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18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试题 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384.00 KB
- 文档页数:5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1~3题。
图1图2图3 1.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B.对流雨C.台风雨D.地形雨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B.海上内循环C.夏季风环流D.冬季风环流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解析:第1题,根据定义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叫做地形雨。
第2题,关键要区分水循环和季风环流,海陆间循环中,水汽的输送应在高空由海洋到陆地,应该是逆时针方向的,所以该图为季风环流;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应为夏季。
第3题,根据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高,可判读该图是南半球,还可看出:同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比陆地高,应为冬季(注意南半球的冬季是北半球的夏季)。
答案:1.D 2.C 3.A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
读图,完成4~6题。
4.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降水B.湖泊水C.地下水D.冰川积雪融水5.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东南地区6.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早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B.①早于②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C.①晚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D.①晚于②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解析:第4题,结合降雨量与相对流量变化的关系判断最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
第5题,结合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推断为东南地区的河流。
第6题,结合选项,如果①流量曲线测得的时间早于②曲线,有可能是流域内大面积开荒种田,加剧了水土流失,使流量变化加剧;如果②早于①,有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或大面积植树造林,使流量得到调节。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的水体类型及其所占比重。
掌握人类所利用的水资源类型及其所占比重。
理解并掌握河流的补给形式及其径流量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发生过程各自特点和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以画面的形式与本课相结合,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以不同的径流量与降水,积雪性融水,冰川融水的特点直线图是学生能更快的接受本科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是学生能够了解到自然界供人类使用的水是少量的,但水对人类的意义重大,所以从小应树立科学的节水观,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点1.水的类型及其分布。
2.河流的几种补给形式。
3.水循环的类型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1.河流的几种补给形式。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导入:(教师引导)通过对第一章四大圈层的复习进而了解水圈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水圈的特点:连续而不规则。
引出本课内容: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板书)。
设疑: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你们平常接触的有那些水?生:河水,井水,雨水还有雪等等。
师:很好,我们平常接触的有液态的河水,固态的雪,还有空气中的水汽,进而我们可以得出水有三种存在形式,液态,固态,气态(板书)并播出图片。
那么同学们在告诉我可以将水分为哪几种类型?生:(看过书回答)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三大类。
师:很好,我们看图片(图片展示三大类水及其在水圈中所占比重)海洋占水圈的96.53%,陆地水占3.469%,大气水占0.001%。
继续问,同学们可不可以再将陆地水分类并告诉我人类经常接触的有那些?生:有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还有占陆地水2/3的冰川水,人类最常用的只有前三种。
师:同学们会的很好,展示课件陆地水的种类,并展示问题人类能否大量利用冰川水,原因呢?生:不能,难度大,冰川水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谁更新慢。
3.1 水循环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能够通过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水循环的过程2.理解影响水循环不同环节的主要因素,并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3.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点01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一)海陆间循环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2,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
水汽上升到空中,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在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
这种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
3,通过这种循环,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二)陆地内循环1,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落在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运动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三)海上内循环1,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知识拓展】1,水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和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体就是水存在的形式,主要有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
其中海洋水是主体。
陆地水还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陆地水体的主体。
3,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气温、风速、湿度、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等;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有地面性质、坡度、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等;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有水汽、降温条件、凝结核等;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流域面积、植被、地质条件、蒸发、人类活动等。
【知识拓展】河流补给【知识拓展】河流的水文特征【即学即练1】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识记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重点)2.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重难点)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相互联系的水体阅读教材P54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水圈(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的圈层。
(2)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3)构成构成特点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存在于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2.水体(1)类型①按物理状态分: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
②按分布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特点错误!正误判断:(1)自然界中的水都存在于河流、湖泊与海洋中.(×)【提示】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中.(2)井水不犯河水是正确的。
(×)【提示】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因此井水与河水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3)黄河下游河段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提示】黄河下游河段因中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在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淤积而成为典型的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因此总是河水补给地下水.教材整理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阅读教材P55~P56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第3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1)存在形式⎩⎪⎨⎪⎧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 (1)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相变化。
(2)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1.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线段上添加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
(2)主要环节:①和⑧蒸发,②和④__________,③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下渗,⑨________。
(3)其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________,表示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________,表示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________。
(填序号)(4)人类活动对________(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配规律——________;改变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
答案(1)画图略。
(2)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物蒸腾(3)①③④⑤⑥⑦①②④⑧⑨(4)⑤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下图为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B.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C.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3.图中显示冬季b缺失,其原因是( )A.雨季结束,降水较少B.地下水位较低,无法补给河流C.气温较低,冰雪难以融化D.农业灌溉减少,下渗减少答案考点一水循环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风海洋上空的水汽――→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陆地 (3)影响降水的因素形成降水→充足的水汽凝结核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大量的地下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下跟踪检测1.(2018·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课时作业)下图示意水圈的构成。
关于陆地上各种水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水储量大于地下淡水储量B.土壤水的分布范围比地下淡水广C.冰川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D.冰川是人类直接利用的主要水资源解析:选C 河水储量远小于地下淡水储量;地下淡水的分布范围比土壤水广;冰川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人类直接利用的主要水资源有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019·广东佛山一中高一周末作业)下图为我国两条河流水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黄河不同于闽江的补给水源是( )A.大气降水B.冰雪融水C.地下水D.湖泊水3.黄河的年径流量小于闽江,主要原因是黄河( )A.流域面积小B.流域内年降水量小C.地形坡度大D.植被覆盖率低解析:第2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因此其上游存在冰雪融水补给;闽江流域海拔较低,且纬度位置较低,无冰川和积雪分布。
第3题,河流年径流量的大小主要与流域面积的大小、支流多少和流域内年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黄河的流域面积远大于闽江,黄河主要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流域内年降水量较小,而闽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流域内年降水量较大。
答案:2.B 3.B(2019·广州综合测试)下表是我国干旱区多年平均水汽输送统计表,据此完成4~5题。
年输入总量/107 t各边界输入总量所占比例/% 年输出总量/107 t各边界输出总量所占比例/%东南西北东南西北14.78 0 16.6 54.8 28.6 12.86 96.2 3.0 0 0.8 A.大西洋B.北冰洋C.太平洋D.印度洋5.我国干旱区年盈余的水汽主要储存于( )A.河流B.湖泊C.冰川D.土壤解析:第4题,据分析,影响我国干旱区水汽输入的最主要气流是盛行西风,而盛行西风的主要水汽源地是大西洋。
第5题,影响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盛行西风,受高大山地阻挡,在山区形成较多降雪,这些降雪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冰川资源,C对;我国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河湖稀少,土壤墒情也较差,A、B、D错。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预习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形态上看(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______,分布______;液态水:数量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______、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________、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特别提醒)河流有哪些补给类型?1、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
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是相互补给关系,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回答1~2题:
1.读图判断长江补给水源( )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B.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D.a是冰雪融水补给,c是地下水补给
2.图中显示冬季b很少,其原因是( )
A.雨季结束,降水较少
B.气温较低,冰雪不会融化
C.地下水位较低,无法补给河流
D.农业灌溉减少,下渗减少
解析:1.C 2.B 第1题,a是一年中补给量最多的类型,应为雨水补给;b冬季补给很少,是冰雪融水补给;c在四季中都有且补给量稳定,应为地下水补给。
第2题,由上题可知,b为冰雪融水,冬季气温低,冰雪不会融化。
2017年7月10日晚的一场暴雨,让北京再次上演了“看海、观瀑、车成潜水艇、人变美人鱼”的情景。
图示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环节中,人类能够直接干预的是( )
A.a
B.b
C.c
D.d
4.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解析:3.A 4.B 第3题,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能够直接干预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即图中的a环节。
第4题,“可呼吸地面”的最大作用是能透水,故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同时也使城市的蒸发量增加。
2015年1月3日,江西九江星子县,受上游来水减少和久旱少雨的影响,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逼近极枯水位,湖泊中央标志性景观落星墩“水落石出”。
据此回答5~6题:
5.导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汇入的地表径流大量减少
B.湖水大量下渗
C.地下径流大量流出
D.湖水大量蒸发
6.目前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水汽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地下径流
解析:5.A 6.C 第5题,据材料“上游来水减少”,说明汇入的地表径流大量减少是导致枯水期鄱阳湖水位急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第6题,目前,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如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工程。
读“海陆间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我国夏季风主要参与图中( )
A.①环节
B.②环节
C.③环节
D.④环节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过程③和⑤体现了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
B.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即由④环节完成
C.华北平原的形成体现了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
D.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再生
解析:7.B 8.B 第7题,我国夏季风主要参与水循环中的水汽输送环节。
第8题,海陆间循环是由图中①②③④环节共同完成的,发生在陆地、海洋之间。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
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10.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延长径流集聚时间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9.C 10.B 第9题,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使用不透水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对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不大。
第10题,读图可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修建了渗水道路,使下渗量增加,补充地下水资源;增加了绿化带,可以延长径流集聚的时间;但是不能解决城市洪灾;图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图表示的物质循环类型是( )
A.生物循环
B.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循环
D.水循环
12.有关该物质循环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B.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通过搬运、侵蚀和堆积作用,重塑地表形态,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D.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湿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有效避免了极端气候现象的出现
解析:11.D 12.C 第11题,图中所示为水循环。
第12题,水循环不能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的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水文站在修坝前后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
流量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请判断:A是补给,B 是补给;C是补给。
(6分)
(2)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坝前测到的?,判断理由是。
(6分) (3)这条河流位于我国地区,判断理由是。
(4分) (4)在A、B、C三种水源补给形式中,该河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最稳定可靠的补给是(填字母)。
(4分)
(5)从图中看出河流径流量与C这种河流补给形式的关系是,其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补给主要在夏季,且补给量较大,应为雨水补给;B补给发生在春季,补给量较小,应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补给水量比较稳定,全年都有,应为地下水补给。
第(2)题,由流量曲线可知,①曲线流量的变化较大,应为水库修建前测到的;而②曲线比较平缓,应为水库修建后测到的。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该河流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次汛期,应为东北地区的河流。
第(4)题,根据补给情况分析,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雨水,最稳定的补给来源是地下水。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的径流量越大,地下水的补给越少,主要原因是径流量越大,河水的水位越高,地下水位与河水的水位差距越小。
答案:(1)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6分)
(2)①曲线全年流量不稳定,径流量变化很大,说明没有受到水库的调节作用(6分)
(3)东北一年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4分)
(4)A C(4分)
(5)径流量越大,地下水补给越少径流量越大,河水水位越高,地下水位与其差距越小。
(4分)
14.某高中学生做了水循环部分环节的模拟实验(见下图)。
读图,回答问题:(16分)
(1)①②③是模拟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其中①环节是,②环节是水汽输送,③环节是。
(8分)
(2)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8分)
A.该实验过程实现了水体的连续循环。
( )
B.该实验初步验证了水循环促使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的地理意义。
( )
解析:第(1)题,①环节是水加热蒸发环节,③环节是水汽冷却凝结,相当于大气降水环节。
第(2)题,该实验仅体现了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等环节,没有实现水体的连续循环,故A 错误;该实验体现了水循环的部分环节,水循环在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故B正确。
答案:(1)蒸发(大气)降水(8分)
(2)A.× B.√(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