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简介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三、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四、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五、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六、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七、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人,满族。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二、生字词1. 蒜(suàn):大蒜。
2. 醋(cù):陈醋。
3. 饺(jiǎo):饺子。
4. 摊(tān):摆摊。
5. 拌(bàn):搅拌。
6. 眨(zhǎ):眨眼。
7. 宵(xiāo):元宵。
8. 燃(rán):燃烧。
9. 贩(fàn):商贩。
10. 彼(bǐ):彼此。
11. 贺(hè):祝贺。
12. 轿(jiào):轿车。
13. 骆(luò):骆驼。
14. 驼(tuó):骆驼。
15. 恰(qià):恰好。
三、词语解释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2. 腊月:农历十二月。
3. 腊八粥: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4. 空竹:一种用竹子和木头制成的玩具,在圆柱的一端或两端安上周围有几个小孔的圆盒,用绳子抖动圆柱,圆盒就迅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
5.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6.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7.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
8.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9. 娴熟:熟练。
10.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7 自然段):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
第二部分(8-13 自然段):详细描述了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的高潮部分。
第三部分(14 自然段):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1.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答: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从腊月初旬开始,依次介绍了腊八、过小年、除夕、初一、元宵等重要时间节点的习俗活动,最后写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咱老北京那热闹非凡、充满年味的春节。
一读这文章,我就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儿时,满街的红灯笼、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那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哎呀,真是让人怀念啊!一到腊月,整个北京城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家家户户都得大扫除,咱得把一年的晦气都给扫出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跟着妈妈后面,拿着小扫帚,这儿扫扫,那儿擦擦,虽然帮不上啥大忙,但那份参与的喜悦却是满满的。
扫完屋子,还得贴对联、挂灯笼,红彤彤的一片,看着就喜庆。
紧接着就是置办年货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得去赶大集,那叫一个热闹啊!集市上,卖糖葫芦的、捏面人的、剪窗花的,应有尽有。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糖葫芦了,酸酸甜甜的,咬一口,心里都美滋滋的。
还有啊,那炸酱面、烤鸭啥的,也得备上点,过年期间,招待客人可是少不了的。
到了除夕这天,那就更热闹了。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包饺子了。
饺子可是咱北方人过年的必备品,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咱们家每年都得包两种馅儿的,一种是韭菜猪肉的,一种是白菜猪肉的,各有各的美味。
我呢,就负责在一旁捣乱,时不时捏个奇形怪状的饺子,逗大家一笑。
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春晚,那叫一个温馨啊!吃完饺子,还得去放鞭炮。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可激动了,手里拿着小烟花,这儿跑那儿窜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接下来的几天,那可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
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的美食,尝到不同的手艺,那叫一个过瘾啊!还有啊,那些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也是咱们小孩子最期待的了。
虽然不多,但那份心意却是沉甸甸的。
到了元宵节,这春节就算是到了尾声了。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得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吃完了元宵,还得去赏花灯。
那时候,公园里、街道上到处都是花灯,五颜六色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咱们小孩子就提着个小灯笼,这儿逛逛,那儿看看,别提多高兴了。
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至于课文中有关北京春节的详细内容,建议查阅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或相关教辅材料,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夫人胡絜青(1905-2001)。
文章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他简单到她没有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钵伴奏;复杂到每个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三五天才结束······藏戏,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下来。
主要内容: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名居和傣家竹楼,展示了我国地方名居的多姿多彩,体现了名居本身所蕴含的名族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通过的客家和傣家民居位置,作用,材料,结构的描写,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到民居文化的鲜明特点,也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中华民居的深厚久远。
作者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
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北京的春节》老舍相关资料共四篇第一篇:老舍北京足迹1 、小羊圈胡同5 号院1899 年2 月3 日老舍诞生在北京新街口南大街小羊圈胡同5 号(现小杨家胡同8 号)院内北房东间。
老舍的童年就是在这个院落中度过的。
这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老舍的一生有着血肉的联系,成为了老舍作品中最为生动鲜明的一部分。
老舍在许多作品中都先后对它进行过描写,像《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小人物自述》等作品中都有对这个小院和这条胡同以及周边环境的描写。
“院子东西长,南北窄,地势很低,每逢下了大雨,院中便积满了水。
”(《小人物自述》)“每逢伏天夜里下暴雨的时节,我们就都要坐到天明,以免屋顶忽然塌了下来,同归于尽。
”(《宝地》)在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老舍幼年时艰苦的生活环境。
老舍把小羊圈胡同比喻成一个葫芦,“葫芦胸”是个圆圈,周围住了六七户人家,5 号院就在“胸”的南头。
2 、护国寺、积水潭老舍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居住、生活和上学的区域内,护国寺和积水潭是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地方。
护国寺一带的繁华景象在老舍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这里的茶馆、牌楼、车行、庙会都成为了老舍许多作品中的原型。
老舍一生喜欢水,更喜欢描写水,积水潭就是老舍最喜欢去、描写也最多的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等作品中都对积水潭有过大量的描写。
3 、求学处老舍在刘寿绵的资助下,得以入私塾念书。
1909 年,老舍由私塾转入西直门内大街公立第二两等小学堂三年级。
1912 年又转入南草场公立第十三小学,读六年级。
南草场第十三小学的旧址现在是西城区职工大学。
1913 年2 月老舍考入公立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西城区祖家街),在那里读书半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而退学。
1913 年夏,老舍考入了不收学费并提供膳宿、制服、书籍的著名的北京师范学校,在此苦读五年。
该校先后有两个校址:先在西城丰盛胡同十三号,1913 年夏至1915 年3 月,老舍在此上学;后在端王府夹道现西城育幼胡同三号,老舍于1915 年3 月在此上学至1918 年6 月毕业。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作者老舍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
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