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紧急避险系统检查记录
- 格式:xl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贵州景盛矿业有限公司遵义县泮水镇石关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及技术档案汇编编制单位:生技科编制日期:二0二0年十月十五日会审表贯彻学习记录目录目录一、井下避难硐室概况 (4)1、永久避难硐室 (4)2、临时避难硐室 (5)二、避难硐室管理制度 (5)一)定期维护和检查 (5)二)建立紧急避险设施技术档案 (7)三)培训演练制度 (7)四)避难硐室管理制度 (8)五)永久避难硐室响应组织流程 (9)六)避险设施管理制度 (10)一、管理规定 (10)二、考核办法 (12)三、技术档案 (14)一)永久避难硐室布置平、剖面示意图 (14)二)紧急避难硐室装备台账 (15)三)避灾线路 (16)四)紧急避险系统使用和维护记录 (18)贵州景盛矿业有限公司遵义县泮水镇石关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管理制度及技术档案汇编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文件要求,结合我矿紧急避险系统实际情况,制定了石关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定期维护和检查、紧急避险设施技术档案管理、应急培训演练、避险设施管理、紧急避险系统(永久避难硐室)响应组织流程等制度和技术档案,并要求在日常准确的记录紧急避险设施安装、使用、维护、配件配品更换的相关信息。
一、井下避难硐室概况1、永久避难硐室硐室规格:S=7.0m2,L=30m,宽B=3.6m,平面面积S=108m2,最多可容纳100人,设计本矿井下最多工作人数50人,考虑1.2富余系数后,永久避难硐室按60人配备装备。
要求: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设置向外开启的隔离门,隔离门设置标准按照反向风门标准安设;能满足60人避难,且每人使用面积不得少于1.0m2。
装备及设置必须符合安监总煤装【2011】15号文规定,详见装备档案。
装备: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接入水管及压风管,设备压风自救器18个,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配备60台隔离式自救器。
避难硐室功能测试报告记录————————————————————————————————作者:————————————————————————————————日期:繁荣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功能测试报告测试地点:井下避难硐室硐室类别:永久避难硐室额定人数: 78人测试结果:合格测试日期: 2014年 1 2月 5 日主测:审核:繁荣煤矿2014年12月5日繁荣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功能测试报告为检验“紧急避险系统”设施安装质量,确保符合规定和设计要求,2014年1月5日,由机运科牵头,组织通风科、生技科、安监科、调度室对我矿“紧急避险系统”设施进行功能测试。
一、避难硐室基本概况根据矿井目前的采掘部署、巷道布置情况,繁荣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于+350米水平一采区人行上山下部。
该避难硐室由两个过渡室和一个生存室组成,有两个安全出入口。
硐室布置在茅口灰岩层中,采用锚网喷支护,底板为混凝土地面,地面高于相邻巷道底板500mm,为矿井采掘作业人员提供避险场所,并已考虑不低于1.2的备用系数,其额定避险人数为78人。
其有关特征参数见下表:矿井永久避难硐室特征参数表参数硐室名称净长(m)净宽(m)净高(m)断面形状净断面(m2)掘进断面(m2)有效使用面积(m2)额定避险人数需要使用面积(m2)前过渡室7.0 2.4 2.5 三心拱形5.6 9.7 16.8 3后过渡室 2.8 2.4 2.5 三心拱形5.6 9.76.72 3生存室34.35 4.0 2.8 三心拱形9.9 12.8 137.4 78二、功能测试内容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下发的安监总煤装【2012】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紧急避险设施功能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1)气密性检测;(2)正压维持检测;(3)压风系统检测;(4)气幕和压风喷淋系统检测;(5)高压管路承压检测。
三、功能测试领导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工作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机运科,主任由***担任。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一、总则1.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3。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4.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煤矿企业要落实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地方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
驻地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监察执法。
二、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6。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7.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
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8.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
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徐矿集团XX煤矿应急救援预防性安全专项检查自查报告二0一二年三月十六日集团公司安全监察部:根据江苏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开展全省煤矿应急救援预防性安全检查的通知》(苏煤安[2012]12号)文件精神,矿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要求认真进行了应急救援预防性安全检查,编制了XX煤矿《应急救援预防性安全专项检查自查报告》,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已落实责任单位认真进行了整改和处理。
应急救援预防性安全专项检查自查报告XX煤矿一、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应急救援工作安排情况及将应急救援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情况我矿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1〕47号)及集团公司要求,结合矿安全发展实际,制定了《XX煤矿“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了“十二五”安全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方针,加强基础建设,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职业安全健康水平,强化安全生产源头控制,狠抓重大灾害专项整治,杜绝重大事故发生,以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为实现全年改革发展目标创造宽松环境。
同时,矿对“十二五”规划对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对应急救援人财物进行了逐项安排。
1、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应急设备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做到储备充足、调动迅速、高效救援。
矿救护中队现配备有3辆矿山救护车,2011年10月一次性配备德国产PSSBG4型正压氧气呼吸器31台。
对事故急救所需装备、物资齐全,以满足各类事故的紧急救援所需装备的需要。
2、加强应急救援基础工作。
完善煤矿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建立完善煤矿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
3、完善煤矿安全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安全素质和自救互救能力。
紧急避险系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紧急避险设施应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紧急避险设施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紧急避险设施应有清晰、醒目、牢靠的标识。
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应明确标注紧急避险设施的位置、规格和种类,井巷中应有紧急避险设施方位的明显标识,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迅速到达紧急避险设施。
1、临时避难所距掘进煤头不大于500米,且避难所设施齐全。
工作面避难所。
临时避难硐室内部设置应具备安全防护系统、有害气体去除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氧气供给系统、通讯系统、照明系统、生存保障系统等。
临时避难硐室外部设置明显的安全荧光灯、安全标志标识、配备外部指示灯,临时避难硐室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支护采用锚喷方式支护,顶板和墙壁的颜色为浅色为宜,安设一道普通防盗门。
掘进距离超过500米的巷道内,必须在距工作面500范围内尽量靠近工作面设置临时避难硐室,掘进工作面距避难硐室超过500米,避难硐室随之倒移,保证避难硐室距工作面不大于500米。
双巷掘进时,避难硐室设置在进风巷。
施工前查看原横贯的地质情况和支护情况,临时避难硐室要设立在没有严重地质变化的位置,且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不受采动损害;支护要求采用全锚索支护,不合格进行补打或重新施工。
临时避难硐室必须设置与矿调度室直通电话,配备足量的饮用水及自救器。
临时避难硐室净高为2米,净宽度为4米,净深度为3,其面积不少于每人0.9平方米,地面要高于巷道底板0.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