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四平战役
- 格式:docx
- 大小:18.37 KB
- 文档页数:5
东北解放战争四战四平感悟心得体会范文在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发现东北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平战役则是东北解放战争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数十万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城外激烈交战,最终解放军取得了胜利。
在探究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的同时,我深感其意义和价值的深远。
以下是我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1.深入了解历史,深刻认识斗争的艰苦性通过对东北解放战争以及四平战役的学习,我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这场战争的艰苦性和复杂性,更加感受到中国人民曾经为了自己和国家的独立和自由所经历的艰辛历程。
2.研究历史背景,认识中心思想在深入研究东北解放战争背景的基础上,我认识到这次战争体现着中国人民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幸福的精神。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及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的主力军,他们奋勇向前,英勇抗敌,保卫家园。
3.突出重点,重视战争精神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我发现在东北解放战争四平战役中,人民军队始终坚持的战争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民军队指战员胸怀祖国、笃信正义、壮志凌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横扫敌军,取得了胜利。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英雄气概,这种民族精神。
4.思辨发散,深入分析历史背景和实际问题随着深入思考,我发现历史背景和实际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我们需要发挥思辨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当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找到我们的符合国情的未来发展之路。
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和实践中,保持开放、包容和谦虚的态度。
5.恰当运用语言,准确而简练地表达想法在表达时,我们需要恰当地运用语言,准确而简练地表达想法,利用语言准确地传递我们的态度和思想。
同时,审慎运用最适合表达思想的语言和语言风格,强调一个形象、生动、具有信息量的语言表达方式。
6.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理解我们的思想内容。
19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夏季攻势中的最后一战--四平战役中没有取得预想的战果,为夏季攻势的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
战役失利的原因,既有中级指挥在攻坚作战中的战术失误因素,也有民主联军总部(林彪)的战役指挥失误因素。
四平攻坚战役的发起,是夏季攻势的第二阶段。
依照夏季攻势的构想,第二阶段的作战目的是集中兵力机动作战,相机夺取中等城市,并求得歼灭敌军部分主力。
在这一预想的背景下,东总为进一步孤立长春、吉林之敌,决定攻占四平这一重要战略枢纽,集中24个师的强大兵力进行攻坚和阻援作战。
其中以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全部、6纵队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以上的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围攻四平,歼灭敌71军;由2纵队全部、3纵队全部、4纵队(欠第11师)、6纵队(欠第17师)、独立1、2、3、4师、东满独立师、骑兵1、2师共17个师的兵力,由东总(林彪)直接指挥,进行阻援作战。
从6月4日至11日,攻城集团陆续集中到四平城外。
打援集团的部署是:3纵队、4纵队位于清原、山城镇、西丰地区,任务是阻击沈阳出援之敌军沿沈吉线自东向西迂回增援四平;6纵队、独立2师位于中长路以东莲花街、叶赫站一线,阻击由沈阳出援之敌军沿中长路东侧北援四平;2纵队占领四平以南、昌图以北的泉头、三十里堡一线,担任正面防御,阻击由沈阳沿中长路正面北援四平之敌军;以独立1、3、4师、东满独立师、骑兵1、2师位于四平以北,阻击由长春南援四平之敌军。
林彪直接指挥的17个师,战役计划是阻援的部署而非打援的部署,重点作战方向是四平以南,这个方向是敌军出援四平的主要方向。
在战役计划中,阻援主力2纵队没有机动任务,6纵队和独立2师是保护阻援主阵地(2纵)的中长路左翼。
3、4纵队的任务是阻击援敌向东迂回,以机动防御的态势侧击可能沿中长路东侧出援之敌以及由本溪向四平以东迂回运动之敌,没有预设打援的作战区域。
因为整个战役预想的核心目的是攻克四平,歼灭敌71军,而不是围点以吸引敌军出援,在运动中求歼援敌,所以在战役的外线部署上就是阻援而非打援。
四战四平的内容
四战四平是东北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街(今吉林省四平市)的四次作战。
第一次作战为四平解放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为了夺取战略要地四平,同驻守在四平的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斗。
第二次作战为四平保卫战,是国民党新一军全面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守城部队奋起还击,打响的四平城区保卫战。
第三次作战为四平攻坚战,是东北民主联军与国民党军决战于四平外围的战斗。
第四次作战为四平收复战,是东北人民解放军集中力量肃清四平国民党守军的战斗。
在四平四次作战中,国共双方累计投入兵力达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长达63天。
四平各次作战的得失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国共在东北的全局性战略得失,因此,双方不惜投入精兵良将,鼎力相夺,攻守进退,互有胜负。
四平几易其手。
四平战役的结果是什么四平战役是指1946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四平战役的结果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四平战役结果四平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为了抗击国民党的进攻于1946年在东北四平地区(今吉林省四平市)打的一场防御战,而这场四平战役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到底是国民党胜利还是共产党方面胜利呢?四平战役最终其实应该算是共产党胜利了,虽然这场战役一共有四个阶段,根据这四次作战的结果来看,双方二胜二败,其实应该是实力相当,但是最后一战中,共产党完全用炮兵重击国民党,直到国民党的工事完全摧毁后,再进行了多路突破,整个战役的战况一目了然,仅二十四小时,就占领了全城,全歼守军。
这场战役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获得最后胜利,国军北进的计划被彻底打破。
其实四平战役可以说是东北较量的开局,国共两党都派出了较强的统帅,这两人都是抗日名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共产党林彪表示:‘四平是决战之城,我们要与国民党军决一死战!’而国民党方面杜聿明用大炮说话:专门用炮弹说话,平均每分钟落弹30多发。
最终稿是共产党更胜一筹,但这也只能说明东北民主联军将士奋起反击。
且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能力有了很高的体现。
也可以说,这一次的四平战役是一场人民之间的较量,最重要的事得民心者得天下,作战也是如此,东北民主联军的英勇作战,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达成了最终的作战目标。
四平战役简介四平战役简介是什么样的呢?四平战役其实就是指1946年4月到5月之间,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
四平战役的参战方主要就是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而作战双方的指挥官也是著名的林彪和杜聿明。
由秦皇岛登陆进军东北的国民党军,3月13日从苏联红军手中接收了沈阳防务后,相继占领抚顺,铁岭和辽阳。
1946年四平战役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6年爆发的四平战役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1946年四平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四平战役背景1945年9月9日,日本正式投降。
10月30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国军统帅,并陆续调来经过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及其它国军精锐进军东北,这些国军大部分美式装备,经过美军训练。
31日,来到东北的中共部队和当地的东北抗日联军等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称东北民主联军),已经6年半没带过兵的林彪任司令。
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总之,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
”[1] 高岗说:“‘勾子(屁股)’靠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11月21日,林彪表示“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但毛坚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化四平为马德里”,林回电表示执行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
四平战役过程四平地区之战1946 年1月初,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
然而,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出尔反尔,大举向东北增兵,进攻东北民主联军。
蒋介石同时电令原东北军第一〇七师师长刘翰东,要他赶快派兵进入四平,并任命他为辽北省主席,省府设在四平城。
蒋介石还特别告诉刘翰东,东北很重要,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而要控制东北,就必须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四平与蒋军激战30余天,伤亡8000余人。
时间过去近60年,史学界对此战却一直争论不休。
四平保卫战所体现的这些精神,在以后其他地区的战役和战斗中,也常常得到体现。
耿飚的上述说法,基本为四平保卫战作了定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4月至5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北省(今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一次防御战役。
由秦皇岛登陆进军东北的国民党军,于3月13日从苏联红军手中接收了沈阳防务后,相继占领抚顺,铁岭和辽阳。
【林彪与四平之战】血战四平电影完整版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横亘于沈阳、长春之间,是中长、四梅、四洮三条铁路的交叉点,加上又是著名的粮食集散地,因而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共双方都把东北作为争夺的重点,而四平又成为争夺重点中的重点。
事实上。
国共双方在四平前后共打了4次,后来就有了“四平四平,不打四次不太平”的说法。
<br/> <br/> 前两次四平之战 <br/> <br/> 第一次四平之战是在1946年3月。
当时,苏军准备撤出四平,国民党于1946年1月7日以中央政府名义派其辽北省主席刘翰东来接收。
3月初,刘与北上的国民党军相互策应,趁苏军撤退之际,勾结伪军一举占领了四平,并大力修建防御工事,准备固守,等待国民党中央军的到来。
<br/> 为占领四平这条交通干线,东北局决定从法库调黄克诚的第3师主力赶往四平。
3月18日,黄克诚指挥他的两个旅和邓华的辽西军区保1旅攻入城内,缴获轻重机枪69挺,大小炮32门,步枪20__余支,外加大批军事物资。
<br/> 第二次四平之战发生在1946年4月。
当四平被我军占领之后,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生怕共产党占据主动,遂以沈阳为基地,向辽阳、抚顺等地发起进攻。
由于国民党军装备精良,我军装备落后。
不利于大城市作战,抚顺、鞍山、营口等大城市接连被攻陷。
<br/> 随着战局的发展,国民党军逐渐进攻到中长路、康平和法库地区。
这种情况下,国共双方在四平就难免一战了。
不过林彪并不想刻意防守四平。
他在4月11日给中央的电报说:“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被迫作战。
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
故我想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
”不过由于四平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毛泽东指示东北局要坚守四平。
四平保卫战:颇有争议的战史四平保卫战:颇有争议的战史1946 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四平与蒋军激战30 余天,伤亡8000 余人,此战在党史、军史上被称为四平保卫战。
时间过去近60 年,史学界对此战却一直争论不休。
前些年,笔者为写林彪的书,曾到吉林四平作过深入的采访,搜集到许多有关资料。
现将此战的经过及战后有关的争论作一细述。
蒋介石一手挑起了东北内战,毛主席电令林彪坚决还击1946 年l 月初,国共两党签订了停战协定。
然而,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出尔反尔,大举向东北增兵,进攻东北民主联军。
蒋介石同时电令原东北军第一O 七师师长刘翰东,要他赶快派兵进入四平,并任命他为辽北省主席,省府设在四平城。
蒋介石还特别告诉刘翰东,东北很重要,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而要控制东北,就必须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四平位于京哈、平齐、四梅铁路的交叉点,为东北交通枢纽,是东北的工业重镇;其东北郊山峦重叠,西南郊河流纵横,形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刘翰东立即带领大批人马进入四平。
这样,国民党在占领四平方面抢先了一步。
l 月13 日,毛主席致电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东北局书记兼民主联军第一政委彭真,指出:润民党拒绝与我谈判东北问题。
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后,要向我们进攻是不可避免的。
望东北局立即布置一切,在顽军进入东北向我进攻时,坚决击破其进攻。
国共两党都将东北看得极为重要,东北内战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内战的爆发,国共两党就东北问题举行过数次谈判,但毫无进展。
至3 月中旬,进入沈阳一带的国民党军队达20 余万人。
他们以沈阳为基地,同时分两路向本溪、四平方向大举进攻,沿途占领了许多城镇。
蒋军的多路进攻,给东北民主联军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3 月14 日,林彪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夺取四平。
中央军委考虑到四平的战略地位特别重要,回电同意了林彪的建议。
林彪接到党中央及毛主席的指示后,立即下令辽西、辽北军区组织6000 人的兵力展开攻击。
血沃“东方马德里”——四平战役始末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7期“仰望青山英烈啸,红色精神万代传”。
在解放战争中,四平战役被称作“东方马德里之战”,它是东北解放战争中的一段重要战事。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光阴流转,时光沉淀,这段岁月越发地散发出迷人醇香的历史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历史探寻者的目光。
四平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所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6年3 月至1948 年3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进行了包括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四平收复战在内的4 次作战。
尤其是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敌我双方投入兵力之多、作战时间之长、战斗之惨烈、伤亡之重、影响之广,在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是空前的。
在这 4 次作战中,我军有攻有守,有进有退,有胜利经验也有失利教训,有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也有催人泪下的烈士悲歌。
一战四平——四平解放战1946 年1 月8 日,国民党大员刘翰东率近百名官员到四平,成立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刘翰东任辽北省政府主席。
3 月13 日,驻四平苏军全部撤离四平。
此时开赴沈阳一带的国民党军已达20 余万人,并以沈阳为基地,分两路向本溪和四平方向同时大举进攻。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配合当时的和平谈判,东北民主联军决定在苏军撤离后首先控制沈阳以北的长大铁路干线城市,并由西满军区部署首先夺取战略要地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于3月15 日攻占了四平西郊飞机场,3月16 日晚围城。
战斗于17 日凌晨2点打响,激战10 个小时后战斗结束。
除200 多名守军逃跑外,其余3000 多守军和政府官员被俘或被歼。
活捉了国民党辽北省政府主席刘翰东、保安司令张凯及匪首王大化、王耀东等。
在四平解放战中,东北民主联军缴获轻重机枪69 挺、大小炮32 门、步枪2000 余支、汽车20 辆、马700 匹以及大批军用物资。
四平战役纪录片观后感《四平战役》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四平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战斗的过程,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共领导下人民军队的英勇奋斗和无私牺牲的精神。
首先,纪录片通过详细的历史背景介绍使我对四平战役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毛泽东同志在国共内战时期凭借着出色的统筹能力,将国民党军队分裂为几个孤立的部分,并通过夺取战略要地,逼使敌人失去后勤保障,实现了从战略主动转为战略守势。
四平战役就是中共领导下人民军队在这种背景下对敌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纪录片通过展示战役前敌我双方的布防情况、战役动员和准备等细节,使我对战役的胜利来之不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纪录片以极其真实的镜头展现了战斗的激烈场面和英勇的战士形象。
战斗全程恢弘壮观,令人感到震撼,特别是敌我双方激烈交火的镜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纪录片中展示了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拼尽全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被这些战士的英勇和坚定所感动,他们舍生忘死的精神令我感到无比敬佩。
最后,纪录片所传递的价值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中反映了人民军队对待俘虏的态度,他们不仅对俘虏给予了人道关怀,甚至还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俘虏参与到自己的战斗中来。
这种对待他人的善良和友善让我深感中共领导下人民军队在人道精神上的高尚品质。
总而言之,观看《四平战役》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刻了解了四平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战斗的过程,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英勇奋斗和无私牺牲的精神,同时也受到了其中传递的正能量和人道关怀的启示。
这种英勇和坚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同时,我们也要始终保持善良和友善,以人道关怀为基准,展示人类的最高价值。
四平战役纪念馆
作者:陈洪
来源:《党史文苑》2019年第12期
四平战役纪念馆坐落在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中心地段,始建于1958年,后几经易名,1987年定名为“四平战役纪念馆”,彭真题写馆名。
2005年纪念馆重新修建,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先后4次大战四平: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四平收复战。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参与过四平战役的作战部署和指挥。
四平战役纪念馆包括半景画馆、序言厅、战史厅、人民支前厅、英烈厅、电影厅、临时展厅以及人文服务区等,展示文物、照片、资料约2000件。
纪念馆正面墙体上设有反映四战四平历史的浮雕。
進入纪念馆序言厅,映入眼帘的是红色墙体上1946年四平保卫战期间毛泽东“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的电文手迹,红色墙体与下方黑色基石,意寓英勇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之战中血沃东北黑土地,右侧浮雕表现了东北民主联军气势如虹、纵横东北的英雄气概。
序言厅顶部的红五星和圆环意寓人民军队四战四平的丰功伟绩。
战史厅分为战前时局和战史风云两部分,再现了四战四平的历史。
人民支前厅展现了后方根据地人民支援前线的场景。
英烈厅展示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四平战役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历史事件:四战四平是怎么回事?四平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军事重镇四平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的⼀次防御战役。
1946年3⽉到1948年3⽉国共双⽅先后调动了⼤量兵⼒,在四平展开了四次⼤战役。
四平解放战(⼀战):1946年3⽉17⽇4时东北民主联军发起总攻(城),激战10⼩时,战⽃结東,四平宣告解放。
四平保卫战(⼆战):国民党为夺回失守的军事要地,1946年4⽉16⽇⾄5⽉18⽇,四平城保卫战展开。
历时33天,5⽉18⽇夜东北民主联军守城部队主动撤退。
5⽉19⽇,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
四平攻坚故(三战):1947年6⽉14⽇20时、东北民主联军发起总攻(攻城战⽃),⾄6⽉30⽇拂晓,攻城部队撤出战⽃,历时6昼夜。
此战,道⾥全部解放;道东腰站南、南⼀纬南等地全部解放。
因敌援军赶到,四平城未能全克。
四平收复战(四战):1948年3⽉12⽇拂晓,东北民主联军攻城部队进⼊阵地,7时50分向四平城发起总攻。
历时23⼩时,3⽉13⽇7时许战⽃结東、四平全城解放。
在这⼏次战役中,双⽅共投⼊兵⼒40万⼈,累计战⽃52天,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战四平"。
四战四平⼜以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作战时间长、投⼊兵⼒多、伤亡数量⼤⽽著称于世。
四平战役不仅解放了四平,对全国解放也具有重⼤意义,整个四平战役,东北民主联军伤亡3万余⼈,击毙击伤敌⼈5万余⼈,英雄们⽤年轻的⽣命赋予四平这座城市以"英雄城"的美誉。
四平烈⼠陵园,陵园占地20余万平⽅⽶,其前⾝是1951年成⽴的⾰命公墓,1974年在此基础上成⽴了四平烈⼠陵园。
纪念碑后⾯是⽆名烈⼠墓,安葬着解放战争中,中国⼈民解放军四战四平英勇牺牲的⼀万多名烈⼠,该⽆名烈⼠墓是国内最⼤的烈⼠合葬墓之⼀。
⽆名墓的墓铭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四平攻坚战主要指挥⼈---洪学智提写,⽆名墓四周由四个呈⽅队形的208座有名的烈⼠墓,⽆名墓与有名墓呈花盆状,寓意为陶铸的著名诗章:"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亦⾹。
四平战役观后感四平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胜利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我曾经通过电视、书籍等媒体了解过这个战役的概况,但直到最近有机会观看了相关纪录片,才真正深刻感受到四平战役的艰辛与伟大。
四平战役发生于194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地点位于辽宁省四平市及周边地区。
这次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目的是为了解放东北地区。
四平战役的背景是,当时国共内战已进入最后阶段,东北地区是国民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而国民党军队在这里采取了以堡垒化防御为主的策略,以期能够顽强抵抗解放军的攻势。
纪录片中展示的四平战役始末令人震撼。
解放军遭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每一次推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敌军堡垒化防御所带来的优势地形,使得解放军难以以常规战术攻克敌人的阵地。
但解放军没有放弃,他们克服困难,以一种坚定不移的决心向前推进。
在战役的早期阶段,解放军意识到了巷战的重要性。
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秘密行动,采取夜袭和埋设地雷等方式削减了敌人的战斗力。
这些行动起初虽然是非常困难的,但成功了。
解放军掌握了主动权,攻势逐渐展开。
随着战役的推进,敌军的抵抗逐渐减弱。
解放军发挥了自己的火力优势,使用炸弹和炮击等手段摧毁了敌人的坚固阵地。
另外,解放军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把战场打到了敌人的核心地带。
整个战役中,解放军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意志力。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且在面对敌人优势的困境中仍能迎难而上,从容应对。
他们善于运用战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保持了高度的战斗力。
纪录片中,通过历史记录和现场视频,展示了四平战役胜利的场景。
解放军最终于1948年11月14日攻占了四平市,成功解放了东北地区。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进程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解放东北的关键一役。
通过观看四平战役的纪录片,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解放战争中的艰辛付出和伟大成就。
四平—被战争蹂躏的城市“因为爱好和平,所以我们回忆战争”,是的,每一个真正爱好和平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痛苦的战争。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到现在的60多年中,我国就再没有爆发全面的大规模战争,当然期间也经历了不少武装冲突,如对外的朝鲜战争,珍宝岛战争,中印战争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西沙海战等,对内则有西藏叛乱,和对国名党的一系列战争。
但总体趋势是战争的烟云离我们越来越远,永不停歇的历史长河逐渐的侵蚀了战争的痕迹,但它们作为历史上曾经上演过的悲壮一幕,永远值得我们记忆和深思。
从1946年开始,为争夺四平城,国共双方尽出精锐,在此展开了四次大战役,先后投入总兵力达数十万。
参加战争的主要将领有共产党的林彪、黄克诚等,国名党方面则涉及到中将杜聿明、“小诸葛”白崇禧、“东方巴顿”廖耀湘、陈明仁等,其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堪称国共的巅峰对决。
一座城市的攻守转换,数万军人血肉和生命的离殇,血淋淋的场面到底又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我也是偶然从书本上看到这段历史,感觉很好,所以想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四平当时是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位于东北平原腹地,沈阳、长春之间,是中长铁路、平齐铁路、四梅铁路三条铁路的交汇点,处在东、西、南、北满的十字路口,又是著名的粮食集散地。
因此,从古到今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要控制东北,首先必须控制四平。
一战四平,由于守敌太弱,只有一些地方部队和伪军,三千余人。
仅十个小时,林彪手下虎将钟伟便拿下了四平,这场战役,无论是从战术角度还是激烈程度,都不用过多叙述。
二战四平,双方血战32天,伤亡数万人,尸横遍野。
战役一开始共军捷报频传,后来国军增援王牌美式装备军队,在廖耀湘的带领下,凭借先进火炮和飞机轮番轰炸的掩护,以少胜多,大破林彪守城部队。
最终,四平失守,林彪向北撤退。
三战四平,是四场战役中最残酷、较量最激烈的一场。
1947年,共军发起对东北地区的夏季攻势,东北民主联军3个精锐纵队等部在林彪的带领下对固守四平市的国民党军进行攻坚战,结果以惨败告终。
四平战役观后感《四平战役观后感》去看四平战役的纪念馆或者资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热血与牺牲的大门。
那里面的故事,像一把火,直直地就烧进了心里。
一进去,看到那些陈列的东西,老旧的枪炮、发黄的照片、战士们用过的东西。
这哪是简单的物件啊,这简直就是那段历史的嘴巴,在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的激烈战斗。
那些枪炮啊,就像一群沉默的战士,虽然现在不会再发出怒吼,但你能想象到当年它们可是在战场上嗷嗷叫着,喷吐着火舌,像一群愤怒的龙在保卫自己的阵地。
四平战役的战士们呢?那都是铁打的汉子啊。
他们面对的是什么?那是枪林弹雨,是敌人坚固的防御工事。
可他们怕了吗?没有啊!他们就像一群扑向火焰的飞蛾,明知道危险,却毫不犹豫。
你说,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不要命的勇敢啊!这种勇敢不是傻,是为了背后的家人、土地,为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就好比一个家被强盗闯进了,家里的顶梁柱能不拼命吗?那必须得拿起家伙事儿,和强盗干到底啊。
我在看的时候就在想,那战场上的厮杀得有多残酷啊。
每一寸土地,都得是用鲜血去浇灌的。
战士们的血就像春雨一样,洒落在四平的大地上,滋养着这片土地的尊严和自由。
他们倒下去的时候,心里想的肯定是胜利,是和平。
他们也许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想着多干掉几个敌人,多守住一寸土地。
这就像下棋一样,每个棋子都有自己的使命,战士们就是那棋盘上最勇敢的棋子,为了胜利勇往直前。
现在的我们啊,生活在和平年代,整天不愁吃不愁穿的。
我们走在宽敞的马路上,住着舒服的房子,这一切都是那些战士们用命换来的啊。
我们有时候还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抱怨,什么工作累啊,学习苦啊。
和那些在四平战役里拼命的战士们比起来,我们这点苦算个啥?就像小蚂蚁在大象面前抱怨自己的小窝不够大一样,可笑得很呢。
那时候的战斗条件多艰苦啊。
物资匮乏,可能吃的都不够,武器也没敌人的好。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士们还是打出了威风。
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顽强的意志,是不怕死的精神,是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四平血战林彪为何迟迟不撤作者:王树增来源:《领导文萃》 2010年第2期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个心结。
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展开血战。
战斗第8天,林彪就已清醒认识到我军作战的弱点,但他为何迟迟不撤,而坚持战斗了一个多月呢?且看本文作者是如何分析其原因的。
东北:国共的较量与抉择1946年的春天,尽管苏军一再拖延撤军时间,但是终究要大规模撤离了。
于是,一个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面临着最后的较量与抉择。
苏军撤离沈阳时,没有通知国民党军。
驻扎在沈阳郊区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师长彭璧生发现苏军开始移交监狱和工厂时,才感到苏军可能要走。
苏军全部撤离之后,他迅速指挥部队占领了沈阳市区。
这时候,国共两方代表正就东北问题进行谈判,虽然争吵激烈但尚未撕破脸皮。
因此,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指示是:“苏军退出沈阳后,我军不要去进攻沈阳城。
我军进去必会在军事上陷于被动,在政治上亦将处于极不利。
不仅沈阳不必去占,沈阳到哈尔滨沿线在苏军才撤退时我们都不要去占领,让国军去接收。
”就在这封电报从延安发出的当天,苏军从沈阳至长春间的四平撤离后,黄克诚立即指挥部队攻占了那里。
国民党方面坚持认为,东北不存在共产党驻军问题,只有国民政府从苏军手中接收主权的问题。
国共两党代表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因而分歧严重。
随着国民党军源源不断地到达东北,蒋介石的立场越来越强硬。
东北民主联军占领了战略要冲四平,蒋介石立即命令国民党军自沈阳兵分四路攻占四平。
4月4日,林彪到达四平街,他向中央表达了“坚决与敌决死一战”的决心。
毛泽东立即回电,表达的也是不惜一切的决心。
一场为争夺铁路线上的重要城市而进行的血战已经不可避免。
颇受争议的“四平之战”4月8日傍晚,四平外围战斗开始。
交战双方是:东北民主联军山东解放军第一师、第二师、第七纵队、新四军第三师八旅和十旅、东满挺进纵队等,共十二个团;国民党军是新一军新编三十八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课教师:学科:历史课时:1 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某某起义,了解某某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掌握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了解秋收起义失败后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某某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特点,让学生明白中国敌人的主要力量分布在城市,故而攻打大城市这条路走不通,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归纳中国共产党早期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某某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习,认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X。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等为此做出了伟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某某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原因。
点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导入:同学们看一个电影片断。
(放《某某起义》影片中的一个片断)。
然后,请学生回答或老师解说,提出电影的名字叫《某某起义》,接着提出问题:某某起义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某某起义发生过程中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某某起义的历史地位如何?等等,从而导入新课。
一、某某起义1.某某起义⎩⎨⎧[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某某起义的内容,从中找出某某起义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③过程:在某某举行起义,占领某某城,不久撤出某某,南下某某,但在途中遭到失败。
④余部:朱德、陈毅率某某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某某。
⑤意义:某某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时间:5分钟 课件展示课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同学们,请在图中先找出几个相关地名:“某某”“瑞金”“三河坝”“某某”“宜章”。
一战四平胡吉勇;高艳【摘要】1946年初春,隆隆的炮声震撼着千里冰封的吉林大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初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向盘踞在四平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打响了解放四平的战斗。
在东北解放战争史中,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军在四平这一重地进行了四次争夺战,第一次角逐,也称“一战四平”。
【期刊名称】《兰台内外》【年(卷),期】2006(000)002【总页数】1页(P63)【关键词】东北民主联军;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四平市;东北解放战争史【作者】胡吉勇;高艳【作者单位】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1946 年初春,隆隆的炮声震撼着千里冰封的吉林大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 1948 年初改称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向盘踞在四平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打响了解放四平的战斗。
在东北解放战争史中,东北民主联军同国民党军在四平这一重地进行了四次争夺战,第一次角逐,也称“一战四平”。
重要的战略位置四平位于东北松辽平原中部,扼于长春和沈阳正中要冲,是中长线、平齐线、四梅线三条铁路交汇点,贯通了东满一西满、南满一北满之地,是东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毗邻怀德(今公主岭)、梨树等产粮大县,城乡市场贸易活跃,是当时著名的粮食集散中心。
占据四平,就卡住了全东北的交通命脉,因此,四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特殊的历史背景四平解放战与当时整个东北J的形势密不可分。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寇投降。
进入东北对日作战的苏军于 1946 年 3 月间全部撤离四平。
蒋介石为独占抗日胜利果实,派遣重兵进入东北。
1945 年 12 月至1946 年 l 月,国民党陆续派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各城市, 1946 年 1双方兵力部署东北民主联军参战部队有:辽西军区保一旅一团、万毅纵队(亦称东满第七纵队)五十六团、原二十四旅七十团、三师十旅的四个连、辽西二分区一部分及梨东县大队等共 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