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
- 格式:doc
- 大小:20.05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
文章主要讲
述了作者在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和体验。
文章开头描述了春节前夕北京的景象,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
人们都在忙着准备过年。
作者提到了买年货、贴春联、打扫房子等
传统习俗,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接着,作者描述了春节当天的情景。
在北京,人们会去天坛公
园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公园里熙熙攘攘,人们争相拍照
留念,场面热闹而喜庆。
最后,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春节经历。
他去了长城、颐
和园等景点,感受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在春节期间,北京的气氛
非常热闹,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感受
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北京过年
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氛围。
小学六年级上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精选教案范文三篇2020年的春节不久后就会到来,今天一起和小编来看一下北京的春节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上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精选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上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精选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中华民俗风情”三篇课文中,第一篇也是唯一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从而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促进民族团结。
本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设计理念:《语文性课程标准》:学生是主体。
本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又极具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渗透学习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的自学、探究,使其能够举一反三,为此类课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及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完成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渴望表达,愿意与同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本班学生协作意识较强,但由于地域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很难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与情感表达。
因此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拓展课程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自悟时间。
教学目标:由于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因此我把目标定位:1.学习本课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感受作者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戏剧演绎,触感老舍语言之味:(提前布置教室)1. 同学们,过年啦!(播放音乐《恭喜发财》)伴随着喜庆的音乐,火红的灯笼,我们仿佛又置身于春节喧嚣中。
【设计意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戏剧元素布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好本课奠定基础。
】2.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诗词?你们真是善于积累的孩子!古语里的春节千姿百态。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全文共4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篇1【说教材】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为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
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①,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