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_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4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体味小说反映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2、培养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以及运用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划人物性格的能力。
3、赏析文中对“风雪”的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
4、分析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1、分析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2、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讲授法、讨论法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水浒传》中,遍览整座梁山,有两人出场时手拿扇子,一是燕青出场时“腰间斜插名人扇”,潇萧洒洒地渲染了他的浪子本性。
另一个是“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酷似张飞样子的人,在人物出场时“手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他就是林冲。
林冲,一个武将,却要手执一把折叠扇,不禁要让人多想上三分。
林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把折扇是否可以暴露出他脆弱的内心呢?二、简介作家作品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1、作者施耐庵施耐庵(约 1296~ 1370),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普通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
曾经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
2、作品《水浒传》《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的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和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最早为100 回本,后来浮现120 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 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 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炼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公开课教案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本节课主要学习林冲在风雪夜投奔梁山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林冲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林冲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理解林冲在风雪夜投奔梁山的心理过程,以及他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林冲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林冲在风雪夜投奔梁山的心理过程,以及他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林冲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困难面前的表现。
5.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物:林冲事件:风雪夜投奔梁山精神:不屈不挠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写一篇关于林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林冲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他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部分学生对于林冲的心理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其他故事,了解梁山好汉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困难面前的表现。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林冲的性格及其转变历程;2. 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教学难点】林冲的性格是如何转变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河南坠子《李逵夺鱼》片段(刘宗琴演唱) 【唱词】唱宋王无道天下大乱高俅、蔡京掌大权朝廊昏昏日色暗刀兵滚滚黎民不安英雄们逼得无有路走一个个杀富济贫投奔在梁山梁山寨一百单八将有一位英雄不絮烦姓李名逵号叫铁牛黑旋风威名天下传性情暴躁如烈火他专除恶霸杀贪官为打不平惹了祸他闯荡江湖逃在了外边……一段带有乡土艺术特色的《李逵夺鱼》,表达了人们对梁山好汉李逵的歌颂。
如果说黑旋风性情暴躁,因打抱不平杀了人,才亡命天涯的话;那么性格原本温顺,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一员的豹子头林冲,最终投奔梁山,足见他确确实实是被逼无奈才最终选择这条道路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按故事发生的地点(酒店、草料场、山神庙),尝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酒店1~6)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陆虞候密谋害林冲第二部分(草料场7~10)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天缘巧林冲活性命第三部分(山神庙11~12) 山神庙“锦囊计”泄露,风雪夜复仇奔梁山1三、林冲性格特点分析1. 在“酒店"这一部分,作者对林冲的描写,体现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①课文开头第一段的“闲话”,写出了林冲什么样的性格【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插叙的一段内容林冲解人危难,为别人着想。
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中看出,林冲明知自己“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被陷害是自己“恶了高太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优秀教案篇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公开课备课时间:3月15日授课时间:3月20日授课班级:高二(7)班授课人:何亮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型:讲读教学目标1、了解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教学难点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林冲夜奔》。
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筝乐曲《林冲夜奔》,乐曲紧张激烈,反映出了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心境。
同学们知道林冲将奔赴何方吗?―――梁山,落草为寇。
这是他所希望的结局吗?--------不是!他本是东京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地位显赫,家室美满。
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因美眷贾祸,被“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一路上又屡遭陷害,几乎丧命,可他还是咬牙隐忍,历经艰辛,到达沧州。
在沧州,迎接林冲又是是怎样的绝境呢?他会继续隐忍下去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林冲的命运,感受故事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出示教学目标)二、复述故事情节沧州遇旧―――买刀寻仇―――接管草场―――雪夜报仇感受节奏:缓缓---紧缓紧三、研讨课文(一)沧州遇旧1、他乡遇故人,自然提起了往事。
怨气冲天的林冲,如何叙述自己遭遇的呢(学生读)------“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
”①分析“我因恶了高太尉”(举例:鬼子,皇军)―――委曲求全,逆来顺受。
设想你若是林冲,你会怎样来诉说往事?------“高俅老贼设计陷害于我,把我流放到这里。
”②“未知久后如何”,他想说前途未卜的,是吗他会有“久后”吗―――不会,由教头变为罪犯,他以为这是高俅对自己陷害的极限,因而他认为眼前是平稳的,认为自己熬过刑期,回到东京,家人团聚,也许能重振家业。
他对于现实还抱有幻想。
2、他还有那些语言?------“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他自认“罪囚”,我们都知道他“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无罪何以认罪―――虽心存怨气,但怕给自己、给别人招惹是非,足见他的善良侠义。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水浒传》,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3.分析总结文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4.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本质,体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2.分析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新课导入】(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尾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也是梁山好汉的作风。
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委屈?但是梁山好汉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的拳头打不下,一忍再忍。
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认识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
环节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2.相关背景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代,即宣和年间(1119—1125)。
当时宋皇室衰颓、腐败。
宋徽宗贪图享受,滥用奸臣蔡京为宰相,穷奢极侈,对人民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逼得许多人铤而走险,盗贼四起。
《水浒传》所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农民起义。
被逼上梁山的起义军聚在梁山泊,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大旗,聚集了许多好汉,甚至一些小官吏和商人都加入了这个队伍。
3.了解《水浒传》《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