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郁郁芳花,凄婉而凋《花凋》是张爱玲一九四三年三月发表于《杂志》月刊的一篇短篇小说。
文中的“郑川嫦”是贯穿整个小说的核心人物,张爱玲呈现给我们的是关于一个正值花季少女郁结而死的凄美爱情故事,文中除了对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娓娓道来以外,还对郑家遗少家族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张爱玲小说作品《花凋》中川嫦的爱情悲剧就体现了女性受男权社会压抑,屈从与家族及男性社会的悲剧,与其说张爱玲小说中描写的是川嫦的个人悲剧,不如说是她对中国传统女性独立意识的一种呼吁和呐喊。
一、凄婉芳华空凋零郑川嫦是郑家遗少三个女儿中的最小的一个,郑家却是一个上海没落陈腐虚荣的大家族。
文中说道“可是郑家的财政系统是最是人捉摸不定的东西”,“说不上郑家是穷还是阔”,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洋房一栋,床有两只,有钱看戏却没钱给孩子补蛀牙,姑娘们虽在锦绣从中长大却跟拣煤核的孩子一样泼辣有为。
好容易熬到上面的姊姊们出嫁,川嫦才异常漂亮起来,开始了她洋溢着青春的芳华。
于是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季节里,川嫦遇见了留洋归国的年轻有为的医生章云藩,起初“川嫦对于他的最初印象是纯粹消极的,不够这个,不够那个,然而第一次的见面,她却为了同样的理由爱上了他。
”他是她眼前第一个有可能性的男人,谁知好景不长,川嫦在那次中秋家庭聚会后病倒了,一卧便是两年多,病情恶化从原来的肺病转成骨痨。
云藩起初是等着她的,但是因为时间太长她的病情一直没能好转,川嫦也隐隐约约知道他外面有了人,于是她万念俱灰,在试图自杀一次未遂之后,死在三个星期之后。
《花凋》的情节并不复杂,也并不是那么扣人心弦,但张爱玲用她异于世俗的女性批判的犀利眼光审视整个腐朽没落的郑家,醇熟的文笔下流淌出的是那么一个细腻性情内心世界丰满的女子,她的举手投足间展现的是女性对自己独立自由意识的向往追寻。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在《张爱玲和她的小说》中写道《花凋》是以其舅舅黄定柱的第三个女儿黄家漪的爱情悲剧为原型写成的,其中小说中反映批判的是满清遗老后代民国之后坐享家世,奢靡颓废的生活。
《花凋》的悲剧意识解析作者:高娇娇袁劲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4期《花凋》以郑川嫦悲苦的人生和无望的爱情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悲凉,而这种悲凉不仅仅来自病痛的折磨,更来自于亲情的冷漠与爱情的背叛。
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横空出世。
她的小说始终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之感,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我发现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
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两者不能独立存在。
” 苍凉作为一种基调笼罩着张爱玲笔下的每一个故事。
她让我们发现世界的无情与荒诞,感受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花凋》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悲剧意识的作品。
《花凋》堪称张爱玲最经典的短篇悲剧,描写了一个正值青春妙龄的女子郑川嫦感染肺病死亡的故事。
川嫦生在一个封建遗少的家庭,窘困的日子使她只能嫁人,然而爱上一个章云藩,又因为她患上了肺病和骨痨,最终婚事也因疾而终。
这个故事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大悲大喜,只有小人物无声的挣扎、无痕的泪水、无奈的哀怨。
川嫦的悲剧来自于人性的冷漠与自私。
作品从郑川嫦的坟墓写起,首先定下了一个悲凉的基调,写的是郑川嫦悲哀的人生,悲剧的结局。
“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
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这令人肝肠寸断的碑文会让不知内情的读者觉得川嫦生前一定过着很幸福的生活,有那么多的爱。
然而一句简单的“全然不是那回事”这一否定性议论表明了川嫦的父母在说谎,这是一个“无爱”的世界。
这样的预设轻易地打破了假象和错觉,增强了事件悲剧性的震撼力。
川嫦,在郑家排行老四,面对剧烈的家庭竞争,她是姐妹中最老实的一个,天生要被人欺负。
当着人,“她们是勾肩搭背友爱的姊妹”,背地里,她们“不停地嘀嘀咕咕,明争暗斗”。
“姐姐们经常为了同时看中一件衣料而争吵,又尖刻的算计着川嫦,只能穿姐姐们淘汰掉的旧衣服。
张爱玲《花凋》:绝望背后,轻如鸿毛的死,却暗藏着人性的自私你快乐全世界为你快乐,你悲伤只能一个人悲伤-张爱玲张爱玲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作家,她的写文风格,当世罕见。
经历了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社会变迁,经历了爱情的创伤和婚姻的坟墓,张爱玲的一生可歌可泣。
一个女人要经历怎样的痛苦,才能让自己内心被坚硬的城墙包围,张爱玲的内心就是城墙。
从不被父母宠爱,再到爱情上的受挫,最后一个人远渡重洋,远走他乡的张爱玲,她活的比谁都洒脱,但也活得比谁都窝囊。
女人都是渴望被爱的,这就像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各个都是在爱的路上奔走,但最后都徒劳,无功而返。
说到徒劳这个词,我不禁想起了川端康成写的《雪国》。
在《雪国》这本书里川端康成就通过他笔下的岛村这个人物,为我们诉说了人生的徒劳。
其实徒劳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其实生活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徒劳的,但人最让人动容,最能引发人们感动和热情的,往往都是这种徒劳的过程。
徒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绽放的美,这种美,即便哀伤,即便没有结果,但那种为爱去行动,去不顾一切的过程才是人们所追求的。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悲剧,但面对爱情她依然充满希望。
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富有才情的女子,要把自己的余生交给了爱情,并且一次次让自己遍体鳞伤。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张爱玲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错爱一生的遗憾,以及被伤害的痛苦,充斥了她的一生,但她有一点就是,她足够坚强。
张爱玲的坚强,是她对待世事的冷漠,是她在她的小说里一遍遍诉说着悲痛和决绝。
明明内心充斥着怨和怒,明明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失望和痛恨,可当一切回到了原位,她的文字依然是那样,冷峻不掺杂一点个人情感。
其实纵观张爱玲的命运,以及她的惨死,我们不难发现,她的命运就像她笔下的郑川嫦,或许她唯一与这个女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她曾经享受过爱情,而郑川嫦还没有拥有那份爱情,就已经香消玉殒。
在张爱玲的笔下,《花凋》这篇短篇小说里的郑川嫦,就是旧时代女性的缩影。
花凋读后感《花凋》读后感《花凋》是一部由陈忠实所著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花凋为象征,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展开,通过家庭成员的生活经历和命运的起伏,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
在小说中,花凋成了一个重要的象征,它代表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在家庭成员的命运中,花凋的凋谢和再次绽放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寓意,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通过阅读《花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人生就像花朵一样,短暂而美丽,我们要珍惜每一刻,不要轻易放弃,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舛,但他们依然坚守初心,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和努力,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难,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轻言放弃。
另外,小说中也展现了社会变迁对家庭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成员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变迁的不可逆转性。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成员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的来说,读完《花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生命就像花朵一样,短暂而美丽,我们要珍惜每一刻,不要轻易放弃,更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不断努力,坚守初心,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部小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那样为民族“呐喊”,去开创⼀⽚新天地,她只是徒然地叙述着⼀个时代的凋零。
然⽽两者之间,却⼜的确有着⼀些微妙的相似。
两⼈都有着对⼈性极为敏锐的洞察⼒,这⼀点似乎应该成为所有优秀作家的特点。
《花凋》中川娥的⽗亲⾯对她的病也泪流满⾯,但不肯花钱给川娥治病,因为她的病治不好了,“做⽼⼦的⼀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她吃苹果!”“明⽇她死了,我们还过⽇⼦不过?”母亲抱着失去了希望的川娥也哭了,可是她⼜忖度着“若是⾃⼰拿钱给她买,那是证实了⾃⼰有私房钱存着。
”他们也不是不爱川娥,但这分爱是需要有充⾜的钱来保障的。
⼈的本质始终是⾃私,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
鲁迅对愚昧的看客冷漠⾃私的⼈性洞若观⽕,祥林嫂在被迫改嫁失去了孩⼦后再回到鲁镇,⼈们听厌了阿⽑的故事,⼜转⽽对她抗婚时额⾓上撞的疤产⽣了兴趣,“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收到极⼤的压抑和毒害,民众愚昧和冷漠,被吃者也在⽆意中吃⼈。
鲁迅将⽂字做⼔⾸,狠狠地解剖这毒瘤,不刮⾻不能疗疮,他剖析的是“国民性”的弊端,也是⼈性的弊端,祥林嫂死于⼈们对她悲哀命运的反复咀嚼之下,死于担⼼到了阴间要被⼀分为⼆的恐惧之中,死于捐了门槛赎罪之后依旧被四婶视为不祥之⼈的绝望之后。
千千万万劳动民众中的⼀个祥林嫂死了,在爆⽵声中,天地圣总预备给鲁镇的⼈们以⽆限的幸福。
张爱玲发不出这样的呐喊,也没有这样的⼒量,她只是以⼥性敏锐的感叹,把⼤时代的影⼦浓缩在家庭⽣活中的⼀个⼩⾓落,淹没在⽇常⽣活的细节中。
《花凋》⾥的川娥是美丽⽽⼜容易被忽视的,她是家庭中最⼩的⼥⼉,要被⼤的欺负,⼜被弟弟占去爹娘的疼爱。
⽗亲郑先⽣是个遗少,“他是酒精缸⾥泡着的孩⼫。
”“有钱的时候在外⾯⽣孩⼦,没钱的时候在家⾥⽣孩⼦。
”鲁迅的⽂字是⼔⾸,剔⾻疗疮,张爱玲的⽂字是利刃,使⼈物穷形尽相。
川娥依旧有着梦想,梦想着上⼤学,从容地找⼀个合适的⼈。
可是⼥⼉总是被⽗母急着当做可以换取更好物质⽣活的⼯具,川娥见了章云藩,尽管了解不够,喜欢不够,可她也觉得爱上了,因着章云藩对她有着⼏分动⼼,因着章云藩可以带她逃离这个封闭局促的环境。
张爱玲《花凋》如果你知道江南旧俗,应该知道花雕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即开酿数坛,直到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则至近亦十许年,其坛率以彩缋,名曰花雕,如果女儿未嫁而亡便是花凋,若是圆满就叫“女儿红”。
若是儿子便是“状元红”,看古人把生活过得多有诗意。
而张爱玲有篇短篇《花凋》讲的也是那样一个悲凉的女子,,“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女主人公川嫦这朵花在没有爱与同情的世界里艰难地生存,在独自泪流中凄冷凋落。
下面就是出国留学网作文频道为你带来的《本来面目全非——浅析张爱玲<花凋>》,希望对你有所触动。
本来面目全非——浅析张爱玲《花凋》故事的主人公郑川嫦,正穿肠,或许作者有此之意,这个世界让一个女子伤心断肠,病而如落花逝去,正是花凋。
开头便是以死亡开始,“在新修的墓碑上这样写道:‘……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十九岁毕业于宏济女中,二十一岁死于肺病。
……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
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可是,下一段的笔锋一转,告诉我们的却是“全然不是这回事。
的确,她是美丽的,她喜欢静,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声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作者在后面的文章里都在告诉我们“全然不是这回事”。
是的,真相都是难看的,事实本来是面目全非的。
川嫦也不像墓碑写的是一个稀有而美丽的女孩子,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她长相普通,既不聪明,又毫无出众之点。
她的一生短暂而压抑,在本该最灿烂的青春里先后失去了健康和爱情,在绝望中渐渐变成一只“大而白的大白蜘蛛”最后死去。
她的一生与碑文上的描述迥异,生的无比痛苦,死的无比凄凉。
歪曲事实的碑文连同“白大理石的的天使,垂着头,合着手,脚底下环绕着一群小天使”的塑像与真相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反讽。
川嫦的悲剧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悲凉,而这种悲凉来自病魔的侵袭,更来自于其他的各个方面。
浅谈《花凋》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花凋》是张爱玲于1944年3月发表在《杂志》月刊第12卷6期上发表的一篇作品。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与《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相比,《花凋》并不出名。
但其中对于女性命运的描写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张爱玲是一个冷静的女性写作者,在《花凋》中,她以平淡的笔调向我们讲诉了一个少女的悲情故事。
《花凋》中川嫦的命运实质上是时代的缩影,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历史的潮流中,在男权为中心的重压下,文本力图重现女性的真实遭遇,即被压抑的现状,从而引起社会的共鸣。
郑川嫦的悲剧首先表现在其个性的被压抑。
这种对其内心本能欲望的压抑是双重的。
文本开篇以倒叙的手法写道“……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十九岁毕业于宏济女中,二十二岁死于肺病。
……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
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墓志铭呀,这躺在墓中的女孩子生前必然是十分受人宠爱的吧?可是作者在此却笔锋一转,接着说“全然不是这回事。
的确,她是美丽的,她喜欢静,她是生肺病死的,她的死是大家同声惋惜的,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不是那回事,那么又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们看到:“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
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天生要被大的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因此她在家里不免受委曲……”,文本中提到,“川嫦是姊妹中最老实的一个,言语迟慢,又有点脾气。
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儿,天生要被大的欺负,下面又有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疼爱……”在这种背景下,川嫦注定成为被忽略与欺压的对象。
为了在家里生存下去,川嫦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本能欲望。
她没有漂亮的衣服来装饰自己,穿的的姐姐们剩下的旧衣裳,甚至有时还得赤脚;她想要上大学,可是那对于她而言那只是奢侈品;她渴望一段真正的爱情,却因为一场大病扼杀在了摇篮里。
生活在宗法父权下的女性,除了选择逆来顺受,没有任何主导自己命运的权力和力量。
马克思曾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很显然,我们的主人公川嫦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
她的父亲是遗少,家里虽然拮据,却死要面子。
“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可见,川嫦是没有机会取得经济独立的。
没有经济的支持,自然就没有话语权。
起初,我们可以看到,川嫦是有自己的思想的。
在姐姐们都出嫁以后,川嫦并不忙着找对象,她希望她爹有了钱以后可以送她上大学,好好地玩两年,从容地找个合适的人。
但依附于父权下的她,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在她的愿望还没有得到是实现时,她的母亲,郑夫人已经托了大小姐为川嫦找对象。
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与章云藩的恋爱。
在川嫦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女性在长期压制下被扭曲的思想,即便川嫦有着对更高理想——上大学的追求,但她最终的目标仍然是找个合适的人。
在男权中心思想的影响下,川嫦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始终无法摆脱从属于男性这一传统。
其次是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对川嫦的伤害。
这不仅表现在她生病前的不得宠及受欺负。
更表现在她生病后,周边人的态度。
当川嫦缠绵于病榻时,她的亲人早已厌倦了这劳神又伤财的事。
郑先生父母并非不爱她,只是这爱若与钱比起来就显得苍白无力不值一提。
当面对川嫦即将逝去的生命时,“郑先生道:‘不是我说丧气话,四毛头这病我看过不了明年春天。
’说着,不禁泪流满面。
”可是听到要买西药时,他却舍不得了,生怕为她白花了钱而影响一家人的日后生活,甚至连她每天吃两个苹果也要发怒,因为他连养姨太太的钱都没有了。
而母亲呢?因为怕给女儿治病让丈夫知道自己有私房钱,竟忍心眼睁睁看着女儿慢慢地死去,她那有限的母爱终归抵挡不了金钱力量的冲击。
文本通过这对川嫦周边人的行为的描述生动
再现了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而川嫦也因为明白这一点而觉得自己是拖累,最终在孤独中死去了。
爱情的悲剧色彩。
文本说到,川嫦起初见章云藩的印象“起初觉得他不够高,不够黑……他说话也不够爽利……措词也过分留神了些……”,从川嫦对于恋爱对象的标准也可以看出,在饱受环境的折磨后,她把希望寄托在男性的身上,希望藉此得以解脱。
所以与其说川嫦最后是爱上了章云藩,倒不如说章云藩是川嫦在饱受压抑的生活中拼命想要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当时的背景下,章云藩是她尚心仪且唯一有可能的结婚对象。
可就是这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那个曾对她说“我总是等着你的”的男人,在她病了两年后终是有了新欢。
在得知章云藩有了新女友后,川嫦执意要见上一见,她的固执和任性令人叹惋。
,相貌平平然而丰满健康的余美增小姐令她失望的同时又自惭形秽。
此时章云藩已成为她心中最理想的爱人,她实在不甘心让另一位平常的女子日后再发现他的缺点。
这一次会面给了她致命的打击,也让她彻底绝望了,这绝望其实是来自女性对男性和男权社会的依赖以及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正如张爱玲所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川嫦的这种对男性的依赖以及自身的懦弱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花凋》为我们展现的是在男权社会里被放逐的女性无助的挣扎,她们因为被折断了翅膀而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只能在牢笼一样的环境里做无力和绝望的挣扎。
文本讲诉的是一个发生在悲剧时代的悲凉的故事,是女性自我意识毁灭的故事。
文本无处不穿透着作家对于现代女性的人生感悟,但张爱玲也无法无法回答她们的出路在哪里,只留下忧伤的叹息。
这是张爱玲的困惑,也是一个时代的困惑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