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
- 格式:docx
- 大小:20.36 KB
- 文档页数:5
什么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何谓“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
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影响社会稳定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
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
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诱发的农民反抗时间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出现了反抗形式逐渐升级,出现暴力化趋向。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
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非常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异常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边远地区成就,解决我国“三农”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国的跨越改革开放首先从边远地区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
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以使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解决有效地解决了自给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
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高速增长其他农产品也就大幅度增长。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上捷尔萨不但加以解决了吃饭问题,生存环境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为了促进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依循采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单独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
2024年学习三农问题心得体会一、引言2023年,我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学习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三农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总结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展望未来农村发展的方向。
二、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我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
农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农村的经济落后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深入了解三农问题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虽然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农村经济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再次,农村教育医疗水平的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农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
四、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在了解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我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努力和创新表示肯定。
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支持力度。
政府还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了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
五、个人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在学习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我思考了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
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品质。
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第一篇: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具体分析一、具体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因素又有其外部因素,既是历史因素的积淀,又有其现实的原因,对此必须持全面的视角予以把握,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内部,而忽视外部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能仅仅看到导致三农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更要有宏观的历史性视野,从其产生的深远的历史背景予以全面的考察。
1、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
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
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
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破解其中的缘由和奥秘。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一、什么是“三农”问题1.国情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
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
2.具体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
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
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摘要】“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业、农村”问题。
目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我们在奔赴“中国梦”的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它重视起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去解决。
虽然“三农”问题是全球普遍的现象,但是解决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三农”问题不会像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样棘手,这是因为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数和中国一样达到9亿,也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人口比例像中国那样高达三分之二。
【关键词】三农新农村建议中国梦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经济、金融、科技、教育、国防以及文化建设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我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等等。
这些问题就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城市居民和农民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产生的。
“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就是三农问题。
当今,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国梦,解决“三农”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就关于“三农”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几点建议。
二、“三农”问题简介“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6)2.1 农业发展情况 (7)2.2 农村社会状况 (8)2.3 农民生活状况 (10)3.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11)3.1 全球化挑战 (12)3.2 信息技术挑战 (14)3.3 环境与资源挑战 (15)4. 新征程下的中国“三农”发展战略 (16)4.1 农业现代化战略 (17)4.2 农村城镇化战略 (18)4.3 农民素质提升战略 (19)5. 大变局下的中国“三农”发展对策 (20)5.1 政策建议 (22)5.2 科技支撑 (23)5.3 生态环境保护 (24)6. 国际经验与启示 (25)6.1 发达国家经验 (27)6.2 发展中国家经验 (28)7. 结论与展望 (29)7.1 研究总结 (30)7.2 未来发展趋势 (31)7.3 研究展望 (33)1. 内容概述报告聚焦当前“三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整体战略构成了威胁。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其中包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等。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三农”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报告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三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三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1 研究背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新形势下农信社效劳三农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思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开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改善农村金融效劳,增加涉农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农信社的支持,更是尤为重要。
但受制于经营环境及农信社自身经营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农信社在效劳三农和地方经济开展方面存在着一些"心有余而力缺乏〞的困境,亟需加以解决。
一、当前农信社经营面临的困境〔一〕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高风险。
一是农信社以"三农〞为主要效劳对象,但随着农民大量进城,"有农村无农民,有农地无农业〞的现象日趋普遍,农信社的市场主体发生变化。
二是农业是弱势产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制约,在农业保险机制及补偿机制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农户的还贷能力难以保证,信贷风险较大。
三是农村交通、经济开展相对滞后,信用体系及法制建立不尽完善,农信社经营管理本钱普遍较高,经营较脆弱。
〔二〕新型农村经济模式酝酿新的风险。
当前,农村经济环境和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农业专合组织、订单农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共同开展,这一方面为农信社的经营绩效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新的信贷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复杂多变,如果市场预测不准、经营管理不善、缺乏长远规划,或遭遇自然灾害,或舆论影响,就会造成产品减产或滞销积压,甚至亏损破产,例如前两年的绿豆、大蒜等过山车一样的价格变化,就有可能使曾经作为信贷支持的亮点演变为风险点。
〔三〕同业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压缩开展空间。
近年来,为破解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问题,国家以积极的政策引导,农村金融生态发生重大变化,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竞争法则直接拷问农信社的生存能力、市场份额和可持续开展能力。
一是国有银行从"集体撤离〞到"集体返乡〞。
在这场浪潮中,邮政储蓄银行定位"为城市社区和广阔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根底性金融效劳〞,并改变只存不贷的传统,以及"爱富不嫌贫〞、"抓大不放小〞的市场理念及小额贷款业务的推出,与农信社"短兵相接〞,直接影响着农信社的业务经营和市场份额;农业银行高举着"效劳三农〞的大旗,成立"三农事业部〞,义正言辞地回归农村金融市场"掘金〞。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与解决思路新阶段的“三农”咨询题与解决思路近几年,农业、农村和农民咨询题已成为决策界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上上下下都在讨论“三农”咨询题,纷纷为其献计献策。
到底“三农”咨询题出在哪里、症结何在?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或缓解它?这是本文要研究的要紧内容。
一、“三农”咨询题的核心与症结所在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进展中浮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咨询题。
例如,有农民收入咨询题、税费负担咨询题、劳动力转移咨询题、土地市场制度咨询题、农村金融制度咨询题、粮食流通体制咨询题,还有农村市场消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以及农民自组织等等咨询题。
乍一看,如何会冒出这么多咨询题来,使人觉得无从下手。
事实上,当前农业、农村暴露出的一系列咨询题,并别是近期才产生的,有许多咨询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浮现了,只是那时咨询题还没有累积到如今这种严峻程度。
另外,从这些咨询题之间的关系分析,农业、农村和农民中浮现的诸多咨询题并别是并列关系,也别是在同一阶段发生的,其中有许多咨询题是相互关联,存在着衍生关系。
比如,农民收入咨询题与税费负担、劳动力转移、土地市场、金融制度就有着直接关系,并且也与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市场消费等紧密相关。
所以,在陈述“三农”咨询题时,别能简单地排列咨询题,应该寻出事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进展的重大咨询题和核心咨询题来,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对症下药。
我认为,当前“三农”咨询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咨询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咨询题,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咨询题,其他咨询题要么是由这三个咨询题引发出来,要么与其密切相联。
目前“三农”咨询题差不多和过去的“三农”咨询题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如果说过去有“三农”咨询题,在八十年代中期往常,表如今宏观层面上仅仅是一具农产品供给咨询题,或者说是食品安全咨询题;如今三农咨询题差不多从食品安全咨询题演变成一具以收入、消费和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和社会咨询题。
在现时期,归结起来“三农”咨询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权和进展权与都市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要紧表如今都市方面,农村经济进展要相对降后。
同都市相比,农村进展降后首先体如今投资严峻别脚,基础设施供给明显滞后。
自1998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尽管中央和各级地点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明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降后状况。
但是,在利用财政资金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向都市投资多而对农村投资偏少。
例如,1998年至20xx年国家延续发行建设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资金约为1897亿元,占28.7。
20xx年,国家又发行国债1400亿元,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为445亿元,占31.8。
算是这2300多亿元,还包括了大江大河工程管理、生态环境爱护和建设投资等,而这些投资直接受益的是全社会,对拉动农村经济进展的直接作用并别十分明显。
在国家集中大量资金投向都市基础设施建设后,使得都市公共品的供给和现代化水平上了好几个台阶。
和国外比较,目前我国的都市特别是大中都市的现代化水平并别比发达国家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国家。
可是,由于农村投资少,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进展严峻降后,同都市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个地方,假如仅以基础设施供给状况衡量城乡进展水平,那么当你进入中国的大中都市就看起来到了发达国家,相反当你进入中国的农村又看起来到了进展中国家。
这种城乡反差既存在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于中西部地区。
城乡投资差距别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
在20世纪90年代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也远远降后于都市。
从1990年到20xx年,都市集体和个人名义投资增长了14.6倍,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5倍,都市比农村增长速度快1.7倍。
农村投资增长慢,经济进展速度必定也慢,进而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可不能快。
1990年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9,年均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8.4)几乎慢了一倍。
而同期内,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由慢变快,13年里居民收入增长了159.8,年均增长7.6,增速是80年代(4.5)的1.7倍。
在这种事情下,都市居民的收入越来越高,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比如,1985年都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1.86倍,1990年为2.2倍,1995年上升到2.71倍,到20xx年高达3.1倍。
20xx 年,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上年下落了0.5个百分点,而都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了9,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23倍。
受收入增长的制约,农民的消费增长也极其缓慢,同都市居民的差距也在拉大。
从1993年到20xx年,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上增长了2.58倍,而县及县以下仅增长了1.87倍。
到20xx年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水平是都市居民的1/3,消费差距比80年代扩大了40以上。
由于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市场需求明显偏冷,导致其在全社会中的市场消费份额浮现了萎缩的趋势。
例如,在1990年农村市场消费在全社会中的份额是53.2,1995年落到40,20xx年进一步落到36.7,20xx年又进一步落到35(见下表)。
当前,农村投资别脚,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已严峻妨碍了国民经济的进展。
因为,在12.92亿人口中,有9.37亿农民在紧缩投资和压缩消费,势必会给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困难。
能够确信的说,在通货紧缩的事情下,要想启动内需首先必须将占全国2/3人口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鼓舞他们投资,刺激他们消费,惟独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才会有动力。
面对城乡进展差距,有人提出,目前中国的农村状况比过去恶化了,农民的日子水平越来越差。
这种说法有些偏激,甚至对农村缺乏起码的了解。
从实际事情看,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日子状况都比过去大大进步了。
但是什么原因三农咨询题又忽然变尖锐了呢?关键是农民的生存权和进展权与都市居民的差距扩大到了某种限度,给人的感官视角造成了异常刺激,引起了社会部分群体的心理失衡,危及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进展。
1985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较表年份农民收入(元)市民收入(元)城乡比乡为1农民消费(元)市民消费(元)城乡比乡为1农村市场()1985397.6739.11.86317.4673.22.1256.51990686..31510.22.20538.11278.92.4053.219951577. 74280.02.711310.43537.62.7040.020xx2253.46280.22.791670.04998.02.9938.220xx2366.46859.62.901741.05309.92.9937.420xx2475.67702.83.101834.36209.93.2936.720xx2622.08472.03.231 943.36510.93.3535.0所以,我认为“三农”咨询题集中反映在收入、消费和劳动力转移方面,核心体如今生存和进展上。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三农”咨询题呢?我认为是由制度和结构造成的,是由我们的制度设计缺陷和结构转换偏差引起的。
首先从制度看,改革开放往常,国家用打算经济、依赖行政力量造就了一具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改革开放未来虽然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在改革进程和制度安排上偏废了农村。
要紧表如今两个方面:第一,八十年代中期未来,我们把要紧改革精力从农村转到都市,集中在宏观经济体制和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对农业、农村的体制改革重视别够,造成了许多咨询题积重难返。
第二,农村制度的变迁受到了抑制。
列举四个方面的例子:1、土地别能市场化。
都市扩张、修建公路和开辟区建设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这些土地基本上以低价强制性从农民手中征用的,造成巨额土地收益流失。
2、民间金融机构进展受到限制,基金会撤销,民间借贷别合法,造成农村金融从资金总量和机构双重供给别脚,使农民长期陷入贷款难的境界。
3、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限制非国有的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
4、城乡财税体制改革滞后,形成财权和事权别对称,造成越是基层政府财权越小、事权越大,这引起基层政府向企业和农民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
再从结构演变方面分析。
结构转换是一具国家经济进展的全然,经济进展到一定时期之后,结构转换会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国家在九十年代未来的结构转换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别利的。
什么原因?一方面,工业的过度扩张,导致了非农产业在大量抽取农业、农村资源的并且,排斥大量劳动力进入,造成农民占有的资源和财宝份额下落。
另一方面,受结构转换的妨碍,财宝过度向都市集中,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所以能够说,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在生存权和进展权方面的差距扩大趋势,既是由市场经济变化引起的,也是由于一些宏观政策别当和制度安排偏差造成的。
二、解决“三农”咨询题的要紧途径解决或缓解“三农”咨询题的出路在什么地点?首先要强调一点是,目前社会上别应该用过激的言论,也别能用过激的方法来解决“三农”咨询题,因为三农咨询题是由历史造成的,并在历次体制变动中别断累计起来。
面对这些咨询题,我们企图想让一届或两届政府来完全解决这些咨询题是彻底别可能的,别能操之过急,只能重点突破,假如社会上一些人总用一些偏激的言论、并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解决方法,对解决三农咨询题毫无益处。
最近有人说,解决三农咨询题关键是要使政权退出农村,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稚嫩的想法。
因为在市场经济事情下,农民是弱势群体,假如我们的政权退出农村,这些弱势的群体谁来爱护,农村的公共品由谁来提供,农村贫困咨询题由谁来解决。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经验看,爱护农民的生存权和进展权,帮助陷入困境的农民,并向农村提供公共品,基本上政府在农村的责任。
很显然,假如让政府退出农村,这些能产生很大外部性的公共事业会马上浮现供给缺位。
另外,还有人说解决“三农”咨询题要紧在“三农之外”,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别全面。
因为他把三农的长远咨询题和近期的咨询题混淆在一起了,我们别能把寄予于长远的战略手段放到如今来解决三农咨询题。
因此最后我的结论是,解决三农咨询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也要在三农之内,既要在近期也要在长期。
我认为在“三农之外”解决“三农”咨询题,有以下几个咨询题需要思考:首先“在三农之外”,我们的改革和政策目标是什么?我觉得核心是要实行向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过渡,今后我国解决三农咨询题的目标是要把都市和农村、政治和社会纳入一体化的进程。
为了实现那个目标,不管是长期依然近期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咨询题,环绕那个咨询题进行人口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财税政策(包括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