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2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一、前言一个世纪以前冠状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即被发现,但直到1980年才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原因[1]。
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
自从1959年,链球菌培养液提取物链激酶首次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以来,溶栓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使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2]。
虽然,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
即使在欧美国家,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PCI的比例相当。
国际上多项注册研究显示,虽然PCI治疗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仍有接近40%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3-7]。
此外,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大大提高了溶栓的开通率和安全性。
在中国进行的COMMIT(1999-2005年)研究显示,未计划行PCI、发病24h以内的STEMI患者,仅有约半数(54%)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8]。
GRACE(2002-2003年)研究显示,大学附属医院登记的STEMI患者中,溶栓治疗仅占10%,PCI接近50%,但仍有超过30%患者没有再灌注治疗[5]。
CREATE 研究(2001-2004年)中国资料显示,11.5%患者接受PCI 治疗,溶栓治疗52.5%,未行再灌注治疗占37.6%。
溶栓治疗的患者中绝大多数(90%)应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 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者仅占2.7%[9]。
在目前国内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溶栓治疗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临床实践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时间延迟大大降低了直接PCI的优势。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院前溶栓治疗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尤为重要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溶栓治疗、PPCI 及急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不能及时进行PPCI 的情况下,药物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再灌注治疗策略,院前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
与院内溶栓相比,院前溶栓治疗的早期死亡率降低17%,尤其是发病时间<120分钟的患者。
二、STEMI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大多数STEMI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和放射至颈部、下颌、左臂的疼痛表现。
依据缺血症状(持续胸痛)和12 导联心电图(最好是18导联)可诊断STEMI(表1)表1:STEMI早期诊断与早期处理对所有疑诊STEMI的患者应尽快启动心电监测,以便发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必要时迅速电复律。
疑诊STEMI的患者必须在首次医疗接触时尽快获得并判读12导联心电图,加速STEMI 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对于确诊STEMI的患者,需尽快启动再灌注治疗。
心电图表现不确定或没有证据支持心肌梗死的怀疑诊断时,应重复心电图检查,尽可能与既往心电图记录进行对比。
就STEMI的早期处理而言,对于仍有胸痛及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尽快处理,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三、院前急救中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院前救护车接诊到STEMI 患者后选择何种再灌注治疗策略时应依据以下原则(图2),若附近有可行PPCI 的医院,且能在120分钟内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并完成PPCI,则优先选择PPCI 策略;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即使转运时间非常短,立即溶栓策略也优于延迟于延迟急诊PCI,包括老年人在内的高危人群在发病后120 分钟内溶栓绝对获益最大。
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预计从FMC 开始12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PCI 的患者,应在30 分钟内给予溶栓治疗。
患者就诊越晚(尤其是发病3小时后),越应考虑转运至PCI医院实施PPCI(而不是溶栓治疗)。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院前溶栓治疗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尤为重要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溶栓治疗、PPCI 及急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不能及时进行PPCI 的情况下,药物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再灌注治疗策略,院前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
与院内溶栓相比,院前溶栓治疗的早期死亡率降低17%,尤其是发病时间<120分钟的患者。
二、STEMI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大多数STEMI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和放射至颈部、下颌、左臂的疼痛表现。
依据缺血症状(持续胸痛)和12 导联心电图(最好是18导联)可诊断STEMI(表1)表1:STEMI早期诊断与早期处理对所有疑诊STEMI的患者应尽快启动心电监测,以便发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必要时迅速电复律。
疑诊STEMI的患者必须在首次医疗接触时尽快获得并判读12导联心电图,加速STEMI 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对于确诊STEMI的患者,需尽快启动再灌注治疗。
心电图表现不确定或没有证据支持心肌梗死的怀疑诊断时,应重复心电图检查,尽可能与既往心电图记录进行对比。
就STEMI的早期处理而言,对于仍有胸痛及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尽快处理,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三、院前急救中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院前救护车接诊到STEMI 患者后选择何种再灌注治疗策略时应依据以下原则(图2),若附近有可行PPCI 的医院,且能在120分钟内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并完成PPCI,则优先选择PPCI 策略;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即使转运时间非常短,立即溶栓策略也优于延迟于延迟急诊PCI,包括老年人在内的高危人群在发病后120 分钟内溶栓绝对获益最大。
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预计从FMC 开始12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PCI 的患者,应在30 分钟内给予溶栓治疗。
患者就诊越晚(尤其是发病3小时后),越应考虑转运至PCI医院实施PPCI(而不是溶栓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溶栓治疗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
自从1959年链球菌培养液提取物链激酶首次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溶栓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性期治疗,溶栓治疗不但改善症状,并且使死亡率明显下降。
虽然,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地位受到轻视,但是溶栓治疗具有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
即使在欧美国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与直接PCI治疗的比例相当。
在目前国内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溶栓治疗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大大改进了溶栓的开通率和安全性。
溶栓药物的分类血栓主要成分之一是纤维蛋白原,溶栓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变成纤维蛋白溶解酶并降解纤维蛋白。
纤溶酶能够降解不同类型的纤维蛋白(原),包括纤维蛋白原、单链纤维蛋白,但对交链纤维蛋白多聚体作用弱。
在此过程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也参与调节,活化的纤溶酶受α-抗纤溶酶的抑制以防止纤溶酶原过度激活。
溶栓药物多为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类似物。
溶栓药物的发展经历从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到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从静脉持续滴注药物到静脉注射药物。
1.第一代溶栓药物第一代溶栓药物常用的有链激酶(SK) 和尿激酶(UK)。
SK进入机体后与纤溶酶原按1∶1的比率结合成SK-PLG复合物而发挥纤溶活性,SK-PLG复合物对纤维蛋白的降解无选择性,常导致全身性纤溶活性增高。
SK为异种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避免再次应用链激酶。
尿激酶(UK)是从人尿或肾细胞组织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种双链丝氨酸蛋白酶,可以直接将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溶酶,非纤维蛋白特异性。
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与SK一样对纤维蛋白无选择性。
价格便宜。
2. 第二代溶栓药物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溶栓药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院前溶栓治疗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尤为重要STEML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溶栓治疗、PPCl及急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不能及时进行PPCI的情况下,药物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再灌注治疗策略,院前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
与院内溶栓相比,院前溶栓治疗的早期死亡率降低17%尤其是发病时间V 120分钟的患者。
二、S TEMI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大多数STEMI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和放射至颈部、下颌、左臂的疼痛表现。
依据缺血症状(持续胸痛)和12导联心电图(最好是18导联)可诊断STEM K表1)表1: STEMI早期诊断与早期处理诊斷方法W电图监前首;t医务接融后应快注录导联总电图栓壹并判读*倉迟不⅛⅛10分钟对所有疑诊STEMl患者尽快用心电除《6监护仪进行监测髙度怀疑后壁心肌梗死(回徒支闭廉)的息者应考虑加做后壁导联〜S)心电图下璧心肌校死患者应考虑加做右心畫导联<V5R和V4R>*C电图以明确是否合并右心亶心肌梗死血标本留取心肌變死急性期尽早常规留取血进行血溝标志物监测■但不能因此延迟再灌注治疗比医静L>领域■4H 对所有疑诊STEMI的患者应尽快启动心电监测,以便发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必要时迅速电复律。
疑诊STEMI的患者必须在首次医疗接触时尽快获得并判读12导联心电图,加速STEMI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对于确诊STEMl的患者,需尽快启动再灌注治疗。
心电图表现不确定或没有证据支持心肌梗死的怀疑诊断时,应重复心电图检查,尽可能与既往心电图记录进行对比。
就STEMI的早期处理而言,对于仍有胸痛及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尽快处理,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三、院前急救中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院前救护车接诊到STEMI患者后选择何种再灌注治疗策略时应依据以下原则(图2),若附近有可行PPCl的医院,且能在120分钟内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并完成PPCI,则优先选择PPCI策略;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即使转运时间非常短,立即溶栓策略也优于延迟于延迟急诊PCI,包括老年人在内的高危人群在发病后120分钟内溶栓绝对获益最大。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14版)》要点一、概述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血栓栓塞。
静脉溶栓治疗(简称溶栓)溶解冠脉内血栓,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和频死的心肌。
溶栓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
面对PCI治疗迅速增加,溶栓治疗仍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在基础医院尤其如此。
当前,应积极推进规范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以造福更多病人。
二、溶栓药物的分类和用法⒈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常用的有链激酶及尿激酶。
这类药物对纤维蛋白的降解不具选择性,常导致全身性纤溶活性增高。
链激酶为异种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应避免重复使用。
尿激酶无抗原性也不引起过敏反应。
链激酶和尿激酶的价格便宜。
尿激酶的用法:150万单位(2.2万单位/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30~60分钟静脉滴注。
链激酶的用法:150万单位,30~60分钟静脉滴注。
⒉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临床最常用的为人重组t-PA(rt-PA,阿替普酶),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可选择性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对全身纤溶活性影响较小。
具有快速、简便、易操作、半衰期4~5min、、无抗原性的特点。
rt-PA开通冠脉优于链激酶。
已用于临床的新剂型(t-PA突变体)有瑞替普酶(r-PA)、兰替普酶(n-PA)和替奈普酶(TNK-tPA)等,其特点是纤维蛋白的选择性更强,血浆半衰期延长,适合弹丸式静脉推注,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均减少,使用方便。
阿替普酶的用法:(1) 90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mg,随后30min持续静脉滴注50mg,剩余35mg于60min持续滴注。
最大剂量100mg。
(2) 3h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0mg,随后1h持续静滴50mg,剩余剂量按10mg/30min静脉滴注,至3h末滴完,最大剂量100mg。
瑞替普酶的用法:10MU瑞替普酶溶于5~10ml注射用水,静脉推注时间大于2min, 30min后重复上述剂量。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院前溶栓治疗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尤为重要STEMI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溶栓治疗、PPCI 及急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不能及时进行PPCI 的情况下,药物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再灌注治疗策略,院前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
与院内溶栓相比,院前溶栓治疗的早期死亡率降低17%,尤其是发病时间<120分钟的患者。
二、STEMI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大多数STEMI患者有冠心病病史和放射至颈部、下颌、左臂的疼痛表现。
依据缺血症状(持续胸痛)和12 导联心电图(最好是18导联)可诊断STEMI(表1)表1:STEMI早期诊断与早期处理对所有疑诊STEMI的患者应尽快启动心电监测,以便发现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必要时迅速电复律。
疑诊STEMI的患者必须在首次医疗接触时尽快获得并判读12导联心电图,加速STEMI 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对于确诊STEMI的患者,需尽快启动再灌注治疗。
心电图表现不确定或没有证据支持心肌梗死的怀疑诊断时,应重复心电图检查,尽可能与既往心电图记录进行对比。
就STEMI的早期处理而言,对于仍有胸痛及存在低氧血症的患者应尽快处理,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例如吗啡)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三、院前急救中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院前救护车接诊到STEMI 患者后选择何种再灌注治疗策略时应依据以下原则(图2),若附近有可行PPCI 的医院,且能在120分钟内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并完成PPCI,则优先选择PPCI 策略;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即使转运时间非常短,立即溶栓策略也优于延迟于延迟急诊PCI,包括老年人在内的高危人群在发病后120 分钟内溶栓绝对获益最大。
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预计从FMC 开始12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PCI 的患者,应在30 分钟内给予溶栓治疗。
患者就诊越晚(尤其是发病3小时后),越应考虑转运至PCI医院实施PPCI(而不是溶栓治疗)。
DOI :10.12037/YXQY .2018.04-01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颜红兵1,向定成2,刘红梅3,陈辉3,陈纪言4,陈玉国5,陈韵岱6,楚英杰7,方唯一8,傅向华9,李春洁10,毛威11,潘曙明12,史若飞13,苏晞14,王焱15,王贵荣16,王伟民17,徐梅18,杨丽霞19,于海玲3,袁祖贻20,郑志杰21,霍勇22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37;2.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心内科,广州 510010;3.北京急救中心,北京 100031;4.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广州 510080;5.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急诊科,济南 250012;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853;7.河南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郑州 450003;8.上海市胸科医院 心内科,上海 200030;9.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心血管内科,石家庄 050000;10.天津市胸科医院 急诊科,天津 300051;11.浙江省中医院 心内科,杭州 310006;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急诊科,上海 200092;13.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心内科,重庆 400014;14.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心内科,武汉 430022;15.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心内科,福建 厦门 361004;16.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 急诊科,天津 300270;17.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44;18.青岛市急救中心 急救科,山东 青岛 266035;19.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昆明 650032;2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内科,西安 710061;21.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北京 100191;2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心内科,北京 100034)通讯作者:霍勇 E-mail :huoyong@急性心肌梗死仍然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形势更为严峻[1,2]。
专家意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应该这样(ID:yixueqianyan)急性心肌梗死仍然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形势更为严峻[1,2]。
及时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降低死亡率和保护心脏功能刻不容缓。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院前溶栓治疗在大城市以外的城乡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专门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本共识,旨在帮助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
但是,对某一具体患者的最终决策,应当由院前急救人员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共同做出。
1引言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有持续性胸部不适或其他提示缺血的症状,同时有心肌损伤坏死证据(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至少一次超过正常范围)。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相邻导联 ST 段抬高时称为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没有 ST 段抬高则称为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3-5]。
在欧洲和北美,随着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现代抗栓治疗和二级预防的推广,STEMI 急性期和远期死亡率已有下降,但是死亡率依然很高。
未经选择的 STEMI 患者住院死亡率为 4%~12%,年死亡率约为 10%[4,5]。
与欧洲和北美不同,中国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STEMI 年死亡率应当更高(图1)[1]。
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是STEMI 患者接受及时再灌注治疗率低[1,2]。
院前溶栓治疗是及时再灌注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然而,目前国内存在院前急救人员缺乏相关培训,对急性 STEMI 患者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及溶栓治疗方案缺乏认识,亟待制订一部科学的专家共识对院前急救人员进行指导。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年版)全网发布:2011-06-23 21:59 发表者:倪卫兵(访问人次:1498)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年版)一、前言一个世纪以前冠状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即被发现,但直到1980年才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原因[1]。
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
自从1959年,链球菌培养液提取物链激酶首次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以来,溶栓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使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2]。
虽然,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
即使在欧美国家,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PCI的比例相当。
国际上多项注册研究显示,虽然PCI治疗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仍有接近40%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3-7]。
此外,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大大提高了溶栓的开通率和安全性。
在中国进行的COMMIT(1999-2005年)研究显示,未计划行PCI、发病24h以内的STEM I患者,仅有约半数(54%)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8]。
GRACE(2002-2003年)研究显示,大学附属医院登记的STEMI患者中,溶栓治疗仅占10%,PCI接近50%,但仍有超过30%患者没有再灌注治疗[5]。
CREATE 研究(2001-2004年)中国资料显示,11.5%患者接受PC I治疗,溶栓治疗52.5%,未行再灌注治疗占37.6%。
溶栓治疗的患者中绝大多数(90%)应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 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者仅占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