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含答案)
- 格式:pptx
- 大小:88.05 KB
- 文档页数:60
2020高考文言文之文化常识判断题100道修正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及答案(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对)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2.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对)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对)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对)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错(始于隋炀帝时期)(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对)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解释)
01.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文化常识判断(一)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古人有名有字。
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八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B、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
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
如欧阳修的谥号叫“文忠公”。
C、古代表谦称的词语如“寡人、孤、不谷、仆、小人”等,其中“不谷”是古代诸侯的谦称。
D、一般地说,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
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
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左传》。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4,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
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为“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
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 [判断题]对错(正确答案)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判断题]对(正确答案)错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高考古文化常识100道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附答案及解释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答案:1.对2.错(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错(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错(“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错(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错(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对8.对9.对10.错(始于隋炀帝时期)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训练150题(判断题,附答案解析)判断正误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100道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文化常识100题(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