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及常规分解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与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测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比。
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度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之一。
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收入差距越大。
使用基尼系数可以直观地了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2. 收入比收入比是城乡居民平均收入之间的比值。
通过比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我们可以了解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程度。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育差异教育水平是决定一个人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优质教育机会更多,因此城市居民通常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
相比之下,农村居民面临着教育机会有限的问题。
这种教育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
2. 就业机会不平等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岗位。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主要以农业和低技能工作为主。
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城市居民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薪资和福利待遇,而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低。
3. 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经济增长更为迅速,而农村地区则依赖于传统农业产业。
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提高速度快于农村居民,从而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以促进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和职业发展,减少教育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一)绝对差距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nS i x/)(2(二)相对差距1.变异系数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
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12()/uwi Vxn2()/wii Vpx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
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
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Nii yLOGNI11)0(GggggGggg vpLOGpIpI11)0()0(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
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度量标准城乡居民收入比是用来衡量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小的指标。
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来进行计算和分析。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度量城乡居民收入比的方法和相关的参考内容。
1.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也可以用来度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该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G = A / (A+B)其中A是收入差距的面积,B是相对于完全平等分配的理想情况下的收入差距面积。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越接近0表示收入分配越平等,越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通过计算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可以观察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2.收入中位数比(Median income ratio):收入中位数比是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中位数来度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中位数是将收入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通过计算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中位数,可以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直观的比较。
3.平均收入比(Mean income ratio):平均收入比是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来度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平均收入是将所有居民的收入总和除以居民总数得到的。
通过计算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可以观察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
4.分位数比(Quantile income ratio):分位数比是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居民在不同收入分位数上的收入来度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通过计算城市和农村居民在不同收入分位数上的收入,并将两者相比较,可以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具体描述。
以上是常用的度量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几种方法和相关的参考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比是一个多维度的指标,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来度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
应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结合各种指标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基尼系数,在我国基尼系数的值越低表明收入差距越小,越大则说明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平等。
在国际上把0.4作为一个临界值,高于该标准就说明已经陷入严重的收入不平等状态。
很长一段时间到现在我国的基尼系数值都高于0.4这一标准。
1.基尼系数
一九九四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甚至在二〇〇八年高达0.491,临近收入差距悬殊的“高水平”,虽然在这之后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甚小。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尼系数增长速度很快,导致一九九六年基尼系数达到0.485。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农村实施的新一轮改革政策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而此时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已经有良好的基础,城市的发展遥遥领先于农村的发展,城乡这样一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是是造成基尼系数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二〇〇八年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形势,致使我国基尼系数逼近悬殊值,危机之后国家采取各项有利的惠民政策,才使得基尼系数有小幅的回落,但至今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区间。
2.五等分划分收入
由二〇一四年46220.7元的收入差值扩大到二〇二〇年72425元,收入差距扩大了1.57倍。
虽然低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速度极其缓慢,而高
收入组的增速却异常的快。
再对比中间收入的三组也可以看出,三组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国家的大量财富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这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分析及调节建议作者:常兴华李伟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0期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结果(一)总体情况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
当前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
以目前对基尼系数测算,有人认为,居民收入差距被低估了,还有人认为是被高估了。
但对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国内外学者普遍持一致观点。
我们运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城市(城镇)生活和价格年鉴》公开披露的数据,利用不等分组计算公式和修正城乡加权公式分别计算了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整体基尼系数,同时计算了1992年以来地区间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结果见表1、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整体基尼系数呈现出周期性阶段上升趋势,虽然在个别的年份有波动,但是总体趋势基尼系数是不断扩大的。
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7,比1978年上升了47.4%。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表示收入分配较为合理,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扩大,在0.4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相当悬殊。
对于当前快速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表3列出了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相关数据整理的世界部分国家居民收入分配情况。
比较分析可知,世界上发达国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一般低于或接近于0.4,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有的比较低,有的比较高。
将我国2008年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对比后可知,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处于世界较高水平,虽然相比拉美地区巴西、墨西哥等国稍逊,但比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基尼系数要高。
在学术界有所谓“拉美陷阱”一说,即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全体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在少数人获益的同时,收入差距急剧扩大。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改革以来,我国在保持了30多年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如何避免经济发展拉美化,使经济发展成果真正由全体公民共享,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宁波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测度及其分解徐峰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E-mail:shuphong@摘要:在宁波市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文章应用国际上流行的城乡收入比,泰尔指数和MLD指数三个指标分别对宁波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都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同时利用泰尔指数和MLD 指数的分解公式,计算出了宁波市城乡收入差距在总体差距中的贡献份额。
关键词:泰尔指数,MLD指数,泰尔指数的分解1.引言按照收入分配差距程度测度指数的性质,可以将各种测度方法大致分成三大类:即份额比例测度法;普通离散系数测度法收入集中度测度法。
下面分别介绍:(一)份额比例测度法( Shares of Aggregate Income Approaches)。
份额比例测度法又称为库兹涅兹比率( Kuznets Ratios) 。
[1]份额比例测度法首先将收入数据从低到高进行排序或分组,然后根据具体方法利用不同分组数据的不同部分进行计算的方法。
这种份额比例法可以分为绝对份额比例和分位点比率测度指数。
(二)普通离散系数测度法( General Measurements of Income Dispersion)。
[2]普通离散系数测度法就是直接利用统计学上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测度指标作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测度指数。
最常用的统计学测度指数主要有两个:1)级差(全距);2)标准差系数测度指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三) 收入集中度测度法( Indices of Income Concent ration )。
收入集中度测度法就是通过实际收入分布与某一分布基准(例如,绝对平均分配标准) 进行比较,对两者之间的差距利用不同方法进行表示的一种测度方法。
[3]收入集中度测度方法可以分为洛伦茨指数法、阿特金森指数法和泰尔指数法。
以下就是通过泰尔指数来对宁波市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的实证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国际社会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0.5,达到了收入差距悬殊的界限。
贫富差距巨大不利于投资和消费,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带来经济风险,还会造成民众的严重不满和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这一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这一现象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有明显的体现。
本文主要来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近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率加快。
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1997年为2.47∶1;1998年为2.51∶1;1999年2.65∶1;2000年为2.79∶1;2001年2.90∶1;2002年3.11∶1。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4元,二者之比达到3.2:1。
由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统计数据没有包括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其余补贴,如果把这些补贴加进去,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如果用收入最高的10%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与收入最低的10%居民家庭平均收入之间的倍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城乡居民调查数据近似计算,2005年中国大约是21倍。
这个比例不但远远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1995年的不到14倍。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一)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种分配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要求,又承认了市场经济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社会生产力,摆脱贫困落后,走向共同富裕的积极性。
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从经济学的角度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地区层面的数据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统计数据中的区域分类信息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
常用的指标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等。
这些指标利用了统计数据中的城市和农村分类信息,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
但是,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容易受到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如果统计数据存在严重的偏差或遗漏,那么测度结果也会失真。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调查数据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抽样调查城乡居民的收入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指标。
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家庭调查、个人调查和企业调查等。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准确,能够较好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
但是,调查数据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样本选择偏差、信息失真等,因此在进行测度分析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经济模型进行测度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
常见的经济模型包括双元经济模型、剩余劳动力模型等。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趋势,但是需要对经济模型的假设进行合理性分析,并且需要有较强的经济学理论和数学统计能力。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测度方法,比如利用Gini系数和洛伦茨曲线等。
Gini系数是衡量收入不均衡程度的常用指标,其数值越大,表示收入不均衡程度越高;洛伦茨曲线则是一种图形化的方法,能够清晰地展示城乡收入差距的大小。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度分析。
总结起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包括地区统计数据比较、调查数据分析、经济模型建立和指标计算等。
不同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度分析。
在测度分析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及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以使测度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统计分析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这篇文章就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一、收入差异的概念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指的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
从思想层面讲,城乡收入差距也是表现出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迁。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成因分析1、体制因素从体制上来讲,城市居民占据了市场集中的地位。
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好像聚集在城市。
故市场位置的不同带来的资源影响,经济特权、人际关系、房价和房租等因素都会形成现实居民的生活水平差异。
2、技能和资本从职业技能上来看,由于城市的停留及资源上的聚集城市居民的职业技能多样性相对较高,由此也导致了相对高的薪酬与收入。
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城市居民更加容易接触到投资,这也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收入。
3、教育和科技在教育资源方面,城市居民拥有相对更多的机会进行高等教育,这在就业市场上也带来了明显的优势。
此外,科技的普及和技术进步帮助了人们获得合理收益和薪水,城市居民受益更大。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统计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468元,同比增长6.2%,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03元,同比增长6.6%。
比较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9倍,而最高人均收入城市与最低城市的差距则高达9倍以上。
四、收入差异的负面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也反应了当前的社会贫困现状。
收入差距大不仅仅是造成了贫困现象的直接根源,更是导致了长期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公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公共利益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均衡资源分配的问题,各方面的资源向城市居民集中, 乡村居民的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 其次是贫困问题, 尽管政府推出了多项扶贫政策, 但仍然有许多贫困困境难以解决。
五、收入差异的应对措施为了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问题,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加强教育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以此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统计分析与对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快速拉大,并从多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快速、剧烈,成为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标签: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策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状况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
利用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各种指标测算都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不断恶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到2003年的0.33,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如下表所示:表1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历史变化表资料来源:《中国居民收入报告》(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从此数据看,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处于国际警戒线以下,即没有超过0.4。
但国家统计局测算基尼系数的收入仅为居民制度性合理的货币收入,没有包括福利性的非货币收入,也没有包括不正常的灰色收入等,如果将非货币收入差距考虑进去,我国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则远远大于上面数据。
按照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如果将非法和非正常收入包括在内,1994—1997年中国基尼系数就已超过了0.5。
由此看出,尽管由于从不同角度,基尼系数的说法不一,但由此表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状况日益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城镇各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状况统计分析我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总体状况不尽人意,同时城镇各阶层居民收入状况也十分严峻。
1.低收入阶层居民生存状态指标变化分析通常将40%低收入人口的收入份额,称为阿鲁瓦利亚指数。
这一指数是研究一国低收入阶层居民的生存状态的常用指标,阿鲁瓦利亚指数最高值为0.4,该指数越低,说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越差,生存状态越恶化。
《中国统计年鉴》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七等份统计记录中,以户为单位,40%低收入户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如下表所示:表2 城镇居民阿鲁瓦利亚指数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2005年由此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从1990到2004年连年持续降低,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中,广大低收入群体获得的收入量占总收入的份额不断减少,收入分配格局对低收入群体愈加不利。
-1 - (一)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及常规分解方法采用无量纲的相对不平等指标来测度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有基尼系数和 GE 指数 两种估计方法。
按要素(收入来源)对不平等指标进行分解分析时,基尼系数是最常 用的指标(陈宗胜,1991; Tsui ,1998;赵人伟、李实,1999;陈宗胜、周云波,2002; 周云波,2009)。
在对城乡间子总体进行收入差距分解时,本文将采用GE 指数。
1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基尼系数是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图中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A 十B ),将这两块面积相除而求得。
计算方法:nn G 二1 八 2B i 胡八 P i (2Q i —wJ(鮎)i 4 i 4 1n 其中:Q i八W i W i 、m i 、p i 分别代表第i 户的人均收入份额、平均人均收入和人口频数(i=1,2,…,n ), Q i 为从1到i 的累积收入比重。
基尼系数由对全部样本按人均收入(m i ) 由小到大排序后计算得出。
对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最早由费景汉等人( Fei 和Ranis ,1978) 根据Rao ( 1969)关于从收入构成上分解收入差距的思想发展起来的。
该分解方法可 用以下公式表示:G 八 G m Ym Y 其中,丫二'丫m ,G 是总收入的基尼系数, 丫是第m 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m 为收入的项数,Gm 是第m 项收入的拟基尼系数 2. GE 指数计算方法根据Shorrocks (1980, 1984)的发展,可用于分解的GE 指数的一般表达公式如 下:① G m 之所以被称为拟基尼系数,在于对其进行计算时,是按照总收入而非第 m 项收入进行排序的,计算结果 在于反映第m 项收入的差距程度与总收入的差距程度之间的关系。
一是某项收入的拟基尼系数为正值且大于总收 入的基尼系数,这表明该项收入的分配差别比总收入的分配更加不平等,是使总收入差别扩大的因素;二是该项 收入的拟基尼系数为正值,但小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这表明该项收入的分配差另M 氐于总收入的差别,是使总收 入差别相对缩小的因素;三是某项收入的拟基尼系数为负值,表明该项收入集中在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中分 得较少,是使总收入差别绝对缩小的因素。
收入分配差异测度与调节收入差距机制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是体现社会公平性的根本,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从事的任何经济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最终成果或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国民收入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之间的分配存在着较大差异,并且在不断地变化。
收入分配政策的正确实施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介绍收入分配差异的测度方法,通过测度数据分析城镇、农村和全国居民的收入差异的现状,并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和调节收入差距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收入分配差异;测度;调节;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的形式、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入分配的差异也在逐步扩大,而收入分配的差距直接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平等程度,收入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的经济利益。
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制度、兼顾公平和效率、设立优化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1 收入分配差异测度收入分配差异是指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国民收入规模分配范畴内的差异化结果,即占一定比例的人口与其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份额的相对比率情况。
目前,国际上测度收入分配差异的主要方法有库兹涅茨指数、收入不良指数、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等。
本文引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综合测度的方式来分析收入分配的差异情况。
1.1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如下图1所示,图表中横轴表示累计的人口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的收入百分比。
图中弯曲的虚线即为洛伦兹曲线,它表示的含义是曲线上每个对应的人口百分比所占收入的比例情况。
曲线的弧度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异程度越大;反之,当曲线的弧度越小,则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就越小。
这里有两种极端化的情况:一种是当洛伦兹曲线与图中对角线重合时,表示收入分配不存在。
任何差异,因此称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线;另一种是当洛伦兹曲线与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右边的竖线相重合时,则表示收入分配差异程度非常大,即完全不平等。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评分标准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于这一变化,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分标准,以便全面评估和了解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
1. 数据收集与综合分析在评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时,首先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合。
这包括从政府部门、统计局以及相关研究机构获取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关数据,如农民工收入、农业收入、移民工厂收入等。
还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出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2. 收入来源与比重分析评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时,需要关注收入的来源和比重。
这包括对不同收入来源的比重进行分析,如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以及这些比重的变化趋势。
要考虑城乡差距的影响,分析城乡收入比重的变化情况。
3. 收入分配不平等分析另外,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评分标准还需要考虑收入的分配不平等问题。
这包括对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分析,如富裕农民、一般农民、贫困农民的收入差距等。
还需要关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
4. 产业结构与收入变化关联分析评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时,还需要考虑产业结构与收入变化的关联。
这包括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如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等。
同时也需要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
总结与回顾评估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需要关注数据收集与综合分析、收入来源与比重分析、收入分配不平等分析、产业结构与收入变化关联分析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的全貌。
只有全面、深入地评估这些方面,才能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只有在全面了解和理解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比重、分配不平等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才能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一)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及常规分解方法
采用无量纲的相对不平等指标来测度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有基尼系数和GE 指数两种估计方法。
按要素(收入来源)对不平等指标进行分解分析时,基尼系数是最常用的指标(陈宗胜,1991;Tsui ,1998;赵人伟、李实,1999;陈宗胜、周云波,2002;周云波,2009)。
在对城乡间子总体进行收入差距分解时,本文将采用GE 指数。
1.基尼系数计算方法
基尼系数是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图中洛伦茨曲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以及对角线右下方的直角三角形面积(A 十B ),将这两块面积相除而求得。
计算方法:
11121(2)n n
i i i i i i G p Q w B ===-=--∑∑ (2.1) 其中:
1n
i i i Q w ==∑ i w 、i m 、i p 分别代表第i 户的人均收入份额、平均人均收入和人口频数(i=1,
2,…, n ),i Q 为从1到i 的累积收入比重。
基尼系数由对全部样本按人均收入(i
m )由小到大排序后计算得出。
对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进行分解分析,最早由费景汉等人(Fei 和Ranis ,1978)根据Rao (1969)关于从收入构成上分解收入差距的思想发展起来的。
该分解方法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m
m Y G G Y =⨯∑ (2.2)
其中,m Y Y =∑,G 是总收入的基尼系数,m Y Y 是第m 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m 为收入的项数,m G 是第m 项收入的拟基尼系数①。
2.GE 指数计算方法
根据Shorrocks (1980,1984)的发展,可用于分解的GE 指数的一般表达公式如下:
① m G 之所以被称为拟基尼系数,在于对其进行计算时,是按照总收入而非第m 项收入进行排序的,计算结果在于反映第m 项收入的差距程度与总收入的差距程度之间的关系。
一是某项收入的拟基尼系数为正值且大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这表明该项收入的分配差别比总收入的分配更加不平等,是使总收入差别扩大的因素;二是该项收入的拟基尼系数为正值,但小于总收入的基尼系数,这表明该项收入的分配差别低于总收入的差别,是使总收入差别相对缩小的因素;三是某项收入的拟基尼系数为负值,表明该项收入集中在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中分得较少,是使总收入差别绝对缩小的因素。
当某项收入与总收入的排序完全一致时,m G 实际就是第m 部分收入
的真实基尼系数。
1
1
1
(){()1}0,1()()()log()1()log()0n c i i i n i i i i n i i i y f y c y y I y f y c f y c y μμμμ===⎧-≠⎪⎪⎪==⎨⎪⎪=⎪⎩∑∑∑ 当时 当时 当时 (2.3) 其中,i y 表示第i 个样本的人均收入,μ表示各样本的平均的人均收入值,()i f y 是第i 个样本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对于c 的任意取值,()I y 均可以进行相应分解。
当c =1或c =0时,GE 指数便是泰尔指数。
假定外生给定的组数g 共K 组,可以将GE 指数分解为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Kanbur 和Zhang ,1999):
11()(,,)
()0,1()10K
g g K K g g c g g g g g I y w I I e e f c w f c f c μμμμμμ=+⎧≠⎪⎪⎪⎪==⎨⎪⎪=⎪⎪⎩
∑ 当时 当时 当时 (2.4) 其中,()I g 和g μ分别代表第g 组的GE 指数和收入均值,g e 是长度g n 的一个向量,
g n 是第g 组的人口数。
若n 代表总人口数,则g
g n f n =代表第g 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
(3.2)式的右边的第一项代表组内差距,第二项代表组间差距。
组内差距中的g I 计算公式同于(3.1)式,组件差距的计算,通过将每个样本的收入换成其相应的组均值得到的。
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于总体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分别为:
g 11()(,,)()
K g g K K w I
I y I e e I y λμμλ=
=∑ 组内组间 (2.5) 为了简单起见,本文只分析c =0的情形,c =1的结果与此基本相同。
(二)XXX 省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常规分解分析
按照前文介绍的测度指标和分解方法,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总体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三部分,对 2007-2009年的XXX 省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和分解分析,并与已有的代表性经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