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岩溶水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12.0 概述12.1 岩溶发育机理12.2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12.3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2.4 岩溶水的特征12.5 我国南北方岩溶水的差异12.0 概述12.0.1 岩溶与岩溶水【定义】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坍,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造成各种独特的地貌现象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上述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称为“岩溶”。
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
介质的可溶性以及水对介质的差异性溶蚀;岩溶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的赋存与运动的环境,从而改造着自身的补给、径流、排泄与动态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
(动态系统)演化初期: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没有很大的不同演化后期: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某种程度上带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
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统是理想的供水水源。
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但是……12.1 岩溶发育机理溶滤作用的强度回忆1)矿物盐类的溶解度;2)岩土的空隙特征;3)水的溶蚀能力;4)水中气体成分的含量;5)水的流动状况。
12.1 岩溶发育机理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具有可溶性岩石;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具有溶蚀能力的水;4)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即具有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最活跃最积极的条件是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条件,它受控于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表非可溶岩覆盖及植被发育条件等。
12.1.1 碳酸岩盐的溶蚀过程1)与水接触的石灰岩,在偶极水分子作用下发生溶解:-++⇔2323CO Ca CaCO 2)水中存在由碳酸、有机酸、无机酸等酸类所解离的H +,与CO 32-结合成HCO 3-,使①右边的CO 32-不断减少而破坏平衡,进而促进CaCO 3的再度溶解。
第十二章 岩溶水岩溶(喀斯特)— 可溶岩在水的溶解、冲蚀、崩塌、搬运作用下,在地下形成大小、形状不等的溶蚀裂隙、溶洞、溶穴,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地貌的现象。
岩溶发生在地表称为地表岩溶;发生在地下的称为地下岩溶。
岩溶水——赋存并运移在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都可被水溶解,故统称为可溶岩。
其中碳酸盐岩分布最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所以它是岩溶研究的主要对象。
故我们仅讨论灰岩、白云岩的岩溶水的情况。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 *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可溶的岩石:(基础) 可溶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没有可溶岩,岩溶则不会发生。
碳酸盐岩的成分和结构都控制着岩溶发育。
实验表明,纯方解石的溶解速度是白云岩a. 可溶的岩石; b. 岩石是透水的;c. 水是富含CO 2的;d. 水是流动的 四者缺一不可自然界的 卤化物岩石(岩盐、钾盐、镁盐)硫酸盐岩(石膏CaSO 4)碳酸盐岩(CaCO 3、MgCO 3)灰岩、白云岩的两倍。
所以纯灰岩的岩溶最为发育;白云岩次之;泥质和硅质碳酸岩更次。
其中泥质、硅质本身就不可溶,被带入水中的泥质成分既可附着在岩石孔隙表面,阻塞水的通道,又可限制水与岩石接触而发生反应。
大部分碳酸盐岩属浅海沉积,其沉积模式和岩石结构与碎屑岩相似。
其碎屑颗粒间孔隙的存在,为水的溶解作用提供了前提。
那些致密完整的碳酸岩,孔隙很小,溶解就困难了。
2、岩石透水性(基本条件)总的说来,碳酸盐岩从成分上说是可溶的,但如果岩石完整,结构致密,其中只有微小孔隙且连通性不好,水仍不能进入其间进行有效的溶蚀作用。
只有当可溶岩在地质营力作用下产生了相当多的裂隙,地下水才能进入其间,岩溶现象才会有效地发生。
所以岩石的透水性是溶解作用的必要条件之一。
3、水的侵蚀性(必要条件之一)进入到裂隙中去的水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侵蚀能力。
因为纯水对CaCO3的溶解能力很低。
即:CaCO3+H2O Ca2++HCO3ˉ+OH ˉ①在25°C时,CaCO3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很低,仅14.2mg/l。
岩溶水的概念岩溶水是指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也称为溶蚀水。
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岩石的溶蚀作用十分重要,是形成溶洞、地下河流、地下水系等岩溶地貌和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溶水的形成是由于地下水与溶蚀性的岩层接触并溶解而产生的。
溶解作用是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指的是溶质溶于溶剂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岩溶水中,主要的溶解作用是碳酸盐岩中的碳酸钙溶解,导致溶洞和其他岩溶地貌的形成。
一个岩溶水系统通常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供水区、传递区和排水区。
供水区指的是源头区域,也就是岩溶水的来源,一般是地表水、降水或者田地中的水体。
传递区是指岩溶水在岩石中穿透和传输的部分,可以是地表或地下的空隙和裂缝、地下河流或者水下洞穴。
排水区是指岩溶水通过地下河流或者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的部分。
岩溶水对地表和地下的岩石有着很强的溶蚀能力。
碳酸盐岩由于其含有可溶性的碳酸钙晶体,容易受到岩溶水的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会加速岩石的侵蚀和溶解,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洞穴和通道会逐渐扩大,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岩溶地貌,如中国的桂林喀斯特地貌、美国的卡尔斯巴德洞穴、马来西亚的槟岛洞穴等,都是由岩溶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溶山区通常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是因为岩溶水可以通过地下洞穴和裂缝快速地储存和传输水分。
这些地下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岩溶水是在岩层中流动、穿透和溶蚀的水。
岩溶水通过溶解作用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和通道,造成了岩溶地貌的形成。
此外,岩溶水还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
深入研究岩溶水的形成和作用机制,对于认识地貌演化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y水文地质学基础本章内容第十一章岩溶水(Karst water)Company Logo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九马山烟雨漓江塔山象鼻山岩溶水的奇特又使人无可耐何——消积不利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库区岩溶洞穴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开放体系中的方解石溶解的基本物理化学模式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2.2.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溶洞的扩张示意图12.2.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12.2.2 岩溶水系统演变过程Company Logo甲河乙河甲河乙河A) 岩溶发育初期B)局部岩溶水系统发育阶段Company Logo乙河甲河乙河甲河乙河C) 岩溶水系统的袭夺D)统一地下河系的形成12.3 岩溶水的特征12.3.1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典型岩溶水系统结构概化图土壤层表层岩溶带岩溶沟谷地下河管道岩溶漏斗地表水系由表层岩溶带、浅部的岩溶管道、岩溶洞穴、岩溶裂隙、岩溶裂缝和岩溶孔隙等多种岩溶空隙介质体组成的多重复合体系,具有高度的非均质性。
Company Logo岩溶介质中的地下水流动旱季情况下雨季情况下12.3.2 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12.3.2 岩溶水的补给、排泄与动态地苏地下河出口地苏地下河出口附近落水洞Company Logo 南方的岩溶地下河排泄成为地表水之源12.3.3 岩溶水的动态Company Logo云南喷水洞地下暗河流量动态曲线山西广胜寺岩溶泉流量动态曲线12.3.3 岩溶水的动态Company Logo 结构性缺水-性缺水地下水位埋深大,地表水基本漏失Company Logo 岩溶山区的分布的落水洞西南岩溶地区的石漠化远景Company Logo 为解决当地饮用水修建的水柜天旱季节时需要远徒跋涉运水Company Logo12.3.4 岩溶水系统的圈定实例——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边界剖面图平面图。
岩溶水简介摘要:岩溶水是指赋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蚀洞穴和裂隙中的地下水。
本文介绍了岩溶水的概念、分布特征、补、给、排条件,水化学特征。
关键词:岩溶水;分布特征;补给排特征;水化学特征一、溶性岩水的概念贮存于可溶性岩层中的溶蚀洞穴和裂隙中的水称岩溶水。
岩溶水就埋条件而言,可以是上层滯水,也可以是潜水或承压水。
岩溶上层滞水的形成与岩溶岩层中透水性极小的个别透镜体有关。
这些透镜体可以是不透水夹层,也可以是溶蚀残余物充填了裂隙和溶洞而成。
当岩溶岩层大面积出露地表时,贮存并运动于其中的岩溶水主要为潜水。
如我国云贵高原石灰岩区及广西的石灰岩低山丘陵区,广泛发育着岩溶潜水。
当岩溶岩层被不透水岩层覆盖,并被地下水充满后,便形成岩溶承压水。
我国北方奥陶纪石灰岩和南方石炭、二叠纪及三叠纪石灰岩中都埋藏有岩溶承压水。
二、岩溶水的分布特征岩溶含水层,是一种极不均匀的含水介质,因此,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无论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都变化很大。
有的地段可能无水,而有的地段则可形成水量极为丰富的岩溶地下水脉或岩溶地下暗河。
所谓岩溶地下水脉,就是岩溶发育比较强烈的、呈脉络状的富水条带。
如如水通过众多的裂隙和小溶洞汇流于巨大的岩溶通道之中,则成为岩溶地下河。
其流量可达每秒数立方米到数百立方米或更多,流动速度也较其他类型地下水为快,此类地下水也具有重要的开采價值。
我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与南方不同,北方的地下岩溶含水空间也有溶洞,但主要是大量分布的溶蚀裂隙,较少像南方那样发育完整的地下水通道系统。
岩溶地下水脉虽然没有地下水那样完整的洞穴通道系统,它与两侧岩溶发育程度较弱的岩层之间也没有明显的截然分界,是逐渐过渡的,但也有一些与地下水相似的特征。
例如,岩溶地下水脉是富水性较强的条形地带,也是地下水运动比较通畅的强径流带。
三、岩溶水的补、径、排排特征由于沿地下水脉地下水径流通畅,所以这里的水位比两侧的水位低,一般都形成相对的低水位带。
在横截面上地下水位呈槽谷形,地下水脉的下游直接或间接地通向地下水排泄口一一岩溶泉。
岩溶水:赋存于各种岩溶空隙中的地下水便是岩溶水。
它的独特性在于不断改造其赋存环境,通过溶蚀的分异作用,使含水空间及本身的赋存趋于不均一性,常造成岩溶区地表严重缺水,而深部地下水富集并趋于“地下河系化”的现象。
基本特点:水量丰富而不均一,在不均一之中又有相对均一的地段;含水系统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既具有统一水位面的含水网络,又有相对孤立的管道流;既有向排泄区的运动,又有导水通道与蓄水网络之间的互相补排运动;水质水量动态受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在强烈发育区,动态变化大,对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补给响应快;岩溶水既是赋存于溶孔、溶隙、溶洞中的水,又是改造其赋存环境的动力,不断促进含水空间的演化。
岩溶含水层的含水介质特征:碳酸盐岩地区并不一定都是岩溶含水层,在那些岩溶不发育,岩块致密,仍以原生孔隙为主的地区或地段,实际上是碳酸盐岩地区的“相对隔水层”。
岩溶水含水体中存在着溶蚀孔隙、微裂隙,层面等扩散流介质,溶蚀大裂隙含水介质和管道流介质。
岩溶水的运动特征岩溶含水体中多重含水介质并存,为四个并存:层流和紊流并存;在压流和无压流并存;统一水流与孤立水流并存;明流与伏流并存。
岩溶水的运动速度变化很大。
在溶孔、溶隙中,地下水缓慢地渗流,水流流态属于层流状态;而在溶洞、暗河等岩溶管道中,地下水流速大,处于紊流状态;在介于两者之间的大裂隙中则多显示过渡的混合流状态。
岩溶水的补给、排泄、和动态特征1、溶孔裂隙水( 1)补给仍以缓慢地入渗补给为主,岩溶水量、水位等动态滞后于降雨。
( 2)具有统一的地下水位面及较完整的降落漏斗,各个方向上渗透性及水力联系相似。
( 3)地下径流以扩散流为主,排泄以大泉集中式排泄为主,动态相对稳定,年变幅小,不具备暴涨暴落的水文型动态,泉水流量和数年前降水有关。
( 4)地下水动态常具有多年周期性变化。
( 5)局部可以发育溶孔溶隙及小管道共同组成的强含水段。
2、管道流:在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地下管道极其发育。
岩溶水目录编辑本段裸露型岩溶水岩溶化地层广泛出露地表,特点是以潜水为主。
其主要接受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循环交替快,常以泉河地下河形式排泄。
动态变化大、水化学成分简单、矿化度低。
覆盖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之上有松散岩层覆盖厚度不同,分为两个亚型。
浅覆盖亚型:上覆第四纪堆积物,厚度一般不超过30m。
其特点是:赋存潜水,但有承压现象;埋藏受基岩面几地貌控制;接受降水、地表水和浅部地下水补给。
有类似裸露型的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但变化幅度小。
深覆盖亚型: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大于30m。
其特点是:分布范围较大,赋存承压水或部分自流水。
补给来源管饭,径流条件复杂,天然排泄点少。
地下水动态对降水反应滞后,水化学成分稍复杂,但矿化度仍较低。
埋藏型岩溶水岩溶含水层被固结的岩层覆盖。
常以向斜、单斜等蓄水构造等形式出现。
其特点是:埋藏、径流主要受构造控制,赋存承压水或自流水。
补给主要来源于相邻的其他含水层,径流缓慢,极少见有天然排泄点,动态变化幅度小,水化学成分复杂。
编辑本段岩溶水的分布特征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总的来说是较强的,但是含水又极不均匀。
因岩溶水并不是均匀地遍及整个可溶岩的分布范围,二十埋藏于可溶岩的溶蚀裂隙、溶洞中,所以往往同一岩溶含水层在同一标高范围内,或者同一地段,甚至相距几米,富水性可相差数十倍至数百倍。
例如在广西拔良附近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在石灰岩和白云岩分布区利用人工开挖的方法,两个点上都找被盗了丰富的集中涌出的地下水。
一个点水位下降8m是出水量为15600m3/d;另一点水位下降5.2m出水量仍达2600m3/d。
两点相距1000m 左右。
而在两点之间打的7个钻孔,降深大于5m时出水量都不到40m3/d,富水性之差达60~360倍。
岩溶的发育具有向深部逐渐减弱的规律,使含水层的富水性相应也具有强弱的分带性。
昆明附近钻探结果说明,该地区石灰岩分布地段,深度不超过100m范围内地下水较丰富。
岩溶水在水力联系上也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第十二章岩溶水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岩溶水的特征,了解岩溶水的垂直分带、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
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岩溶水——贮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称为岩溶水(喀斯特水)。
岩溶发育应具备四个条件:(1)可溶岩的存在;(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3)具有侵蚀能力的水;(4)水是流动的。
1.碳酸盐岩的成分与结构(1)成分;(2)结构;(3)构造2.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1)岩溶化过程(方解石)是CaCO3-H2O-CO2体系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用CaCO3的饱和指数判断水是否仍具有侵蚀性。
(2)如果CaCO3-H2O-CO2形成一个封闭体系,用不了多久,这一体系中因CO2的消耗及溶解CaCO3的积累而达到平衡状态,岩溶化作用不再继续进行;如果CaCO3-H2O-CO2形成一个开放体系,不断有新的CO2进来,溶解下来的CaCO3又不断被流动的水流所带走,则岩溶化作用继续进行。
(3)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使之氧化,以及植物根系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是地下水中CO2的主要来源(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通常为1% ~ 3%)。
(4)小结:在CaCO3-H2O-CO2体系中,通过大气降水的入渗,CO2不断地补给地下水,CaCO3的排出也必须依靠径流和排泄来完成。
因此,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不均匀的介质→不均匀的水流→差异性溶蚀→更不均匀的介质→更不均匀的水流→进一步的差异性溶蚀。
岩溶发展的过程实质上便是介质的非均质化过程和水流的集中化过程。
岩溶发育的三个阶段:起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停滞衰亡阶段。
2.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岩溶发育的空间特征(1)地下水径流条件是控制岩溶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2)岩溶发育部位;(3)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总的来看,从上→下,岩溶发育由强→弱;从补给区→排泄区,岩溶发育由弱→强。
第十二章岩溶水12.1 概述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而成的现象总称。
岩溶:是水与可溶性岩石相互作用的产物。
作用过程包括:溶解、迁移、沉积。
作用形式:溶蚀、冲蚀、侵蚀。
作用结果:形成各种岩溶形态。
地下:暗河、溶洞、溶隙等。
地表:石林、孤峰、坡立谷等。
沟通地表与地下的: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等。
岩溶水(Karst Water):赋存或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地下水。
由于岩溶水在运移过程中仍不断进行溶蚀,改造其赋存和运移空间,构成岩溶水独特的性质,因而有必要专门研究它。
※研究岩溶水的意义:1.供水水源:如山西娘子关大泉等。
2.旅游资源:如山东济南诸岩溶泉。
3.岩溶充水威胁采矿安全,增大采矿成本。
4.蓄、引水工程的渗漏。
5.岩溶塌陷。
12.2 岩溶地貌喀斯特区的喀斯特作用遍及地表和地下,所成的地貌也分成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两大类。
二者各自发展,但又互相影响和转化。
以下主要介绍地表地貌,按形态、成因特点可分9种:溶沟与石芽、溶斗、溶蚀洼地、大型溶蚀盆地、干谷与盲谷、喀斯特石山和溶蚀平原1.溶沟与石芽溶沟是雨雪水溶蚀岩石表面而成的沟槽,深数厘米至数米,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呈楔形或槽形,与地面垂直。
它主要沿岩石裂隙或层理面等发育,先由溶痕逐渐扩大成为沟槽。
石芽为突出在溶沟之间的岩石,呈笋状、菌状、柱状或尖刀状等。
排列成车轨状(互相平行)、棋盘状(方格)、或山脊状(不规则)。
高数厘米至数米,有的高达l0m以上。
如云南的石林,最高超过35m,那里石芽密布如林,故得名。
它是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台地被溶蚀破坏而成的。
2. 溶斗(漏斗)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的一种封闭性小型洼地,呈碟状、漏斗状或竖井状。
直径多为数十米,深数米至十余米溶斗按成因可分为三种:a溶蚀溶斗是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的地面裂隙密集处向下溶蚀而成。
b沉陷溶斗发生在有厚层碎屑物覆盖的地面上,当地下可溶性岩存在裂隙时,水流在下渗过程中带走了部分细粒碎屑物,使地面下沉,形成沉陷溶斗。
岩溶水的特征岩溶水是指通过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流动的地下水。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岩溶水具有丰富的溶解物质。
岩石中的溶解物质通过水的作用被溶解并带走,使得岩溶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离子。
这些矿物质和离子对生物生长和地质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岩溶水具有很高的溶解能力。
由于岩溶水中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碳,形成了碳酸水,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
它可以溶解石灰石等碳酸盐岩,形成溶洞和地下河道。
在溶洞中,岩溶水溶解的岩石部分会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地下岩石景观。
第三,岩溶水具有高度的活性和流动性。
岩溶水可以通过裂隙和溶洞迅速流动,形成地下河道和地下水系。
它对地表和地下的岩石具有侵蚀和破坏作用,形成地下溶蚀地貌,如溶洞、溶壑、峡谷等。
岩溶水的流动性还使得它可以携带溶解的矿物质和离子,对地下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岩溶水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储存能力。
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岩溶水可以在地下形成一定规模的水库,储存大量的地下水资源。
同时,岩溶水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可以通过岩石的裂隙和孔隙进入地下水层,补给地下水资源。
岩溶水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例如,岩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较低,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有一定限制。
岩溶水中还含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如岩溶细菌和真菌,对岩石的溶解和侵蚀有一定的作用。
岩溶水具有丰富的溶解物质、高度的溶解能力、活性和流动性强、渗透性和储存能力大等特征。
它对地下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地下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维持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岩溶水也是地下水资源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岩溶水
一、名词解释
1.岩溶: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
2.岩溶水:赋存并运移于岩溶化岩层中的水。
3.混合溶蚀效应:两种不同含量二氧化碳的饱和碳酸钙溶液混合后会变为不饱和而重新具有侵蚀性,这种现象称为混合溶蚀作用。
二、填空
1.岩溶可划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
2.常见的地下岩溶形态有溶孔、溶蚀裂隙、溶洞和管道。
3.岩溶发育应具备的四个条件为: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具有侵蚀性的水以及水是流动的。
4. 可溶岩一般有卤化物岩、硫酸盐岩和碳酸盐岩三类。
5. 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是水的流动性。
6. 岩溶的发育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停滞衰亡阶段。
7. 在一个裸露碳酸盐岩层中,岩溶发育与地下水流动是相适应的。
地下水的流动系统可以区分为非饱和流动系统、局部流动系统与区域流动系统。
三、判断题
1.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愈高,溶解碳酸盐及硅酸盐的能力愈强。
(√)
2.巨厚的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其主要原因是成分较纯,而不是构造裂隙的发育。
(×)
3.碳酸镁的溶解度比碳酸钙大,所以白云岩岩溶发育。
(×)
4.地下水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大气,其次是土壤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
5.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
6.地下水径流强烈,地下水的侵蚀性愈强,可溶岩中留下的空洞的总体积便愈大。
(√)7.断层带往往也是岩溶集中发育处,此处透水性良好,流线密集。
(√)
8.在一个裸露碳酸盐岩层中,局部流动系统,岩溶最为发育。
(√)
9.在区域流动系统中,地下水流动时间长,对碳酸盐溶蚀时间长,所以区域流动系统岩溶
最发育。
(×)
10.岩溶水与孔隙水和裂隙水相比其分步更不均匀。
(√)
11.我国南方地下多发育较为完整的地下河系,北方地下多为溶蚀裂隙、溶孔和少量溶洞。
(√)
12.我国北方岩溶泉流量动态季节变化很大,南方流量动态比较稳定。
(×)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地下水径流条件是控制岩溶发育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可溶岩、水、二氧化碳体系的能量输入通过地下水不断的入渗补给来实现。
这一体系的物质输出即溶解碳酸钙的排出也必须依靠水的径流和排泄来完成。
因此地下水的循环交替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五、论述题
1.岩溶发育的快速演化阶段,介质场与流速场发生哪些变化?
(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由化学溶蚀变为机械侵蚀与化学溶蚀共存机械侵蚀变得愈益重要。
(2) 地下出现各种规模的洞穴。
(3) 地表形成溶斗及落水洞,并以它们为中心形成各种规模的洼地,汇集降水。
(4) 随着介质导水能力迅速提高,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新的地下水面以上洞穴干枯。
(5) 通道争夺水流的竟争变得更加剧烈。
(6) 不同地下河系发出袭夺,地下河系不断归并,流域不断扩大。
2.岩溶水的特征?
(1) 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2) 岩溶水具各向异性;
(3) 岩溶水的运动,通常是层流和紊流共存;
(4) 局部流向和整体流向常常不一致;
(5) 岩溶水的补给,通常以垂直岩溶通道为主,排泄常以泉的形式排泄;
(6) 岩溶水水位随季节变化大。
3.我国南北方岩溶有哪些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