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冶金专业课程设计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80.44 KB
- 文档页数:14
冶金工程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冶金工程2. 课程代码:MEET1013. 课程学分:34. 适用专业: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相关专业5.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金属学、工程热力学等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目标冶金工程是一门关于金属材料的加工、改性、测试和应用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冶金工程的基本原理,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加工技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分类2. 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3. 熔炼与铸造工艺4. 热加工与热处理工艺5. 冷加工与表面处理工艺6. 金属材料的测试与分析7. 金属材料的应用与开发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教学资料阅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冶金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 实例分析:以真实的工程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冶金工程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4. 讨论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报告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分类- 理论课程:金属材料的种类、组成和性能介绍- 实验项目:金属材料的硬度测试、拉伸试验等2. 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理论课程:金属晶体结构、合金原理、相变规律等- 实验项目:金相分析、电镜观察等3. 熔炼与铸造工艺- 理论课程:金属熔炼、铸造原理和工艺流程- 实验项目:铸件结晶缺陷观察、铸造实验等4. 热加工与热处理工艺- 理论课程:热加工原理、工艺参数及热处理技术- 实验项目:热处理实验、工艺参数设计等5. 冷加工与表面处理工艺- 理论课程:冷加工原理、精密加工工艺及表面处理技术- 实验项目:冷加工实验、表面处理工艺实践等6. 金属材料的测试与分析- 理论课程:金属材料的化学分析、物理测试、机械性能测试等 - 实验项目:金属材料分析测试操作和数据分析7. 金属材料的应用与开发- 理论课程:金属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实验项目:工程案例分析、学生设计作品展示等六、教学评价1. 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占比30%2. 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成绩占比30%3.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察占比40%4. 总评成绩=平时考核×0.3+实验操作×0.3+期末考试×0.4七、教材与参考书目1. 主教材:《冶金工程》(第三版),刘明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2. 参考书目:《金属学基础》,申光海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金属材料工程》,李泽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胡振中等编著,中国冶金出版社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实验操作和指导工作。
冶金工程设计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冶金工程的基本原理,理解冶金工艺流程及其设计要点。
2. 使学生了解冶金设备的工作原理和选型依据,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引导学生掌握冶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等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冶金工程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小型冶金工程设计。
2. 提高学生的工程计算、绘图和文档撰写能力,为从事冶金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树立为我国冶金事业做贡献的信念。
2. 引导学生关注冶金行业的发展,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冶金工程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冶金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冶金工程基本原理:讲解冶金工艺流程、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涉及炼铁、炼钢、铸造等主要环节。
2. 冶金设备工作原理及选型:分析各类冶金设备(如炉窑、风机、泵类等)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和选型依据。
3. 冶金工艺设计:介绍冶金工艺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要求,包括工艺流程图绘制、设备选型和计算。
4. 冶金工程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小型冶金工程项目的设计,包括可行性研究、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等。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关联如下:1. 冶金工程基本原理:对应教材第1-3章,涵盖冶金工艺概述、热力学基础和动力学基础。
2. 冶金设备工作原理及选型:对应教材第4-6章,包括炉窑设备、风机和泵类设备等。
冶金工程概论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冶金工程概论是一门介绍金属材料加工、熔炼、分离和制备工艺的基础课程。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会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冶金工程概论的理解和认识。
二、设计内容2.1 设计目标本次冶金工程概论课程设计旨在通过以下几点来达到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冶金工程概论知识;•增加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度。
2.2 设计步骤1.课程理论分析首先,学生需要在课前对本门课的相关理论作一定的阅读和分析,熟悉并理解冶金工程概论中有关加工、熔炼、分离和制备工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实际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将进入实验室,开展金属材料加工、熔炼、分离和制备实验,并通过操作实践,更直观地理解相关工艺的原理和步骤,并加强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3.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在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对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归纳性的报告,反思并总结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3 设计时间和地点本次冶金工程概论课程实践设计将在实验室中进行,并预计耗时10周。
具体时间和地点由实验室管理人员以及课程设计老师确定。
三、设计成果3.1 实验报告学生需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设计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报告撰写须符合科学论文规范,严谨、具体、明确。
3.2 实验操作记录学生需对每次实验过程及数据进行记录,要求记录详实、无遗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设计评估本课程设计的评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报告将会被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评估指标之一,作为学生掌握冶金工程概论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2.实验操作记录评分实验操作记录将会被作为课程设计的评估指标之一,记录全面、清晰、准确的操作记录能够反映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细致的态度。
3.实验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将会被作为课程设计的评估指标之一,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操作过程的规范程度也是重要考核因素之一。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是针对矿山资源的一种全新的综合利用方式,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理念,将矿床中的各种矿物资源逐一分离、提取、加工,从而达到多种资源的利用,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针对这种背景,本次课程设计结合实际案例,对冶金资源综合利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1.课程设计主题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为“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设计及实施”,旨在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和改进。
2.课程设计的实施本次课程设计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学生将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的研究和理解,为课程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阶段二:课堂讲解。
在课堂上,老师将为学生讲解与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阶段三:课后实践。
在课堂讲解之后,学生将分组开展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撰写总结报告。
3.学生分组及任务安排在本次课程设计中,学生将自行组成小组并分配各自的任务。
具体任务如下:•组长:负责协调和管理组内各项工作。
•副组长: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
•技术负责人:负责对方案进行技术评价和技术支持。
•运营负责人:负责方案的实施和推广。
三、课程设计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理解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的定义、原理和作用;•掌握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学会分析和评价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案。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设计评价对于本次课程设计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可行性评价•技术可行性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包括问卷调查、专家评审等。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可以实际操作和体验其中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相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发展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北大学《钢冶金学》毕业设计炉型:80t顶吹氧气转炉学院名称:材料与冶金学院专业:冶金工程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前言氧气转炉是炼钢法是当前国内外主要的炼钢方法。
氧气转炉炼钢自20世纪40年代初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不断地进步,设备不断地改进,工艺不断地完善。
在短短的五十几年里,从顶吹发展到底吹、侧吹发展到复合吹炼。
氧气转炉炼钢的飞速发展,使炼钢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钢的产量不断增加,成本不断的下降。
从日前来看,转炉炼钢可以说是最佳的炼钢方法。
本设计是根据学校教学环节安排的一个实践学习环节过程,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业需求为直接依据。
是冶金技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性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炼钢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我们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实训,通过这次课程设计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深化和拓展炼钢学的知识面,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合起来,掌握一般设备工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为以后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实际工程设计奠定基础,使我们能够很快、很好的融入工作岗位和社会。
在本次的炉型设计中,参阅了大量有关转炉炼钢工艺、炼钢生产设备等文献,得到首钢集团提供的资料与经验数据。
还得到了老师们的指导和大力支持,广大同学的帮助。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个人所学的知识和水平有限,加上没有实际的生产实践经验,存在缺点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批评和指正。
目录1设计目的---------------------------------------------------------------- - 1 -2设计内容---------------------------------------------------------------- - 1 -3 设计步骤及说明---------------------------------------------------------- - 1 -3.1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 ------------------------------------------------- -1-3.1.1 原始数据的选取-------------------------------------------------- - 1 -3.1.2物料平衡计算--------------------------------------------------- - 3 -3.1.3热平衡计算----------------------------------------------------- - 9 -3.2顶吹转炉炉型的设计及计算------------------------------------------- -13-3.2.1转炉的公称容量及其表示方法 ------------------------------------ - 13 -3.2.2转炉炉型的选择 ------------------------------------------------ - 13 -3.2.3转炉炉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 - 13 -3.2.4转炉炉型主要尺寸的确定 ---------------------------------------- - 14 -3.2.5 炉衬的组成、材质选择及厚度的确定------------------------------- - 17 -3.2.6炉壳厚度和转角半径的确定 -------------------------------------- - 17 -480T顶吹氧气转炉炉型的绘制--------------------------------------------- - 18 -参考文献------------------------------------------------------------------- - 18 -1设计目的本课程是冶金技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
冶金工程实验技术课程设计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学习冶金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掌握冶金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相关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内容1.精细化学分析方法2.热力学分析方法3.物理性能测试方法4.金相组织分析方法5.冶金工程实验设计与方案评价三、实验器材和材料3.1 实验器材1.电炉2.燃气炉3.磨床4.机械压力机5.金相显微镜6.电子显微镜7.热重分析仪8.差示扫描量热仪9.X射线荧光光谱仪10.光谱仪11.电子天平3.2 实验材料1.纯铝2.电解铜3.铁矿石4.铁粉5.铜粉6.镍粉7.钨粉8.钼粉四、实验步骤4.1 精细化学分析方法1.取一定质量的实验材料并加入盛有一定体积的溶剂的烧杯中。
2.通过磁力搅拌将材料完全溶解。
3.加入适量试剂进行反应或沉淀置换等操作。
4.通过滤液、蒸发等手段将有用成分提取出来。
5.通过滴定、比色等方法测定分析成分。
4.2 热力学分析方法1.取一定质量的实验材料装入量热容器中。
2.加热或降温至一定温度后记录样品温度和量热容器的内能变化。
3.计算得出样品除去升温带来的内能变化后的标准焓变化和标准熵变化。
4.利用计算所得数据进行热力学分析。
4.3 物理性能测试方法1.取一定材料样品,按照标准方法加工为规定尺寸。
2.利用相应仪器测试其力学性能、物理性质等。
3.根据测试数据得出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4.4 金相组织分析方法1.取样品加工制备为规定大小。
2.经过腐蚀、抛光等步骤后观察其金相组织结构。
3.利用金相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并拍摄照片。
4.根据观察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4.5 冶金工程实验设计与方案评价1.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定的冶金工程实验方案。
2.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3.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4.总结实验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实验安全1.实验时要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冶金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冶金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金属提炼的主要方法和工艺流程。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解释其在冶金过程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冶金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并分析实验结果。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科学方法解决冶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冶金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
2. 学生能够关注冶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冶金课程,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阶段理科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冶金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与交流。
在本课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冶金技术基本原理:包括金属提炼的物理化学基础,如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等,以及金属提炼方法,如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冶金技术概述2. 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熔点、密度等)和化学性质(如活性、稳定性等),并探讨其在冶金过程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3. 冶金工艺流程:详细介绍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等提炼金属的工艺流程,以及各种工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冶金工艺流程4. 冶金实验设计与操作: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冶金实验,如铁的提炼、铜的电解精炼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物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冶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冶金过程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冶金领域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冶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冶金过程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
3. 冶金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冶金过程中复杂化学反应的理解。
2. 冶金实验中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冶金实验装置、试剂、实验记录表等3. 教学案例和图片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冶金产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冶金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冶金?冶金有哪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二、讲授新课1. 讲解冶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金属的提炼、合金的制备等。
2. 介绍冶金过程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如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等。
3. 讲解冶金过程中常见的物理过程,如熔融、凝固、结晶等。
三、案例分析1. 展示冶金领域的典型案例,如钢铁冶炼、铜铝提炼等。
2. 分析案例中的冶金原理和工艺流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冶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冶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冶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冶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实验操作1. 介绍冶金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观察与记录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
四、实验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
2. 教师点评实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冶金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目录1.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22.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33.设计内容说明和要求-----------------------------------------------------------44.高炉配料计算-----------------------------------------------------------------5 4.1计算吨铁矿石需要量--------------------------------------------------------5 4.2计算熔剂需要量------------------------------------------------------------5 4.3计算炉渣成分--------------------------------------------------------------64.4校核生铁成分--------------------------------------------------------------75.物料平衡计算-----------------------------------------------------------------8 5.1风量的计算----------------------------------------------------------------8 5.2炉顶炉气成分及数量计算----------------------------------------------------95.3编制物料平衡表-----------------------------------------------------------126.热平衡计算------------------------------------------------------------------13 6.1热量收入 ----------------------------------------------------------------136.2热量支出-----------------------------------------------------------------147.高炉炉型设计----------------------------------------------------------------18 7.1高炉容积、座数确定以及车间布置-------------------------------------------18 7.2高炉内型设计-------------------------------------------------------------18 7.3炉衬设计-----------------------------------------------------------------19 7.4钢结构-------------------------------------------------------------------207.5冷却器的选择-------------------------------------------------------------208.高炉附属设备选择------------------------------------------------------------20 8.1热风炉-------------------------------------------------------------------20 8.2除尘设备的选择-----------------------------------------------------------20 8.3炉顶上料设备-------------------------------------------------------------208.4风机的选择---------------------------------------------------------------209.小结------------------------------------------------------------------------2010.参考文献-------------------------------------------------------------------211.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2.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说明:1、学院、专业、年级均填全称,如: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2003。
冶金课程设计 88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冶金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培养学生对冶金技术的认识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金属的熔炼、精炼、铸造、热处理等基本工艺,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冶金问题,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冶金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冶金技术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冶金基本原理:金属的熔炼、精炼、 casting 和 heat treatment 等基本工艺。
2.冶金物理化学: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熔炼、精炼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3.典型冶金工艺:钢铁、有色金属等典型冶金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4.现代冶金技术:钢铁、有色金属等现代冶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创新。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引导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冶金工艺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冶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冶金参考书,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齐全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实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际能力。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东北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冶金工程概论开课单位:材料与冶金学院制订时间:2004年3月修订时间:2013年3月《冶金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内容结构基于《冶金工程概论》课程性质,依照东北大学冶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冶金工程概论》课程内容,共6章、24学时(其中2学时“职业发展规划”内容,此处未列入),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走进冶金行业(4学时),介绍冶金行业的特点及培养冶金人才知识结构,介绍钢铁生产的现状、最新前沿研究及热点问题,介绍冶金史、历史重要人物及事件。
本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为:1.1 冶金专业的选择与设置1.1.1我们为什么选择冶金专业1.1.2 为何设置冶金专业1.1.3 合格的冶金工程师是什么样1.2 怎样走进冶金领域1.2.1 我们怎样走进冶金领域1.2.2 在冶金领域我们应该做什么1.3 学习冶金的任务及目的1.4 冶金史1.4.1 冶金工艺的发展历史:过去、现在、将来1.4.2 我国古代和当代钢铁冶金的地位第二章钢铁冶金概述(5学时),介绍钢铁冶炼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新一代钢铁冶金流程。
本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为:2.1 钢铁冶金流程概述2.1.1 高炉炼铁-转炉炼钢流程2.1.2 废钢电炉炼钢流程2.1.3 非高炉-电炉炼钢流程2.2 高炉炼铁2.2.1 高炉炼铁基本任务2.2.2 高炉炼铁系统2.2.3 高炉内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2.3 铁水预处理2.3.1 铁水预处理基本任务2.3.2 铁水预处理设备及处理剂2.4 转炉炼钢2.4.1 转炉炼钢基本任务2.4.2 转炉内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2.5 电炉炼钢2.5.1 电炉炼钢基本任务2.5.2 电炉内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2.6 炉外精炼2.6.1 炉外精炼基本任务2.6.2 炉外精炼方式及设备2.7 连铸2.7.1 连铸基本任务2.7.2 连铸设备2.8 新一代钢铁冶金流程2.8.1 什么是冶金流程工程学2.8.2 新一代钢铁厂设计理念及方法2.9 非高炉炼铁工艺2.9.1 开发非高炉炼铁工艺的必要性(驱动力)2.9.2 直接还原工艺的分类2.9.3 我国非高炉炼铁的发展前景第三章有色冶金概述(4学时),介绍有色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成就,介绍铝、铜、锌、稀土等冶炼原理、主要设备、工艺特点等。
冶金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冶金技术的基本原理,理解金属提炼的化学反应过程。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冶金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帮助学生掌握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及其冶炼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冶金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查阅、数据分析、团队合作等方式,进行冶金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冶金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金属世界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冶金工业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冶金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初三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冶金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金属提炼的化学反应过程、热力学原理及动力学原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冶金技术概述内容列举:第一节 金属提炼的基本过程;第二节 热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第三节 动力学在冶金中的应用。
2. 我国冶金工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介绍我国冶金工业的历史、主要成就及发展前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 冶金工业发展概况内容列举:第一节 我国冶金工业发展历程;第二节 我国冶金工业的现状与展望。
3. 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及其冶炼方法:学习铁、铜、铝等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应用领域及冶炼工艺。
教材章节:第三章 常见金属的冶炼内容列举:第一节 铁的冶炼;第二节 铜的冶炼;第三节 铝的冶炼。
《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C065150602课程名称:专业课程设计课程类型:专业方向课英文名称:Design of Iron Making适用专业:冶金工程总学时:2W学分:3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炼铁课程设计和炼钢课程设计属于冶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自学、亲自动手计算,可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加深对炼铁原理、炼铁工艺、炼钢原理以及炼钢工艺等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水平。
目的: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炼铁和炼钢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炼铁、炼钢车间主要设备工艺参数选择与计算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来选取炼铁、炼钢生产工艺的最佳方案。
任务:通过炼铁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炼铁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步骤;掌握高炉炉型设计计算的基本过程,学会绘制高炉炉型图,了解炼铁工艺设计和优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炼钢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炼钢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步骤;掌握转炉及电炉炉型设计计算的基本过程,学会绘制转炉及电弧炉炉型图,了解炼钢工艺设计和优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懂得一个好的方案除满足生产工艺的可行性要求外,还要考虑技术上的经济效益等,为毕业设计和毕业后从事冶金工程设计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2、设计任务完成后,由老师验收并评分。
三、课程教学内容炼铁课程设计主要内容:1、对原料成分进行整理计算,首先要了解原料中各元素的附存形态,然后重点对矿石的成分进行补齐和平衡计算;2、进行配料计算,首先要了解各元素在生铁、炉渣与煤气中的分配情况,重点掌握配料计算的方法;3、进行物料平衡计算,重点掌握鼓风量、煤气量的计算方法;4、要求掌握全炉热平衡计算和高温区热平衡计算的方法。
关于全炉热平衡计算,有两种计算方法,选择掌握其中一种方法即可,并了解关于热平衡指标的计算方法;5、关于炼铁焦比的计算,要求重点掌握高炉焦比、直接还原度及炉顶温度的联合计算方法。
《冶金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0540108适用专业:冶金技术学时:176学分:8开课学期:第五学期第一部分前言1.课程性质与地位《毕业设计》是具有总结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搜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和制定设计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制图的能力。
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观念、创业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冶金企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设计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技能提升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毕业设计》的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总体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该专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训练,同时有针对性地收集与毕业设计有关的资料,达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炼铁、炼钢、锌焙烧车间工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炼铁、炼钢、锌焙烧各大系统的设备选型原则、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及各设备参数的计算与经验取值的调配原则;(3)熟知炼铁、炼钢、锌焙烧车间的平面布置和工艺流程。
2.能力目标(1)能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阅读和整理文献资料、调查研究;(2)能选择某一主要工段进行工艺设计、方案分析、物料、能量衡算和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3)会绘制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装备图和平面布置图;(4)会编写设计说明书。
3.素质目标(1)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2)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3)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4)具有良好的环保和节能意识。
大学金属冶炼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金属冶炼的基本原理,理解各种冶炼方法的技术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2. 使学生了解金属冶炼过程中的热力学原理,包括相图、反应平衡等关键概念。
3. 引导学生掌握金属冶炼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金属产品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属冶炼过程中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金属冶炼工艺流程的能力,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优化改进。
3. 培养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实验操作等途径获取信息,提高金属冶炼领域的科研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金属冶炼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金属冶炼行业的发展,了解其对国家经济的战略意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学术探讨中尊重他人、共享成果。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金属冶炼的理论和实践,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和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但对金属冶炼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金属冶炼基本原理:包括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电冶金等主要方法,以及其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参考教材第二章内容。
2. 冶炼过程中的热力学原理:讲解相图、反应平衡等关键概念,分析冶炼过程中热力学因素对金属提取效率的影响。
参考教材第三章内容。
3. 物理化学变化与金属产品质量:介绍金属冶炼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分析各种因素对金属产品质量的影响。
参考教材第四章内容。
4. 实际冶炼过程案例分析:分析典型金属冶炼工艺流程,讲解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参考教材第五章内容。
冶金设备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冶金设备的认识,通过设计一个实际的冶金设备方案,让学生掌握冶金设备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设计内容1. 设计方案说明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台冶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冶炼炉、热处理设备、铸造设备、工艺装备等。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设备进行设计,或者从已有的设备中选取进行改进和优化。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注意设备所用材料、工艺参数、运转原理和操作流程等细节问题,并根据设备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设备维护和检修计划。
同时,学生需要做好详细的设计方案说明,包括设计思路、设计方案、方案评估、制作流程图等。
2. 设计过程学生在完成设备设计方案后,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过程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计思路、设备参数、工艺流程、实际制作步骤等。
此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要求学生高效地组织设计团队,规划好工作量和进度,确保设计质量和进度,并及时记录和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3. 设计报告学生在完成设计方案和过程记录后,需要综合整理前期的资料和记录,编写出详细而清晰的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将会作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评估标准,要求学生对设计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对设备设计和生产的意见与建议。
报告要求格式规范、内容详实、结论明确。
三、设计要求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主设计和实际操作,加深对冶金设备的了解,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方案必须是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设计成果。
2.设计过程需记录详细,确保设计流程可视化,操作过程可追溯。
3.设计报告必须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思路和设计成果,不得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4.课程设计的完成时间为两个月,要求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及时反馈设计中的问题,并按时提交设计成果和报告。
四、设计评价本次课程设计将会根据学生设计方案、设计过程记录和设计报告三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年级:高二学科:化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冶金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冶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冶金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冶金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 冶金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原理。
2. 不同冶金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硫酸等3. 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冶金吗?冶金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冶金是指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过程,它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新课讲解1. 冶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讲解冶金的基本概念,包括矿石、金属、冶金等。
- 介绍冶金的分类,如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等。
2. 冶金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以铁的冶炼为例,讲解火法冶金的原理和应用。
- 介绍湿法冶金的原理和应用,如硫酸铜的制备。
3. 冶金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讲解冶金在钢铁、有色金属等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课堂讨论1. 提问:为什么铁的冶炼采用火法冶金?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火法冶金是利用高温使金属从矿石中分离出来,适合于冶炼熔点较高的金属。
四、实验演示1. 演示铁的冶炼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火法冶金的原理。
2. 演示硫酸铜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了解湿法冶金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冶金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冶金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解1. 不同冶金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讲解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解冶金等不同冶金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年产500万吨良坯的转炉炼钢车间顶底复吹转炉氧枪设计学校:东北大学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班级:冶金051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1、物料平衡计算1.1基本数据(1)铁水和废钢的成分及温度。
见表1-1。
表1-1 铁水和废钢的成分元素 C Si Mn P S 温度铁水/% 3.9 0.55 0.33 0.068 0.002 1350废钢/% 0.18 0.25 0.55 0.030 0.030 25 (2)造渣剂及炉衬成分。
见表1-2。
表1-2造渣剂及炉衬成分成分/% CaO SiO2MgO Al2O3Fe2O3CaF2P2O5S CO2H2O 烧减石灰/% 91.0 1.50 1.60 1.50 0.50 0.10 0.06 3.64 0.10矿石/% 1.0 5.61 0.52 1.10 61.80 FeO=29.40 0.07 0.50铁矾土/% 7.20 28.60 2.01 48.99 11.39 0.06 0.06 TiO2=1.69轻烧白云石/% 50.15 0.46 41.80 0.74 6.85 炉衬/% 1.0 0.92 79.80 0.28 1.60 C=16.4 (3)冶炼钢种及成分。
见表1-3。
表1-3钢种成分元素 C Si Mn P S钢种Q235/% 0.14~0.22 0.12~0.30 0.30~0.70 ≤0.045 ≤0.045 (4)铁合金成分。
见表1-4。
表1-4 铁合金成分元素 C Si Mn P S Fe 硅铁/% —70 0.70 0.05 0.04 29.21 锰铁7.50 2.50 75 0.38 0.03 14.59 铁合金种的元素收得率:Mn的收得为80%,Si的收得率为75%,C的收得率为90%,其中10%的C被氧化成CO2。
P,S,Fe全部进入钢中。
(5)操作实测数据。
见表1-5。
表1-5 实测数据名称参数名称参数终渣碱度R=%CaO/%SiO2=2.8 喷溅铁损为铁水量的(0.1~0.3)%,取0.2%计算铁矾土加入量为铁水量的0.5% 渣中铁损(铁珠)为渣量的(1~2.5)%,取2.5%计算矿石加入量为铁水量的1.0% 氧气纯度99.5%O2,0.5%N2炉衬侵蚀量为铁水量的(0.1~0.3)%,取0.1%计算炉气中自由氧含量为炉气体积的0.5%终渣T.Fe含量取12%计算,其中炉渣中的(%FeO)=1.35(%Fe2O3)金属中[C]的氧化80%~85%的C氧化成CO,取80%计算,则20%的C氧化成CO2烟尘量为铁水量的(1.3~1.5)%,取 1.5%计算(其中FeO为75%,Fe2O3为20%)1.2计算过程(以100kg铁水为基础)(1)炉渣量及成分。
炉渣来自金属料元素氧化和还原的产物,加入的造渣剂以及炉衬侵蚀等。
①铁水中各元素氧化量。
终点钢水的成分是根据同类转炉冶炼Q235钢种的实际数据选取。
其中[C]:应根据冶炼钢种含碳量和预估计的脱氧剂的增碳量来确定终点钢水含碳量,取0.10%;[Si]:在碱性氧气转炉炼钢法中,铁水中的硅几乎全部被氧化进入炉渣;[Mn]:终点钢水残锰量,一般为铁水中含锰量的50%~60%,取50%;[P]:采用低磷铁水操作,铁水中磷约85%~95%氧化进入炉渣,在此取脱磷率为90%。
铁水中各元素氧化量见表1-6。
表1-6 100k g铁水各元素氧化量元素 C Si Mn P S 合计铁水/kg 3.9 0.55 0.33 0.068 0.002终点钢水/kg 0.1 痕迹0.165 0.0068 0.002氧化量/kg 3.8 0.55 0.165 0.0512 0.002 4.5682 其中,氧化成CO的C质量为3.8×80%=3.04kg,氧化成CO2的C质量为3.8×20%=0.76kg。
②铁水中各元素氧化耗氧量及氧化产物量。
见表1-7。
表1-7 铁水中各元素氧化耗氧量及氧化产物量元素反应产物耗氧量产物量备注C [C]→[CO] 3.04×16/12=4.053 3.04×28/12=7.093 进入炉气[C]→[CO2] 0.76×32/12=0.868 0.76×60/28=1.628 进入炉气Si [Si]→(SiO2) 0.55×32/28=0.628 0.55×60/28=1.178 进入炉渣Mn [Mn]→(MnO) 0.165×16/55=0.048 0.165×71/55=0.213 进入炉渣P [P]→(P2O5) 0.0512×80/62=0.066 0.0512×142/62=0.117 进入炉渣Fe [Fe]→(FeO) 0.593×16/72=0.132 0.763[Fe]→(Fe2O3) 0.396×48/112=0.170 0.565合计 5.663③造渣剂加入量及其各组元质量a.矿石、铁矾土、炉衬带入的各组元质量。
由矿石、铁矾土加入量和炉衬侵蚀量和其中各组元的成分可计算出各组元的质量,见表1-8和1-9。
炉衬中C的氧化耗氧量为0.1×16.4%×(16×80%/12+32×20%/12)=0.026kg。
b.轻烧白云石。
为了提高转炉炉衬寿命,在加入石灰造渣的同时,添加轻烧白云石造渣,其目的是提高炉渣中MgO的含量,有利于提高炉衬寿命。
渣中(MgO)含量在6%~10%效果较好。
经试算后轻烧白云石加入量为1.5kg/100kg铁水。
其各组元质量见表1-8和表1-9.其中的烧减为(MgCO3·CaCO3)分解产生的CO2质量。
c.炉渣碱度和石灰加入量。
根据铁水的[P]、[S]含量,取终渣碱度R=2.8。
未计石灰带入的SiO2量时,渣中现有的SiO2量为(见表1-7和表1-8):∑(SiO2)=(SiO2)铁水+(SiO2)炉衬+(SiO2)矿石+(SiO2)铁矾土+(SiO2)轻白=1.178+0.001+0.056+0.143+ 0.008=1.386kg 渣中现有的CaO量为:∑(CaO)=(CaO)炉衬+(CaO)矿石+(CaO)铁矾土+(CaO)轻白=0.001+0.010+0.036+0.753=0.8kg 则石灰加入量为:W石灰=[R×∑(SiO2)−∑(CaO)][(%CaO)石灰−R×(%SiO2)石灰]⁄=[2.8×1.386−0.8][91.0%−2.8×1.5%]⁄=3.549kg④终渣T.%Fe的确定。
终渣中T.%Fe与终点碳含量和终渣的碱度有关,根据生产数据,终渣T.%Fe取12%计算。
渣中存在着(FeO)和(Fe2O3),按照(%FeO)=1.35(%Fe2O3)和T.%Fe=56×(%FeO)/72+112×(%Fe2O3)/160的关系,求得(FeO)=9.26%和(Fe2O3)=6.86%。
⑤终渣及成分。
终渣量及成分列于表1-8中。
表中的FeO和Fe2O3质量计算过程如下。
不计(FeO)和(Fe2O3)在内的炉渣质量为W s=CaO+MgO+SiO2+Al2O3+MnO+P2O5+TiO2=4.03+0.779+1.439+0.32+0.213+0.121+0.008=6.91kg表1-8 终渣量及成分组元产物量/kg 石灰/kg 矿石/kg 轻白/kg 炉衬/kg 铁矾土/kg 合计比例CaO 3.23 0.01 0.753 0.001 0.036 4.03 48.92% MgO 0.057 0.005 0.627 0.08 0.01 0.779 9.46% SiO2 1.178 0.053 0.056 0.008 0.001 0.143 1.439 17.47% Al2O30.053 0.011 0.011 0.245 0.32 3.88% MnO 0.213 0.213 2.59% P2O50.117 0.004 0.121 1.47% TiO20.008 0.008 0.10% FeO 0.763 0.763 9.26% Fe2O30.565 0.565 6.86% 合计8.238 100.00% 那么,总渣量为W s∑=6.91100%−9.26%−6.86%=8.238kg(FeO)质量=8.238×9.26%=0.763kg,其中铁=0.763×56/72=0.593kg;(Fe2O3)质量=8.238×6.86%=0.565kg,其中铁=0.565×112/160=0.396kg。
(2)矿石、烟尘中的铁及氧量。
假定矿石中的FeO、Fe2O3全部还原成铁,则矿石带入铁量=1.00×(29.40%×56/72+61.80%×112/160)=0.661kg烟尘带走铁量=1.50×(75.00%×56/72+20.00%×112/160)=1.085kg矿石带入氧量=1.00×(29.40%×16/72+61.80%×48/160)=0.251kg烟尘消耗氧量=1.50×(75.00%×16/72+20.00%×48/160)=0.340kg其他造渣剂的Fe2O3带入的铁量和氧量忽略不计。
(3)炉气成分、质量及体积。
①当前炉气体积V1。
由元素氧化和造渣剂带入的气体质量见表1-9。
表1-9 气体来源及质量、体积来源铁水/kg 炉衬/kg 轻白/kg 石灰/kg 矿石/kg 铁矾土/kg 合计体积/m3* CO 7.093 0.031 7.124 5.699CO2 1.628 0.012 0.103 0.129 1.872 0.953H2O 0.004 0.005 0.009 0.011合计V1=6.663 *:气体体积=气体质量×22.4/气体分子量②当前氧气消耗质量及体积。
当前氧气消耗质量见表1-10。
表1-10 氧气消耗质量元素氧化烟尘铁氧化炉衬碳氧化矿石带入氧合计耗氧量/kg 5.663 0.340 0.026 -0.251 5.778则当前氧气消耗的体积V O2=5.778×22.432⁄=4.045m3③炉气总体积V g=元素氧化生成的体积+水蒸气的体积+炉气中自由氧体积+炉气中氮气体积,即V g=V1+{O2}炉气×V g+[V O2+{O2}炉气×V g]×{N2}氧气{O2}氧气⁄式中{O2}炉气-炉气中自由氧含量;{N2}氧气-氧气中氮气成分;{O2}氧气-氧气中氧气成分整理得:V g=V1+V O2{N2}氧气{O2}氧气⁄1−{O2}炉气−{O2}炉气{N2}氧气{O2}氧气⁄=[6.663+4.045×0.5%99.5%⁄][1−0.5%−0.5%×0.5%99.5%⁄]=6.717m3④炉气中自由氧体积及质量V f=0.5%×6.717=0.034m3,W f=32×0.03422.4⁄=0.049kg ⑤炉气中氮气体积及质量V N2=(4.045+0.034)×0.5%99.5%⁄=0.020m3 W N2=28×0.02022.4⁄=0.025kg炉气中各组元成分的质量和体积见表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