常升高,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处理】(一)妊娠合并普通型肝炎的处理1.积极护肝治疗注意休息,保证营养,补充蛋白质、葡萄糖及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1,应用护肝药物。
孕期密切监护,警惕病情恶化。
2.避免应用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避免应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以免引起急性脂肪肝及死胎。
3.预防感染产时严格消毒,并用广谱抗生素预防产道及肠道中细菌扩散,一旦发生内源性感染,可诱发肝昏迷甚至直接致死。
4.防止产后出血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当有血小板下降或凝血因子减少时,宜及早补充。
如未及时纠正,即使应用大量富缩剂,也不易控制产后出血。
(二)妊娠合并急性重症肝炎的处理1.预防及治疗肝昏迷重症肝炎时蛋白质代谢异常,出现高血氨及高芳香类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