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常侵犯脊髓灰质炎,尤以腰段和颈段最常受累,少数患者可波及延髓、脑桥和中脑。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

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

临床表现: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卧床休息

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3.瘫痪期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常侵犯脊髓灰质炎,尤以腰段和颈段最常受累,少数患者可波及延髓、脑桥和中脑。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推广后,全球消灭脊灰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实现全球消灭脊灰的目标尚存在许多障碍和挑战。 2008年在尼日利亚脊灰死灰复燃后,蔓延到邻近的8个国家。 临床表现: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目前尚无药物可控制瘫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1.卧床休息 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隔离40天,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3.瘫痪期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作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4)延髓型瘫痪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2.被动免疫 未服用疫苗而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小于5岁的小儿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每次0.3~0.5ml/Kg,每日一次,连用2日,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术后康复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后的康复 5.10.1康复评定 5.10.1.1肌力检查 5.10.1.2关节活动度检查 5.10.1.3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 5.10.1.4肌电图检查 5.10.1.5步态分析 5.10.1.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5.10.2康复治疗 5.10.2.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手术主要目的 5.10.2.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治手术后常用康复治疗方法 (1)手术后正确姿势体位的维持 (2)肌腱转位手术后功能训练 (3)肌力维持与增强训练 1)肌力弱者做增强肌力训练 2)固定期间维持肌力训练 (4)截骨术后功能训练 1)早期活动关节,防止僵硬 2)早期纵向负重活动,促进骨愈合 3)电、光、声、磁等疗法的应用 A.红外线辐射热疗 B.超短波治疗 C.低强度磁场疗法 D.直流电钙、磷离子导入疗法 E.超声波疗法 (5)矫形器应用 1)维持手术效果 A.手术后可用矫形器代替石膏固定肢体于需要的位置。 B.手术后应用矫形器固定患肢于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矫形器可随时拿下、装上、长期应用时有利于肢体的护理,并可

防止压疮发生。 C.患者双下肢肌肉广泛瘫痪,丧失站立行走功能时,手术后应用双下肢矫形器再配以双拐即可站立行走。 D.某些肌腱移位手术后,肌力仍未达到平衡,术后有可能畸形复发,此时应用矫形器可防止畸形的发生。 2)矫治畸形 3)稳定关节 4)代偿肢体功能 5)补偿短肢,使双下肢均衡 A.患肢短缩小于3cm者可将鞋底垫高,使两下肢均衡。 B.患肢短缩大于3cm,但不愿或不能施行手术延长肢体者可配用补高鞋 矫形器使两下肢均衡,也能站立和行走。 C.对患肢广泛肌肉瘫痪,呈现不稳定的连枷腿者除手术治疗外,可配用矫形器或补高鞋矫形器来固定患肢,使两下肢均衡而站立行走。 (6)增强关节活动度训练 (7)站立及步行训练 (8)其它康复措施 5.10.2.3常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1)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手术后康复训练 1)良好体位固定 2)光电等治疗 3)使髋关节后伸 4)髋关节后伸牵张训练 5)髋关节后伸运动训练 6)水中运动训练 (2)臀部肌肉瘫痪的手术后康复训练 1)良好体位固定 2)光电等治疗 3)髋关节后伸训练

小儿麻痹后遗症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小儿麻痹后遗症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由小儿麻痹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引起以肢体肌肉麻痹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诊断依据] 一、病史 有小儿麻痹病史,随小儿麻痹出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丧失,但皮肤感觉及大小便功能正常。麻痹程度总是先重后轻,双侧不对称,呈节段性,非集群性,股四头肌受累最多。 二、症状和体征 脊髓受累细胞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势、负重等不平衡,出现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 三、辅助检查 肌电图检查提示脊髓脊髓前角细胞神经源性损伤。 [证候分类] 一、急性期自发病到肢体瘫痪,常有发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一般2~5d体温恢复正常,突然出现肢体瘫痪。 二、恢复期全身症状消失,因脊髓前角炎症消失,受累细胞恢复,肢体瘫痪程度逐渐减轻。

三、后遗症期脊髓受累细胞已不再恢复或恶化,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麻痹,可因姿势、负重等不平衡,出现各种畸形及功能障碍。 [鉴别诊断] 脑性瘫后遗症:为硬瘫,肌张力增强,病理反射多为阳性。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小儿麻痹症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可中西医结合用药,或配合针灸等办法治疗,后遗症期则以手术矫治为主。 二、手术治疗 因小儿麻痹可导致多个肢体的不同程度的肌肉瘫痪和畸形,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现将几个部位肌肉瘫痪和畸形的常用矫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下垂足的手术治疗 1、跟腱延长术:跟腱挛缩而背伸肌有一定的肌力时采用。取踝关节后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将跟腱作“Z”字型切断,使踝关节背伸,若背伸仍达不到90°,应将跖肌切断或关节囊松解,同时松解胫后神经血管,缝合跟腱。术后石膏固定踝关节背伸90°位3周。若背伸肌无力,可将胫后肌、腓骨长肌等移于足背。若背伸肌及胫后肌、腓骨长短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与麻醉

内容摘要: 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post poliomyelitis syndrome,简称pps)是指在小儿麻痹后遗症基础上继发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和症状,发病率在20%~41%之间,多在患小儿麻痹症30年后出现,也就是40~60岁的儿麻后遗症病人。它是学术上的一种新概念,近年又出现一些研究进展,现介绍如下。 1 历史回顾 早在1875年charcot报道了在患急性脊髓灰质炎多年后再次出现肌肉乏力的情况。dalakas 等将这种进行性的肌乏力和萎缩命名为脊髓灰质炎后进行性肌萎缩。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报告不断增多,研究不断深入,后来就称之为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1987年在美国160万曾经患脊髓灰质炎的病例中有64万出现了小儿麻痹症后期综合症。这些患者难以继续担任工作,降低了活动能力,甚至不能自理生活。中国病人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生活,发生pps的比率较欧、美洲地区少。症状、体症也比较轻。大城市的患者由于平均年龄高,体质肥胖者多,pps的发病近年已经增多。 2发病机制 对于pps发病机制有很多假设。最常见的是受脊髓灰质炎病毒侵袭的运动单位的过度使用和过早老化。小儿麻痹症使受损肌群的神经元大量丧失,许多肌纤维孤立无靠,若邻近尚残留部分完好的神经元,则可通过其终末轴突的侧支芽生,使每单位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增加。可由原来的100个增至1000个,因此,这些残留的神经元必须支配比原来数量大得多的肌纤维,形成大的运动神经单位。在瘫痪较重的儿麻后遗症,受累的肌肉仅受原有运动神经单位总数的10%~20%所支配。另外,正常运动神经轴突的缓慢衰退发生在运动神经元已减少的脊髓灰质炎病人身上,功能的丧失自然就更多。对pps患者纵向研究表明,肌强度质的下降平均每年为1%,肌强度衰退到一定界限时可致功能丧失。此外,患者中年后所增添的病理引起的软弱,如肥胖、冠状动脉疾患及关节炎等也可能导致pps的发生。 3临床表现和诊断 3.1临床表现 pps最常见症状是软弱、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约60%~70%患者有此主诉,症状主要发生于病后已获恢复的肌肉,也可发生于正常肌肉,有时伴肌萎缩、肌自发性收缩、关节不稳及韧带劳损等。全身症状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患者难以耐受寒冷,眩晕头痛,肢体血管收缩功能不稳定,睡眠不良,呼吸肌软弱而出现口吃、吞咽困难和呼吸功能不全等症状。pps一般可分为两型:①儿麻后期肌萎缩型(ppma),大多数pps属于此型,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如软弱、乏力、肌纤维自发收缩、肌痛肌萎等;②肌肉骨骼系统型(mpps),主要表现为关节和肌肉疼痛,关节不稳、韧带劳损,可出现肌腱炎、滑囊炎及继发性骨关节炎等,大多发生于下肢,也可发生于长期使用拐杖的上肢。 3.1.2疼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延迟性的肌肉疼痛,是一种类似急性感染期的浅部或深部肌肉的疼痛。。第二类是局部的过度使用综合征,包括滑囊炎,肌腱炎,肌筋膜和软组织的损伤。第三类是关节退行性疾病,有腰背痛,神经压迫综合症。 3.1.3呼吸困难患者存在的表现各异的呼吸困难,轻者出现肺功能降低,严重导致呼吸衰竭,必须使用呼吸机支持。多数由于限制性的胸壁改变(脊柱侧凸,脊柱后凸),胸壁强度改变,多次感染和睡眠相关的呼吸紊乱引起。 3.1.4其他吞咽困难表现为吞咽时咽喉部的粘滞感,buchholz等报道发病率约为10-20%,经电子喉镜检查发现其中半数人存在着一侧声带麻痹。sonices等研究了32名吞咽困难的患

脊髓灰质炎的康复护理

脊髓灰质炎的康复护理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细胞,造成患儿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甚至瘫痪等。 脊髓灰质火临床分为潜伏期、前驱期、麻痹前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患儿来到康复科绝大多数是处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脊髓灰质炎患儿,从体温恢复正常后48小时起,持续2年为恢复期。恢复时期长,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有特异之处。在恢复期中,脊髓灰质细胞部分没有死亡仅是炎性反应。炎症逐渐消退,瘫痪的肌肉功能得以恢复,2年的恢复过程中,重点是头6个月,据统计,此期间可恢复肌力的90%,神经恢复需2个月~2年,失神经支配的肌细胞变性,一般在6个月内是可逆的,时间愈长,变性细胞逆转的可能性就愈小。防止肌肉变性和防止肢体畸形是本期的重点。 (1)治疗:采取针灸、理疗等措施,帮助神经恢复及防止肌肉变性。 (2)护理: ①轻手法被动牵伸关节,防止挛缩。 ②指导患儿做正在恢复的麻痹肌的主动收缩练习,助力运动,或用悬挂肢体或水中运动的方法,作减负荷的运动练习,运动时要防止正常肌的替代活动。将肌力不平衡的肢体,用塑料板、辅助器保持在功能位上活动,以防止骨与关节发生畸型。 ③保持关节功能位。向患儿及家长解释保持肢体功能位的重要意义。将踝关节保持于90°中立位,避免足下垂,膝关节保持伸直位,髋关节保持伸直中立位,避免屈曲、外翻、外旋,腕关节避免屈曲下垂等。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砂袋、夹板、辅助支具等,畸形明显者可采用石膏或牵引矫正后,再用辅助器将患肢保持于功能位。 ④秩序渐进,勿使麻痹肌过度疲劳。 ⑤肌力较弱时,可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等方法进行锻炼。 2、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护理 发病2年之后,即称为“后遗症期”。此时已经死亡的运动神经细胞,即不再恢复,瘫痪的肌肉已忧为定局,再用药物治疗不直作用。但因肌力失去平衡,肢体不正常负重,骨

最新小儿麻痹康复训练

小儿麻痹康复训练

22.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后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医疗康复具体内容可见17问。它采用的医疗手段比较多,有的已有专著介绍,比如中医中药、针灸、按摩疗法等,下面不再介绍。此处将着重介绍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治疗后的康复训练,支具、助行器等康复疗法。 23、小儿麻痹后遗症为什么要施行手术治疗?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留有各种各样的畸形,常常应用各种疗法均不能取得满意疗效,只有施行手术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比如,手术可以矫正肢体的弯曲畸形,使瘫痪无力的下肢重新获得力量站起来行走等等。在这些情况下采用手术疗法是非常必要的。 24、小儿麻痹后遗疲惠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纳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小儿麻痹后遗症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已有的肢体畸形,重新分配肢体有用的肌肉力量,建立新的力量平衡,稳定瘫痪的关节,最大限度地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手术治疗具体条件可参考以下几方面:①患者发病2年以上,肢体肌肉瘫痪不再恢复者。②肢体留有畸形、活动功能严重障碍,医生认为手术后能确有效果者。③年龄在6岁以上,能配合医生检查治疗和训练者。④需手术的肢体皮肤无破溃化脓等病变者。⑤患者和家属乐于接受多次手术和系统治疗,并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25.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施行手术治疗? 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宜采用手术治疗:①肢体瘫痪是均衡性的,没有畸形以及关节的不稳定。②肢体瘫痪或者肢体畸形较轻,运动功能不受限制。③肢体虽然一长一短,但长短差在2厘米以内,不用手术方法即可补偿功能不良。④中、老年患者身体条件较弱,手术后功能恢复较差,手术与否要采取慎重的态度。 26、一次手术就能治好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的畸形吗? 小儿麻痹后遗症造成的肢体畸形特点是多种多样、极不规律的,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常常会有多种畸形存在的现象,这些畸形往往在一次手术中不能全部解决,而需要几次手术,前边手术为后边手术打下基础,经过分期分批手术才能奏效。所以医生们把此类手术称作系统工程,在治疗之前做出全面规划,订出治疗方案,分几次手术来治好患者。对此,患者和家属要了解清楚,做好思想准备,否则经历一次手术后就失去信心.而放弃治疗是十分可惜的。 27、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矫治手术后,怎样获得好的康复效果? 成功地施行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手术后,适时正确地进行康复训练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许多患者的亲身经历表明,手术后训练与不训练康复效果不一样,坚持按医生指示训练的患者,手术后患肢的力量、关节灵活性以及活动功能都明显优于不重视康复训练的患者。例如有一位女患者,施行了肌肉移位手术来重建瘫痪肢体的力量,手术后因为怕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