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画《游击队之歌》赏析作者:刘兴国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19年第04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应合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坚贞不屈的奋斗历程,作为画家,笔下对一段丰厚历史,某一个人物或情节的再现,只有植根于沃土,才能创作出血肉丰满、人民认可的历史真实,这样的作品方具影响力。
几年前艺术家康移风先生曾画过一幅反映贺绿汀创作游击队之歌的作品,当“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确定要画这个选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更加充分的以一种新的形式画出较有分量的作品。
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在1937年抗日的峰火开始燃烧在中华大地时以他饱满的革命热情写出了这首献给抗日将士的歌。
歌词以朴实有力的笔调写出了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表达了战胜日寇的坚定信念以及乐观的斗志。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中国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
二十岁时,贺绿汀走进长沙艺术专修学校,攻读绘画与音乐,两年后留校任音乐教员。
之后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
1931年,贺绿汀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三年后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
这年,他进入电影界,先后为电影《船家女》《都市风光》《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配乐,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春天里》《怨别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队第1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
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
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線的旗帜下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
《游击队歌》是怎样诞生的作者:杨红军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1期“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们就和他拼到底!”《游击队歌》,大家耳熟能详,它是由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作词作曲的。
贺绿汀把他96年的生命,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音乐事业。
远在我们这一代尚未出世之前,他已饱经革命的风霜。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家中,他是第一个投身于农民运动的战士,第一个获得国际承认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作者;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是第一任中央管弦乐团团长,第一个和陶行知先生合作,在育才学校中建立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学科的音乐教育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接受党的指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1984年后一直担任名誉院长。
贺绿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他的代表作《游击队歌》,是第一首获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家交口称赞的优秀歌曲佳作。
然而,《游击队歌》与众不同的创作过程却鲜为人知。
2007年,当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看望著名导演艺术家欧阳山尊时,欧阳山尊回忆起半个多世纪以前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的奇闻轶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烽火燃烧祖国大地,賀绿汀和其他爱国青年纷纷投身到救亡运动中。
年底,贺绿汀别离江南故乡在奔赴延安之前先到八路军山西办事处报到。
按照办事处的安排,他和抗日救亡演剧队一队的欧阳山尊住在距离临汾十五里的刘村,住在一个屋里,睡在一个炕上。
有一次欧阳山尊进城办事,因为时间晚了留在城里过夜。
第二天一早赶回刘村,进屋一看,贺绿汀斜躺在炕上尚未醒来。
原来火炕的烟道是斜着走的,那是最暖和的地方,欧阳山尊不在,他就那么斜着睡。
发现欧阳山尊回来后,贺绿汀一跃而起,兴奋地说:“《游击队歌》写好了!”《游击队歌》的词曲都是贺绿汀写的,创作方法也很特殊,他先把曲子的节奏写出来,然后按着节奏写出旋律,最后才填上歌词。
游击队歌感想
《游击队歌》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
由于这首歌曲准确刻画出我游击健儿机智、灵活的英雄形象,其歌词更接近我军游击战法,尤其是“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两句与会议的主题还十分贴近,故受到与会的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高级将领的一致好评,认为当时部队正需要这样的歌曲。
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
1938年夏,贺绿汀又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乐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游击队歌》融入了作曲家对抗日将士的真挚情感,对敌军的愤懑与藐视,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创作上,作者做了精心的构思与安排:先将节奏写出来,然后按节奏谱写旋律,再依曲填词。
富有弹性的小军鼓节奏,轻快活泼的小乐句,唱起来琅琅上口,适合部队行进时边走边唱;对比统一的曲式结构,西方作曲技巧的应用,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与曲调高度协调一致,使得乐曲和谐而完美,游击队战士在艰苦环境下的机智勇敢性格,紧张愉快的生活场景跃然谱上,战斗性的内容,群众性的语言,朝气蓬勃的音调,无论是合唱亦或独
唱,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赏者,都会被歌曲的乐观情绪所感染,都能感受到革命与集体的无穷力量,从而信心倍增,奋勇杀敌。
《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文艺界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祖国各地,以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日。
10月,贺绿汀和马彦祥、塞克、聂绀弩、崔嵬、欧阳山尊、宋之的、贺绿汀等一批著名文艺家,组成了抗日救亡第一演剧队。
他们由上海出发,走一站,演一站,号召全民抗战。
年底,演剧一队到达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山西临汾,和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
尽管一路上忙忙碌碌,贺绿汀一直没有忘记寻找创作素材,他一有空就与八路军战士泡在一起,搜集有关八路军游击战的资料。
贺绿汀不久就听到了一场关于游击战术的报告,是时任国民革命军18集团军少将参谋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的演讲,他绘声绘色的描述:密林里、高岗上;青纱帐、绿水旁……,将贺绿汀带进了一个游击健儿英勇杀敌的战场,激动不已,想到从上海到临汾来的路上,在防空洞里听到的高射机枪的声音“哒哒哒……哒哒哒”,由此触发了他的灵感,创作出了《游击队歌》欢快的前奏。
虽然正值寒冬的夜晚,贺绿汀一夜无眠,一首经典的抗战歌曲在他手中诞生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自此《游击队歌》风靡全国,成为抗战时期的“流行曲”,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
转眼间到了1938年的春节,在山西洪洞县高庄正在举行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特地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一台晚会。
朱德、任弼时、刘伯承、徐向前、贺龙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们都在现场,当《游击队歌》一曲终了,全场沸腾了,掌声经久不息。
朱德更是掏出身上的小本子抄下这首歌,并说这是战士需要的歌。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也是非常喜欢这首歌,行军途中总是哼唱不停。
周总理在1964年担任大型歌舞《东方红》的总导演,就特意将这首歌收录进去。
并说:“这首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好听,群众爱唱,当时对动员学生参加革命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人民批准的作品。
有的时候需要雄壮的东西,有的时候也需要轻松的东西,有统一也要有变化,革命是广阔的,革命的感情也应该是丰富的。
贺绿汀抗战歌曲《游击队歌》的创作分析
白宁
【期刊名称】《艺术科技》
【年(卷),期】2022(35)19
【摘要】《游击队歌》是我国杰出的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贺绿汀在1937年11月创作的群众歌曲。
歌曲的创作另辟蹊径,从鼓励游击队员的战斗勇气和反映其乐观精神的角度出发,展现出游击队员们机智勇敢、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整部
作品具有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的真实质朴、诙谐生动的音乐形象以及鲜明的时代性与斗争性等特点。
文章主要分析抗战歌曲《游击队歌》的创作,以供参考。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白宁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4
【相关文献】
1.贺绿汀电影歌曲《游击队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风格
2.贺绿汀与《游击队歌》——贺绿汀纪念馆见闻
3.在抗战歌曲中修复我们的记忆——贺绿汀的《游击队歌》赏析
4.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创作经过
5.贺绿汀音乐创作观探析——以《游击队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游击队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游击队歌》是一首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歌曲。
它的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有力,歌词简明易懂、充满感染力,充分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游击队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 1937 年的“八·一三”事变。
当时,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
年底,他来到了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庄八路军办事处。
在这里,他有感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歌曲。
歌曲的歌词描绘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和生活,表达了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词中的“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等句子,表达了根据地军民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而歌词中的“飞行军”、“密林”、“高山”、“好兄弟”等形象,则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生活和战斗环境。
《游击队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歌曲的歌词强调了“爱国”、“奋斗”、“团结”、“互助”等价值观,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同时,歌曲的旋律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文化的精神。
《游击队歌》作为一首杰出的抗日游击歌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游击队歌》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见证。
游击队歌的历史故事引言游击队歌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它以其激昂、鼓舞人心的旋律和歌词,成为了许多革命斗争中的标志性歌曲。
本文将通过回顾游击队歌的历史故事,探索其起源、发展和影响。
起源游击队歌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俄罗斯。
当时,俄国革命运动正处于高潮,各种革命组织和游击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抵抗沙皇统治的斗争。
为了鼓舞士气、动员群众,他们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战斗意义的歌曲,这就是最早的游击队歌。
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游击队歌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在不同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中,游击队歌成为了红军士兵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他们在战场上高唱着这些歌曲,以鼓舞士气、表达决心。
游击队歌的发展也与音乐形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最早的游击队歌多以民谣或军乐为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元化的音乐形式被引入其中,如摇滚、流行等。
这使得游击队歌不仅能够满足革命斗争的需要,也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听众。
影响游击队歌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
首先,它成为了革命者们坚定信念和意志的象征。
通过高唱这些歌曲,他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坚持战斗。
其次,游击队歌也起到了动员群众、团结力量的作用。
这些歌曲通常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人们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支持,从而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最重要的是,游击队歌激发了许多人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
通过传唱和传播这些歌曲,更多的人受到了启发和鼓舞,加入到革命斗争中。
他们以游击队歌为背景音乐,为自己的行动赋予了更大的意义和力量。
结语游击队歌是革命斗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激昂、鼓舞人心的旋律和歌词,成为了许多革命者们的精神支柱。
通过回顾游击队歌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欣赏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
注意:本文所使用的Markdown格式可能无法完全展示,请参考原始文本进行阅读。
游击队之歌小提琴独奏教学
(最新版)
目录
1.游击队之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小提琴独奏教学的重要性
3.游击队之歌小提琴独奏教学的具体步骤和要点
4.游击队之歌小提琴独奏的教学效果和价值
正文
【游击队之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游击队之歌》是一首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它体现了我国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勇敢顽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
这首歌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小提琴独奏教学的重要性】
小提琴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弦乐器,具有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表现力强等特点。
小提琴独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小提琴独奏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
【游击队之歌小提琴独奏教学的具体步骤和要点】
1.选择合适的小提琴:选择一把音质优美、手感舒适的小提琴是学习游击队之歌小提琴独奏的基础。
2.学习基本演奏技巧:学习正确的姿势、弓法、指法等基本演奏技巧,为演奏游击队之歌打下坚实基础。
3.掌握乐谱和节奏:熟悉游击队之歌的乐谱和节奏,理解歌曲背后的
情感和故事,有助于更好地演绎这首经典之作。
4.分段练习和逐步提高:将游击队之歌分为若干段落进行练习,逐步提高演奏水平,最终实现全程流畅演奏。
5.注重艺术表现力:在熟练掌握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注重表现力的发挥,将游击队之歌的情感内涵和民族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游击队之歌小提琴独奏的教学效果和价值】
通过游击队之歌小提琴独奏教学,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音乐素质和演奏能力,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游击健儿逞英豪:《游击队之歌》歌词
游击健儿逞英豪:《游击队之歌》歌词
《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
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
《游击队歌》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
20世纪90年代初,这首《游击队歌》毫无争议地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游击队之歌
演唱:霍勇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冈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冈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拼到底。
欣赏合唱《游击队歌》-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背景介绍《游击队歌》是一首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其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激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鼓舞了人民对于战胜敌人的信念。
花城粤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中,包含了《游击队歌》的欣赏及合唱教学。
通过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学会欣赏革命歌曲中蕴含的激情与豪迈,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游击队歌》的历史背景,理解歌曲歌词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提高合唱的协调性。
3.通过欣赏《游击队歌》这首经典歌曲,激发学生的革命意识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学生准备在教学开始前,老师应该准备好合唱伴奏、歌词、及相关资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学生也需要准备好自己的音乐书、笔和纸,以记录学习的内容。
2.欣赏歌曲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听一遍《游击队歌》,启发学生对歌曲整体的印象和感觉。
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吟唱一下,打破他们的羞涩和不安,为下一步准备好氛围。
3.深入解读接着,老师可以使用PPT或其他方式,让学生了解《游击队歌》的历史背景、歌曲创作背景、歌词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理解。
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提问,以拓展他们的思维、降低他们的焦虑。
4.分析歌词在学生了解了《游击队歌》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歌词,提取关键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在含义,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5.合唱训练在完成对歌曲的了解和分析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以增强同学们的合唱能力和协调性。
初步训练可以让学生跟唱,听老师示范,调节音高和掌握节奏,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根据歌曲的特点,创造属于自己的演唱方式。
6.合唱实践随着训练的逐步加强,学生可以进行对歌曲的真正合唱,与伴奏演奏相应的声部。
此时,老师应该督促学生注意协调性和整体音效的呈现,提高场面效果和表现力。
《游击队歌》背后的故事
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文艺界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祖国各地,以文艺的形式宣传抗日。
10月,贺绿汀和马彦祥、塞克、聂绀弩、崔嵬、欧阳山尊、宋之的、贺绿汀等一批著名文艺家,组成了抗日救亡第一演剧队。
他们由上海出发,走一站,演一站,号召全民抗战。
年底,演剧一队到达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山西临汾,和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
尽管一路上忙忙碌碌,贺绿汀一直没有忘记寻找创作素材,他一有空就与八路军战士泡在一起,搜集有关八路军游击战的资料。
贺绿汀不久就听到了一场关于游击战术的报告,是时任国民革命军18集团军少将参谋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的演讲,他绘声绘色的描述:密林里、高岗上;青纱帐、绿水旁……,将贺绿汀带进了一个游击健儿英勇杀敌的战场,激动不已,想到从上海到临汾来的路上,在防空洞里听到的高射机枪的声音“哒哒哒……哒哒哒”,由此触发了他的灵感,创作出了《游击队歌》欢快的前奏。
虽然正值寒冬的夜晚,贺绿汀一夜无眠,一首经典的抗战歌曲在他手中诞生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自此《游击队歌》风靡全国,成为抗战时期的“流行曲”,成为
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单曲之一。
转眼间到了1938年的春节,在山西洪洞县高庄正在举行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中央特地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一台晚会。
朱德、任弼时、刘伯承、徐向前、贺龙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们都在现场,当《游击队歌》一曲终了,全场沸腾了,掌声经久不息。
朱德更是掏出身上的小本子抄下这首歌,并说这是战士需要的歌。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也是非常喜欢这首歌,行军途中总是哼唱不停。
周总理在1964年担任大型歌舞《东方红》的总导演,就特意将这首歌收录进去。
并说:“这首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好听,群众爱唱,当时对动员学生参加革命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人民批准的作品。
有的时候需要雄壮的东西,有的时候也需要轻松的东西,有统一也要有变化,革命是广阔的,革命的感情也应该是丰富的。
”
《游击队歌》的传唱,迅速红遍全国城乡,甚至在敌占区,人们也常常听到这首歌,一群群热血青年到了八路军办事处,听了这首歌后又背着背包唱着歌奔赴延安。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