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法律行为代理和时效的法律冲突法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38
❝第九章法律行为❝-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主要法律事实❝❝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与法律事实❝研究法律行为,首先需明确作为法律事实之一的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关系间的联系。
❝❝思考(复习)问题:❝民法中的法律事实类型体系?❝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中占何地位?❝法律事实与民事法律关系间有何关系?❝为什么专门研究法律事实之一:法律行为?❝❝一、民法中的法律事实类型表(复习)二、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三、法律关系的变动是法律事实引起的结果❝法律关系为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变动通常简称为权利的变动(权利取得、变更和消灭)。
❝(一)权利的取得(权利的发生)❝1、原始取得:不以他人的权利为依据,独立取得权利。
❝(举例说明)❝2、继受取得(也称传来取得):以他人继存的权利为依据取得权利。
❝(举例说明)❝❝(二)权利的变更❝权利本身存在,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效力发生变化。
❝(三)权利的消灭❝权利与主体分离,原权利主体丧失权利。
❝权利的消灭分:❝1、绝对消灭:权利不再存在。
如权利标的物灭失。
❝2、相对消灭:权利本身存在,只是权利主体变更。
❝❝❝四、法律行为是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最主要的法律事实❝❝从上述法律关系与法律事实的相互关系可知:❝法律行为是主体形成法律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连接主体与权利的桥梁和纽带。
❝即:主体---通过行为----取得权利,享有权利。
没有行为,主体与权利脱节,法律关系也不可能形成。
❝第二节法律行为制度的意义❝法律行为是德国式近代民法的标志性概念,为德国民法首创,是德国法学家抽象思维的精华。
❝❝一、法律行为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1、是民法分则中各具体行为的一般规则;❝2、是民法总则中的基础与核心内容;❝3、是一个国家民法典体系形成的逻辑基础。
❝二、法律行为制度的价值功能❝法律行为制度是法律赋予主体自由创设法律关系的手段。
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
❝❝人人可依其所想要达到的私法效果,自由创设法律关系,称之为私法自治。
1.(一) 纵向效力层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
根据《立法法》,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1) 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2)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3)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2. 代理及代理责任的划分代理可分为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和委托代理根据《民法通则》,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属于施工单位的委托代理人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是效力待定。
其效力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人实施的行为如果予以追认,则无权代理可转化为有权代理,产生与有权代理相同的法律效力,并不会发生代理人的赔偿责任。
如果被代理人不予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则无权代理人需承担因无权代理行为给被代理人和善意第三人造成的损失。
某代理人超越了代理权限进行了代理行为,事后才获得被代理人的同意,则此代理行为应认定为有效代理行为根据《民法通则》,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这是一种被称为默示方式的特殊授权。
就是说,即使本人没有授予他人代理权,但事后并未作否认的意思表示,应视为授予了代理权。
由此,他人以其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后果应由本人承担。
“表见代理”是善意相对人通过被代理人的行为足以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代理。
法律行为和代理第一节法律行为【概念】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是引起涉外民事关系变化的法律事实。
在国际私法上,法律行为可分为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和法律行为形式要件。
一、法律行为的法律冲突法律行为的法律冲突,是由于各国在法律行为的法定要件方面规定的歧异所致。
(一)实质要件的法律冲突1.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内容和年龄等2.当事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效力和错误处理等3.法律行为的内容(二)形式要件法律冲突各国在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立法上的差异主要为:1、虽然各国多规定意思表示的方式一般为书面和口头形式,但哪些行为可以书面方式为之,哪些行为可以口头为之,各国的规定是不一致的。
2、各国对于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各自范围的划分不同,有些法律行为在甲国被要求采用特定形式,而在乙国可能完全是私法自治。
3、对特定类型的法律行为,虽然各国都要求采用特定形式,但这些特定形式却可能是互不相同的。
如婚姻、继承等4、对不遵守法定方式的民事行为的效力,各国法律一般认定其无效。
但有些国家规定其对任何人的行为均无效,有的则仅规定对某些特定的人的行为无效。
二、法律行为的法律适用(一)实质要件的法律适用:具体行为,具体分析。
总体而言,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适用各类法律关系自身的准据法(二)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1.一般规则①“场所支配行为”,适用行为地法②选择适用行为地法和法律行为本身(实质要件)的准据法③采用多个连接点,尽量使其有效,选择适用多种规范。
2.例外①物权(特别是不动产物权)行为方式适用物之所在地法②登记行为的方式适用登记地法③对合同作特殊的例外规定第二节代理一、民事代理的概念代理,可分为直接代理(明示代理)和间接代理(隐名代理)二种。
1、直接代理:指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民事代理,而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2、间接代理:指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但是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签定合同,代理人对第三人承担合同中的责任,本人对第三人不承担责任。
民法典第⼀编(第七章代理、第⼋章民事责任、第九章诉讼时效、第⼗章期间计算)第七章代理 第⼀节⼀般规定 第⼀百六⼗⼀条民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实施民事法律⾏为。
依照法律规定、当事⼈约定或者民事法律⾏为的性质,应当由本⼈亲⾃实施的民事法律⾏为,不得代理。
第⼀百六⼗⼆条代理⼈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为,对被代理⼈发⽣效⼒。
第⼀百六⼗三条代理包括委托代理和法定代理。
委托代理⼈按照被代理⼈的委托⾏使代理权。
法定代理⼈依照法律的规定⾏使代理权。
第⼀百六⼗四条代理⼈不履⾏或者不完全履⾏职责,造成被代理⼈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代理⼈和相对⼈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合法权益的,代理⼈和相对⼈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节委托代理 第⼀百六⼗五条委托代理授权采⽤书⾯形式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限,并由被代理⼈签名或者盖章。
第⼀百六⼗六条数⼈为同⼀代理事项的代理⼈的,应当共同⾏使代理权,但是当事⼈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百六⼗七条代理⼈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事项违法仍然实施代理⾏为,或者被代理⼈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代理⼈的代理⾏为违法未作反对表⽰的,被代理⼈和代理⼈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百六⼗⼋条代理⼈不得以被代理⼈的名义与⾃⼰实施民事法律⾏为,但是被代理⼈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代理⼈不得以被代理⼈的名义与⾃⼰同时代理的其他⼈实施民事法律⾏为,但是被代理的双⽅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第⼀百六⼗九条代理⼈需要转委托第三⼈代理的,应当取得被代理⼈的同意或者追认。
转委托代理经被代理⼈同意或者追认的,被代理⼈可以就代理事务直接指⽰转委托的第三⼈,代理⼈仅就第三⼈的选任以及对第三⼈的指⽰承担责任。
转委托代理未经被代理⼈同意或者追认的,代理⼈应当对转委托的第三⼈的⾏为承担责任;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代理⼈为了维护被代理⼈的利益需要转委托第三⼈代理的除外。
第⼀百七⼗条执⾏法⼈或者⾮法⼈组织⼯作任务的⼈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以法⼈或者⾮法⼈组织的名义实施的民事法律⾏为,对法⼈或者⾮法⼈组织发⽣效⼒。
法律行为和代理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是引起涉外民事关系变化的法律事实。
综观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和实践,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准据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一)根据“场所支配行为”原则,适用行为地法“场所支配行为”是古老的也是最常用的确定法律行为形式要件有效性的法则。
自巴托鲁斯创立法则区别说以来,关于法律行为的方式,一直沿用这个原则,各国立法也大都规定行为方式适用行为地法。
不过,对于这一原则,性质的认识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强制性规范,因而在实践中采取绝对适用主义,即法律行为方式只适用行为地法。
另一种主张则认为它是任意性规范,因而在实践中采取相对的选择适用主义,即法律行为方式既可适用行为地法,也可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用其他法律,从当今的国际立法实践来看,各国大都倾向于认为“场所支配行为”法则是任意性规范,因而多采取相对的选择适用主义。
对于行为地,在实践中会产生歧义。
因为隔地成立的法律行为很可能是在甲国实施该行为,在乙国完成该行为,而行为结果却在丙国发生。
这时就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公共秩序原则等原则加以综合考虑,以确定适当的地点为行为地。
(二)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或选择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和行为地法法律行为方式和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密切相关,故有的国家将两者准据法统一起来,规定适用同一准据法。
(三)选择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和行为地法为了促使法律行为有效,一些国家规定选择适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准据法和行为地法,只要符合两者之一规定的,法律行为即为有效。
(四)采用多种连接因素来选择确定法律行为方式的准据法20 世纪30 年代以来,出现了对连结点进行软化处理或规定复数连结点以增加法律可选性的立法趋势。
这种规定不仅体现在法律行为实质要件的法律选择中,也体现在法律行为形式要件的法律选择中。
这类冲突规范允许法律行为形式要件选择的准据法可以包括法律行为成立和效力的准据法、行为地法、属人法、法院地法等。