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分类
- 格式:docx
- 大小:47.08 KB
- 文档页数:68
who疼痛分级标准疼痛分级标准是指根据疼痛的程度和影响对疼痛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一种方法。
疼痛分级标准对于医生诊断和治疗疼痛病症、评估疼痛患者的痛苦程度、制定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疼痛分级标准的建立和应用有助于提高疼痛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疼痛分级标准,疼痛可分为四级,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极重度疼痛。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个级别进行详细介绍。
轻度疼痛,轻度疼痛指的是轻微的疼痛感觉,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活动和工作。
在医学上,轻度疼痛的治疗通常采用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
中度疼痛,中度疼痛是介于轻度和重度疼痛之间的一种疼痛感觉。
患者可能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和疼痛,但仍能勉强忍受并进行日常活动。
中度疼痛需要更强效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阿司匹林、吗啡等。
重度疼痛,重度疼痛是一种严重的疼痛感觉,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的影响。
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站立和工作,需要卧床休息。
重度疼痛需要使用较强效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吗啡类药物、芬太尼等。
极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疼痛感觉,会导致患者无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
患者可能会出现呻吟、哭泣、无法入睡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极重度疼痛需要使用高效的止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吗啡注射剂、芬太尼贴剂等。
总之,疼痛分级标准对于评估疼痛的程度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分级和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疼痛分级标准,并对疼痛管理有所帮助。
who疼痛分级标准疼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一种不适感,它可能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比如外伤、疾病、手术等。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分级标准来对疼痛进行评定和分类,以便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WHO疼痛分级标准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疼痛评估标准,它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类,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WHO疼痛分级标准将疼痛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和极重度疼痛。
轻度疼痛指的是患者感到的疼痛不明显,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度疼痛指的是疼痛感较明显,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重度疼痛指的是疼痛感非常强烈,会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极重度疼痛则是最严重的疼痛感,会让患者无法忍受。
对于不同级别的疼痛,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疼痛,一般可以通过非处方药或者一些物理疗法来进行治疗,比如热敷、按摩等;对于中度疼痛,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较强效的镇痛药来进行治疗,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对于重度和极重度疼痛,则需要采取更加强效的药物治疗,甚至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等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对于一些慢性疼痛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物理治疗、心理治疗、针灸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疼痛的程度外,疼痛的性质也是评定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有的疼痛是持续性的,有的是阵发性的;有的疼痛是刺痛的,有的是胀痛的;有的疼痛是局部性的,有的是全身性的。
对于不同性质的疼痛,医生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总之,WHO疼痛分级标准是一套科学、严谨的疼痛评估标准,它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类,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面对疼痛时,也可以根据这一标准对自己的疼痛进行评估,及时就医,获得合理的治疗。
希望通过这一标准的应用,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疼痛的困扰,重拾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人类疼痛等级标准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其等级可以根据自体感受、静卧及运动时疼痛程度、是否影响睡眠、是否需要用药等多个标准来划分。
一般来说,疼痛可以分为4个等级,包括0级、1级、2级、3级。
具体如下:
1. 0级:无疼痛感,常见于健康人,无需治疗。
2. 1级:轻度疼痛,平卧时无疼痛,翻身、咳嗽时有轻度疼痛,但可以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一般不需要用药物治疗,可见于蚊虫叮咬、针刺等情况。
3. 2级:中度疼痛,为持续痛,静卧时痛,翻身、咳嗽时加剧,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该类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常见于痛经、骨折等情况。
4. 3级:重度疼痛,静卧时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服用镇痛药。
该类疼痛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情烦躁等症状,常见于急性阑尾炎等情况。
此外,还有其他的疼痛等级标准,如分为10级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其中0级表示无痛,10级表示剧痛。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疼痛等级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果感到持续的剧烈疼痛,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
护理学基础知识:疼痛的分类你知道多少?全国招聘信息汇总︱医疗招聘考试资料︱医学招聘考试历年试题中公卫生人才网今日为大家整理疼痛的分类知识,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疼痛的分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按疼痛病程分类、按疼痛程度分类、按疼痛性质分类、按疼痛起始部位及传导途径分类、按疼痛的部位分类以及按疼痛的系统分类。
首先,按疼痛病程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
这两种疼痛特点不一,主要体现在持续时间不同。
急性痛突然发生,有明确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较短,以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之内居多,用镇痛方法一般可以控制。
慢性痛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具有持续性、顽固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临床上较难控制。
其次,按疼痛程度分为四种,特点分别是:微痛,似痛非痛,常无其他感觉复合出现;轻痛疼痛,程度轻微,范围局限,个体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甚痛,疼痛明显、较重,合并痛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睡眠受干扰;剧痛,疼痛程度剧烈,痛反应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这四种疼痛程度不好区分,也作为常考的重点考察,所以同学们要重点学习这一分类。
接下来,按疼痛起始部位及传导途径分为以下几种:1.皮肤痛,疼痛刺激来自体表,多因皮肤黏膜受损而引起。
其特点为双重痛觉,即受到刺激后立即出现定位明确的尖锐刺痛和1#12316;2秒之后出现的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
2.躯体痛(是指肌肉、腱、筋膜和关节等深部组织引起的疼痛)。
由于这些组织的神经分布有差异,因而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也不同,其中以骨膜的神经末梢分布最密,痛觉最敏感。
机械和化学性刺激均可引起躯体痛,肌肉缺血是引起躯体痛的主要原因。
3.内脏痛是因内脏器官受到机械性牵拉、扩张、痉挛、炎症、化学性刺激等引起。
其发生缓慢而持久,疼痛性质多为钝痛、烧灼痛或绞痛,定位常不明确。
4.牵涉痛内脏痛常伴有牵涉痛,即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疼痛的同时在体表某部位也发生痛感。
牵涉痛与病变的内脏有一定的解剖相关性,如心绞痛可牵涉至左肩和左前臂内侧,胆囊疼痛可牵涉至右肩,胰腺疼痛可牵涉至左腰背部等。
中医学关于疼痛的分类中医学关于疼痛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胀痛:疼痛兼有胀满的感觉,多因气滞所致。
胸、胁、脘、腹胀痛,多系气滞为患。
2. 刺痛:疼痛如针刺,多因瘀血所致。
机体局部刺痛,多由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或不通所致。
3.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割,多因实邪阻滞气机所致。
如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疼痛剧烈,如刀绞割,寒战、高热、出血,系疫毒蕴结,阻滞腓肠肌,致其气机闭阻使然;肠扭转、卵巢囊肿蒂扭转等,腹中出现绞痛,系管腔组织扭转,闭阻气机所致;结石、蛔虫阻滞胆道,引起胆绞痛,系有形实邪阻闭气机所致。
4. 冷痛:疼痛兼有冷感而喜暖,多因寒邪所致。
冷痛有虚实之分。
寒邪阻滞脏腑经脉所致者,为实证;阳气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温煦所致者,为虚证。
5. 灼痛:疼痛兼有灼热的感觉而喜凉,多因火热之邪所致。
灼痛有虚实之分。
火热之邪流窜经络所致者,为实证;阴虚火旺,虚火灼络所致者,为虚证。
6. 重痛:疼痛兼有沉重的感觉,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
但头重痛,亦可由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7. 酸痛:疼痛兼有酸软的感觉,多因气血不足或风寒湿邪痹阻关节所致。
8. 走窜痛:疼痛的部位不固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最常见的原因是风寒湿痹里面的风痹,风有走窜的特点,所以关节疼痛,常常是这个关节痛一阵以后,变成另外一个关节痛。
9. 固定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
多半属于瘀血、瘀血阻塞、气血壅聚、热盛血瘀的时候,常表现为固定痛、刺痛。
固定痛也见于寒湿阻滞、寒凝气滞、湿邪黏滞的情况。
10. 隐痛:痛的程度比较轻,病人感觉不明显,有时候好像有一点点痛。
隐痛多因病情轻浅或正气虚弱而暂时未成脓或瘀阻气滞所致。
此外,还有空痛、卒痛、持续痛等疼痛类型。
空痛是疼痛有一种空虚的感觉,比如妇女月经以后小腹部有一种空痛的感觉;卒痛是指突然出现的疼痛;持续痛是指疼痛持续很长时间或一直存在。
这些疼痛类型在中医学中也有所涉及。
以上是中医学关于疼痛的分类的简要介绍,疼痛的类型多样且复杂,具体的分类和病因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和临床诊断进行综合分析。
疼痛评估中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在医疗领域中,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
准确评估疼痛的类型和程度,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中常用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分类方法,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患者的疼痛状况。
一、疼痛类型分类方法1. 根据疼痛的起源分类:根据疼痛的起源,疼痛可以分为两类:神经性疼痛和非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异常引起的疼痛,包括由炎症、神经病变、创伤等引起的疼痛。
典型的神经性疼痛包括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非神经性疼痛:与神经系统无关的疼痛,通常由组织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如头痛、关节炎痛等。
2. 根据疼痛的特征分类:根据疼痛的特征,疼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锐痛、刺痛、隐痛、胀痛、酸痛和麻木感。
锐痛:痛苦感强烈,如被尖锐物刺伤、骨折等。
刺痛:像被针扎一样的疼痛感,如脂肪瘤、带状疱疹等。
隐痛:感觉钝,持续时间长,如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
胀痛:部位肿胀膨胀的疼痛感,如肌肉水肿等。
酸痛:酸涩感的疼痛,如乳酸堆积引起的肌肉酸痛。
麻木感:对疼痛刺激感觉减弱或消失,常见于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
二、疼痛程度分类方法1. 疼痛程度的自我评估:疼痛程度可以由患者自行评估,常用的评估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数值评分法(NRS)。
VAS是通过让患者在一条直线上用箭头或点来标记疼痛程度,从而将疼痛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NRS则是要求患者根据一个0到10的数字范围选择对疼痛程度最符合自己感受的数字,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2. 疼痛程度的观察评估:对于无法进行主观评估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反应来评估疼痛程度。
表情评估量表(FPS-R、Wong-Baker面部疼痛量表)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从而判断疼痛的程度。
行为评估(BPS)和生理评估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姿势、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按疼痛的程度分1.轻度疼痛:程度很轻或仅有隐痛。
2.中度疼痛:较剧烈,如切割痛或烧灼感。
3.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如绞痛。
按疼痛的病程长短分1.急性疼痛:如发生在创伤、手术、急性炎症、脏器穿孔等的即刻疼痛。
2.慢性疼痛: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按疼痛的深浅部位分1.浅表痛:位于体表皮肤或黏膜,性质多为锐痛,比较局限,定位明确。
2.深部痛:内脏、肌腱、关节、韧带、骨膜等部位的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不局限,病人常只能笼统地说明疼痛部位。
按疼痛在躯体的解剖部位分可分为头痛、颌面痛、颈项痛、肩周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肛门痛、会阴痛等。
疼痛程度的评估方法(熟悉评估方法名称)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画一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想象中剧烈疼痛”(1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0为无痛,4以下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大于7为重度疼痛,10为最痛或极度疼痛。
此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疼痛定量方法,也是比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主诉分级法按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的疼痛状态,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即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虽有痛感但是仍然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及睡眠。
2级:中度疼痛,疼痛不能耐受,需要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干扰睡眠,被动体位,必须依靠止痛治疗。
数字分级法0度:无痛。
Ⅰ度(轻度):间歇痛,可不用药。
Ⅱ度(中度):持续痛,影响休息。
Ⅲ度(重度):持续剧痛,必须用药才能缓解。
Ⅳ度(严重疼痛):持续剧痛并伴有出汗、心率加快等植物神经症状。
程度积分法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介绍疼痛程度积分法:1分:轻痛,不影响睡眠及食欲。
2.5分:困扰痛,疼痛反复发作,有痛苦表情,痛时中断工作,并影响食欲、睡眠。
5分:疲惫痛,持续疼痛,表情痛苦。
7.5分:难忍痛,疼痛明显,勉强坚持,有显著的痛苦表情。
疼痛的基本概念疼痛可以被定义为身体内部或表面上的某种感觉或情感体验,通常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害相关联。
疼痛是机体最常见的体征之一,是指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某种不适或不适感觉。
痛觉是一种多层次的感觉,从感知到基于情感的维度都可以被处理。
因此,对疼痛的了解需要对其多个方面进行认识。
疼痛类型疼痛可以有不同种类和特征,通常可以根据其起源和表现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疼痛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 突发性和持续性疼痛:根据疼痛的出现和持续时间,可以将疼痛分为突发性和持续性疼痛。
突发性疼痛通常是急性疼痛,表现是突然出现、快速发展、强烈的疼痛感。
持续性疼痛通常是慢性疼痛,表现为一段较长时间内的长时间持续的疼痛感。
2. 感知性和情感性疼痛:感知性疼痛通常是由于组织受损而导致的疼痛,包括刺痛、钻心、闷痛等感觉。
情感性疼痛通常是与情感体验相关的疼痛,包括焦虑、悲伤、愤怒等情感表达。
3. 本地疼痛和放射性疼痛:本地疼痛通常是在导致疼痛的原始损伤区域内感受到的疼痛,而放射性疼痛会从原始损伤区域向周围的区域扩散。
放射性疼痛可以从源头出发,例如神经炎、疝、肠梗阻等,甚至在病变区域出现外部症状,例如心绞痛、胰腺疼痛等。
疼痛评估评估疼痛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获得相关疼痛治疗和药物,而且还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疼痛的类型和原因,以及各种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一般而言,疼痛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疼痛程度的评估:对疼痛程度的评估可以使用数值板、面部表情、面部表情量表等。
2. 疼痛的出现和停止时段:通过了解疼痛的出现和停止时段,可以更好地了解疼痛与其他症状之间的联系,如疼痛与饮食、体位立即相关。
3. 疼痛的性质:通过了解疼痛的性质,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类型和表现特征。
例如,可以询问疼痛的类型和特点、感知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4. 疼痛的诱因:疼痛的诱因可以帮助确定其原因和类型。
例如,可以询问疼痛是否与活动、压力、温度等有关。
5. 疼痛与其他症状的关系:对于已知的诊断或疾病是否与其他症状有关,例如咳嗽、头痛、恶心等。
疼痛基础必学知识点1. 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感觉和情感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所引起。
2. 疼痛的分类:疼痛可以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病理生理基础和引起疼痛的原因来分类。
- 持续时间:急性疼痛(通常在损伤后短时间内发生,并且随着伤害的修复而减轻或消失)和慢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的疼痛)。
- 病理生理基础:疼痛可以分为神经病理性(由于神经损伤或病变引起)和非神经病理性(由于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疼痛。
- 引起疼痛的原因:疼痛可以分为病因性(由疾病或损伤引起)和非病因性(例如身体姿势引起的肌肉酸痛)疼痛。
3. 疼痛的传导和感知:当身体组织受到损伤时,疼痛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然后被感知为疼痛。
疼痛的传导过程包括感受损伤的神经纤维,将疼痛信息传递到脊髓,然后通过脊髓-脑干通路传递到大脑皮层。
4. 疼痛的评估:疼痛的评估有助于了解疼痛的程度和类型,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
评估疼痛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位置、放射范围以及与活动或姿势的关联等。
5. 疼痛的治疗:疼痛的治疗目标包括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行为治疗和手术等。
6.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常见的疼痛管理方法之一,包括使用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和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来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以及使用强力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来缓解剧烈疼痛。
7.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和康复治疗等,可以帮助减轻疼痛、消炎和促进康复。
8.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疼痛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来减轻疼痛的方法。
常见的行为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等。
9.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某些疼痛病因的有效方法,如切除肿瘤、修复损伤的神经或手术介入治疗等。
10. 疼痛管理的个体化: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和疼痛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因此疼痛管理需要个体化和定制化的方法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和特点。
疼痛管理指南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它是人体对于对组织、神经或器官的损伤或炎症所产生的一种警告信号。
合理的疼痛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指南将介绍疼痛的分类、评估、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疼痛问题。
一、疼痛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和原因,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1. 急性疼痛急性疼痛是突然发生的疼痛,一般在损伤后立即出现,并伴随着明确的病因。
急性疼痛通常是自限性的,治疗目标是迅速缓解疼痛并治疗病因。
2. 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疼痛,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病症,也可以是一个疾病的症状。
慢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综合治疗和管理。
二、疼痛评估对于疼痛患者的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它有助于确定疼痛的类型、原因和强度,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1. 详细病史获取了解患者在疼痛发生之前的状况和事件,包括损伤、疾病史以及用药情况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疼痛背景,并寻找可能的病因。
2. 生理检查通过观察、检查和触诊等手段,评估疼痛患者的生理状况,寻找与疼痛相关的体征和因素。
3. 疼痛量表使用可靠和有效的疼痛量表,如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或面部疼痛评分量表(Face Pain Scale,FPS),来帮助患者描述疼痛的强度。
三、疼痛治疗疼痛治疗的目标是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干预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疼痛管理的核心,常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麻醉药等)和处方药(如镇痛药、抗抑郁药等)。
具体的药物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来缓解疼痛。
物理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疼痛尤其有效,如肌肉骨骼疼痛和神经性疼痛。
3.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和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从而减轻疼痛程度和对疼痛的恐惧心理。
按疼痛的程度分1.轻度疼痛:程度很轻或仅有隐痛。
2.中度疼痛:较剧烈,如切割痛或烧灼感。
3.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如绞痛。
按疼痛的病程长短分1.急性疼痛:如发生在创伤、手术、急性炎症、脏器穿孔等的即刻疼痛。
2.慢性疼痛: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按疼痛的深浅部位分1.浅表痛:位于体表皮肤或黏膜,性质多为锐痛,比较局限,定位明确。
2.深部痛:内脏、肌腱、关节、韧带、骨膜等部位的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不局限,病人常只能笼统地说明疼痛部位。
按疼痛在躯体的解剖部位分可分为头痛、颌面痛、颈项痛、肩周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盆腔痛、下肢痛、肛门痛、会阴痛等。
疼痛程度的评估方法(熟悉评估方法名称)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画一长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想象中剧烈疼痛”(1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0为无痛,4以下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大于7为重度疼痛,10为最痛或极度疼痛。
此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疼痛定量方法,也是比较敏感和可靠的方法。
主诉分级法按病人描述自我感受的疼痛状态,一般将疼痛分为四级,即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虽有痛感但是仍然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及睡眠。
2级:中度疼痛,疼痛不能耐受,需要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干扰睡眠,被动体位,必须依靠止痛治疗。
数字分级法0度:无痛。
Ⅰ度(轻度):间歇痛,可不用药。
Ⅱ度(中度):持续痛,影响休息。
Ⅲ度(重度):持续剧痛,必须用药才能缓解。
Ⅳ度(严重疼痛):持续剧痛并伴有出汗、心率加快等植物神经症状。
程度积分法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曾介绍疼痛程度积分法:1分:轻痛,不影响睡眠及食欲。
2.5分:困扰痛,疼痛反复发作,有痛苦表情,痛时中断工作,并影响食欲、睡眠。
5分:疲惫痛,持续疼痛,表情痛苦。
7.5分:难忍痛,疼痛明显,勉强坚持,有显著的痛苦表情。
疼痛的分类及各种疼痛的定义一.按刺激性质之分1.机械性痛:组织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机械性变形,当变形的程度超过机械性伤害感受器的阈值时,伤害感受器被激活,产生机械性疼痛。
外力去除后,组织复形,疼痛消失2.温度性痛:是指某些疾病因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疼痛。
3.化学性痛:组织受损或有炎症反应时,化学物质的升高超过阈值,常发生于创伤后20-30 天之内或有炎症、感染性疾病时。
二.按炎症病因分1. 炎症性痛:是指由正常的无害刺激引起的疼痛。
2. 非炎症性痛:是指由病理性原因引起的疼痛,如结石、癌症等。
三.按发病机理分1.病理生理性疼痛:由伤害性刺激和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2.精神心理性疼痛:是指一些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往往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冲突、情绪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四处求医,反复做各种检查,始终不得缓解的疼痛。
四.按疼痛感觉分1.快痛:是在皮肤受到刺激时很快发生的一种定位清楚而尖锐的刺痛,在撤除刺激后又很快消失。
2.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潜伏期长,可持续长达数秒或更长。
3.顽固性痛:是指某些患有慢性疼痛的病人虽然经过积极的原发病治疗和各种止痛药的治疗,疼痛不能缓解,反复发作,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疼痛。
五.按疼痛强度分1.轻度痛:是指疼痛可以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的疼痛。
2.中度痛:是指疼痛明显,不能忍受,患者要求用镇痛药,睡眠受到干扰的疼痛。
3.重度痛:是指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的疼痛,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受到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4.极度痛:为一种持续性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的疼痛。
六.按时间模式分1.一过性疼痛:是指疼痛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
2.间断性疼痛:是指不定期的、没有规律性的疼痛。
3.周期性疼痛:是指疼痛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4.持续性疼痛:是由于机体组织受到各种损害刺激而产生的痛觉。
●疼痛定义:疼痛时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主观感觉很情感体验。
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等多系统的改变。
●疼痛的分类:一、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分:(一)根据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分类:躯体痛、内脏痛、中枢痛。
(二)、根据疼痛所在躯体部位分类。
二、根据疼痛的性质分类:刺痛、灼痛、酸痛。
三、根据疼痛的原因分类、(一)伤害性疼痛(二)炎性疼痛(三)神经病理性疼痛(四)癌痛(五)精神、心理性疼痛四、根绝疼痛的持续时间分类: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五、疼痛的五轴分类法: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病变的系统、疼痛发生的类型及特征、疼痛强度及疼痛发生原因来进行疼痛划分。
●疼痛的诱因:疼痛常由于某些明显诱因或有明显的原因,如搬重物时突然引起腰腿痛,截肢术后可能导致残肢痛或幻肢痛,湿冷天气易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等。
有些疼痛并没有明显的原因。
因此,应询问有无感染、外伤、过劳、情绪激动、体位性低血压疲劳、饮食习惯等。
损伤、炎症、神经病变●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疼痛:一、阿司匹林作用: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合成,产生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肾损害:对老年患者、肾低灌流量者和肾功能不全者,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可进一步影响肾脏灌流,导致或加重肾损害,但停药后可恢复。
肝损害:少数患者出现转氨酶增高,停药后可恢复。
有严重肝损害,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禁忌症: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有出血史溃疡患者。
慎用:哮喘、过敏体质、溃疡病、G-6-PD缺乏、痛风,心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
二吲哚美辛,又称消炎痛,具有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环氧合酶的抑制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制止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的形成,抑制炎性反应,包括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性及溶酶体酶的释放等。
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及出汗,使散热增加,产生解热作用。
这种中枢性退热作用也可能与在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