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形测量规范

地形测量规范

地形测量规范
地形测量规范

1:500、1:1000、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总则 (3)

4 平面控制测量 (4)

5 高程控制测量 (6)

6 基础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9)

7 图根控制测量 (11)

8 数字测图 (14)

9 基础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 (15)

10 基础字地形图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 (19)

11 基础数字地形图元数据 (21)

12 图幅拼接、整饰、检查和资料整理 (22)

13 基数字地形图测绘成果的提交 (2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半测回高差互差及测回间高差互差限差△H允速查表 (2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房屋建筑结构分类表 (25)

附录C (规范性附录)基础要素数据分类(大类、中类) (26)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基础数字地形图基础要素分类与代码 (27)

附录E (规范性附录)辅助要素类型编码 (41)

附录F (规范性附录)基础数字地形图元数据文件的内容和格式 (42)

附录G (资料性附录)1:500 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 (44)

附录H (资料性附录)1:1 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 (45)

附录I (资料性附录)1:2 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例样 (46)

考文献 (47)

DB33/T 552-2005 II

前言

本标准是在我国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近期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需求,并根据我省现阶段和今后一定时期国内外所采用的1:500 1:1000 1:2000 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技术而制定的。内容涉及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大比例尺基础要素的分类与代码。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G、附录H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浙江省测绘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浙江省

第一测绘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一挺、赵水泉、宋陶丹、胡有顺、景军郎、沈正中。

DB33/T 552-2005

1:500 1:1000 1:2000 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500、1:1000、1:2000 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的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的内容与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本省列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的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919-2002 公路等级代码

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

CJJ 8-99 城市测量规范CJJ 73-97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3

总则3.1

测量基准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 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

西安坐标系。若采用地方坐标系,应提供与国家坐标系换算的参数。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高程起算基准为1985 国家高程基准。

3.2 精度衡量指标

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指标,2 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3.3 标准内容的系统性

按本标准进行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并满足地籍图、房产图基础公共要素的基本要求,同时为数据建库作好准备,使之成为后续高新测绘产品的良好数据源。

3.4 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本标准鼓励各项测量工作积极采用高效、可行的高新技术和先进方法,但同时应满足本标准的基本精度要求。

3.5 依据标准的一致性

1:500 1:1000 1:2000 比例尺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本标准。对于本标准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最新版本的相关规定。

DB33/T 552-2005 4

4 平面控制测量

4.1 一般规定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的原则。允许越级布设平面

控制网。

4.1.2 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在平面控制网中,GPS 控制网、常规边角组合网和导线网的等级划分均依次按二、三、四等与一、二级进行分级。

4.1.3 坐标系统的选择控制测量平面坐标系统的选择,应以坐标系统的归算、投影长度总变形值不大于±2.5cm/km 为原则,并根据测区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确定该平面坐标系统的基本参数。

4.1.4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4.1.4.1 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相对平面点位中误差Mij 应满足Mij≤±5 cm。

4.1.4.2 四等平面控制网以下各级网的最弱点平面点位中误差Mw相对于起算点应满足Mw≤±5cm。

4.1.5 平面控制点标石的埋设

4.1.

5.1 平面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其中二、三等平面控制点普通混凝土标石应按CJJ 8-99 埋设上、下两层柱石和盘石,两层标石中心的偏离值应小于3 mm;四等平面控制点普通标石可不埋设下层盘石。

4.1.

5.2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其他各类标石的埋设均按CJJ 8-99 执行。

4.1.

5.3 平面控制点各类标志的制作宜同时考虑平面和高程测量的需要,将控制点标志设计成半球形,球形顶部为标志中心,标

志中心可用钻小圆孔或刻十字丝等形式清晰设定。

4.2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指标

4.2.1 GPS 测量

4.2.1.1 各等级GPS 网相邻点之间基线长度精度用式(1)表示。

σ= ±开方【a2+ (bd)2】

式中:σ——基线长度标准差,单位为毫米(mm);

a ——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 ——比例误差系数,(×10 -6 );

d ——相邻点间距,单位为千米(km)。

4.2.1.2 GPS 网的各等级的平均距离、精度指标等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相邻点基线最小距离不宜小于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3 倍。

4.2.1.3 其他有关的测量技术要求按CJJ 73-97 中相应等级的GPS 网执行。DB33/T 552-2005 5 表1 GPS 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 a mm b (×10 -6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9 ≤10 ≤ 2 ≤1/120 000 三等 5 ≤10 ≤ 5 ≤1/80 000 四等2 ≤10 ≤10 ≤1/45 000 一级0.5 ≤10 ≤15 ≤1/20 000 二级0.2 ≤15 ≤20 ≤1/10 000 当边长小于0.2 km 时,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 mm。当为1:1000、1:2000 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而进行GPS 测量时,其平均距离可适当放长。

4.2.2 边角组合网测量边角组合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 的规定。表2 边角组合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测距测回数

方向观测测回数等级平均边长km 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所用测距仪等级往返测角中误差(〃) DJ1 DJ2 DJ6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Ⅰ3 3 二等9 ≤±30 ≤1/300 000 Ⅱ4 4 ≤±1.0 12 ≤±3.5 Ⅰ2 2 三等5 ≤±30 ≤1/160 000 Ⅱ3 3 ≤±1.8 6 9 ≤±7 Ⅰ1 1 四等2 ≤±16 ≤1/120 000 Ⅱ2 2 ≤±2.5 4 6 ≤±9 一级1 ≤±16 ≤1/60 000 Ⅱ 2 -≤±5.0 2 6 ≤±15 二级0.5 ≤±16 ≤1/30 000 Ⅱ1 -≤±10 1 2 ≤±30

4.2.3 光电测距导线测量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的规定。表3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平角观测测回数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总长度km 平均边长km 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DJ1 DJ2 DJ6 方位角闭合差(〃)三等15 3 ≤±18 ≤±1.5 ≤1/60 000 8 12 ≤±3 n 四等10 1.6 ≤±18 ≤±2.5 ≤1/40 000 4 6 ≤±5 n 一级3.6 0.3 ≤±15 ≤±

5.0 ≤1/14 000 2 4 ≤±10 n 二级2.4 0.2 ≤±15 ≤±8.0 ≤1/10 000 1 3 ≤±16 n DB33/T 552-2005 6 a)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之间或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3中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 倍;b) 当附合导线的总长度短于表3 所规定导线长度的1/3 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cm;c) 在平坦、开阔地区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度和平均边长可根据表 3 的规定放长至1.5 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 cm;d) 当附合

导线的边数超过12 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5 高程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高程控制测量分为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GPS 高程测量等。水准测量的等级依次分为二、三、四、五等。a) 首级高程

控制网的等级一般不应低于四等水准,城市首级高程控制网不应低于三等水准。b)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可代替四等水准测量或五等水准测量,若需要代替二、三等水准测量,则需作专门的技术设计。c) GPS 高程测量主要用于山地以及建筑物上平面控制点高程的测定。

5.1.2 各等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在平坦地区一般应用四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平坦地区一、二级导线点的高程亦可用五等水准精度要求施测。

5.1.3 首级水准网等级的选择应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远景规划,水准路线的长短而定。四等以上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应≤±20 mm。

5.2 水准测量设计规格各等水准测量设计规格应符合表4 的规定。表4 各等水准测量距离设计规格单位为千米设计项目地区/等级距离建筑区1~2 水准点间距离(测段长度)其它地区2~4 二等400 三等45 四等15 水准环线或附合于高

级点间水准路线的最大长度五等12 a) 水准网中结点与结点之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水准路线长度不应超过表 4 规定的0.7 倍;b) 对高程精度有特殊要求时,可在有关专业技术设计书中专门制定的技术方案。DB33/T 552-2005 7 5.3 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5.3.1 各等水准测量高差的基本精度指标一般以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与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 W 进行衡量。凡是进行往返测的每条水准路线均应按测段往返高差(或左右路线)不符值计算M△;当测区内水准网形成的水准环数超过20 个时,还应按环闭合差计算M W 。M△和M W 具体计算方法见式(2)和式(3)。4 1 ?6?3 ?6?3 ?6?4 ?6?2 ?6?0 ?6?0 ?6?1 ?6?9 ΔΔ ′± = Δ S L n M ………

..................(2)式(2)中:n′——测段数;L S ——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Δ ——测段往返(或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 1 ?6?3 ?6?4 ?6?2 ?6?0 ?6?1 ?6?9 ± = L WW N M W (3)

式(3)中:N ——水准环数;L ——水准环线周长,单位为千米(km);W ——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水准环

线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5.3.2 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 的规定。表5 各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单位为毫米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等级偶然中误差M △全中误

差Mw 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平地、丘陵山地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二等±1.0 ±2.0 ±4 Ls -±4 L ±6 Li 三等±3.0 ±6.0 ±12 Ls ±8 Ls ±12 L ±15 L ±20 Li 四等±5.0 ±10.0 ±20 Ls ±14 Ls ±20 L ±25 L ±30 Li 五等±7.5 ±15.0 --±30 L -±40 Li 注1:L S 为测段、区段或路线长度,L 为水准符合路线或环线周长,Li 为检测测段长度,单位均为km;注2:山地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 m 的地区;注3:当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和的平方根为限差;注4: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 km 时,按1 km 计算。DB33/T 552-2005 8 5.4 水准观测技术要求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 的规定。表 6 各等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视线长度等级标尺类型仪器类型视距m 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视线高度m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的差mm 基辅分划、黑红面或两次高差的差mm 单程双转点左右路线转点差mm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mm DS1 ≤50 二等因瓦DS05 ≤60 ≤1.0 ≤3.0 下丝读数≥0.3 0.4 0.6 -1.0 双面DS3 ≤65 2.0 3.0 -三等因瓦DS1 DS05 ≤80 ≤3.0 ≤6.0 三丝能读数1.0 1.5 1.5 3.0 四等双面DS3 ≤80 ≤5.0 ≤10.0 三丝能读数3.0 5.0 4.0 5.0 五等双面DS3 ≤100 ≤10.0 ≤20.0 -4.0 6.0

--注: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

5.5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5.5.1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以三角高程导线的形式进行布设和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可以代替水准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 的规定。表7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测回数(中丝法) 垂直角测回差及指标差较差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等级边长m 高程导线长度km DJ2 DJ2(〃)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平地、丘陵山地四等≤1000 15 3 7 ±40 D ±20 L ±25 L 五等≤300 12 2 10 ±60 D ±30 L ±35 L 注1:D 为边长,以km 计,不足0.2 km 按0.2 km 计算;L 为路线总长,以km 计,不足1 km 按1 km 计算;注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与直接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仍按上表规定;注3:测边要求与同级导线测量相同;注4:垂直角对向观测,仪器高、觇标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精确读至1mm,当较差不大于3mm 时,取用平均值。

5.5.2 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采用全站仪直接测定并读取其观测高差值,以取代常规垂直角观测,但测回数仍应按表7 规定执行(正、倒镜依次各观测一次为一测回),其半测回高差互差以及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值△h 允应按式(4)计算(△h 允的具体取值参见附录A)。DB33/T 552-2005 9 S i h ?6?6 ′′′′= ρ Δ 允…………………………………

(4)式中:ρ〃=206265;S ——平距,其单位同△h 允;i〃——指标差秒值,在计算同半测回高差互差之限差时,取i〃=30〃;在计算测回间高差互差之限差时,取i〃=10〃。

6 基础数字地形图的基本要求

6.1 图根点精度要求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8 的规定;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表8 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单位为厘米测图比例尺等级与精度项目1:500 1:1000 1:2000 一级图根点位中误差±5 ±5 ±5 二级图根点位中误差±5 ±10 ±20 6.2 测站点精度要求

6.2.1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9 规定;

6.2.2 测站点高程中误差:a) 平地不应大于1/10 基本等高距;

b) 丘陵地不应大于1/8 基本等高距;c) 山地、高山地不应大于1/6 基本等高距。表9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单位为厘米测图比例尺精度项目1:500 1:1000 1:2000 点位中误差±5 ±10 ±20

6.3 地物点分类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地物点总体上按三大类进行划分:a) 一类地物点。又称主要地物点,指道路、街道、巷道两侧明显建筑物拐点。

b) 二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明显建筑物拐点及农村居民地明显建筑物拐点。DB33/T 552-2005

10 c) 三类地物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它地物点。

6.4 地物点平面测定精度

6.4.1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10 的规定。表10 地物点相对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单位为厘米点位中误差与间距中误差1:500 1:1000 1:2000 地物点类型点位间距点位间距点位间距一类地物点5.0 5.0 8.0 8.0 15.0 15.0 二类地物点

7.5 7.5 12.0 12.0 25.0 25.0 三类地物点25.0 20.0 50.0 40.0 100.0 80.0

注:间距中误差为同类邻近地物点间距的中误差。

6.4.2 不同类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应超过式(5)的计算结果。2 m m m 2 Dj 2 Di +=间±……………………………(5)式中:

m 间——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m D i ——一、二、三类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

m D j ——一、二、三类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不一定与m D i 同类)。

6.4.3 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10 规定值放宽50%或按式(5)的计算结果放宽50%。

6.5 地形图高程精度

6.5.1 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 m 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15 m。

6.5.2 其它地区地形图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来衡量。

6.5.3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11 的规定。表11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地形类别项目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高程中误差(等高距)≤1/3 ≤1/2 ≤2/3 ≤1

6.5.4 对于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根据表11 中的规定值放宽50%。

6.6 地形图基本等高距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应符合表12 的规定。a) 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种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DB33/T 552-2005 11 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b) 同一幅图不应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表12 地形图基本等高距单位为米测图比例尺地形类别1:500 1:1000 1:2000 平地0.5 0.5 0.5、1 丘陵地0.5 0.5、1 1 山地0.5、1 1 2 高山地1 1、2 2

7 图根控制测量

7.1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7.1.1 图根控制点布设基本要求

7.1.1.1 在完成平面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加密图根控制网。图根控制可采用附合导线和结点导线网布设方法、GPS 测量方法(包括GPS-RTK 测量方法)施测,也可用图根三角网(锁)形式进行测设(应作具体的技术设计)。

7.1.1.2 根据当前的实际测量条件,图根控制布设的主要形式为

附合导线和结点导线网,个别导线无法贯通的地区,采用支导线形式补充,局部地区可采用全站仪解析极坐标法测定(必须有校核条件),也可采用其它能达到本标准基本精度要求的测绘方法。

7.1.2 图根导线基本技术要求为确保地物点的测定精度,施测一类地物点应布设一级图根导线,施测二、三类地物点可布设二级图根导线,同级图根导线允许符合两次,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3 的规定。表13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测角测回数图根级别适用比例尺附合导线长度m 平均边长m 导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距中误差mm DJ2 DJ6 测距测回数(单程)测距一测回读次数1:500 1:1000 一1:2000 1500 120 ≤1/6000 ≤±24 n ±15 1 2 1 2 1:500 1000 100 1:1000 2000 150 二1:2000 3000 250 ≤1/4000 ≤±40 n ±15 1 1 2 注:表中n 为测站数。a)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长度的0.7 倍。b) 一级图根导线,当导线较短,由全长相对闭合差折算的绝对闭合差限差小于±13cm 时,其限DB33/T 552-2005 12 差按±13 cm 计。c) 一级图根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 倍,但其绝对闭合差应≤±26 cm。d) 二级图根导线长度较短,由全长相对闭合差折算的绝对闭合差限差小于图上0.3 mm 时,按图上0.3 mm 计。e) 1:500、1:1000 测图的二级图根导线,其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宽至1.5 倍,但此时的绝对闭合差最大不超过图上0.5 mm。f )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 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

高一个等级。

7.1.3 图根点标志的设置

7.1.3.1 图根点标志尽量采用固定标志。位于水泥地、沥青地的普通图根点,应刻十字或用水泥钉、铆钉作其中心标志,周边用红漆绘出方框及点号。

7.1.3.2 当一幅标准图幅内没有有效埋石控制点时,至少应埋设一个图根埋石点,并与另一埋石控制点相通视。图根埋石点一般要选埋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上。

7.1.4 图根点布设密度

7.1.4.1 图根点的布设密度应根据测图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数字地形测图图根点的密度不宜小于表14 的规定。表14 数字测图平坦开阔地区图根点密度测图比例尺项目1:500 1:1000 1:2000 图根点密度(点数每平方千米)64 16 4

7.1.4.2 城市建筑区及地形复杂、隐蔽地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适当加大密度。

7.1.5 图根导线观测

7.1.5.1 水平角观测使用不低于J6 级的经纬仪或全站仪,按方向观测法观测。

7.1.5.2 边长测量用不低于Ⅱ级的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实测边长一测回。

7.1.5.3 一级图根导线测定边长时,须测定仪器常数、棱镜常数等边长改正参数。上述参数可在电子手簿中记录,也可直接在全

站仪中进行设置并改正。

7.1.6 图根支导线的测设

7.1.6.1 因地形条件的限制,布设附合图根导线确有困难时,可布设图根支导线;

7.1.6.2 支导线总边数不应多于4 条边,总长度不应超过表13 中二级图根导线规定长度1/2,最大边长不应超过平均边长2 倍;

7.1.6.3 支导线边长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可单程观测一测回;

7.1.6.4 支导线水平角观测首站时,应联测两个已知方向,采用J6 级经纬仪观测一测回;7.1.6.5 支导线除首站以外其他测站的水平角应分别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均不应超过±40〃;采用全站仪时,其他测站水平角可观测一测回。DB33/T 552-2005 13

7.1.7 GPS 图根控制测量GPS 图根控制测量应满足下述要求:

a) 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GPS 快速静态测量作业模式进行测量。

b) 图根GPS 点的精度等级可参照GPS 二级控制测量,对最小距离、平均距离的要求可适当放宽。c) 布网应有非同步观测基线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符合路线),每一闭合环(或符合路线)边数不超过10 条。少数困难地区可采用散点法测定GPS 图根点。d) GPS 图根点测量的观测时间以能确保准确测定出点位坐标为准。一般双频测量型GPS 接收机不少于5 min;单频测量型GPS 接收机不少于10 min。e) 其余有关的测量技术要求按CJJ 73-97 的GPS 二级网执行。

7.1.8 GPS-RTK 图根控制测量GPS-RTK 方法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应满足下述要求:a) GPS-RTK 基准站至少应连测3 个高级控制点;b) 高级点所组成的平面图形应对相关的RTK 流动站点有足够控制面积,并对GPS 基准站坐标系统进行有效检核;c) 进行GPS-RTK 测量时,对每个图根控制点均应独立测定2 次,在2 次测定时应重新对中、置平三角架或对中杆。d) 2 次测定图根点坐标的点位互差不应大于±5 cm,符合限差要求后取中数作为

图根点坐标测量成果。

7.2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7.2.1 平地图根点高程用图根水准测定;山地或建筑物上的图根点高程可用图根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

7.2.2 图根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可代替图根水准高程测量,并可与图根水准测量交替使用。

7.2.3 图根水准路线及图根光电测距高程导线应起闭在不低于五等水准的控制点上。图根三角高程路线可起闭于图根水准点。

7.2.4 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 的规定。表15 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路线长度视线长度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附合路线km 结点间km 支线km 仪器类型视距m 前后视距差m 平地或丘陵mm 山地mm 8 6 4 DS3 ≤100 ≤30 ≤±40 L ≤±12 n 注1:山地是指每千米图根水准测量超过16 站的路线或环线所在区域;注2:L 为路线长

度,以km 计,n 为测站数; 注3:图根水准测量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黑面一次读数),估读至毫米。支线按往返测。DB33/T 552-2005 14

7.2.5 图根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图根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6 的规定。表16 图根光电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测回数垂直角指标差之差垂直角测回差附合路线总长km 平均边长m J2 J6 J2 J6 J6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 路线闭合差mm ≤5 ≤300 1 2 15〃25〃25〃≤0.02 S ≤L 40 ±注1:S 为边长,以hm(百米)计,不足1 hm 按1 hm 计算;注2:L 为路线总长,以km(千米)计,不足1 km 按1

km 计算;注3:与图根水准交替使用时,路线闭合差允许值也为L 40 ±(mm);注4:当L 大于1 km 且每km 超过16 站时,路线闭合差允许值为n 12 ±(mm),n 为测站数;注5:觇标高、仪器高量至毫米;注6:高程计算至毫米,取至厘米。

7.3 外业数据记录图根控制外业数据采集记录使用电子手簿方式或其他记录方式。无论采用何种记录方式,均应提交图根控制记录资料。

7.4 平差计算图根控制网的平差计算使用计算机,采用正确、可靠的平差软件进行。平差所用的原始数据,宜由电子记录手簿

与微机通讯接口传输而得,相关数据及成果

由计算机统一输出并装订成册。

8 数字测图

8.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8.1.1 图幅分幅地形图图幅宜采用正方形分幅50 cm×50 cm 或矩形分幅40 cm×50 cm。8.1.2 图幅编号图幅编号一般以图幅西南角坐标(以千米为单位)为基础,纵坐标(X)在前,横坐标(Y)在后,中间以“-”隔开。

8.1.3 图幅命名图幅命名可采用地名、山名、单位名等有关名称。空旷地带、无名地区可不取图名。

8.2 数据采集

8.2.1 数据采集基本要求外业地形要素的数据采集包括地物、地貌等要素的全野外数字采集。地形要素点一般应实测坐标。少量隐蔽建筑物无法实测拐点时,可采用交会法或勘丈法补充,但应注意勘丈数据的几何相关强度,并有多余观测,以加强校核。8.2.2 仪器使用要求野外数据采集主要使用全站仪,也可使用能够满足本规定技术要求的其它仪器。对实测采集的外业DB33/T 552-2005 15 数据应实施自动传输,并在有关测图软件中进行内业成图的编辑处理。

8.3 测注高程注记点

8.3.1 地形图上的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但须在地貌特征点和

地物基础概括点上测注高程注记点。丘陵地区的高程注记点基本间距宜符合表17 的规定。表17 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基本间距单位为米测图比例尺项目1:500 1:1000 1:2000 高程注记点基本间距15 30 50 a) 平坦地区及地形简单地区的高程注记点可放宽至1.5 倍;地貌变化较大的丘陵地、山地与高山地应适当加密;b) 进行1:500 测图时,一般一块水稻田应测注1 个高程注记点。

8.3.2 当基本等高距为0.5 m 时,高程注记点应测注至厘米;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 m 时,高程注记点可测注至分米。

8.3.3 城市建筑区和不便于勾绘等高线的区域,可不绘等高线,但应测注高程注记点。

9 基础数字地形图要素的表示

9.1 测量控制点所有控制点应统一采用坐标(没有坐标的水准点测图时按地物点测定坐标)输入形成基础控制点文本文件。

9.2 居民地和栏栅

9.2.1 房屋测绘以勒脚以上墙外角连线为准。

测绘基本要求如下:

a) 1:500 与1:1000 测图,房屋应逐个表示并注记建筑结构和层数。

b) 1:2000 测图,房屋可适当综合取舍,在其轮廓线内,可根据需要采用只填绘晕线或只注房屋层数进行表示。

c) 房屋建筑结构分类及简注见附录B。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标准编制组 2011 年10 月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土地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沿海各地陆续实施了大规模的围填海造工程,来缓解工业及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由于在项目用海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论证过程中通常是就事论事,缺乏用海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论证,对区域内多个项目用海的累积效应未能进行充分考虑,即当一个区域内出现多个项目的大规模围填用海时,就出现了“单个项目用海可行而整体用海不可行”的问题,这造成了海域资源未能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也造成了对海洋环境的逐步破坏。国家海洋局2006 年4 月下发了《关于加强区域建设用海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海发〔2006〕14 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就区域建设用海管理有关问题提出了编制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严格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的审查以及做好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的论证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工作,由于尚未出台完整的技术编制规范,不同的规划编制单位对《若干意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用海规划报告的编写格式、技术要求、审查要求等方面都无章可循,致使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报告缺乏规范性和一致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的审核也缺少技术审查依据。因此,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区域建设用海布局,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的编制规范,以期进一步提高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和论证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的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海洋局《关于下达2009 年第一批海洋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海环字[2009]510 号), 项目编号为国海环字[2006]510 号。该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以下简称“南海院”)负责起草,国家海洋局海域和海岛管理司(以下简称“海域司”)参与编写和技术指导。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容及检查方法 **************** 二O O五年二月九日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容及检查方法 一、首级控制(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1.1.仪器设备检查情况 1.1.1 仪器检定项目是否齐全,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检验资料是否齐全。 1.1.2 水准仪i角有无检查记录,精度是否符合限差规定。 1.1.3 用于等级水准测量的水准标尺,有无检查标尺零点差及有关的真长改正值。 1.2. 控制网布设 1.2.1 所布设的首级控制点是否满足测区要求,特别是测区边缘能否控制,是否能满足 下一级控制发展的需要。 1.2.2 所布设的控制点是否逐级发展,有无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现象, 无特殊情况,不能先布低等级控制后布设高等级控制;如有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时,低等级的控制网与高等级控制网的联测方法及平差方法是否正确;闭合导线的联测及检查是否正确,能否保证控制点点位的精度。 1.2.3 点位布设是否均匀合理,是否便于下一级控制的发展,是否便于设站,视野是否 良好,能否满足二个以上通视方向的要求,能否满足测图需要,是否按原设计方案布点,改变部分是否报总工室审批,是否符合规和设计书的要求。 1.2.4 埋石: a、控制点能否便于较长时间保存。 B、埋石点的标石规格和中心标志是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标石是否规整光滑, 字体是否字模压印或锯刻,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要求。 C、凿(锯)石点的框边深度、中心钉、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规和设计书的要求。 D、点之记(Ⅳ等点从上等级)或点位说明(5秒点)是否符合要求,点位略图、交通 线路说明是否清楚,点位说明是否清楚。 1.2.5 起算数据:起算点等级、精度、坐标系统及投影面和投影带是否符合本测区的要 求,高程系统是否正确,平面坐标和高程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高程导线起闭点是否经相应等级水准联测。 1.2.6 联测略图: a、联测的方法、方向是否正确,与观测记录是否一致。 b 、平面、高程的联测是否标明,起始方向点有无标注。 C、图例是否齐全,是否与计算机上的文件容一致。 1.2.7 观测记录手簿: (1) 普通记录手簿的封面、封底是否按规定填写:等级、测区、统一编号、日期、 测量单位。 (2) 电子记录手簿有无按照封面,检查记录,目录,说明(包括记录软件的基本 功能及符号的含义、仪器型号、加常数、乘常数、观测记录员等),记录软件在作业前有无进行检验。注意有无用手工记录,然后输入计算机打印成观测记录手簿等转抄现象。 (3) 观测者、记录者、日期、仪器、气象等记录是否齐全合理。 (4) 第一、第二检查者有无检查和签名。 (5) 归零差、2C变化(互差) 、半测回差、测回互差、指标差有无超限,测回数、 度盘配置是否正确,测边测回数是否正确。 (6) 秒数读数、仪器高、觇标高有无改动,零方向不能改。 (7) 记录格式是否正确,字体是否正确,有无连环划改或擦改。

地形测量要素

地形测量方法及要求 一、说明 本指导书只适用于工程施工中局部范围内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地形测量控制网点是在施工控制网基础上加密得到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与施工坐标系、高程系统相一致。远离工区时,也可以采用北京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统。比例尺为1:200、1:500、1:1000和1:2000,按正方形或矩形法分幅。图式符号执行国家最新版本的《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地形测量由于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成图所使用的仪器和软件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成图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和用户要求。 本指导书中用字母M表示地形图比例尺分母。 二、图根控制点(包括测站点)的测量 1.一般规定 1.1图根点是直接供测图使用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可在各等级控制点上采用经纬仪交会法、测距导线法、全站仪坐标法、三角高程、水准测量、GPS等方法测量。 1.2图根点或测站点的精度以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中误差来衡量,其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图上±0.1㎜;其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1.3为了节约,图根点可以采用临时地面标志。 1.4图根点的密度因测图使用的仪器不同要求也不同,只要能够保证碎部点的平面高程精度即可。 1.5测站点可以在测图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测放。 2.图根点测量(略) 三、地形测量测绘内容及取舍 地形图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 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并着重显示与测图用途有关的各项要素。 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符合如下有关规定。 1.测量控制点测绘 1.1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地形图和工程测量施工放样的主要依据,在图上应精确表示。 1.2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应以展点或测点位置为符号的几何中心位置,按图式规定符号表示。 2.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 2.1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2.2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1:500与1:1000比例尺测图,房屋应逐个表示,临时性房屋可舍去;1:2000比例尺测图可适当综合取舍,图上宽度小于0.5mm的小巷可不表示。2.3建筑物和围墙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2.4 1:500比例尺测图,房屋内部天井宜区分表示;1:1000比例尺测图,图上6mm2以下的天井可不表示。 2.5测绘垣栅应类别清楚,取舍得当。城墙按城基轮廓依比例尺表示,城楼、城门、豁口均应实测;围墙、栅栏、栏杆等可根据其永久性、规整性、重要性等综合考虑取舍。 2.6台阶和室外楼梯长度大于3M毫米,宽度大于1M毫米的应在图中表示。 2.7永久性门墩、支柱大于1M毫米的依比例实测,小于1M毫米的测量其中心位置,用符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XXX校区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书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XXXX年X月X日

第一章概况 为满足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所有学生的实习需要,XXX学院2011年八月份的实习安排,我们系的学生对XX校区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5-6人左右,并且对校区进行地籍测量和校区以外的大乙坡进行了地形测绘。 测区概况: 武定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而武XX区位于XX,本校区占地大约60多亩。该校区处于北纬25°30′31·07″、东经102°25′04·73″、海拔1751米、测区交通便利,沟渠纵横。作业时间为一个月,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以测区内草木茂盛,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测区地形困难类别定为一般地区类。 第二章编制方案的技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1:500》GB/T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GJJ8-99 (以下简称《规范》) 第三章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方案 一、平面控制点资料 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 经踏勘检查,标志完好。 成果可供利用。 二、高程控制点资料 在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经踏勘检核无误。 成果可作为本次测量起算成果。 三、地图资料 测区有武定县土地利用详查图,可以参考进行测区技术设计、控制网布设和踏勘选点工作。 第四章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一、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二、高程系统: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 第五章、地形图的比例及成图方法 本测区成图比例尺为1:500,基本等高距0.5m。 野外采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进行施测,内业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第六章采用的软件系统 本测区数字化成图采用南方公司的CASS6.0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件。 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①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地形图测量技术要求

1 地形图测绘 1.1 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点是直接供地形图测绘使用的依据。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根据实地地物、地貌的复杂程度,地形图测绘的测量手段和作业方式等情况决定;图根点的密度不得小于每平方公里14个。 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米,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米。 图根控制点宜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并应设定标志,相邻点间必须通视。 根据实地情况结合目前的测量设备以及技术手段,本测区图根控制点的平面测量可采用光电测距导线、GPS快速静态/静态相对定位和GPS RTK等满足精度要求的方法。图根控制点的高程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光电测距导线、GPS快速静态/静态相对定位和GPS RTK等满足精度要求的方法。 当解析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要求时,可增补少量图解交会点或视距支点作为测站点测图。由图根点上可支出一个支点,支点边长不宜大于地形点最大于400米。 1.1.1 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导线施测时的要求 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应闭合或符合于路线等级控制点上。当需要加密时,图根控制点不宜超过两次符合;条件受限时,可布设成支导线,支导线的边数不得超过3条。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全长小于3000米,平均边长300米, 40,不小于1个测回,测角中误差小于±20秒,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小于n 导线相对闭合差小于1/4000。组成节点后,节点间或节点与起算点的长度不得大于2100米。 1.1.2 图根控制测量采用GPS快速静态/静态相对定位施测时的要求 图根控制测量采用GPS快速静态/静态相对定位施测时的要求基本等同首级GPS控制测量的要求。区别为标准差计算时固定误差a和比例误差系数b的取值不同,图根控制测量时a取10mm,b的取20mm/km。 测定图根控制点的高程采用GPS快速静态/静态相对定位时,必须联测6个

1_500地形图要求内容

1:500地形图测绘 2.3.1基本要求 a) 地形图碎部点高程注记至0.01m。 b) 地形要素测绘与表示,要按规范与图式执行。 c) 地形图测绘完成后,作业员应详细地进行自我检查与整理,测区要统一对所测图幅进行检查。 d) 地形图内容表示要合理、齐全、综合取舍要恰当,主次分明。 e) 地貌测绘要正确,表示要合理,微貌显示要逼真。 2.3.2 数据采集方法 a) 在空旷地区且能满足RTK测量条件的地方,直接采用RTK技术采集碎部点三维坐标数据,并将采集的碎部点按编码存入电子手簙。 b) 在居民区或RTK信号较差的地方采用全站仪采集数据。 使用全站仪在各级控制点上设站、定向、检查,采用极坐标法采集地形、地物点三维坐标,利用全站仪内部存储器记录地形、地物点观测顺序号、三维坐标和编码,在野外现场绘制草图,并标注观测顺序号。测站上要记录观测错误的数据的顺序号,以便内业进行数据删除。 数据采集时,地物点、地形点测距的最大长度应不超过200米,应遵守“看不清不测”的原则。 2.3.3 仪器设置及测站检查 地形测图时仪器的设置及测站上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 b) 照准一图根点标定方向,观测另一图根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应大于0.05m,高程误差不应大于0.05m; c) 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记至毫米。 2.3.4 数据处理 将RTK手簙或全站仪记录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删除错误数据后,将数据格式转换为CASS2008软件数据格式,利用软件展绘野外采集数据点号(即观测顺序号)(或编码)。 2.3.5 图形编辑 对照野外绘制的草图,利用展绘到计算机软件上的点号(或编码)进行地形图的编辑,根据相应图式、规范和设计书要求对地物进行分层、编码。 2.3.6 地形图测绘内容及取舍 本测区地形图测绘内容应表示: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和垣栅、工矿建筑物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地貌和土质、植被等各项地物、地貌要素,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并着重显示与测图用途有关的各项要素。地物、地貌的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地形图图式执行外,还应符合如下有关规定。 a) 测量控制点测绘 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地形图和工程测量施工放样的主要依据,在图上应精确表示。将测区范围内的所有图根点,按图式规定的符号,准确的展绘到地形图上。 b) 居民地和垣栅的测绘 1)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2)房屋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房屋应逐个表示,临时性房屋可舍去。

地形测量技术总结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旺苍县云雾山矿区1:2000比例尺地形测绘 技术总结 2011年9月.成都

旺苍县云雾山矿区1:2000 比例尺地形测绘 技术总结 编写者:李茂生 审核者:李明

2011 年9 月. 成都 目录 1、概述. (1) 1.1 、目的和任务 (1) 1.2 、测区概况 (1) 1.3 、已有资料及利用情况 (1) 1.4 、项目实施概况 (2) 2、作业技术依据. (3) 3、坐标和高程系统. (3) 4、控制测量. (3) 4.1 、起算数据 (4) 4.2 、首级控制 (4) 4.3 、图根控制测量 (4) 4.4 、高程控制测量 (5) 5、地形测量. (5) 6、质量评述. (7) 1、内业检查情况 (7) 2、外业检查情况 (8) 3、结论 (8) 7、资料成果. (8)

旺苍县云雾山矿区1:2000比例尺地形测绘技术总结 1、概述 1.1、目的和任务 采用数字测图的方式,开展云雾山矿区采矿权区域内约4平方公里范围的 1:2000比例尺地形测绘工作。为进一步探明矿区远景储量,地质矿产勘查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现势的基础测绘数据、资料。 1.2、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广元市旺苍县大河乡的云雾山地区,地处川北山区,平均海拔高程 1600 m左右;测区以合儿山为中心,向四周延伸,面积约4平方公里。 测区交通不便,距旺苍县城约45km,距旺苍县大河乡政府约10km,有碎石公路与县道相通。 测区内植被茂密,人烟稀少,只在测区东部有3-4户人家及少量耕地。大部分地方为灌木丛、小竹林杂生的灌木林地,局部有小面积松树林,通行和通视困难,给野外测量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1.3、已有资料及利用情况 1、收集的本区1:2000地质地形图,作为本区控制选点及工作线路图使用。 2、由业主方收集的本区域旺苍云雾山林区的控制点2个,位于云雾山山顶和老君山山顶。经了解得知,该成果属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检核后较差符合要求。

地形图测量检查报告

密级:编号:2010-14 测绘产品检查报告 产品名称: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合利山猪箩岭矿区地形地貌及开采现状图 生产单位:高州市万珠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量队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五日

目录 1 质量检查任务概要 (1) 2 检查工作概况 (1) 3 引用的技术文件 (1) 4 主要质量问题及处理情况 (2) 4.1 图根控制测量检查 (2) 4.2 地形图检查 (3) 4.3 数据及其它方面检查 (4) 4.3.1 数据检查 (4) 4.3.2 其它方面检查 (4) 5 质量统计和检查结论 (4) 5.1 质量统计 (5) 5.2 检查结论 (5) 6 附表 (5)

1 质量检查任务概要 2014年7月,受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矿区分局委托,由河北省第一测绘院承担井陉矿区1:2000地形图补测任务。 我单位承担了矿区外围约21km21∶10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具体范围为:辖区内城区北部贾庄镇约12.7km2,城区南部凤山镇约8.7 km2。 我院质量检查处依据《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安排专职检查人员,对本测区测绘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2 检查工作概况 在工程处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质量管理处安排李君、杨玉明2名质检员,李君为工程检查负责人,于2010年9月11日至15日,对全部外业测绘成果进行了院级检查;于2010年10月10日至15日,对全部内业测绘成果进行了院级检查。 3 引用的技术文件 (1)CJJ 8-99《城市测量规范》;以下简称“城市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以下简称“城 市GPS规程”; (3)CH/T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 范》; (4)GB/T 7929-1995《1:10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以

地形测绘要求

南方RTK应用于某矿区1:1000地形图测量 一、任务来源及测区概况 受某矿区委托测量该地区新建矿区东西500米,南北1000米范围内的地形图。该测区位于井陉县界内,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陲,太行山东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14°18′,北纬37°42′-38°18′,东临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靠山西煤炭基地,地处晋冀结合部。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盆地错落期间,属温带大陆性 气候。 二、资料收集及主要测量内容 本次控制网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县城附近有国家高等级GPS控制点:GPS1、GPS2、GPS3 可作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资料。根据界桩控制范围内地形勘察,依据1:1000地形图测绘规范,地面倾斜角在6~25度之间属于山地,基本等高距为1m,且该地形破碎,主要测量范围内旱地田坎,沟渠和乡村道路,采挖区陡坎斜坡以及冲沟,独立地物包括高低压电杆以及测区范围内高程点等等。 本次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14,高斯正形3度带投影,投影面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地形图测绘比例尺为1:1000。 三、测量技术依据 3.1. CJJ 8-99《城市测量规范》 3.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3.3.CJJT 73-2010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3.4.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3.5. 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 四、精度要求及质量控制 4.1.精度要求 基本控制点平面点位中误差不应超过10cm,高程中误差相对于邻近水准点不得超过1/20基本等高距。 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1/10基本 等高距。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平面中误差不应超过0.8,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2/3。 最大误差不应大于两倍中误差。 4.2.质量控制 本次地形测量选用经检定合格的南方测绘灵锐S86T 双频双星RTK测量系统施测,仪器标称点位水平精度10mm+1ppm,高程精度20mm+1ppm。①平面:10+1× ×d,式中d为流动站至基站的距离,以km 为单位。②高程:20+2× ×d,式中d为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以km为单位。

地形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地形测量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为了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岩石、地层、地貌及构造等地质情况进行调查,需要进行地形测量。工程建设设计规划与建设工作也需要借助这些测量参数来开展工作。本文对勘探区的测量作业各个环节过程进行总结,并对地形测量过程控制及质量检查重点进行论述。 标签:地形测量;GPS定位;控制 1、地形测量技术简介 地形测量技术是指按特定的程序及方法,借助特定的测量注记、符号及等高线,把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后的地物特征点、地表高低起伏状态、平面位置和高程进行正射投影,采用一定的比例尺,绘制于地图上。传统的地形测量技术主要以实地测量为主,这种测量方法受到限制约束较多,且因地形测量设备较重,测量人员视距长度短,所以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效率不高,且数据准确性也不高,采用的主要设备包括平板仪配合小经纬仪、大经纬仪及平板仪等。现代测量技术普遍采用全站仪与RTK测量技术,通过输入碎部点信息,边测量边绘制详细草图,测量完成后再把草图输入电脑,生成地形图。相比传统的测绘方法,这种测量方法精确性明细提高,一个测量工作组仅1~2人,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明显降低。 2、勘探区的地形测量 2.1布置测量控制网 地形测量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测量线和基线的布测、测量线剖面测量、定位测量线基点端点、探井探槽测量等环节的工作。如果要顺利完成地形测量工作,就要依据测量区的自然地理、水文气候和交通等因素合理建立控制网,并确保控制网的精确性、可靠性、灵敏性以及经济性。 传统的控制网建设方法都是以国家等级控制点为基础,根据地形条件、勘探网密度和勘探面积,采用边角网、测边网、测角网以及线型锁等方法建设,这种测量方法受气象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较多,以DS3级水准仪和J2级经纬仪为主,实际测量过程中费用高,耗时久,精度低。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测绘领域引入了现代科学的测量方法,采用GPS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速度快、抗干扰性好、观测点间无需通视等优点。控制网的控制点效果通常由静态GPS收集数据并经过计算求得,加密点可用全站仪或动态GPS测得。根据测区面积和测图比例尺,工程四等控制网或E级GPS网在10平方公里以内设置。高程控制分成光电测距离和三四等水准的高程导线,面积如果太小,高程控制则由三角高程测量高差改成静态GPS。 2.2布置测量基线及基点

地形测量作图基本要求

地形测量内业作图基本要求 一.等高线要求 1、等高线必须平滑,反应地形时不可出现间距不一致的情况。 2、等高线不能交叉,当坡度较大时,间距小于0.25m时,首曲线 可省略不表示。 3、等高线遇到地物时,应表示到符号的边线。如 4、一般情况下,等高线按比例的划分为0.5m,1.0m.,2.0m的等高 距,可视实际情况地形因素而定。 5、等高线线宽:首曲线0.15,计曲线0.3,间曲线0.15. 6、等高线不可穿越面状地物,如房屋,道路,水田等,必须断在 地物边线上。如 7、为使图面整洁,山上的土坎可不测不必表示,当遇到加固土坎 时,砍高必达到比例所需尺寸,砍长达到15.0m以上才需表示,等高线必断坎上,需注明砍上下高程,等高线连接需合理,还需反应此地的地形要求。 8、等高线注记,根据地形情况,图上每100cm2面积内应有1~3 个等高线注记。 9、示坡线表示在谷地,山头上。凹地的最高最低一条等高线也应 表示示坡线。 二.高程点要求 1、高程点必须均匀,当遇到明显地物时,需加上高程点,如道路

的的交叉口,房屋的角落,水田砍的交叉口,地类线上。 2、水田,湖,鱼塘需注明水面高,水面高注记时,需把高程前面 的点除去,1:2000地形图水田不需要水面高。 3、山顶,山脊,山谷底一些明显变坡地方必须注明高程。 4、高程注明时,不可出现点线矛盾的情况,如实地已表示砍高了, 等高线值和高程值必须吻合。 三.图面常遇的小问题解决方法 1、一个地类图斑里面只能有一种地类符号,以实地最多的地类为 准,斜坡和崖上面不需注明地类符号,因他们本省就是一种地类符号,符号要均匀分布,不可多,也不可太少。 2、砍,路,河等都可表示地类线,因两种符号不要同时出现。 3、地类里面需注明种类,如“梨”“橘”等,除非有特定的地类 符号注明才不表示,如“竹”“茶”“草地”等。当遇到林地时,除注明树种以外,高于八米得树种还需注明树高,不知名,不常见的树种用“栎”表示。一个图斑内只需要一组字表示。 4、画农村道路,机耕道时。需画成等宽道路,路边砍与路间距为 3mm,道路接头处需顺畅,棱角不要突出,当路面结构不同时,交叉口用地类分开,在图面上需注明线宽,材质,表示也有特定的方法。 5、河流,沟需注明水流向,河流还需用水崖线表示水流位置,当 斜坡和水田相接时,也需用水崖线表示。 6、斜坡的表示方法从高差为0处开始,中间需注明砍下高程。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七年六月 一、基本情况: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德阳与中江交界处,富兴镇,富兴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形相对复杂,位于测区边缘有德中路,其中包括富兴镇,富兴镇阳平办事处,会棚办事处,三个测区面积大约2平方公里。 (二)目的任务: 为满足甲方规划设计及施工需要,需对该地区进行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三)已有资料 测区范围为各集镇新址范围,具体范围由甲方实地现场指定;二、作业技术依据 (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93)(简称“规范”) (二)《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三)经审查批准的《1:500地形测量技术方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三、控制测量 (一)根据测区情况: 1、首级控制:由于本次测图没有GPS固全站仪做首级控制测量。

(二)加密控制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按Ⅰ、Ⅱ级导线、图根点分级进行,标志采用简易标志,Ⅰ级导线点按Ⅰ01、Ⅰ02……进行编号,Ⅱ级导线点按Ⅱ01、Ⅱ02……流水编号,图根点按T1、T2……流水编号。 (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四)控制测量的观测均采用日本尼康全站仪进行(已鉴定为Ⅰ级全站仪)。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为: (五)Ⅰ、Ⅱ级导线点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按5等要求,其技术指标为

(六)Ⅰ、Ⅱ级导线的平差计算采用《平差易》专门软件进行(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平差结果以平差报告输出。图根点成果利用全站仪自动记录计算,不保留中间观测成果。 四、地形测图 (一)采用全站仪全野外数字采样、用计算机配合专门软件成图。(二)成图图幅为50cm×50cm,图名及分幅规格依照图式及规范分幅。(三)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物、地貌的测绘为原则,通视良好且地形简单平坦区可适当放稀,对居民点等房屋密集区保证有足够的点位。(四)地形图基本精度及要求 1、由于高差较大,基本等高距选用1.0米; 2、图根点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超过5cm; 3、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按“规范”4.1.5条执行。高程点对相邻图根点中的误差按“规范”条执行。 4、高程注记点图上应分布均匀,每平方分米不少于5~8点。图根、碎部点高程均取至厘米注记。铁路、公路中心线交错排列注记。沟渠底高程图上注记间隔10cm,并测注沟宽。注记以分式标注,分母为沟底高程,分子为沟宽(注至分米)。并指明测定位置。 独立地物位置、检修井盖顶、铁路轨道、道路交叉中心及转弯处、河流、沟渠、塘岸边、建筑物墙基脚、桥面、较大庭院内、土堆顶、坑穴底、坡度变化处、坎边等都应测注高程。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2020年九月整理).doc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 二O O五年二月九日

地形地籍测量检查内容及检查方法 一、首级控制(平面、高程控制)测量 1.1.仪器设备检查情况 1.1.1 仪器检定项目是否齐全,检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检验资料是否齐全。 1.1.2 水准仪i角有无检查记录,精度是否符合限差规定。 1.1.3 用于等级水准测量的水准标尺,有无检查标尺零点差及有关的真长改正值。 1.2. 控制网布设 1.2.1 所布设的首级控制点是否满足测区要求,特别是测区边缘能否控制,是否能满足 下一级控制发展的需要。 1.2.2 所布设的控制点是否逐级发展,有无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现象, 无特殊情况,不能先布低等级控制后布设高等级控制;如有先布设低等级控制,再布设高等级控制时,低等级的控制网与高等级控制网的联测方法及平差方法是否正确;闭合导线的联测及检查是否正确,能否保证控制点点位的精度。 1.2.3 点位布设是否均匀合理,是否便于下一级控制的发展,是否便于设站,视野是否 良好,能否满足二个以上通视方向的要求,能否满足测图需要,是否按原设计方案布点,改变部分是否报总工室审批,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 1.2.4 埋石: a、控制点能否便于较长时间保存。 B、埋石点的标石规格和中心标志是否符合设计书的要求,标石是否规整光滑, 字体是否字模压印或锯刻,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要求。 C、凿(锯)石点的框边深度、中心钉、字体、朝向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书的要求。 D、点之记(Ⅳ等点从上等级)或点位说明(5秒点)是否符合要求,点位略图、交通 线路说明是否清楚,点位说明是否清楚。 1.2.5 起算数据:起算点等级、精度、坐标系统及投影面和投影带是否符合本测区的要 求,高程系统是否正确,平面坐标和高程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高程导线起闭点是否经相应等级水准联测。 1.2.6 联测略图: a、联测的方法、方向是否正确,与观测记录是否一致。 b 、平面、高程的联测是否标明,起始方向点有无标注。 C、图例是否齐全,是否与计算机上的文件内容一致。 1.2.7 观测记录手簿: (1) 普通记录手簿的封面、封底是否按规定填写:等级、测区、统一编号、日期、 测量单位。 (2) 电子记录手簿有无按照封面,检查记录,目录,说明(包括记录软件的基本功 能及符号的含义、仪器型号、加常数、乘常数、观测记录员等),记录软件在作业前有无进行检验。注意有无用手工记录,然后输入计算机打印成观测记录手簿等转抄现象。 (3) 观测者、记录者、日期、仪器、气象等记录是否齐全合理。 (4) 第一、第二检查者有无检查和签名。 (5) 归零差、2C变化(互差) 、半测回差、测回互差、指标差有无超限,测回数、 度盘配置是否正确,测边测回数是否正确。 (6) 秒数读数、仪器高、觇标高有无改动,零方向不能改。 (7) 记录格式是否正确,字体是否正确,有无连环划改或擦改。

地形图测量规范标准[详]

地形图测量规 (资料来自工程测量规中)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可按表4.1.1选用。 第4.1.2条地形的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α)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4.1.3条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技术报告书中注明。 第4.1.4条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居住区、工矿区和水域。 第 4.1.5条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第4.1.6条等高线插求点对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4.1.6的规定。 第4.1.7条工矿区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第4.1.8条地形原图制作时,宜选用厚度为0.07~0.10mm,伸缩率小于0.2‰的聚酯薄膜。 第4.1.9条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小测区可采用顺序编号;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亦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第 4.1.10条图廓格网线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mm。图廓格网的对角线、图根点间的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3mm。第4.1.11条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5mm,图幅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表4.1.5和表4.1.6规定值的22倍,小于规定值时,可平均配赋;超过规定值时,应进行实地检查和修改。 第 4.1.12条地形图应经过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不应少于测图工作量的10%。 第二节图根控制测量 第4.2.1条图根点的精度,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第4.2.2条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三角、图根导线、电磁波测距仪用极坐标或交会点等方法。当在等级点下加密时,图根控制不宜超过2次附合。当测区较小时,图根三角、图根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在难以布设闭合导线的狭长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第4.2.3条测区解析图根点的个数,一般地区不宜小于表4.2.3的规定。

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该项目测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XXXXXXXX,属于高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二、项目内容 该项目为XXXXXXXX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主要内容有: (一)、控制测量,布设约6平方公里的E级或一级GPS 控制网。 (二)地形测量 1、对测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进行全面测绘,比例尺为1:1000。 2、编制1:1000比例尺地形图。 第二章项目进度安排 ;.

第三章已有资料的分析利用 1.平面、高程控制资料 根据开阳县城GPS(E)级控制网(贵州省第一测绘院所施测的控制点,该网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1.5cm,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185590)作为测区首级控制起算点。 2.图件资料 用已有测区1:1万地形图, 作为本次测量工作的选埋、埋石、控制点联测提供参考。 第四章坐标高程系统及技术标准 一、坐标高程系统 1、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 2.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技术标准 ;.

第五章控制测量 一、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平面坐标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二、平面控制测量 (一)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要求 三、四等GPS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一、二级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二)一、二级GPS控制网控制测量 1.一、二级GPS控制网布设 该测区E级GPS控制网共布设12点,平均边长0.6 km;E级GPS控制网基础下加密一级GPS控制网,共布设约60 点,平均边长0.2 km。 2.选点、埋石 ;.

地形图测量规范

地形图测量规范 (资料来自工程测量规范中)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4.1.1条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性质、设计阶段和规模大小,可按表4.1.1选用。 第4.1.2条地形的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α)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4.1.3条地形图的图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国家标准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可自行补充,但应在技术报告书中注明。 第4.1.4条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居住区、工矿区和水域。 第4.1.5条地形图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位置中误差,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第4.1.6条等高线插求点对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4.1.6的规定。 第4.1.7条工矿区细部点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第4.1.8条地形原图制作时,宜选用厚度为0.07~0.10mm,伸缩率小于0.2‰的聚酯薄膜。 第4.1.9条地形图的分幅,可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图幅的编号,宜采用图幅西南角坐标的千米数表示。小测区可采用顺序编号;对于已施测过地形图的测区,亦可沿用原有的分幅和编号。 第 4.1.10条图廓格网线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0.2mm。图廓格网的对角线、图根点间的长度误差,不应大于0.3mm。第4.1.11条每幅图应测出图廓外5mm,图幅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4.1.5和表4.1.6规定值的22倍,小于规定值时,可平均配赋;超过规定值时,应进行实地检查和修改。 第4.1.12条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检查,实测检查量不应少于测图工作量的10%。 第二节图根控制测量 第4.2.1条图根点的精度,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第4.2.2条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图根三角、图根导线、电磁波测距仪用极坐标或交会点等方法。当在等级点下加密时,图根控制不宜超过2次附合。当测区较小时,图根三角、图根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在难以布设闭合导线的狭长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第4.2.3条测区内解析图根点的个数,一般地区不宜小于表4.2.3的规定。

地形测量作图基本要求知识讲解

地形测量作图基本要 求

地形测量内业作图基本要求 一.等高线要求 1、等高线必须平滑,反应地形时不可出现间距不一致的情况。 2、等高线不能交叉,当坡度较大时,间距小于0.25m时,首曲线 可省略不表示。 3、等高线遇到地物时,应表示到符号的边线。如 4、一般情况下,等高线按比例的划分为0.5m,1.0m.,2.0m的等高 距,可视实际情况地形因素而定。 5、等高线线宽:首曲线0.15,计曲线0.3,间曲线0.15. 6、等高线不可穿越面状地物,如房屋,道路,水田等,必须断在 地物边线上。如 7、为使图面整洁,山上的土坎可不测不必表示,当遇到加固土坎 时,砍高必达到比例所需尺寸,砍长达到15.0m以上才需表示,等高线必断坎上,需注明砍上下高程,等高线连接需合理,还需 反应此地的地形要求。 8、等高线注记,根据地形情况,图上每100cm2面积内应有1~3 个等高线注记。 9、示坡线表示在谷地,山头上。凹地的最高最低一条等高线也应 表示示坡线。 二.高程点要求

1、高程点必须均匀,当遇到明显地物时,需加上高程点,如道路 的的交叉口,房屋的角落,水田砍的交叉口,地类线上。 2、水田,湖,鱼塘需注明水面高,水面高注记时,需把高程前面 的点除去,1:2000地形图水田不需要水面高。 3、山顶,山脊,山谷底一些明显变坡地方必须注明高程。 4、高程注明时,不可出现点线矛盾的情况,如实地已表示砍高 了,等高线值和高程值必须吻合。 三.图面常遇的小问题解决方法 1、一个地类图斑里面只能有一种地类符号,以实地最多的地类为 准,斜坡和崖上面不需注明地类符号,因他们本省就是一种地类符号,符号要均匀分布,不可多,也不可太少。 2、砍,路,河等都可表示地类线,因两种符号不要同时出现。 3、地类里面需注明种类,如“梨”“橘”等,除非有特定的地类符号 注明才不表示,如“竹”“茶”“草地”等。当遇到林地时,除注明树种以外,高于八米得树种还需注明树高,不知名,不常见的树种用“栎”表示。一个图斑内只需要一组字表示。 4、画农村道路,机耕道时。需画成等宽道路,路边砍与路间距为 3mm,道路接头处需顺畅,棱角不要突出,当路面结构不同时,交叉口用地类分开,在图面上需注明线宽,材质,表示也有特定的方法。 5、河流,沟需注明水流向,河流还需用水崖线表示水流位置,当 斜坡和水田相接时,也需用水崖线表示。

地形测量技术方法浅述 黄晓康

地形测量技术方法浅述黄晓康 发表时间:2017-08-24T17:15:36.6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作者:黄晓康[导读] 摘要:地形测量作为最终技术,是一种专业,在地形图绘制中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传统的人工测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地形测量技术的要求,本文就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地形测量技术方法的探讨。广东诚实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514011 摘要:地形测量作为最终技术,是一种专业,在地形图绘制中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传统的人工测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地形测量技术的要求,本文就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地形测量技术方法的探讨。关键词:地形测量技术;GPS技术;GPS——RTK技术;方法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地形测量技术的发展,目前在地形测量方法上不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有较为先进的测量方法,比如利用GPS技术、多线光测量技术等等,[2]这些先进的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测量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测量精确,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本文就通过对于地形测量技术方法的探讨,结合实际的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地形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传统的测量方法是利用经纬仪、全站仪、测距仪等测量工具,通过测角、交会、极坐标等测量方法对于地形要素进行数据的采集个测定。[1]这种方法的技术原理相对较为简单,但是在户外进行地形测量时候容易受到环境、天气以及地形的限制。传统测量法的测量技术原理为:首先,在需要进行地形测量的范围进行控制网点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地形测量的控制网点是在国家高程控制网基础上进行加密次级控制网点。然后,依据设置好的加密控制网点,利用相应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使用的方法有测角网、侧边网、导线网等等。这种传统的测量方法存在有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进行大面积的地形测量时候,会使得测量时间长,测量效率低,另外对于一些较高的地形测量时候,需要建立较高的观测点,或者是将阻碍物进行清除。其次,传统的测量方法,在测量精度上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满足于现代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的高精度要求。 二、GPS静态测量测量技术方法 GPS静态测量,即全球定位系统在地形测量中运用GPS技术可以分为实施动态和静态相对定位。GPS技术需要有卫星、地面控制以及用户设备但部分组成,在地形测量时候,依据卫星之间不断发送自身星历参数和实践信息,用户依据这些信息作为地形测量的数据。这种地形测量方法具有全天候的、自动化的特点,并且测量的数据具有精度高的优势,GPS技术在地形测量的应用,具有测量是不受地形、范围影响;而且可以实现两个测量点之间不达成通视就可以完成测量;此外,测量的时候具有自动化,测量精度高。[2] 三、GPS—RTK技术测量方法 GPS—RTK技术,即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这种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量站载波相位观测的差分方法,用户接收机通过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进行坐标的计算。[3]这种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GPS测量方法,在利用RTK技术进行定位测量时候,要求基准站将实时的观测数据和基准站点坐标传送到流动站GPS接收机,然后在流动站进行整周模糊度的求解,通过4颗卫星观测可以进行流动站厘米单位的动态位置。这种测量技术,相比于GPS静态定位有很大的实际作用,比如在野外进行进行精确的定位测量,这种技术目前已经被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但是其自身依然存在有一定的技术不足:比如GPS—RTK技术在地形测量时,由于受到卫星可见度的影响,使得在城市的闹市区以及森林植被覆盖相对密集的地方,其基准站的设置项对困难;还有就是基准站域测量点之间的距离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测量点的距离和基准站之间相隔为3千米时候,测量的误差相对较小,随着距离的增大,误差逐渐变大。因此在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地形测量都会与全站仪相结合使用,利用全站仪测量的数据作为GPS—RTK作业检验依据,通过与全站仪进行联合作业,解决了自身的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四、GPS测量技术与RIT测量技术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和实际应用分析 通过上表可以分析出,在使用设备方便程度上,GPS测量技术具有测量时间的不受限制,全天24小时都能测量,但是工作效率比较低,而且多数用于前期大面积地形测量前的控制点布置,而GPS—RTK测量技术则只能在白天进行检测。但是RTK测量技术测量的效率比较高。在实际的地形测量中,一般多为前期使用GPS静态测量布置控制点网,RTK技术和全站仪的结合使用。例如进行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地形测量,由于在进行地形测量时候,需要考虑到相关的误差极端,仅仅依靠RTK技术或者全站仪进行测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实际的建筑物地形测量时候,需要借助GPS-RTK技术和全站仪联合作业,一方面保证测量的精度;另一方面保证测量的高效率。以我公司对梅州市梅县区葵岗地形测量为例,因为测量范围有13平方公里,进场测量时,首先进行的就是用GPS静态测量布置控制点,然后对各地区分组测量,在测量的时候根据仪器的特点,对于房屋和植被覆盖比较多的地方在空旷处用RTK引出控制点然后用全站仪实施测量作业,在空旷地方使用RTK 进行测量作业,在保证作业精度的同时也保证了工作效率。静态GPS测量的成果精度和RTK和全站仪工作的精度紧密联系,而RTK和全站仪在测量地形图的过程中遇到了GPS静态测量布置控制点也可以对其进行校验,测量过程中做到自检。 结束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