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的暑湿热邪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六淫简介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
各种解释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
以下所讨论的以外感六淫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点和与病因相关的证候。
六淫:病因病理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
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的病因。
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风为六淫之首中医学认为在外感六淫邪气当中,风为六淫之首。
也就是说风邪为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风为阳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开泄,易使人体皮肤腠理疏松开张而津气外泄,进而使人体的防护功能减弱,外邪乘虚而入。
自然特性: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
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
如外感热病中的。
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
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寒、暑、湿、燥、火(热)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根据其性质及致病特点,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阴邪、阳邪两大类,即风、暑、火、燥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1∙风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风之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外风病。
自然界的风是气温和气压变化引起大气流动形成的,其流动性大,变化多端,无孔不入,穿透性强,易向上、向外扩散。
风为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又终岁常在,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有风邪为病。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属阳的部位。
如风邪上扰头面,可见头项强痛、口眼歪嘀等症。
肺为脏腑之盖,外合皮毛,风邪外袭,常伤于肺,使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风邪袭于阳经及背部,则见腰背疼痛等症。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媵理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
如小儿风水病,初起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见头面一身悉肿。
又如尊麻疹,中医认为是风邪所致,正是因为其具有发作无常,瘙痒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则融合成片,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病位不定等特点。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
一文读懂风邪湿邪小编有话说:整理完老师的讲座,小编再次感慨,当初给小编讲课的老师怎么不这么讲呢,不然,小编现在可能也是一位中医师了呢!老师们细致的讲解、生动的例子,绝对可以用接地气儿形容,就算是一个毫无中医经验的人也能听得懂、学得会(此文根据语音整理而成)。
小编强烈建议,直接把文章下拉至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吧!不信,你看!六气、六淫是什么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就是平时讲的春天多风、夏天暑热、秋天燥、冬天寒。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从名称上来讲,六淫跟六气很像,但实际并非如此。
《黄帝内经》这样形容:六淫包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气候急骤变化。
六气太过:比如广州一年之中最热的应该38摄氏度左右,假如某一年突然热到42摄氏度,这就叫作六气太过。
超出了当地人对它的适应能力,就容易发病。
六气不及:比如夏天本来热的,假如某一天夏天突然不热了,变得比较凉爽。
对一般人来讲可能这种情况下不会致病,但阳虚的病人,本来冬天很难受,希望夏天热一点,把它亏损的阳气补一下。
但夏天突然不热了,阳气补不回来,所以也可能发病。
但这种发病一般不重,也不会急。
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秋天一般干燥,一般的人习惯到了秋天身体已经做好了应付干燥的准备,但突然某一年秋天很潮湿。
这种情况下也超出了身体的预料,也容易发病。
气候急骤变化:假如广州的冬天白天出太阳,可能会热到二十二三摄氏度,但一到晚上,太阳一下山了,可能只有五六摄氏度,一天之中温差可以很大。
上面这些气候种类,超出人的生理适应能力,才会发病。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不发病。
对自然环境适应不强的人,容易发病。
所以本质上来讲,六淫就是气候变化导致发病。
以上是按照《黄帝内经》的原文来表达的。
按照这个定义,六淫有一点像气候性病因,就是气候反常了,人体适应不了。
实际上六淫一直在发展,它的概念和定义一直在外延。
所以现在六淫的定义或者是内涵,已经超出了《黄帝内经》的定义。
中医思维理解六邪之风寒暑湿湿澡火危害和预防风寒暑湿湿澡火是中医理论中所讨论的六种邪气,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些邪气对我们的身体造成的损害,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每种邪气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风邪是指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由于人体抵抗力下降而导致的风寒感冒等一系列疾病。
风邪的特点是突然发作,症状多样,例如头痛、恶寒、鼻塞、咳嗽等。
为了预防风邪的侵害,我们应该注意保暖,尤其在寒冷天气时要穿合适的衣物,避免受凉。
寒邪是指气温较低引起的一种邪气。
寒邪的特点是寒冷刺骨、局部僵硬和痛感。
寒邪容易导致关节疼痛、肌肉紧张等问题。
为了预防寒邪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多进行适度运动,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暑邪是指气温过高时,人体无法及时散热而带来的一种邪气。
暑邪的特点是燥热、出汗多、口渴、头晕等。
在夏季高温天气时,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暴晒在阳光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适当室温。
湿邪是指气温潮湿或环境潮湿所引起的一种邪气。
湿邪的特点是黏重、沉滞、留恋的感觉。
湿邪容易导致湿疹、皮肤瘙痒等问题。
为了预防湿邪的侵害,我们应该保持室内清爽通风,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
澡火是指洗澡时使用过热的水或待在过热的环境中所带来的一种邪气。
澡火的特点是燥热、腰膝酸软、尿频等。
在洗澡时,我们应该控制水温,避免使用过热的水,尤其是对于体虚的人来说更应该注意。
火邪是指口腔部位炎症引起的一种邪气,如口腔溃疡等。
火邪的特点是口疮、热感、口干等。
为了预防火邪的危害,我们应该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综上所述,了解和预防风寒暑湿湿澡火对我们身体的危害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个人体质,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邪气的侵害。
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疾病的挑战,享受到美好的生活。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靠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外风指外感风邪,感冒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晕厥.半身不遂.等神经体系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外寒重要指外界严寒的气象.受寒邪后可消失怕冷.发烧.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呼吸道沾染常与外寒有关.内寒常产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重要表示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晕厥不醒,多发于暑夏.因为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示“暑湿”,多消失消化体系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外湿指长期渡水.淋雨.或情况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内湿重要表示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劣等.湿症口多不渴,摄
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湿润的气象,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内燥指因为消费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缺少,表示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涸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如临床上表示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1 】
第1页,共2页。
暑在中医里的概念是什么暑,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天气、环境、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暑主要指的是夏季高温天气引起的一系列与体温调节、脏腑功能、病理变化等有关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暑的概念首先与夏季高温天气有关。
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太阳直射的时间较长,高温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使体内热量排不出去,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暑热反应。
这也是中医文献中所说的“夏季炎热之气”。
在中医的观点中,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界环境密切相连。
夏季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正常的阴阳气血失衡。
根据中医理论,阳气上升于春季,夏季阳气活动达到高峰,而人体阳气过度旺盛会导致阴虚。
因此,夏季人体会出现阳盛阴虚的特点,即所谓的“阳必虚”。
暑还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
夏季高温天气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人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减弱,易引起食积、脾胃虚弱等消化系统疾病。
同时,高温还可导致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血管系统压力增加,容易引起心脏疾病、高血压等。
此外,在中医理论中,暑也是导致一些具体病症的重要原因。
比如,中医认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容易致使人体出现湿热,表现为口苦、口干、大汗淋漓、小便黄短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将夏季暑邪分为实暑和虚暑两种类型。
实暑是指暑气直接入侵,邪热实盛,常引起高热、头晕、恶心呕吐等;虚暑则是机体阳气虚弱导致暑邪侵袭,表现为烦躁不安、出汗、口渴等。
在中医上,对付暑的方法是辨证施治。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理和治疗方法,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一般而言,调理脾胃、养血清热、疏风清热、清热解毒为暑热的常见治疗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清凉、开胃的食物;多饮水、茶,保持体内湿润;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等。
总结而言,暑在中医里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天气引起的一系列与体温调节、脏腑功能、病理变化等有关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夏季高温带来的暑气可导致人体阳气盛而阴虚,影响脏腑功能与阴阳平衡。
中医知识: 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 发生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与季节有关, 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特点。
六淫致病特点:风为阳邪, 善行而数变, 故发病迅速, 多为阳证;风性燥烈, 风性上行, 多侵犯人体上部, 如颈痈、抱头火丹等。
其导致的疾病, 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 痛无定处, 走注甚速, 常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寒主收引, 寒胜则痛, 寒邪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 血脉流行失常, 易患冻疮、脱疽等病。
寒为阴邪, 致病一般多为阴证, 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 患部多表现为色紫青暗, 不红不热, 肿势散漫, 痛有定处, 得暖则减, 化脓迟缓, 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
暑为热邪, 行于盛夏, 发病多夹湿邪。
由于外受暑热, 蕴蒸肌肤, 汗出过多, 或汗出不畅, 以致暑湿逗留, 易生痱瘩;复经搔抓, 破伤染毒, 即可发生暑疖, 甚至导致暑湿流注。
暑为阳邪, 具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 故其致病多为阳证, 患部掀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 或伴滋水, 或痒或痛, 其痛遇冷则减, 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
湿为重浊之邪, 以长夏感受者多。
湿性下趋, 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 多与湿邪有关。
湿性粘滞, 着而难去, 为阴邪, 致病每多缠绵难愈, 或反复发作, 湿邪致病, 常与风、寒、暑、热兼夹为患, 外科疾病中以湿热、暑湿致病多见, 如臁疮、下肢丹毒、湿疮、囊痈、暑湿流注等, 湿邪致病特点:局部肿胀、起水疱、糜烂、渗液、瘙痒, 常伴纳差、胸闷腹胀、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濡或缓等全身症状。
燥邪为病, 有凉燥与温燥之别, 在外科的发病过程中, 以温燥者居多。
燥为阳邪, 易伤阴液, 多致皮肤干燥皲裂, 外邪乘机侵袭, 易致生痈, 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
燥邪致病特点:易侵犯手足、皮肤、粘膜等部位, 出现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 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
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是中医理论中与人体外感疾病相关的六种邪气。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六种邪气就容易侵入机体,引发疾病。
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
外风是邪侵肌表,导致肺卫不固;内风是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风邪的主要症状是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皮肤干燥等。
寒邪:寒邪侵袭人体,会使人体机能降低,出现恶寒、头痛、四肢冰冷等症状。
寒邪常与风邪合并侵袭人体,称为风寒。
暑邪:暑邪是夏季的火热之气,常导致人体出汗过多、口渴、心烦、面赤、头晕等症状。
暑邪常与湿邪结合,称为暑湿。
湿邪:湿邪是指体内水湿内停或外界潮湿环境引起的湿气入侵人体。
湿邪的主要症状是肢体困重、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
湿邪常与寒邪结合,称为寒湿。
燥邪:燥邪是指秋季的干燥之气,常导致人体皮肤干燥、口鼻干燥、便秘等症状。
燥邪常与热邪结合,称为燥热。
火邪:火邪是指体内的火热之气或外界的热邪入侵人体。
火邪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口渴、尿多、烦躁等。
火邪常与燥邪结合,称为燥火。
中医学“六淫辨证”——暑淫证
暑淫证是指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汗出、口渴、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
发热恶热,心烦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胸闷脘痞,腹痛,呕恶,无汗,苔黄腻,脉濡数;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急;甚至昏迷、抽搐,舌绛干燥,脉细数等。
二、证候分析
因夏季气候炎热而感受外界暑邪。
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暑为阳邪,具有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夹湿邪等致病特点。
暑淫证有伤暑证和中暑证之别。
伤暑证为人体感受暑、湿之邪,汗出过多,耗气伤津所致。
由于暑性炎热,蒸腾津液,故见发热恶热,心烦汗出;暑邪耗气伤津,而见口渴喜饮,气短神疲,小便短黄等症;暑夹湿邪,阻碍气机,故见肢体困倦,白或黄;若湿邪较甚,阻遏中焦,脾胃运化、和降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则胸闷脘痞,腹痛,呕恶;邪气闭阻,玄府不通,则无汗;苔黄腻,脉数为暑湿之征。
中暑证是由于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上扰清窍,内灼神明,引动肝风,则见发热,甚至猝然昏倒、昏迷、抽搐;暑热炽盛,营阴受灼,故汗出不止,气急,舌绛干燥,脉细数等。
三、辨证要点
夏季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六邪的名词解释在中医理论中,六邪是指影响人体健康的六种外邪。
这六种外邪分别是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它们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以及气血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对六邪进行详细的解释。
风邪是一种常见的外邪,它与风有关。
风邪具有外袭性和活动性,容易使人感到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嗜睡等症状。
风邪容易引发风痹、风湿等疾病。
寒邪是寒冷的外邪。
寒邪具有收敛、凝固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寒症,如肢体冰冷、畏寒、喜暖、关节疼痛等。
寒邪还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暑邪是夏季的外邪,与高温、潮湿等因素有关。
暑邪具有炎热、腐败的特性,容易让人感到烦躁、口渴、出汗等。
暑邪还容易引发中暑、暑热等疾病。
湿邪是一种潮湿的外邪,与湿气、雨水等有关。
湿邪具有浊滞、黏腻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湿热、湿气内停等症状,如浑身沉重、腹泻、尿黄等。
湿邪还容易引发湿疹、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
燥邪是一种干燥的外邪,与干燥的气候有关。
燥邪具有干燥、烈性的特性,容易使人体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咳嗽、便秘等症状。
燥邪还容易引发肺燥、皮肤干燥等疾病。
火邪是一种炽热的外邪,与炎热、过度活动等因素有关。
火邪具有炙烤、燃烧的特性,容易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口渴、咽痛、目赤等症状。
火邪还容易引发热病、火焰伤等疾病。
六邪对于人体的危害是相似的,它们都可以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而针灸、中药、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活血化瘀,中药可以通过调养身体的气血来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而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对于六邪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和应对六邪的侵袭。
比如,在夏季高温天气中,我们可以避免暴晒,多喝水,注意清凉饮食,以防止被暑邪侵袭;在寒冷的冬季,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保暖措施,多吃温热食物,以防止寒邪的入侵;当感受到外邪袭击时,我们可以及时求医,采取中医的治疗方法来调节身体,恢复健康。
夏季常见的暑湿热邪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夏至之后,直到立秋,自然界的火热之邪都可称为「暑邪」,由暑邪所致生之病称为「暑病」。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
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夏季上火,容易口干口苦,天热加晒,更易皮肤烫红,暑天容易流汗,大量的汗出,不但伤津液,水分电解质流失,也耗气,让人感觉疲累。
暑热让地气蒸发,多雨潮湿,因此暑邪常与湿邪一起来,除了发热烦渴以外,还加上湿重困顿的症状,四肢痠软无力,胸闷呕吐,甚至大便溏软不爽等湿阻症状。
《素问.刺志论》中提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天冷毛细孔紧闭,天热则相反,毛细孔大开,流汗出,伤于火热且气虚无力,称为伤暑,症状还有头痛无力、噁心胸闷等。
火邪严重者,甚会昏倒不省人事,脉大而虚,要用些甘寒清热的药物来治疗,如甘露饮、五汁饮等。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指出:「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肿。
」夏天小肠吸收比较好,常让人便祕,但暑热贪凉,常饮冰水,加上时有梅雨,内湿引动外湿,反而有时容易腹泻,湿邪重的甚至出现下肢水肿。
湿性重浊,让人容易沉重困顿,人体排泄物与分泌物等秽浊不清的东西都会增加。
湿邪还有一特点,就是凝滞,黏滞不爽,缠绵难癒,表现常在肠胃道,如排便稀软溏泄却拉不干净,一吃油黏之物即便秽臭浊,病程较长,要痊癒需节制冰冷黏滑油腻之物,调养一段时间才会好。
「阳胜则热」,阳热旺于夏季,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因此热邪也可称作「温热之邪」或「火热之邪」。
其实人体很需要火,火是一种能量,能给人带来生命活力。
有温煦作用又可给人活动力的称为「少火」,人就靠少火维持生存续;但火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让人元气消耗、身体发炎,称为「壮火」,这种火只会让人生病,身体虚弱。
「热性炎上」,说明火热有藩灼向上的特性,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症状多在上部表现,如头长疔疮,脸部冒痘痘等;而且热邪侵扰久了,甚会引动肝风,称为「热极生风」,出现高热、抽搐、两目上视等症。
热邪还易动血,轻者血脉扩张,重者灼伤脉络,出现皮下出血,冒出鲜红斑块的症候。
热邪也易扰心神,轻者心神不宁,出现心烦失眠,重者扰乱心神,让人烦躁不安;热邪也会聚于人体内部,腐蚀血肉,产生疮疡痈肿、疔疖瘻管。
种种这些毛病,都是夏季暑湿热邪可能导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