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6.1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西藤县第二中学蒙洁玲

一、总体设计思想

本节课将采用学生-建构型为主,以教师-传授型为辅的教学观,充分体现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1、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实验,探索酸的性质;2、表述活动:通过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3、应用活动:酸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应用;4、拓展活动: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点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

(二)课标分析

1、学生从酸与金属氧化物,盐等反应认识酸的通性

2、知道酸的通性有哪些

(三)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核心素养;

2、通过酸与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并建构复分解反应模型观;

3、通过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写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完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

1、通过复习酸的定义,诊断学生对酸的定义的认识水平;

2、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

3、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模型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

4、通过对白醋放在哪一种容器中能不能用铁桶盛放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学习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反应,并建立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盐的反应的认识模型;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模型认知素养,完善实验观、模型观;

教学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六、教学过程

八、效果分析

1.该设计突出教学策略设计,针对重点及难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其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够实现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该教学设计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情景,一方面有助于下面探究活动的展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广泛用途,强化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素养。

3.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着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素养,完善学生的实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